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知道自己寫的詩的水平?

大深


(1):詩歌不論如何“跳躍”,但絕對不能沒有邏輯!

(2):每一個語言都指向同一義,詩歌就會缺乏張力。

(3):很多詩,你的詩歌語言表訴的是真的,缺點就在於你的語言有種流行歌詞的韻律,得現成的。而不是你自己精心錘鍊得來的,這就是你的要害,它導致的結果就是,會使你的詩歌看起來很面熟,語言很舊,感情不能在詩歌中“沉”住,從而也不飽滿!

4):直白,並不在於語言是否“淺顯”或“深奧”(澀口),而是看——你的情感是否“藏”得住,是否不單薄。如果你的詩歌寫得很“跳躍”,彷彿沒人能懂,可我一抓住你的“修飾”詞——陰冷啊破碎啊黑色啊等等等,那我就已經知道你要表達什麼了,你的情感已表露無遺,你還敢說你的詩歌不直白嗎?!

(5):從詩歌所要表達的意義上來說,有些看似後現代的詩歌其實並不後現代。它不過是用後現代的詩歌寫作技巧蒙人而已,把一首詩歌弄得支離破碎。本來是完整的,他偏不,一定要把一些關鍵詞省略,搞得“高深莫測”,而如果有人真的讀進去了,看到的就是那麼一種意思,沒有其他!那還不如把那些“關鍵”詞補上,寫得通俗易懂些,再在它的背後隱藏至少一種以上的更深層的涵義!古代漢語水平還過得去的人讀古詩,絕不會覺得它們難於理解,何況是古人呢?現代詩歌的寫作,特別是中國的現代詩歌寫作,有些偏軌了!

(6):每首詩歌在完整產生前,它必須得經過形而上的構思,否則完整產生之後的詩歌,所要表達的形而下是不飽滿的,至少它的形而下的形而上思索是欠缺的,是不深刻的,是單薄的!

(7):現代“易懂”的詩有兩種,一種是平淡而有致,另一種是黑色幽默的運用。當一首詩歌對黑色幽默的剔除或者淡化時,必須得使平淡的語言具有多義性,增加它的“厚度”,否則好多想寫的東西就會感覺沒有充分表達出來,從而就會顯得單薄。

(8):詩歌敘述語言的運用必會導致“賦”的手法的表現。但絕非散文化,除非是敘述的手法與抒情或者是剖析(分析)手法向度的失衡。從而導致通篇只對本事物描述,而沒有昇華,使得詩歌語言的韻律流失,節奏變調,味道減淡。於是,詩歌與散文的分別就出來了——詩歌中心力量是內斂的,散文恰恰相反,是外向的。

(9):詩歌的語言,不管是用於敘述還是其他,它的語言都不同於散文的語言。詩歌的語言是太陽的語言,既要有向外輻射的光芒,更要有內心引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散文的語言。就論太陽,如果只有內心引力而沒有向外輻射的光芒,那麼它就不是太陽,呵呵,而是月亮或者黑洞。如果它只是向外輻射光芒而沒有內心引力,那麼太陽也不會存在,或存在不久!

(10):對於遙想或歌詠的語言,我認為應該是站在山岡上的,而不是飄在空中的,必須得源自生活的細節。

(11):詩是具體的哲學,是“水上的雕塑”。完成一首詩的過程,所需的經驗來自“從前”,但完成的——不是重複經驗本身,而是現在,是當下,是being。你所分析的不過是他的經驗,而經驗是個人的。何況一首詩的情緒並不是完全的經驗。所以,去臆想他的經歷不如去分析他的詩藝。

(12):如果把一首現實詩的題目換成有有象徵意思的題目(如關於文革背景的題目,當然詩本身得具備多層涵義),那麼每一個詞就會突然具有象徵性,從而一首介於現實與超現實的詩歌,馬上躍入象徵或意象派行列。這說明了兩點:1、是題目張力選擇的重要性。2、寫詩歌不能不從象徵和意象派起步,可又不能囿步不前,否則就只在朦朧詩裡徘徊不前,必須要前進到現實再進而超現實。最後達到每個詞語有實質感又有陌生神話感的似真似幻的境界大融合。

(13):真正的短句,是一行表達一層意思。而非強行把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的句子進行倒裝,進而拆解成多行,雖然,那樣的“短句”能得到一種韻律,或比較完整的清幽的情緒。但是,對於詩歌整體的深刻性和飽滿度,甚至詩歌的老練和渾成,卻會帶來致命傷,使詩藝停滯不前。

(14):在所有的詩體中,最難寫的並非嚴格的意英十四行,而是通篇不分段的詩歌。它需要一氣從頭直貫到底,似斷非斷,似連非連,似平鋪直敘而非平鋪直敘,似昇華而昇華得不露痕跡。所以對於初學者,建議還是先練習分段寫作為上策。

(15):久寫詩歌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觸——兩行一段的詩歌適宜表達某種哲理的思考,三行一段的詩歌適宜表達某種不安的氛圍,五行以上一段的詩歌適宜陳述。而四行一段的詩歌,適宜完整某種情緒。對於入門者來說,可以先從嚴格的每段四行入手,進而提高。

(16):如果一首詩歌在同一段中有四行以上連續押同一個韻,那就就太奢侈了,而且會使詩歌的韻律節奏渙散,使詩歌的核心力量也外化了.四行是界限,五行是極限,五行之後無論如何一定要轉韻!

(17):一首作品得以呈現之前,它屬於作者。完成之後,它因具有生命會反過來命令作者為它去錘鍊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這就是詩歌打磨的動機和成因。也許換種表達你們會更容易接受——我早已預見那個池塘裡有一條魚是屬於我的,很多年前它很弱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長大。在收穫的九月,它浮出了水面,背脊青黑似刀刃,我用絲網捕捉到了它。然後觸摸它,它屬於了我。但我感覺離開池塘的那條魚似乎缺少了某種東西,於是我唯一能獲取信息的方式就是把手伸向池塘,讓手浸入池塘之水,感受水的質地和溫度,甚至水的呼吸。有時,我還能意外地得到從那條魚身上遺落在水裡的一個陳舊的鱗片,就像《十月的人物與青蝗》的題記。它屬於那條魚,但已不屬於魚身,因為魚身早已完整如新。那就讓這個鱗片與那條魚呆在一起,同在另一個新的空間裡。那麼,那條魚,會感到更加安詳和自在的,我相信。


Mr張先森說


分享疫情期間寫的一些打油詩,鼓勵一下:

夕陽月下

夕陽藏屋後,

明月立枝頭,

齊盼春來到,

力掃中華毒。

晴空

萬里長空了無雲,

一棵孤樹不見青。

江城男兒依紅牆,

只待萬物皆換新。

飛雁

孤木遮晚霞

群雁迎春風

何日返江城

再見至親朋

武漢戰疫

長江漢水育三鎮,

龜山蛇山護江城,

奈何病毒襲武漢。

幸有白衣如天神。

梅園花開

漢口江灘人依稀,

東湖梅園花已開。

滿城皆待春來到,

齊迎戰疫勝利來。




聲之漢武


這個問題我個人以為首先自己要懂詩,因為詩這文體表達方式,表達出來的東西太抽象,自己若不理解,別人說了你還是不懂,或者不服。而且千古以來人們對詩詞看法就許多爭議,這其中不乏千古大家。

舉個例子,婉約詞宗李清照就認為蘇軾的詞不好,不是因為風格豪放,而是說他詩法作詞,許多辭句不合音律之法,因為過去的詩詞都是要唱的,猶其是詞。

我個人雖不通樂律,但鑽研這個古文學許多年,比較認同李清照說法。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我就不多講,容易跑題,但這裡頭有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我本人從情感上又特喜歡蘇軾的詞。這問題就出來了,認為他的詞作法不好卻又很喜歡。那你說這詞好是不好。

古詩也存在許多爭議,清末有個大家我忘了他名字了,他主張做詩復古,牽詞用字最好用奧義生僻字,我個人想了想這種思想其實有合乎古詩體,詩理的一面性,但只是一面性,有些偏激。而另一些人則主張古詩口語化,越直白越好,其實也有些偏激。但這就又造成種什麼現象,同一首詩,此人說好,那人說壞。

所以,這個問題最終還要落實到自身上。自己做的詩,先不用讓人評論,擱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自己心境看法絕對初作時不一樣,若仍覺得好,則一可能自己沒進步,二則可能這詩就是好。

若找別人評論,則得找個高手,但不一定名聲大便是高手。

這是個人看法,不一定對。


默玄吟雷


也發一首湊湊熱鬧

仲春隨筆

寒氣日漸遠,

驚蟄震乾坤。

東風蕩埃盡,

春雨洗天新。

2020.03.09


一花一葉言


能引深思,柳暗花明,卻又迷霧重重。


卡卡yong


說實話:不想知道自己寫詩的水平。

因為,詩,乃即興,由感而發,是心語。有時,絞盡腦汁,難成一句;有時,耳聞目睹,觸景生情,脫口即出,來不及思考,細細推敲,一揮而就;稍有猶豫,再無感覺,這也許就是所謂“靈感”。

年輕人還好,歲數大了,記憶力下降,寫詩(暫且稱詩)更不適合深思熟慮。否則,轉眼工夫,就不知從何落筆了,至於,是不是詩,結構,平仄,壓韻等,也來不及考慮。所思,所想,所感,躍然紙上,就很滿足了!

寫出來的東西,是不是詩,水平如何,這不是本人所能評判的。要通過分享,由大家來評價,自己從閱讀量,評論和點贊數量,就大體可知道。


詩語之旅


把自己寫的詩發出來讓大家欣賞一下就知道了。


八拾二記


這個很簡單啊,你寫幾首讓大家幫你評判一下你就知道了!



浮生寄清風


放到網上


孤島Stars


這個得大家去評價你做的詩,好與壞只有大家去評論才對٩(๑^o^๑)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