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十四天——似有似無

道德經品讀第十四天——似有似無

感悟:

“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可是就永遠存在著。上下不顯,前後無追,往前追溯不到源頭,往後展望不到結束,亙古流傳,生生不息。

我們人類何其渺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太陽、大地都存在了幾千年,冷眼旁觀著人類“你方唱罷我登場”,畢竟一個人的存在,不過百年而已。

我們拼命尋找追求的“道”,也如日月一般恆久存在著。

理解了“道”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駕馭自己的生命過程:不為“有”與“無”所困擾,財富、生命、孩子、工作、名利、房子、家庭、朋友、親情、友情、愛情,我們擁有多少,又得到多少,得不到多少?

“似有似無”,我們擁有的,是不是真的擁有;我們沒有的,是不是真的“沒有”呢?

只是作為一個有孩子的父母,其他任何都可以忽略,對於孩子,卻是獨獨放不下,父母總希望他擁有的越多越好,希望他身體好、心態好、學習好、成績好、關係好,孩子擁有了一切,他卻不一定領情,也不一定懂得父母的深沉之愛。

他習得了多少知識,擁有了多少能力,以後能不能在社會上好好生活,將來能不能過上美好的人生,是父母一生執著的。

只是這些,應該是違背“道”的,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一切,孩子也一樣,他終究會帶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不足走向社會,他的一生,也總歸會有遺憾、會有苦痛,作為父母,又怎能幫他承擔、拂去所有呢?

要學會順應規律、順勢而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讓他們自己去成長、去闖蕩人生去吧。

道德經品讀第十四天——似有似無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④,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⑨。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無物象之物象,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駕馭今天的生命之有,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如果感興趣,可以加入關注我的同名微信,加入我的圈子,我們一起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