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央視《挑戰不可能》《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目的大火,古詩詞等經典引發了一系列的網絡熱議,尤其是以“行走的詩詞庫”著稱的4歲幼童王恆嶼,3000+的識字量,近500首古詩詞的累積量,簡直分分鐘刷新家長認識,除了大呼別人家的小神童,更是對自家適齡兒童的教育焦慮緊迫起來。

那麼識字太早,對孩子來說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大腦的結構構造來剖析,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

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證明正常人的出生大腦有140億個腦細胞或稱為腦子痙攣,他們彼此孤立當受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刺激時,每根神經元就會發育出許多樹枝狀的樹突,鼠兔之間通過突觸互相連接突出越多,形成的神經網絡就越發達,大腦的功能就越強,智力就越高。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大腦生理學家發現兒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歲就完成了60%,這三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超強的吸收能力,3~6歲間完成80%,

6~8歲間完成90%

8歲以後發展就漸趨緩慢,到13歲左右,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敏感期就結束了。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腦神經細胞的聯繫是通過圖像,聲音語言,表情以及與人的交往等早期經驗而獲得和增強的。在198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斯佩裡博士(應對大腦功能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學獎和生理學獎),通過對“裂腦研究”發現人的左右大腦具有不同的功能:

左腦主管邏輯思維,是分析、判斷、抽象、概括的語言邏輯中樞;

右腦主管形象思維,在聯想想象、綜合判斷、創造力等感覺領域;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用腦是無意識的,用腦在接收各種平面圖形、朗讀、背誦、運動、樂感等刺激,都是在無意識的進行記憶。右腦能把大量的信息,以圖畫、形象、感受、語音、文字等形式存儲於腦中,又將毫無關係的信息連接起來進行整理 加工創造,獲得的信息越多,必然感受越豐富,帶動的詞彙也越豐富,於是聽語、視語、數理邏輯思維的發展就有了基礎,必然也會促進左腦的發展。

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及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序的設計和應用,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1~3歲既有顯著的發展,3~6歲,進展迅速,6~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13歲為人一生記憶的高峰,以後最多隻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記憶力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是自0歲開始醞釀1~13歲總是緩慢上升,13歲以後方有長足進展,18歲以後漸漸成熟啊,但依然可因為經驗及思考的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基於大腦的發展規律,提倡兒童及早啟蒙識字,就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進行反覆誦讀,自然而然形成兒童的自然喜好及習慣。把握教育時機,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經典的教育內容,給孩子種下一顆好的種子。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閱讀和背誦古詩、經典古文、成語接龍等其朗朗上口的韻律、節奏的樂感、抑揚頓挫的語調,都是大受右腦的歡迎,讓孩子建立起識字閱讀的敏感;同時兒童逐步在生活中領悟詞句的意義,又必然有力推動左腦功能迅速的增長。

讓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

南懷瑾先生曾說:“漢字是打開中華文化寶藏的鑰匙,要是拿不到手,寶藏打不開。

各種各樣的啟蒙教育都不及文字的學習更有教育意義。能夠意識到早期認字的重要性,必然能抓住啟蒙教育的核心。

《教子良規》中說:“既令就學,每日只令習坐習靜,認字第一,讀書次之。”

《塾中瑣言》中說:“蒙童未經讀書,先令識字。”

《教童子法》中說:“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遞讀書。……識字時,專心致志於識字,不要打算讀經。”

我國記憶專家王維說:“沒有任何活動能向文字在開發智力方面達到那樣的深度和廣度,甚至可以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誠然,許多智力活動都能使孩子聰明起來,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識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識系統化,並且在此基礎上的智力開發是無止境的。”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20年前(1999年),我的第1個孩子出生的時候,父親送我一套《發現母親》,這本書是當代母教專家王東華先生的研究論文,這本書在初為人母的我心裡種下了“母教”的種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直影響著我,儘管在孩子的教育上一邊學習一邊摸石頭過河,我的3個孩子都得到較高質量的陪伴。

識字太早對孩子是愛是害!


在《發現母親》這本書裡提到古時候母親在教孩子認字的場景 ,“在中國古代母親有文化而不教自己孩子識字,讀書的這樣的例子幾乎找不到,而母親們大多都教到自己不能在教時,才將孩子送到學塾裡去或請老師來教,在“唐宋八大家”裡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澈都是由母親親自教的。

不論是科學已證明的,還是幼兒認字讀經典的實踐真知 ,越早期進行系列培養的孩子,產生安全感、幸福感、愛心、美感、同情心和求知慾…在以後成長中都有了積極的心態。


關於認字裡那些好的經驗,歡迎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