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原兵變,都是哪些大臣跟著德宗出逃?

接上期《假借民意逼宮,長安富豪啟動涇原兵變》

目錄

1皇帝出逃,慘,居然沒有禁軍護駕!

2德宗為什麼要走北苑門?

3大臣們都誰最先跟德宗出逃?


涇原兵變,都是哪些大臣跟著德宗出逃?


涇原亂兵已經屯集到了丹鳳門外了。形勢萬分危急,怎麼辦?大明宮中的唐德宗只有一個字:逃!在不逃,亂兵入宮,只是時間的問題,就有性命之憂!

涇原兵變,都是哪些大臣跟著德宗出逃?


1皇帝出逃,慘,居然沒有禁軍護駕!

可是,這逃也並不容易。

為什麼?

沒有護駕的御林軍。當時德宗的御林軍是叫神策軍。為什麼會沒有護駕的御林軍?徵不上來兵。在當初白志貞就開始徵集軍隊,可是難以招到,只好用京師的市井之徒來填塞名單了。當時的名臣司農卿段秀實上言:"禁兵不精,其數全少,卒有患難,將何待之!"其實段秀實的話的標準都高了,因為就是少量的合格的兵也招不來,更別說精兵了,根本就是夢想!

這些濫竽充數的兵的身份在軍營,可是每天依然在長安市上做生意,根本不去軍營當差!朝廷始終招不到兵,這是德宗時期非常困擾的一件事情。可以想到,皇帝招不到兵,該是一件多末尷尬的事情。而兵營裡的這些兵還在天天做生意,這說明軍隊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不再是農家子弟,而是成了商人階級的了。這就是德宗前期通過軍隊性質及其招募的困難折射出長安的經濟狀況——商業利益佔據了絕大部分比重。以農業為基礎的帝王自然難以招到兵。

當然這裡面覺不派除中間階層的干擾,比如招募的人根本就不用心等等。

白志貞,曾經長期給名將李光弼當軍事參謀:

白志貞者,太原人,本名琇珪。出於胥吏,事節度使李光弼,小心勤恪,動多計數,光弼深委信之,帳中之事,與琇珪參決。代宗素知之,光弼薨後,用為司農少卿,遷太卿,在寺十餘年。德宗嘗召見與語,引為腹心,遂用為神策軍使、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賜名志貞。善伺候上意,言無不從。(《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五》)

白志貞具有豐富的軍事經驗,豈能不知道該招募什麼樣的人?實在是招不到啊!結果慘到,皇帝要出逃,身邊居然連一個禁衛軍也沒有,那些在名單上的神策軍,一個都不來。

2德宗為什麼要走北苑門?

可是此時已經沒有時間讓德宗在耽擱了。因為亂兵已經衝入了丹鳳門了。德宗皇帝只好慌忙與王貴妃、韋淑妃、太子、諸王、唐安公主自宮城北的禁苑北門逃跑,王貴妃跑出來前還將傳國寶——玉璽——系在衣服上跟著德宗一塊出來。後宮諸王、公主不及從者十之七八。足見跑得匆忙,這些皇子和公主大多後來被殺害了。說到這裡,頗為讓人奇怪的是,現在網絡劇中宣揚的唐朝的“不良人”們去哪裡了呢?德宗出逃的慌張,皇子和公主們被殺害,說明,這個不良人系統此時也已經失控了。如果提前在涇原兵中暗藏沿線,何以至此?所以,我想不一定是不安插,而是皇帝對這個組織也失控了。

這裡提下這個“苑北門”,我在寫的是時候為了讀者閱讀理解方便,改寫為“禁苑北門”。這個苑就是禁苑,類似我們今天的北京北苑、西苑、南苑那樣的皇家園林禁地。當然不一定都是如圓明園的那種到處是亭臺樓閣。唐代長安的禁苑在長安城北和渭河南之間。但是,它比較漢代上林苑卻要小的多。漢上林苑的範圍,東至藍田,西至周、戶,南至秦嶺以北,北至渭河以南。隋唐苑囿地區的相對縮小,不僅是都坡附近地區農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在防禦上更加有效。唐代長安禁苑扼據宮城與渭河之間的要衝地段,渭河是衛成國都長安的第一道防線。禁苑三面有苑牆和苑門,這是保衛京城的第二道防線,加之禁苑內駐紮禁軍神策軍、龍武軍、羽林軍,設左軍碑、右軍碑,因此,禁苑與西內苑、東內苑三個相互連接的大區域構成了拱衛京師的個重要軍事防區。有唐一代發生的三次玄武門之變和唐將李晟平叛朱泚之亂,均與禁苑相聯繫,充分凸最了禁苑的重要軍事戰略作用。

(註釋:這段唐長安北苑的資料來自:簡析唐代長安禁苑的軍事作用_王建國.pdf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614/8025105053002030.shtm 作者單位是: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所以,北出宮城,經過北苑走不是沒有理由的。

當然,也絕非一個護駕的也沒有,上面說的其實很清楚,是沒有護駕的神策軍。可是宮內的宦官們還是有些的。在君主最危難的時候,就只有皇帝身邊的宦官們護駕隨行了。不過也不多。當初肅宗朝魚朝恩被誅,宦官不再讓執掌禁兵,當時德宗身邊有兩個宦官,一個叫竇文場,另外一個叫霍仙鳴,在德宗當太子的時候就侍奉過他,自然是最為信任,到此,也是這兩位宦官帥左右僅百人跟隨護駕了,前面由普王李誼開道,後面是太子手握兵刃殿後。這就是從皇宮裡出逃時候的貼身隊伍。

剛才說的是走禁苑的北門出逃,所以在經過北苑的時候,司農卿郭曙——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的弟弟,郭曖就是打金枝那位——此時率領自己的部曲——就是家丁、私兵——數十人在苑中打獵,打獵只能是別稱,實際上就是在這裡護衛,這些人當然也就成為德宗護駕部隊的一部分。另外,右龍武軍使令狐建——前面敘說過的滑州節度使令狐彰之子——正在這裡帶領隊伍進行射箭演練,人數不是很多,有四百人,算是最多的了,也加入到護駕的隊伍裡,作為殿後。可以說這是德宗從長安城出來後的基本扈從軍隊。

怎一個慘字了得!

就在要離開長安的時候,因為出了北苑門,就等於要穿過渭水了,就等於離開長安了,跟隨德宗的一個輔政大臣叫姜公輔的人忽然給他提意:

朱訿嘗為涇帥,坐弟滔之故,廢處京師,心嘗怏怏。臣嘗謂陛下既不能推心待之,則不如殺之,毋貽後患。今亂兵若奉以為主,則難制矣。請召使從行。

姜公輔提出德宗臨走前得先把朱泚殺了。這個通鑑編入的信息,其實就等於向讀者洩露了此次涇原兵變背後的指使者就是朱泚。這裡指出了朱泚和涇原兵的聯繫,就是他曾經在這裡當領導。其實只要這一條就夠了。可是德宗說,時間來不及了,算了吧。

當夜到了咸陽,扒拉了幾口飯,而後離開。

涇原兵變,都是哪些大臣跟著德宗出逃?


3大臣們都誰最先跟德宗出逃?

當時,事出非常,群臣皆不知道德宗跑到哪裡去了。盧杞和關播也從中書省跳牆跑了出來。其他的如白志貞、王翃及御史大夫於頎、中丞劉從一、戶部侍郎趙贊、翰林學士陸贄、吳通微等最後好歹到了咸陽才追上德宗。

劉從一(742年-785年),字從一,廣平郡(今河北雞澤縣)。唐朝時期宰相,禮部侍郎劉令植之孫,京兆少尹劉孺之之子。進士及第,授校書郎、渭南縣尉。得到宰相常袞信任,遷監察御史。宰相盧杞執政,遷侍御史、刑部員外郎。建中末年,授吏部郎中、普王(李誼)元帥判官。涇原兵變開始,護送唐德宗逃向奉天,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常袞和楊炎是對頭,所以這劉從一應該是盧杞一派的。

吳通微與兄通玄均有文名。德宗時,官職方郎中,與通玄並知制誥。也就是皇帝的秘書,草擬詔令的。自然也是最為信任的。

於頎的情況複雜些,他應該是盧杞的人。

頎,字休明,河南人也。父庭謂,濟王府倉曹,累贈尚書左僕射。頎少以吏事聞,累授京兆府士曹,為尹史翽所賞重。翽出鎮襄、漢,奏為御史,充判官。翽為亂兵所殺,頎挺出收葬遺骸,時人義之。度支使第五琦署為河東租庸使,累授鳳翔少尹、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轉運租庸糧料鹽鐵等使。頎因奏移轉運汴州院於河陰,以汴州累遇兵亂,散失錢帛故也。元載為諸道營田使,又署為郎官,令於東都、汝州開置屯田。歷戶部侍郎、秘書少監、京兆尹、太府卿,代杜濟為京兆尹。

及為大官,好任機數,專候權要,朝列中無勢利者,視之蔑如也。曲事元載,親暱之。而為政苛細無大體;丁所生母憂罷。及載得罪後,出為鄭州刺史,遷河南尹,以無政績代還。時徵汾州刺史劉暹。暹剛腸嫉惡,歷典數州,皆為廉使畏懼。宰相盧杞恐暹為御史大夫,虧沮己之所見,遽稱薦頎為御史大夫,以其柔佞易制也。從幸奉天,改左散騎常侍,歷左千牛上將軍,徙大理卿、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因入朝仆地,為金吾仗衛掖起,改太子少師致仕。貞元十五年卒,時年七十四。(《舊唐書》)

這個人從其前期的經歷看,如河東租庸使、度支郎中、轉運租庸糧料鹽鐵等使,長期在財經方面工作。這說明間架稅等政策的提出,他應該是有份的。

此後,他做御史大夫是盧杞推薦——盧杞推舉的幹部還真很少——這說明,他是盧杞一派的。所以他們也都是忠於德宗一派的。自然跟著出來了。

這些人是德宗最為核心的層次裡的人,是最為忠於德宗的,或者說是利益和德宗關係最大的。除了陸贄、王翃,大體都是盧杞派的。在德宗最無力的時候,最困難的時候,是盧杞派的大臣跟隨在唐德宗身邊!而後來受打擊的也是這個最忠心派的。

可見,大罵盧杞是奸臣的,其實才正是奸臣!

而之後居然大量的朝臣都沒有出來——過幾天后又出來,另當別論,畢竟,關鍵時候才能檢驗幹部。從這個角度看,德宗其實也是被他的大臣給拋棄了。所以我們不僅要看什麼人出來,更要看什麼人沒有出來!

陸贄對德宗是滿肚子成見,王翃則是低級紅高級黑,可是也跟著出來了,無他,他們的利益跟德宗關係最大。太原王氏和浙江的陸氏雖然對德宗不滿,可是並不想跟朱泚這個胡商的代表走。

人是很奇怪的,跟你鬧矛盾,卻依然賴在你身邊,他絕不是愛你,而是因為你這裡才是他最大利益所在。說陸贄是忠臣,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行動只是現象,你還要透過他的現象看他背後的目的,才能看到他的本質。

最危急的時候這些人居然沒有和德宗在一起,也是夠叫人覺得意外的。反過來說,亂兵的保密工作做的可真好。

當然,這些人之所以能跑出來,其實跟人家朱泚的勢力根本沒有趕盡殺絕的做法有關係,這就是明顯放出來的而已。

涇原兵變,都是哪些大臣跟著德宗出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