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把持朝政,專橫跋扈,任人唯親,其子弟、親屬、羽黨佈滿州郡,為非作歹,禍害天下,進而董卓以討伐這些宦官名義入京,趁權力真空之際,掌控朝政,又禍害天下,可謂"趕走一群惡狼,又來一隻惡虎。"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導致此種局面有很多原因,如荒淫無道的漢靈帝寵信宦官,不重用清廉能吏;優柔寡斷的屠夫大將軍何進,舉棋不定,未能儘早斬除宦官;何太后的婦人之仁,阻礙剪除宦官;心懷不臣之心的袁紹誘導何進引狼入室;手握精兵數萬的皇甫嵩明哲保身等等,確實不是單單一件事情導致的結果,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影響之下,形成此種局面。

其中,還有一人的兩次不明智之舉,把原本可以儘早除掉惡貫滿盈的宦黨和董賊的機會,白白付諸東流,進一步縱容這些害群之馬,為非作歹,害人害己,令人嘆惜。那麼此人是誰?又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呢?

未採納孫堅勸導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今天所聊的主角為南陽穰縣(今河南鄧州)人張溫,受曹操的養祖父曹騰青睞而得到提拔,曹騰舉薦過"涼州三明"之一張奐、司空虞放、尚書令邊韶等不少知名人士,但是這次估計是眼花,看走眼了。

張溫在官場上混得有聲有色,可謂春風滿面,中平二年(185)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當時,想在官場混好無非是巴結宦官或者受到皇帝寵信而已,小人當道,清廉正直的官員甭想飛黃騰達,能保住飯碗已知足,素以清廉忠義而聞名的皇甫嵩就是好例子,此時因得罪宦官,被朝廷"封殺雪藏",無所事事。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就是當年七月,因皇甫嵩討伐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為首的反叛軍不利,加上之前得罪被漢靈帝稱之為"張常侍為吾父,趙常侍為吾母。"兩位宦官首領張讓和趙忠而被免職。

初,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又中常侍張讓私求錢五千萬,嵩不與,二人由此為憾,奏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其秋征還,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戶。>>> 《後漢書·皇甫嵩傳》

八月,朝廷任命張溫為車騎將軍,帶領執金吾袁滂、破虜將軍董卓、蕩寇將軍周慎、參軍事孫堅等人再次討伐叛軍。

征討叛軍期間,有次張溫以皇帝詔書徵召董卓,然而他遲遲未到,過了許久才過來晉見。於是張溫責備董卓,然而董卓仗著涼州為自己地盤,氣焰很囂張,以極不恭順的口氣頂嘴。在旁的孫堅實在看不下去,以耳語勸導張溫,以"召不時至"之罪,予以處斬。但是張溫,以董卓在涼州有威名,若殺之,西征失去依靠為由不採納,還擔心董卓起疑心讓孫權趕緊離開。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然而,張溫和孫堅的嘀咕之舉,怎能瞞得過混跡官場幾十年的老油條董卓之眼,於是董卓對兩人懷恨在心,為張溫之後悲慘遭遇埋下伏筆。

當時,孫堅還向張溫羅列董卓三條罪狀,其一為以下犯上;其二為發生叛亂已一年,應該及時征討,然而董卓卻說不可,動搖軍心;其三為董卓受任無功,被徵召而遲遲不到,且態度倨傲自大。

身為朝廷任命的戰前總指揮張溫,在三條中任選一條都以軍法當斬董卓,何況為三條。有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全可以先斬後奏,然而張溫左盼右顧未採納勸導,倘若採納孫堅建議,當機立斷就不會發生董卓獨攬朝政,禍害天下之事。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舉薦蓋勳

中平三年(186),張溫拜為太尉,同年返回朝廷;次年,未能擺平叛亂而被罷免,擔任司隸校尉。

中平五年(188),黃巾起義發生之後,深感軍隊重要性的漢靈帝,同年八月,設置西園八校尉,又同時徵召有才之士入朝為官,當時漢陽太守,敦煌廣至縣(今安西)人蓋勳被徵召為討虜校尉。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經過幾次接觸之後,漢靈帝特別欣賞敢講實話且文武兼備的蓋勳,以致於還跟他說:"恨見君晚"。

後去官,徵拜討虜校尉。靈帝召見,問:"天下何苦而反亂如此?"勳曰:"倖臣子弟擾之。"……帝又謂勳曰:"吾已陳師於平樂觀,多出中藏財物以餌士,何如?"勳曰:"……今寇在遠而設近陳,不足昭果毅,秪黷武耳。"帝曰:"善。恨見君晚,群臣初無是言也。">>>《後漢書·蓋勳傳》

蓋勳認為其實漢靈帝挺聰明,只是待在深宮之中被左右宦官們的花言巧語所矇蔽,若剷除這些奸佞之徒,提拔清廉能幹之人,可以復興漢室。於是聯合志同道合的宗正劉虞、中軍校尉袁紹,正在策劃剷除宦官。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千不該萬不該,此時張溫舉薦蓋勳為京兆尹,漢靈帝有點捨不得而猶豫不決。此時,視蓋勳為眼中釘的,當時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小黃門兼上軍校尉蹇碩,極力勸說並說服漢靈帝,於是蓋勳離開洛陽前往長安赴任。

蓋勳上任之後,每逢軍國大事,漢靈帝都會下手詔諮詢於蓋勳,還屢次給予賞賜,極其親信蓋勳,當時朝中大臣中無一人能受到如此信任。

由此可知,倘若蓋勳繼續在漢靈帝身邊,與之常交談、勸導,則至少讓漢靈帝多知一些實情,不至於被宦官們完全矇蔽,玩弄於手掌之中。進而大有幾率,聯合劉虞、袁紹等人剷除宦官,從而不會發生老粗何進徵召董卓剷除宦官之事,自然而然,董卓也不可能輕易掌控朝政,危害天下。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張溫,此人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害人害己。為此自己也遭到滅頂之災,本來心裡恨張溫,加之以睚眥必報的董卓性格,怎能放過張溫,那就不是董卓了。果然,董卓入京之後,以"與袁術私通"莫須有的罪名抓捕並拷打致死張溫。

結語

也有張溫的三公之位是用錢購買的說法,倘若此事為真,則張溫與宦官們狼狽為奸,故意調離蓋勳的可能性很大,為何這麼說?起初提拔他的人為大宦官,大長秋曹騰,且之後一帆風順地官至司空。以當時宦官專權時期,沒有非凡能力的張溫,若不跟宦官勾結,憑什麼升官?

此人二次不明智之舉,進一步縱容奸人當道:禍害天下,害人害己

還有奇怪的一點,張溫及蓋勳之前沒有任何情深交往,既不是老鄉又不是師生關係,為何無緣無故舉薦蓋勳?

姑且不論是否為有意無意之舉,因張溫而失去兩次剪除奸佞之徒機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由此可知,深居要職的張溫,"在其位,未盡其職。"誤人誤事,害人害己。更悲哀的是,在東漢王朝如此尸位素餐者何止張溫一人,多如牛毛,從上到下,遍地都是,故此,若東漢王朝不滅亡,則可以稱之為天下第一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