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由于中世纪末期西葡两国的大力发展海外殖民事业,以致使地中海丧失了欧洲贸易中心的优越地位。当

地中海还是欧洲商业交通要冲时代,欧洲的商业霸权是握在意大利各商业都市与汉萨同盟手里。可是当时孤悬大西洋的英国,不论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微不足道。试观1500年的英国,虽然合并了威尔士已经有200年,可是苏格兰还是一个独立王国,而爱尔兰除了都柏林是属于英领之外,英国的统治力量也没达到全爱尔兰。再说与英伦三岛隔海相望的欧洲大陆,自从征服者威廉一世以来,一向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目标的法国各富庶之州,到了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了以后就都被法国光复,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只剩下加莱港一地而已。不过由于百年战争的结束,不仅鼓舞起了英国人的爱国心与民族自觉性,同时也使英王能够以全力从事大不列颠群岛内的军政建设。


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英法百年战争


不幸的是跟法国订立和平条约以后,英国又发生了流血30年的玫瑰战争。英国经过这一次王位纠纷战争,在1485年才有都铎王朝的出现。都铎王朝的开国国王是亨利七世,从此英国史才步入一个崭新的大时代,这就是使英国成为海权国家制霸世界的开端。

亨利七世的中心政治思想,就是要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君主专制王朝。原来英国的王权,一向受传统上下两院议会的牵制,由于上院的势力远远凌驾于下院之上,所以真正掌握大英王国实权的是国王与上院议员以及教会神官。玫瑰战争的结果,有两点有利于国王。第一,玫瑰战争的本质,根本就是英国两派封建贵族势力的角逐战,而且很多贵族都在这一次战争中战死沙场,最后这些贵族的土地就都被国王没收。至于大封建贵族领土,虽然没有完全灭绝,可是在人数上却大为减少,因而也丧失了它们原有的雄厚势力,他们的封建特权乃逐步收归国王所有。第二,由于玫瑰战争的结果,使英国平民、乡绅、小地主、以及商人等中产阶级了解到一种事实,就是协助王室抑制贵族伸张王权,可以恢复混乱不堪的英国社会,消灭以前无政府状态的政治局面,把他们从封建贵族凌虐的苦境中拯救出来。亨利七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树立起了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王权,后来又经过亨利八世等四个国王的继续发挥,一直维持到17世纪时英国民权运动的爆发。


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玫瑰战争又名蔷薇战争


英国在亨利七世时代,可能是英国王权的极盛时代,他以高压手段平定内乱,制压贵族。例如亨利七世创设了一个非常法庭,对于从来一般法庭不敢审讯的封建贵族,毫不留情面地施展铁腕进行各种审判,这个法庭就是英国史上有名的“星室法庭”。亨利七世是英国有名的吝啬王,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才干的理财家,例如它改善王室领地的耕作法,运用献金与增税增加国家收入。同时,为了节约国家开销,对外极力采取和平政策。此外他又对拥有财富的臣民,巧立名目鼓励他们向王室献金。尤其每当他发现有过豪奢生活的臣民时,他更会施展各种手段来迫使这些人向国家献金。在封建社会已经崩溃的新时代里,金钱成为一切权利的象征,而亨利七世却凭他的理财方法,而为英国政府积攒下了200万镑金圆。亨利七世既然自己筹财有道,那就不必再像历代国王那样,必须经过由国会的认可才能开辟财源。所以从亨利七世起,英国国会就形同虚设,因为在他24年的统治期间,国会一共只召开会议五次,而且在后一半的12年间仅仅召开一次。


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亨利八世王后凯瑟琳


亨利七世固然是极力采取不跟外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外交政策,但是他却利用其它种种方法来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例如他为了能使英国商人在外国经营有利的贸易,而就跟欧陆各国订立种种双边商约。在所有通商条约之中最有名的,就是1496年勃艮第公爵允许英货输入荷兰。亨利七世又深深理解到,英国的未来国运必然建立在海洋上,所以他特别奖励英国人从事海洋事业。这在尚处于农业社会牧歌时代的英国社会来说,亨利七世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以国家力量建造大型的军舰借给商人,并且用朴茨茅斯兵工厂所造的大炮安装在军舰上。当时地中海的各国商人,把战舰与商船还分得很清楚。可是注重实力的英国商人,就

利用亨利七世借给他们的这种军舰,在平时就用这种向国家借来的军舰从事国际贸易,在战时就挺身而出变成国家的海军,一舰两用军事与经济兼顾,这是亨利七世聪明绝顶的地方。此外,亨利七世又颁布航海条例,严禁外国商船输入波尔多酒到英国。而且当卡伯特父子开辟西北航路时,亨利七世也以国家财力加以支援。亨利七世的热心发展航海事业,得到了英国人民-尤其是伦敦人的普遍喝彩。


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除了以奖励航海事业使英国富强外,并且更广结政治婚姻来增长英国的威势。例给皇太子威尔士亲王亚瑟·都铎娶西班牙公主凯瑟林为妃,这个凯瑟琳就是卡斯提拉伊莎贝拉女王跟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女儿。不幸结婚仅仅几个月,亚瑟竟暴病而死,不过凯瑟琳仍然留在英国守寡。后来亚瑟的弟弟亨利八世即位,就又把凯瑟琳嫁给了亨利八世为后。此外亨利七世又把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为后。

如此一来,英国到了16世纪初,都铎王朝已经把英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国家。不过这时的英国,还不是西葡两国的敌手,所以政治野心也自然不大。至于说到亨利八世,他的要娶寡妇王嫂为后,并非是由于爱他这位王嫂,也完全是一种政治婚姻。凯瑟琳既是伊莎贝拉女王的女儿,而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兼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查理五世,则是伊莎贝拉女王的外孙,所以凯瑟琳就等于是查理一世的姨母

当时的西班牙王国,是欧洲的一等富强大国,而英国只是一个二流国家,所以英国的能跟西班牙结成政治婚姻,对英国的国际地位当然有极大帮助。


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都铎王朝第五位英格兰国王及第四位爱尔兰国王,血腥玛丽的原型


凯瑟琳给亨利八世生了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儿,亨利八世本来很想把玛丽嫁给查理一世,可是后来查理一世却选择葡萄牙公主为后,而使英国跟西班牙的这门婚姻没有结成。假如当年查理一世能取玛丽为后的话,那亨利八世恐怕也不敢跟凯瑟琳离婚,因此也没有必要背叛他所崇拜的罗马教皇改信新教,而人文主义大师托马斯·莫尔也不会惨死断头台,这在英国史上是一件非常惹人注意的大事。


十六世纪的英国——亨利七世时代

《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


后来英、西两国就为了凯瑟琳的离婚事件而闹翻,1553年凯瑟琳的女儿玛丽继位英国女王,为玛丽一世,并且再重新改信旧教天主教,信奉旧教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才又给他的王位继承人查理二世娶玛丽一世为后,从此英、西两国王室才又恢复邦交。可是到了1588年玛丽一世无子而死,就由她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为英国女王。而伊丽莎白一世信奉的是新教,所以英、西两国的外交关系乃又为之一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