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由於中世紀末期西葡兩國的大力發展海外殖民事業,以致使地中海喪失了歐洲貿易中心的優越地位。當

地中海還是歐洲商業交通要衝時代,歐洲的商業霸權是握在意大利各商業都市與漢薩同盟手裡。可是當時孤懸大西洋的英國,不論政治經濟與文化都微不足道。試觀1500年的英國,雖然合併了威爾士已經有200年,可是蘇格蘭還是一個獨立王國,而愛爾蘭除了都柏林是屬於英領之外,英國的統治力量也沒達到全愛爾蘭。再說與英倫三島隔海相望的歐洲大陸,自從征服者威廉一世以來,一向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目標的法國各富庶之州,到了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了以後就都被法國光復,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只剩下加萊港一地而已。不過由於百年戰爭的結束,不僅鼓舞起了英國人的愛國心與民族自覺性,同時也使英王能夠以全力從事大不列顛群島內的軍政建設。


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英法百年戰爭


不幸的是跟法國訂立和平條約以後,英國又發生了流血30年的玫瑰戰爭。英國經過這一次王位糾紛戰爭,在1485年才有都鐸王朝的出現。都鐸王朝的開國國王是亨利七世,從此英國史才步入一個嶄新的大時代,這就是使英國成為海權國家制霸世界的開端。

亨利七世的中心政治思想,就是要塑造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專制王朝。原來英國的王權,一向受傳統上下兩院議會的牽制,由於上院的勢力遠遠凌駕於下院之上,所以真正掌握大英王國實權的是國王與上院議員以及教會神官。玫瑰戰爭的結果,有兩點有利於國王。第一,玫瑰戰爭的本質,根本就是英國兩派封建貴族勢力的角逐戰,而且很多貴族都在這一次戰爭中戰死沙場,最後這些貴族的土地就都被國王沒收。至於大封建貴族領土,雖然沒有完全滅絕,可是在人數上卻大為減少,因而也喪失了它們原有的雄厚勢力,他們的封建特權乃逐步收歸國王所有。第二,由於玫瑰戰爭的結果,使英國平民、鄉紳、小地主、以及商人等中產階級瞭解到一種事實,就是協助王室抑制貴族伸張王權,可以恢復混亂不堪的英國社會,消滅以前無政府狀態的政治局面,把他們從封建貴族凌虐的苦境中拯救出來。亨利七世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樹立起了它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治。英國都鐸王朝的專制王權,後來又經過亨利八世等四個國王的繼續發揮,一直維持到17世紀時英國民權運動的爆發。


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玫瑰戰爭又名薔薇戰爭


英國在亨利七世時代,可能是英國王權的極盛時代,他以高壓手段平定內亂,制壓貴族。例如亨利七世創設了一個非常法庭,對於從來一般法庭不敢審訊的封建貴族,毫不留情面地施展鐵腕進行各種審判,這個法庭就是英國史上有名的“星室法庭”。亨利七世是英國有名的吝嗇王,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才幹的理財家,例如它改善王室領地的耕作法,運用獻金與增稅增加國家收入。同時,為了節約國家開銷,對外極力採取和平政策。此外他又對擁有財富的臣民,巧立名目鼓勵他們向王室獻金。尤其每當他發現有過豪奢生活的臣民時,他更會施展各種手段來迫使這些人向國家獻金。在封建社會已經崩潰的新時代裡,金錢成為一切權利的象徵,而亨利七世卻憑他的理財方法,而為英國政府積攢下了200萬鎊金圓。亨利七世既然自己籌財有道,那就不必再像歷代國王那樣,必須經過由國會的認可才能開闢財源。所以從亨利七世起,英國國會就形同虛設,因為在他24年的統治期間,國會一共只召開會議五次,而且在後一半的12年間僅僅召開一次。


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亨利八世王后凱瑟琳


亨利七世固然是極力採取不跟外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外交政策,但是他卻利用其它種種方法來提高英國的國際地位。例如他為了能使英國商人在外國經營有利的貿易,而就跟歐陸各國訂立種種雙邊商約。在所有通商條約之中最有名的,就是1496年勃艮第公爵允許英貨輸入荷蘭。亨利七世又深深理解到,英國的未來國運必然建立在海洋上,所以他特別獎勵英國人從事海洋事業。這在尚處於農業社會牧歌時代的英國社會來說,亨利七世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他以國家力量建造大型的軍艦借給商人,並且用朴茨茅斯兵工廠所造的大炮安裝在軍艦上。當時地中海的各國商人,把戰艦與商船還分得很清楚。可是注重實力的英國商人,就

利用亨利七世借給他們的這種軍艦,在平時就用這種向國家借來的軍艦從事國際貿易,在戰時就挺身而出變成國家的海軍,一艦兩用軍事與經濟兼顧,這是亨利七世聰明絕頂的地方。此外,亨利七世又頒佈航海條例,嚴禁外國商船輸入波爾多酒到英國。而且當卡伯特父子開闢西北航路時,亨利七世也以國家財力加以支援。亨利七世的熱心發展航海事業,得到了英國人民-尤其是倫敦人的普遍喝彩。


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除了以獎勵航海事業使英國富強外,並且更廣結政治婚姻來增長英國的威勢。例給皇太子威爾士親王亞瑟·都鐸娶西班牙公主凱瑟林為妃,這個凱瑟琳就是卡斯提拉伊莎貝拉女王跟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女兒。不幸結婚僅僅幾個月,亞瑟竟暴病而死,不過凱瑟琳仍然留在英國守寡。後來亞瑟的弟弟亨利八世即位,就又把凱瑟琳嫁給了亨利八世為後。此外亨利七世又把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為後。

如此一來,英國到了16世紀初,都鐸王朝已經把英國建設成一個民主國家。不過這時的英國,還不是西葡兩國的敵手,所以政治野心也自然不大。至於說到亨利八世,他的要娶寡婦王嫂為後,並非是由於愛他這位王嫂,也完全是一種政治婚姻。凱瑟琳既是伊莎貝拉女王的女兒,而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兼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五世,則是伊莎貝拉女王的外孫,所以凱瑟琳就等於是查理一世的姨母

當時的西班牙王國,是歐洲的一等富強大國,而英國只是一個二流國家,所以英國的能跟西班牙結成政治婚姻,對英國的國際地位當然有極大幫助。


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都鐸王朝第五位英格蘭國王及第四位愛爾蘭國王,血腥瑪麗的原型


凱瑟琳給亨利八世生了一個名叫瑪麗的女兒,亨利八世本來很想把瑪麗嫁給查理一世,可是後來查理一世卻選擇葡萄牙公主為後,而使英國跟西班牙的這門婚姻沒有結成。假如當年查理一世能取瑪麗為後的話,那亨利八世恐怕也不敢跟凱瑟琳離婚,因此也沒有必要背叛他所崇拜的羅馬教皇改信新教,而人文主義大師托馬斯·莫爾也不會慘死斷頭臺,這在英國史上是一件非常惹人注意的大事。


十六世紀的英國——亨利七世時代

《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


後來英、西兩國就為了凱瑟琳的離婚事件而鬧翻,1553年凱瑟琳的女兒瑪麗繼位英國女王,為瑪麗一世,並且再重新改信舊教天主教,信奉舊教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才又給他的王位繼承人查理二世娶瑪麗一世為後,從此英、西兩國王室才又恢復邦交。可是到了1588年瑪麗一世無子而死,就由她的妹妹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為英國女王。而伊麗莎白一世信奉的是新教,所以英、西兩國的外交關係乃又為之一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