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使用历史,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 志之一。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人格 化后,广泛被民众所接受,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数千年而不衰。


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以物譬人,故而“古之君子 必佩玉”。《礼记》、《宋史·舆服志》等文献均有记载玉器作为政治等 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而存在。其中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制成的玉 器,以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被世人所认同。

吴门画派领导的明代中晚期的画坛,把文人画推向了书画艺术 的高峰。这种画风也影响了明代玉雕艺术的发展,其中最有特色的 就是玉牌子。此时的玉牌多为长方形,上部有孔可系挂于腰间或颈 上。玉牌上端有雕刻的双夔,下部为方板,两面浮雕图案,图案凸 起很浅,构图简练,通常一面雕刻山水人物,另一面雕琢诗文,且 有作者的落款。因为制玉巨匠陆子冈在玉雕史上的杰出表现和其作 品上雕琢“子冈”款的习惯,故此种玉牌子俗称“子冈牌”。


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子冈” 也作“子刚”,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玉匠陆子冈。据《太仓州志》记 载:“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冈者,用刀雕刻,遂 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支值五六十金。”因 为“子冈”款玉牌的审美价值和承载的文化内涵较高,“子冈牌”在 明清两代极为流行。 清代玉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玉器艺术的最高峰。清代“子冈牌”更是以其简练的造型、精致的做工、优质的玉 料、丰富的蕴涵意味而成为玉器佩饰中的一支奇葩。


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在“康乾盛世”的背景下,清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尤 其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变,打 通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渠道,使得大量和田玉料流入民间,并大量 集中在北京、广州、苏州、上海等地,这使得清代“子冈牌”有了 制作原料上的保证。《天工开物》记载:“凡玉,贵重者皆出于阗。” 在明代“子冈牌”多用灰暗色青玉的基础上,清代“子冈牌” 牌体 较明代厚大,一般用料为长5.7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左右, 温润细腻无杂质,硬度约摩式6.5度左右,总体呈微透明或半透明 状,碰撞声音清脆悦耳悠长,且用料多为和田优质白色和青白色籽 料。清代后期玉器加工进入低潮,此时的“子冈牌”多用青玉制作, 且牌体开始变小、变薄。


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因为乾隆皇帝尚古,带动了清代玉器市场的好古之风。为了达 到玉器的古色效果,工匠们使用了保留玉皮的手法制作玉器,甚至 还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涂绘颜色等方法加工玉器。在清《玉 杯记》中就曾记载著名玉匠姚宗仁所述其祖父进行玉器染色的方 法:“染色之法??以琥珀滋涂而渍之,其于火也,勿烈勿熄,夜 以继日,毕经年而后业成。”其中为了追求“子冈牌”佩饰的古朴 沧桑之感,清代的玉匠在制作玉牌时尽力保留籽料的皮色或使用带 有糖色的玉料进行巧雕,使玉牌因带有皮色或糖色的关系,而仿若 入土后的沁色一般,以达到古色效果。因此玉料被大量刻意留皮使 用,这也使得“子冈牌”玩赏性大大增加,一些社会名流、文人雅 士争相效仿,这种风尚一直影响至今。

清代的玉器原料盛于以前各个时期,又由于清中期皇帝对工艺 的关注,社会对琢玉水平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工匠们在制作技术上 吸收了传统的线刻浮雕和镂雕等技法,充分运用阴线、阳线、平凸、 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工艺,并结合当时先进的绘画、雕塑方面表现手法,将各个时期的玉器优点融会贯通,故而至乾隆时期 成为清代制玉的高潮期,尤其宫廷制玉更是集中国历代玉雕艺术之 大成,将玉雕艺术充分地加以发扬光大,至今人们仍然把清代玉器中最精美的雕工、最完美质地的玉器称为“乾隆工”。 这一时期的“子冈牌”在加工工艺上有明显的特色,不同于明 代“子冈牌”的风格。尽管陆子冈所制“子冈牌”玉佩饰的技艺在 明代已称绝技,但在整体水平上,较之清代宫廷所制“子冈牌”也还技逊一筹。清代所制“子冈牌”轮廓规矩,横平竖直,棱角挺直, 边线锋利,多采用镂雕和浮雕技法,做工追求精雕细作,艺术上追 求写实逼真。虽然制玉地区不同,宫廷和民间制玉水平不同,精工 艺和粗制作坊不同,但工艺技术水平的追求及工艺档次的划分标准 是趋向一致的。

清代“子冈牌”上用于系挂的孔普遍应用管钻技术,追求孔形 规整,孔壁光滑。牌身的浮雕手法也较明代“子冈牌”不同,牌身 图案琢磨细致规整,没有草率之处,蝇翅虫须皆刻画得清晰可见, 浮雕高点多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分出几个层次,以达到浮雕图案 的逼真立体。图案的边沿以及线条的边棱有明显的边锋,形成清代 玉器特有的“观之剔透,触之扎手”的风格。玉牌图案之外的底子 较平整,尽量减少了波浪状砣痕,容易忽视的边角部位也得到了精 细的打磨。清代和田玉“子冈牌”打磨后呈现出一种极佳的温润细 腻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泽。


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清代“子冈牌”形式主要继承明代的风格,但纹饰与明代有着 明显的不同,首先表现为玉牌上端的附加纹饰更加复杂烦琐;其次 牌身大量出现吉祥意义的图案,比如“八宝吉祥”“、米芾拜石”“、婴 戏图”等,或是带有戏剧人物、小说故事题材的图案,比如“武松 打虎”、“苏武牧羊”等。文字主要以戏文、吉语为主,反映了人们 趋吉避凶的传统心态。在清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会审美 大环境下,玉牌上每一种图案都通过其表面的纹饰,或吉语谐音、 或指物会意、或联想感悟,使图案富于理想的幻觉,表达美好的愿 望,以求寄幻想、趣味于图案,表达了追求幸福的愿望。

清代中晚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思潮冲击下,玉器加工较之 上古时期,开始不再重视传统的玉器形制。清代“子冈牌”的造型 更加民俗化、多样化,创作了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玉牌造型,还 衍生出了如工字形牌、方形牌、菱形牌、罄形牌等其他造型的玉牌。 清代后期玉工们为了适合各阶层不同的审美需要,尤其是玉料来源 不畅之后,“子冈牌”造型设计开始趋向没落,制作更是随心所欲, 没有章法可言,所制玉牌欣赏价值下降。


谈清代玉佩饰——子冈牌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对古代传统艺术的关注热情已日益升高。其中清代和田玉佩饰 “子冈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之一,以其优良的用料、精美的做工、吉祥的图案纹饰和多样化的造型,也成为今日人们注视的热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