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中國玉器以其7000年的使用歷史,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標 志之一。中華民族對玉的偏愛、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人格 化後,廣泛被民眾所接受,佩玉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歷數千年而不衰。


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詩經》“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記載,以物譬人,故而“古之君子 必佩玉”。《禮記》、《宋史·輿服志》等文獻均有記載玉器作為政治等 級制度的重要標誌器物而存在。其中以和田玉為主要載體制成的玉 器,以具有濃厚的中國氣魄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而被世人所認同。

吳門畫派領導的明代中晚期的畫壇,把文人畫推向了書畫藝術 的高峰。這種畫風也影響了明代玉雕藝術的發展,其中最有特色的 就是玉牌子。此時的玉牌多為長方形,上部有孔可系掛於腰間或頸 上。玉牌上端有雕刻的雙夔,下部為方板,兩面浮雕圖案,圖案凸 起很淺,構圖簡練,通常一面雕刻山水人物,另一面雕琢詩文,且 有作者的落款。因為制玉巨匠陸子岡在玉雕史上的傑出表現和其作 品上雕琢“子岡”款的習慣,故此種玉牌子俗稱“子岡牌”。


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子岡” 也作“子剛”,即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著名玉匠陸子岡。據《太倉州志》記 載:“凡玉器類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岡者,用刀雕刻,遂 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支值五六十金。”因 為“子岡”款玉牌的審美價值和承載的文化內涵較高,“子岡牌”在 明清兩代極為流行。 清代玉雕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玉器藝術的最高峰。清代“子岡牌”更是以其簡練的造型、精緻的做工、優質的玉 料、豐富的蘊涵意味而成為玉器佩飾中的一支奇葩。


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在“康乾盛世”的背景下,清代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安定,尤 其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變,打 通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渠道,使得大量和田玉料流入民間,並大量 集中在北京、廣州、蘇州、上海等地,這使得清代“子岡牌”有了 製作原料上的保證。《天工開物》記載:“凡玉,貴重者皆出於闐。” 在明代“子岡牌”多用灰暗色青玉的基礎上,清代“子岡牌” 牌體 較明代厚大,一般用料為長5.7釐米、寬4釐米、厚0.5釐米左右, 溫潤細膩無雜質,硬度約摩式6.5度左右,總體呈微透明或半透明 狀,碰撞聲音清脆悅耳悠長,且用料多為和田優質白色和青白色籽 料。清代後期玉器加工進入低潮,此時的“子岡牌”多用青玉製作, 且牌體開始變小、變薄。


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因為乾隆皇帝尚古,帶動了清代玉器市場的好古之風。為了達 到玉器的古色效果,工匠們使用了保留玉皮的手法制作玉器,甚至 還使用蒸煮燒烤、酸鹼浸泡、塗繪顏色等方法加工玉器。在清《玉 杯記》中就曾記載著名玉匠姚宗仁所述其祖父進行玉器染色的方 法:“染色之法??以琥珀滋塗而漬之,其於火也,勿烈勿熄,夜 以繼日,畢經年而後業成。”其中為了追求“子岡牌”佩飾的古樸 滄桑之感,清代的玉匠在製作玉牌時盡力保留籽料的皮色或使用帶 有糖色的玉料進行巧雕,使玉牌因帶有皮色或糖色的關係,而仿若 入土後的沁色一般,以達到古色效果。因此玉料被大量刻意留皮使 用,這也使得“子岡牌”玩賞性大大增加,一些社會名流、文人雅 士爭相效仿,這種風尚一直影響至今。

清代的玉器原料盛於以前各個時期,又由於清中期皇帝對工藝 的關注,社會對琢玉水平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工匠們在製作技術上 吸收了傳統的線刻浮雕和鏤雕等技法,充分運用陰線、陽線、平凸、 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工藝,並結合當時先進的繪畫、雕塑方面表現手法,將各個時期的玉器優點融會貫通,故而至乾隆時期 成為清代制玉的高潮期,尤其宮廷制玉更是集中國曆代玉雕藝術之 大成,將玉雕藝術充分地加以發揚光大,至今人們仍然把清代玉器中最精美的雕工、最完美質地的玉器稱為“乾隆工”。 這一時期的“子岡牌”在加工工藝上有明顯的特色,不同於明 代“子岡牌”的風格。儘管陸子岡所制“子岡牌”玉佩飾的技藝在 明代已稱絕技,但在整體水平上,較之清代宮廷所制“子岡牌”也還技遜一籌。清代所制“子岡牌”輪廓規矩,橫平豎直,稜角挺直, 邊線鋒利,多采用鏤雕和浮雕技法,做工追求精雕細作,藝術上追 求寫實逼真。雖然制玉地區不同,宮廷和民間制玉水平不同,精工 藝和粗製作坊不同,但工藝技術水平的追求及工藝檔次的劃分標準 是趨向一致的。

清代“子岡牌”上用於系掛的孔普遍應用管鑽技術,追求孔形 規整,孔壁光滑。牌身的浮雕手法也較明代“子岡牌”不同,牌身 圖案琢磨細緻規整,沒有草率之處,蠅翅蟲須皆刻畫得清晰可見, 浮雕高點多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分出幾個層次,以達到浮雕圖案 的逼真立體。圖案的邊沿以及線條的邊稜有明顯的邊鋒,形成清代 玉器特有的“觀之剔透,觸之扎手”的風格。玉牌圖案之外的底子 較平整,儘量減少了波浪狀砣痕,容易忽視的邊角部位也得到了精 細的打磨。清代和田玉“子岡牌”打磨後呈現出一種極佳的溫潤細 膩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澤。


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清代“子岡牌”形式主要繼承明代的風格,但紋飾與明代有著 明顯的不同,首先表現為玉牌上端的附加紋飾更加複雜煩瑣;其次 牌身大量出現吉祥意義的圖案,比如“八寶吉祥”“、米芾拜石”“、嬰 戲圖”等,或是帶有戲劇人物、小說故事題材的圖案,比如“武松 打虎”、“蘇武牧羊”等。文字主要以戲文、吉語為主,反映了人們 趨吉避凶的傳統心態。在清代“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會審美 大環境下,玉牌上每一種圖案都通過其表面的紋飾,或吉語諧音、 或指物會意、或聯想感悟,使圖案富於理想的幻覺,表達美好的願 望,以求寄幻想、趣味於圖案,表達了追求幸福的願望。

清代中晚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新思潮衝擊下,玉器加工較之 上古時期,開始不再重視傳統的玉器形制。清代“子岡牌”的造型 更加民俗化、多樣化,創作了矩形、圓形、橢圓形等玉牌造型,還 衍生出瞭如工字形牌、方形牌、菱形牌、罄形牌等其他造型的玉牌。 清代後期玉工們為了適合各階層不同的審美需要,尤其是玉料來源 不暢之後,“子岡牌”造型設計開始趨向沒落,製作更是隨心所欲, 沒有章法可言,所制玉牌欣賞價值下降。


談清代玉佩飾——子岡牌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 高,對古代傳統藝術的關注熱情已日益升高。其中清代和田玉佩飾 “子岡牌”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精華之一,以其優良的用料、精美的做工、吉祥的圖案紋飾和多樣化的造型,也成為今日人們注視的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