为什么说《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鹏友程


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她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薛宝钗是封建淑女典范,她自觉自愿的为那个腐朽的社会添砖加瓦,所以,她的一言一行,都和作者要表达要弘扬的主题相悖。这也是薛宝钗常常被诟病的重要原因。

站在曹雪芹的立场上,宝钗的无情也好,宝钗的冰冷也罢,全都是因为宝钗她从来就不认为这个社会有什么问题,宝钗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当然比不上宝玉黛玉,其实,她也比不上秦可卿,甚至是王熙凤。

比如:

一、宝钗只看到贾府的问题,却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荣国府里种种的弊病和问题,宝钗看得是一清二楚,所以她将自己常走的角门锁起来,将自己的人看管的很严,这是她未雨绸缪的具体表现,宝钗也是愿意做出改革的,探春理家,提出将大观园进行承包管理,宝钗非常赞同,而且还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承包方案。从这一点看,宝钗的才干不比探春和凤姐差。可是宝钗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她虽然比母亲、姨妈王夫人厉害,可是她比不上秦可卿,也比不上林黛玉。

秦可卿指出家族败落是一定的,不是人力可扭转的,但必须要考虑退路,这个退路就是祭祀土地田庄要多置买,子弟读书要改革,说白了就是“耕”和“读”。林黛玉更不用说了,林家本身书香之族,靠的就是耕读传家,林黛玉二进荣国府,随身带来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大量的书。就这个问题,《红楼梦》全书人物,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就只有秦可卿和林黛玉。宝钗也劝宝玉读书,不同的是,她要的是急功近利,是立竿见影。和耕读传家的智慧相差太远。

二、宝钗是个最聪明的糊涂人

轮聪明,宝钗的能力、水平、心机在红楼人物里都是一流的,可是她又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宝钗太自信了,尽管宝玉常常打击她,黛玉常常给她难堪,甚至连贾母都含沙射影的对待她,宝钗却有一颗强大而隐忍的心脏,将这些全都笑纳。这一点,红楼所有的人物都比不了宝钗。这点宝钗倒是和她的表姐王熙凤有其曲同工之妙,你看凤姐那股“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劲头,为啥,因为凤姐的确有能力,她自信呀!宝钗尽管从不张扬,可宝钗的自信一样镌刻在了骨子里,她就是那个社会的淑女典范,就算你们不认可我,我也知道我最好!

宝钗错了吗?那个社会宝钗是对的,但曹雪芹写的那个末世就是冰冷而无情的,你怎么能要求一个维护那个社会秩序的人是有情的呢!


屏山品红楼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薛宝钗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庆祝宝玉生辰的宴会上,她为自己抽到的花名签,更有“艳冠群芳”的美誉。而黛玉抽到的则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花名签为“莫为东风当自嗟”。

很多人由此认为薛宝钗就是一个无情之人,更拿薛宝钗平时的言行来证明这个论断的成立。其实很多人误会了薛宝钗,是在以现代的标准来关照她的一言一行。薛宝钗的通情达理和善解人意等优点众所周知,唯一让人感觉无情的就是金钏儿死后,她对王夫人的规劝:

“姨娘是慈善人,所以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样的劝解,以现代角度看,似乎有为王夫人开脱“罪名”之意。其实仔细想想,王夫人的本意只是想让金钏儿与宝玉分开,并未想致她于死地。薛宝钗的规劝,站在贾府夫人的角度,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如果对外声张是因为受辱而自杀,致贾府的颜面于何地。
薛宝钗只不过是一个将封建礼教内化到自己一言一行中的人,就像我们从小到大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怎么不让父母和老师们人见人爱呢?她具备封建社会对于女性要求的所有美德,纵使走不到宝玉内心深处,但也足够打动社会的大多数人。

况且,薛宝钗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她有女德,她却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曹公能有“山中高士晶莹雪”来赞誉,就说明薛宝钗绝非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这么简单。林黛玉纵使前世是神瑛侍者,她来到这个世间,还是被情爱所羁绊,一生纠缠,一世凄美

而薛宝钗,早已把这些情爱所看透,把生死所看透。黛玉求而不得,含恨而逝;宝玉得而复失,遁入空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解脱,而留在世间活下去的宝钗,如果没有一份自己的看透,如何艳冠群芳呢?

“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这样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会一直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怎么能不动人呢?


此笺


无情,是因为性情冷漠吧!关于宝钗的性情之冷,曹公似乎有三处暗写!

一是叹词——“金簪雪里埋”,冬天的金簪,本就是冷冰冰的,何况又埋在雪里!

二是曲子——“山中高士晶莹雪”。雪,无疑是冷的!那么“山中高士”呢?我认为在古代文化里,和尚是济世救人的,落难之人大多能在寺庙里寻得庇护。道士是普济众生的——“乱世道士下山救人”!但高士是个什么形象呢?白衣飘飘立于高山之巅,俗世花好月圆他不为所动,世间饿殍遍野他也冷眼旁观!

第三就是占的这花名吧——“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花好,却无香!

内心是冷的,性格自然也就是无情的!

比如,金钏投井的消息传来时,宝钗跟袭人在一处!先看袭人的反应:“唬了一跳”,“忙问哪个金钏”!这才是一个人正常的反应吧!上一刻还活色生香的女孩子,突然就死了。任谁听说,都是先吓一跳!然后下意识里,不相信事实——“哪个金钏?”再看此刻宝钗的反应,就一句话:“宝钗道‘这也奇了’”!冷静好,理智好,但对死亡的本能反应,能做到如此的冷静理智,真的很让人心惊!

然后,袭人反应过来,面对金钏死亡的事实,袭人的反应是“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这也很好理解,素日有来有往,突然死去,肯定要想起生前的事,肯定要流一把泪!再对比宝钗:“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金钏生前,也穿过宝钗的旧衣裳,说明两人是有交情的!但是金钏死于非命!这么突然的死亡,在宝钗心里,却没有引起一丝的波动!其内心之冷漠,性情之无情,可见一斑了!

再看对王夫人的安慰,前面倒也罢了,只后边一句“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金钏已经死了,哪怕是个丫鬟,在古代文化里,也是死者为大!怎么忍心再说这话?

再看尤三姐和柳湘莲。薛姨妈正在高高兴兴的帮忙筹办婚礼,这是人生大喜啊,突然“死的死,去的去”了,即便是陌生人,也难免在心里唏嘘一二吧!但在宝钗心里,同样是一丝波澜也不曾起的!“山中雪高士”,宝钗无愧此称啊!

但是,这份无情,就如同罩住宝钗周身的旧衣。偶尔风动旧衣起,却能看到如同大红袄子一样鲜亮的色彩,这份本性里的动人,任是如何“高士”如何“雪藏”,也是掩不住的!

比如惜春画园子图时,宝钗一改往日“藏愚守拙”“不干己事不开口”的作风:“……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分主分宾……第二……第三……”,长篇大论说下来,即便称不上画作大家,但画技很明显在众姐妹之上!这篇大论,至少说明了这画画,曾是宝钗心头的爱好!宝钗十三四岁进贾府,到说话之时,已经有好几年了吧!可见宝钗画过一笔?她那雪洞似的屋子,可曾有一只画笔?多少年没碰却能信口说来,第一,心里是极爱的。第二,幼时是常画的!

面对惜春画画,宝钗为何一改常态,不再“藏愚守拙”了呢?我觉得,主要还是技痒了吧!在贾府,至少在王夫人那里,琴棋书画远不如“品格端方”受欢迎!宝钗“从分随时”,自然素日都是不露分毫的!但看到惜春画图,却难免忆起往昔,心痒手痒,情不自禁口头指导一番!

我觉得这画画读书等事,恰是宝钗本性里的动人——扑蝶、画画、偷看杂书、作诗……七八岁时的诸般“难缠”,却愈发反衬了外在的无情!对金钏尤三姐等无情,对自己何尝不是啊!把自己所有的爱好都严苛的压制,数年不碰!但心里,却是一丝细节都忘不了,这要何等的无情才能做到啊!

把无情和动人完美结合的事件,应该数宝钗和湘云的友情吧!宝钗资助湘云办螃蟹宴,帮着湘云挡住袭人的针线,这都是宝钗本性的体贴,是动人!感动得湘云视宝钗如父母一般——“我若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即使父母都不在了,亦是无碍的”!

但是,遇到抄捡大观园,自己的名声受损,宝钗一丝一毫也顾不得湘云,立马自己搬出避难了!不知道宝钗私下里有没有跟湘云作个交待,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宝钗能跟湘云说什么呢?抄捡大观园是邢王两位夫人发起,凤姐儿执行的,估计宝钗一句评论也不会跟湘云说!晚上抄捡,一大早便突然离开。整个过程,素日大说大笑的湘云,像个影子一样沉默,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场合,于湘云,也就这一次吧!

然后是中秋夜!湘云借宝钗食言暗吐心憶:“……可恨宝姐姐……到今日便弃了咱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认识宝钗之日起,这种话是湘云第一次说!宝钗在湘云心底,如同父母一般的存在,哪怕是玩笑,湘云亦不肯说宝钗一句不是!自己不说,也不许别人说!想当初宝钗坐在宝玉床上做针线,湘云明知不妥“自己要笑时”,也不肯任黛玉调笑一句,直接拉她走了!对比如今这一番玩笑般的气话,可见湘云心里,已经不是当初了!



悠然庐


无情,即冷。雪,冰凉。

薛【雪】宝钗,文中所述——

“金簪雪里埋”。

“山中高士晶莹雪”。



宝玉过生日,请大家到怡红院来玩,玩“占花名儿”。

宝钗先抽,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下面又有镌了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大家看了,都不甚解,宝玉也是拿着签子一边出神。

宝钗丰满貌美,端庄大方,文才不输黛玉。牡丹比宝钗很恰当。雍容华贵,可惜,牡丹虽好却无香。

宝钗,是那个时代的传统淑女,她也自觉自愿地按照传统的道德规范、审美范畴来打铸自己。

宝钗,冷而无情。

金钏跳井后她说的那番话,足以说明她是冷漠无情的。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装腔作势地说:“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


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一条命只值几两银子?真的是冷漠无情到极了。

宝钗缺少一种真,引不起精神上的共鸣。

有一种人,事事圆滑,面面俱到,你说不出她哪里不好,但是你就是对她喜欢不起来,说的就是宝钗这种。

所以,宝钗只能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而不能令人动心。


清心一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宝钗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有悲喜欢忧,为何就无情了呢?作者写此无情二字是什么意思?有此地无声胜有声,无情胜有情之意。不若此,何以动人,单凭外表只能悦人,不能长久,不能动人,不能使人心动。

宝钗看似无情,与性格有关,家庭父早逝,兄不长,孤儿寡母相守度日艰难有关。家虽富,父死也必江河日下,母女不懂商路,为家计从宝钗事事通上可见用了心,下了功夫,吃了不少苦头。从其节俭上也了解了生活之不易。一个十多岁少女担承了成年人之责。过度生活之压与传统习俗对女性的教导,宝钗是遵从着长大,少有少女天真,多是世故成熟老练。

而这一切是因为有情,对母亲有情,才帮持家理业,样样精通。不忍母亲之艰。可谓有孝心的女儿。不像其哥薛蟠的弄性丧气嫖赌之人,惹其母伤心之人。

本份稳重,守规矩,识大体,谨遵礼教,看似无情,却是踏实可靠,母亲放心,不惹是非,是个乖乖女。没有黛玉似的恋爱,看似没有情意,却是以己不任意妄为使其母少操心。减少其母为其不安之心,对她放心。

对人宝钗也有情,只是年龄大几岁于姐妹们,又成熟,事事通。在女儿堆中显得突兀。宝钗其实为兄弟姐妹做了不少事,又乐意做指导。在这些上面高于一些人一头,别人没有达到她的那个心态,以为她别有用心。她是生活历练成了那个样子。

对人有情,饶柳湘莲,对人知心,懂湘云,对黛玉有情,送燕窝。对人有情,送众人礼物。不管出于什么心思,即使为嫁宝玉,她成熟的处事之法为己谋身,为母安心,无情中是另一种情意。然而宝钗是受封建礼教传承较多之人,他对宝玉有情,也不会像黛玉似的说出来,我为我的心,是欲言又止,是不会言说的一种。送宝玉药,为真绣鸳鸯独坐怡红院,在表达感情上重行动。而且因为情感,她传统礼教习性也此不知不觉改变了。


圃香


在宝玉和姐妹们私下开的寿宴上,玩占花名的酒令时,薛宝钗抽到的是花王牡丹,上面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恰是宝钗最好的写照。因为她只送人情,不动真情。

薛宝钗长的明艳动人,才华横溢,世事洞明,能力很強,确是姐妹中的翘楚。确配牡丹。最重要的是极会来事,肯帮助人,史湘云、香菱、林黛玉都曾真心喜欢她,确实动人。

她做每件事,都会考虑对她个人的利弊得失,看上去是帮忙,也得到感潋,但后果就不会认真替人考虑。就拿大家常说的帮助史湘云来说吧。史湘云手中无钱,又答应作东道,薛宝钗说这种事既开社,就要作东,虽然是个玩艺,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不要得罪人,然后大家有趣。这就是宝钗一贯的思想,在她的奉送下,原本小姐妹一两银子就能办几个果碟的事,变成了花了二十多两银子的螃蟹宴,收获了史湘云的绝对信任,但贾府的人哪个不知是薛家拿的钱,史姑娘只是顶了个名,还打了贾母的脸。但天真的史姑娘沒有想到她在贾府大肆请客,还花的薛家的钱,她的叔叔、婶婶会怎么看她,回去后日子会不会更难过。在查抄大观园后,她自己躲开是非.之地,却根本亳无商量的,把史湘云抛弃,交给了李纨。

她帮助林黛玉,送了燕窝和冰糖,林黛玉也很感谢她,但林姑娘比较聪明,马上就想到一天一两燕窝会使贾府反感,在宝玉帮助下,这个问题总算圆满解决了。帮助香菱躲开了薛蟠的毒打,但她却增加了一个大丫环,薛姨媽问她用不用再买丫环时她回答,不用再买,香菱要求教她学诗时,她说,你不要得陇望蜀了,意恩就是个丫环。

她安慰王夫人时是滴水不露,却是漠视了金钏的生命,她在算自家帐时安排的有条有理,却不记待她哥哥救命恩人的死生,在滴翠亭,用林黛玉的名字金蝉脱壳,自己毫无损伤。

她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她只对那些值得她示好,又对她有好处的人作一些好事,并不动真情,这样的一个人,在和她接触的人眼里,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嗎?


旁观者岚


宝钗本体为"山中高士晶莹雪",那是极丰腴极华美极洁净极聪慧的,是带给世界以希望,以末来的!但正因为超出常情,超出常人可接近范围,反显得无情!过高人争谤,高洁世同谦!她的世俗之气来自"金簪",簪礼之家的气度,"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欲擒故纵,"雨打黄昏深闹门"的守着金锁儿,静等转机打开心门们心计,全是她的动人仙气!

这样,她就如谜般吸引随从,又接地气地润物于无形,在不争不抢,不急不缓中立于中心位置,传道授业解惑,焦首而度过一世,她的动人比春蚕和蜡炬要苦,总要生出暖香来,可她本体需要的是冷香,在矛盾与不甘中,任是无情也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