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校很多老師都不願意參加省、市教學技能比賽?

美蛙英語


省市教能比賽,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讓一批優秀的教師脫穎而出,使得專業技能“提檔換速”,對迅速樹立教師個人品牌有著極好的推動。

如果條件可以,每位老師都應該去體驗一下這個過程。

現在一線的教師,基本上對省市級教能比賽沒有興趣,我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省市教能 準備很麻煩

我曾經在2016年參加過省市技能比賽。我這人自知天性愚鈍,做事情比較認真,為了能夠在要能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那一年,除了正常工作,我把全部經歷用在了準備教能比賽上,三個月的時間裡,做了非常周密的準備。

我將我們這套教材,從初一到初三全部重新背了一遍,那兩個多月裡,我幾乎不眠不休,廢寢忘食,寫了十幾本教案,寫了幾十課的說課稿。弄清楚了每一個說課稿的來龍去脈,具體的措施過程。

縣上的比賽,我很順利過關。市級比賽也很順利的拿到較好的成績,最後參加省能角逐的時候,我又將一些重點課例重新編寫教學設計、說課稿,精益求精。

現在想來,那段時間真的很傷腦力,體力。累的時候告訴自己:有的時候你會感到絕望,但不放棄是對付困難的最好方法!

二 省市教能的含金量已今非昔比,對老師沒有足夠大的誘惑力。


2015年之前,在我們陝西,市級教學能手,可以直接申報職稱。那時候,每年都有人去報名。雖然最後能夠娶到能手的都是鳳毛麟角,但是,很多人就靠這個捷徑,輕輕鬆鬆的解決了職稱問題。為此,有些人,甚至通過託關係、走後門,拿到省市教學能手證書。

但是在2015年,省教育廳突然取消了,省市教能直接參評的資格,一線教師的報名熱情明顯減少了。

三 教師的工作看起來輕鬆,實際上非常繁瑣。

現階段,大多數一線教師工作繁瑣,又要上課,又要帶學生,還要應付大大小小的檢查,扶貧工作,一天下來,早已精疲力竭。

尤其現在,各種各樣的檢查、考試特別多,本身工作壓力很大。所以,對於參加省市教能這樣的業務比賽,很多人都嫌麻煩。

四 工作上淡泊名利,不想大動干戈。

實際上,大多數教師習慣,每天出操,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大學生。

每天準時準點,都有固定的工作要做,人難免會變的千篇一律,習慣這樣一種生活,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去,畢竟任何一個競技類比賽,都需要大量的準備,你平添煩惱。

陶淵明在《飲酒》中寫到: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大多數教師對明利淡泊,認為只要把學生教好,班級管好,在一些比賽上都不願意去傷腦筋。

五 老師都普遍自尊心強,參賽不成功怕沒面子。

參加省市就能這樣的比賽,也算是一個大事兒,你報名,全單位的人都知道了。

很多老師,寧願不參加,也不想去駁自己的面子。也有很多老師報名參加了,但沒有拿到好的成績,總覺得面子過不去。我有個同事,曾經連報兩年,沒有走出縣級,最後直接放棄,發誓此生再也不報。

但是,有些技能,其實不僅僅是那證書獎盃。在準備的過程中,你所收穫的很多隱形成果,將在你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為你推波助瀾。

現在的我能夠在40分鐘內,寫完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一篇完整的說課稿,5分鐘左右完成一個簡單PPT,

還有我的那位同事,雖然沒能如願. 但是經歷過教能比賽,後來業務水平提升非常快。


我是木子物語,一邊育人,一邊寫作。

期待與你相遇。


木子老師說


就我個人而言,不是不想參加,而是表演性質太濃,不適合我。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前兩年去參加比賽,上一節作文課,上完學生對我說:老師謝謝你,這節課的作文寫的真爽。

我聽了還挺高興,學生認可我的課。

但下一秒評委老師一句話就打擊到我了。

她說:你這節課實用是挺實用的,但是沒有小組討論,也沒有視頻啊遊戲啊,太安靜了。

聽完就知道得獎無望,果然就只有一個二等獎。

這件事對我打擊很大,讓我看清原來比賽真的是表演課。踏踏實實上課教成績的人,想用一節學生真正能學到東西的實用課得獎是不可能的。

之後再有比賽就沒了參加的想法了。


一五一十部落


在下江蘇人,19歲中師畢業,工作22年,在蘇北某市的區直小學教語文。參加過一次教育廳組織的全省小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僥倖得了二等獎。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還是有點真實感受的。

第一,比賽磨人不假,但更磨心。教師要教好學生,除了師德、情操、信念,但還必須有紮實的能力與素養。上師範時,班主任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好老師,必須厚臉皮。”全校選拔,全區選拔,全市選拔,全省大賽;專業知識筆試,課文誦讀,現場故事,粉筆字,即興演講,才藝展示,教案設計,課堂教學……一路走下來,除了比拼精力與體力,更比拼全面的綜合能力、穩定的應對心理。賽前,確實經常焦躁;但賽後,你會有浴火重生、精神得以拔節的開闊。更重要的,你會從骨子深處生髮出從容面對學生、課堂和教材的自信。千萬別不屑、不敢、不想,既然自己可以教好學生,為什麼這樣小小的嘗試卻不敢作些突破呢?

第二,比賽名次重要,但亦無關。既然是比賽,總會分出個123,關鍵看你有什麼樣的參賽目的。有人,可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教學資歷;有人,可能是為了評選職稱;也有人,可能就是單一的為了展示自己。功利也好,理想也罷,都是可以理解的。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有一點是共通的:你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必然會得利。教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就是學生麼?這一點,想來毋庸置疑。論文可以借鑑他人,上課可以華而不實,基本功比賽作不了假的。


清風杏語


我家孩子的語文數學老師,都是教學經驗十足的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留的作業就很有很好比如這幾天還讓孩子們背會疫情期間火起來的古詩,平時筆記也很厲害,許多總結連我這個家長都佩服,孩子們做題很容易知道如何下手,這位老師也不參加比賽,我覺得孩子有這樣的老師很幸運


認真看條頭


我從業18年,參加了不計其數的比賽和公開課錄製,可是直到現在仍然感到怵頭,不是不願參加,而是它著實太消耗人的精力,冬天參加了市裡的比賽,全程封閉,24小時抽課備課,見學生,試講,修改,做ppt,比賽,說課一系列環節,真的是感受時間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直到講課結束,心才落下來,按理說也是一個老教師了,不該像個新人一樣緊張,可是我就是緊張,我想我怕的不是課堂,因為我有駕馭課堂的能力,我怕的是這種折磨人的狀態,所以很多老師不喜歡參加比賽,可又不得不去比賽,往大了說,你要給學校爭光,往私了說,為自己的職稱晉升也要添磚加瓦,這樣他就更像兩道箍鎖栓在頭上,這樣的比賽給你帶來的是緊張感,而不是與學生痛快淋漓的交流,無奈又無力的比賽。


我和小學生


作為一個一線老師,我有親身經歷。

年輕時的我,為了比賽,幾個月熬通宵,幾個月都要生活在壓力中,而與此同時,自己的教學任務也要全部保質保量完成。這麼特別辛苦。

但是這不是我的興趣啊,我喜歡教課,我喜歡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摸爬滾打,我喜歡關注他們每個細節及時給予肯定或是糾正,我喜歡看他們做對題的喜悅神情。我喜歡和家長像朋友一樣溝通甚至聊聊家常。。。。。。但有任務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在正常狀態了。所以不喜歡。


馬老師有點饞


    在我看來,不論參加省、市教學技能大賽,還是參加省、市優質課大賽,都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網上經常有人說,參加比賽的老師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我不敢苟同。參加比賽的老師,要具備一定教學本領。同時通過比賽,教師鍛鍊了自己,找到教學的不足,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那麼參加比賽有諸多好處,為什麼許多老師不願參加呢?

   作為教師,很慚愧,我教學水平不高。參加了不少次教學比賽,最好的成績,是市級優質課二等獎。為此我結合個人上優質課的經歷,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正常情況下,上級教育部門要舉辦優質課大賽,或者教學技能大賽,許多老師不願主動參加,除了要評職稱外。沒人願意去,學校領導只好使用行政命令,點名某老師去。幾年前,我也被迫上了一次市級優質課。本來我不想去,但是校領導說,你好多年沒有參加比賽了,按老師輪流來上,也要排到你。我不好意思再拒絕,只好點頭應允。

    說一句丟臉的話,接到上市優質課通知,當天晚上我睡覺不香,心裡像壓著一塊石頭。擔心上不好,自己丟臉是小事,關鍵給學校丟臉。網上有一種錯誤說法,說上省、市優質大賽,也反覆彩排,作秀。據我瞭解,不符合實際情況。一般情況下,在賽前一小時,教師抽籤要上課題。然後備一個小時課,接著就走上擂臺。有足夠時間演練的,屬於展示課。

      上好優質課比賽,關係學校名聲。為了幫我上好課,校長好心,說過幾天請幾個教育專家,來聽我一節課。幫我指出不足,並想出改進的方法。孰料,領導的一片好,反而更增加我心理負擔,比上市優質課還累。怕教育專家說的課講得太差,在校領導和同事面前丟臉。為此我把那一節本來平常課,變向地看成展示課。我竟揹著校領導,在學生面前演練了一次。其實我想快刀斬亂麻,接到通知,最好第二天就去上市優質課。長痛不如短痛,早點解脫。經過焦急的等待,上市優質課前,晚上又失眠了。

      剛才結合個人工作經歷,講我上優質課比賽,一個字“累”。除了教師上優質課或教學技能大賽累,還有一個就是上展示課。校導說,下個月,教育專家和各校老師,來校聽某教師一節展示課。直接關係學校形象,領導非常重視,遠勝過上優質課。為此有的還成立專門小組,幫助上展課的教師。教師為此要給學生反覆演練,就像央視春晚,要反覆彩排,每一句臺詞都是事先設計好的,不能亂改。這是真正耗時間和耗精力,許多老師都不願遭這份罪。同事經常開玩笑,如果平常上課,按展示課標準來上,老師都要累死。

    對於形式大於內容的課堂教學,教師意見很大,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現在有明顯地改善,學校少了許多作秀課。現在流行推門聽課,即事先不打招呼,突然來聽某節老師的課。我覺得那更真實更自然,也能反映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新手上路,請多關注)


 

   

      


愛跳舞的書


能不能獲獎是未知數,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太多。這就是很多老師都不願意參加省市教學技能大賽的原因。

記得二十幾年前,當時教學輔助技術還不先進的時候,朋友學校一位30多歲的女教師,參加市教學能手評選。她屬於特別認真的那種,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她天天耗在實驗室裡,琢磨自己的實驗。然後,一遍遍的打磨自己的課。

每次試講的時候,全組的老師都來聽課,聽完課,然後一起討論存在的問題,糾正。如此重複,大概一節課講了十幾次。整個年級的這堂課,她都包了,而且有的班級還講了兩遍。只要她試講,全組的老師都停下課來聽她的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成為了學校第1個獲此殊榮的老師。這可把校長樂壞了,大會小會的表揚。

後來他們組就形成了這麼一個作風,只要是誰出去講優質課,或者評教學能手,那麼全組的人一起向上陣,一起備課,一起打磨。參與其中的那個主角,說實話,真的被扒層皮。

有這樣的機會,其實只要是有上進心的老師,想評職稱的老師,都想去參加的。但是,有的老師很有自知之明,因為這樣的名額不多,要全組進行打分,優中選優,那麼他掂量一下自己不夠格,也就退出了,其實他的真心是羨慕的。

說實話,每個組裡被推出來參加省試,教學能力大賽的老師都是學校水平比較高的。在組裡的老師聽完試講課進行點評的時候,可以說每個老師都毫不留情,只說缺點不說優點。有時候看到這個主角老師,臉一陣紅一陣白,被打擊的非常窘迫。但是也不得不重拾信心,根據自己的不足繼續講,繼續試,直到達到理想的水平。

前幾天朋友學校搞了一此創新實驗,朋友也參與其中。修改實驗,配藥品,反反覆覆好多次。每次見到他時,他總是急匆匆的說,不行,哪裡哪裡又得改,老教師又提出來了。真的,不真正打磨一節課,那都不叫成長。

所以,在打磨課的過程中,老師們都知道其中的艱辛,大多數老師都不想參加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從學校推出去以後,到市裡參加比賽,能拿一等獎有難度。如果能推到省裡去,那簡直是撞大運。說實話,裡面也有潛規則的,比如哪科的優質課在哪個中學舉行,那麼,這個中學的參與這門課講課的老師有福了,肯定過。有時候公佈了的成績還能改,無語。

你所在的學校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作為老師,你願意參加這種比賽嗎?你有沒有被黑幕過呢?


繆老師妙筆生花


就我們小學老師而言,每年都有這樣的比賽,但是的確很多老師不願意參加,或者或不願意去受罪。這樣的比賽一般都指定了人選,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些老師寧願把時間交給課堂也不願參加所謂的選秀。

參加工作的前六年我非常熱衷於這樣的活動,但是每次去市裡參加比賽時總被排除!領導層傾向於鎮小學,而我在農村山區。大學校他們有專門團隊搞教研,他們有時間去磨課,而我們每天面對留守兒童已經焦頭爛額,學校小各種事情都需要雙肩挑,我辛苦準備的課甚至沒有老師願意去聽,即使去了也會都說恭維的話,很難提高!久而久之,這些活動我也不再參加。

一位老師技能再強,長得再靚,不好好工作也是枉然。王小波說,漂亮的臉蛋很多,有趣的靈魂很少,我願做學生的百靈鳥,千里馬再好,也要有伯樂!





孩子魔法師


現在的教學技能大賽很無聊,因為太假,所以可學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了。比如現在去參加省裡的比賽,先是學校聽,然後縣裡聽,接著市裡聽,這一節課不知道要聽多少遍,每次都要改來改去,原來的雛形恐怕早已經面目全非了。教師個人的東西還能殘留多少呢?再者,現在的評委對課件非常重視,好像沒有課件就不叫課了,所以,每節課看上去都弄得花裡胡哨。這些課件也大多不是教者本人做的,可比性幾乎沒有。我一直反對前些年的一種比賽的形式——說課。我也不知道是哪位腦殘發明的這種形式,一個學生都沒有,那叫什麼課?那也叫上課嗎?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你沒有一個學生,怎麼能反應教者的能力呢?課堂上有幾十位學生,聽課時會有不同的反應,真實的課堂才能反應出教者真實的教育教學能力。說課,純屬於紙上談兵!可居然轟轟烈烈搞了那麼多年,真是笑話!現在又流行什麼曬課,但都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

上課,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需要教者腳踏實地的對待。一節好課,需要老師的精心備課、設計,更需要教者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知識越豐富,課堂才會越生動,才會駕輕就熟,遊刃有餘,讓學生輕鬆掌握。教師上課不是表演。很多課堂看起來豐富多彩,其實空洞無物,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表演,有的連蹦帶跳,有的連說帶唱,甚至不知道是哪個科目。我覺得這樣完全偏離了教學的規律,而且越來越遠。一群不懂教學的人,在上面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那下面只能是胡亂唱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