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晋兵的战力如何?

用户3584748039963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总体来说先秦的实力可以说是晋军的好几倍,如果先秦没那么多事,绝对碾压晋国,但是结果是晋国赢了,晋国之所以赢,和两国的主帅的战略能力,治军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一下先秦失败的原因

苻坚骄傲自大

苻坚率领军队统一了北方,军事实力是不可小觑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碾压东晋。但是在进攻东晋的时候,苻坚犯了兵家大忌,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苻坚没有清楚地了解东晋的军事实力和主帅的治军能力。他还让朱序去劝谢石投降,但是这个朱序却私下将先秦的兵力告诉了谢石,谢石得知情报后,做好了万无一失的准备,打败了前秦军队的前锋,苻坚首战失利。

苻坚内部政治不稳定

苻坚统一北方完全是以军事武力统一了少数民族,没有在思想上征服他们,各派都有不满的情绪,都保存着自己的实力

慕容垂就是一个典型。苻坚的军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军心不往一处使,看似战无不胜,其实就是一盘散沙,一戳就破

苻坚用人不择贤愚

羌族投降将领姚苌,苻坚竟然委以重任。他对这些外族将领就是当做成鸽子,任其随便飞,却没有认清他们的真实内心。

而对忠于他的汉朝官员却持以怀疑态度。在王猛死后,他不听贤臣的谏言反而喜欢听奸臣的阿谀奉承。淝水之战中,他身边的智慧贤臣太少了,曹操身边的能人志士数不胜数,最终还兵败赤壁,苻坚没有吸取任何教训,属实太天真

而晋国的情况和先秦的情况完全相反

东晋官员军队上下一心

谢安在东晋威望很高,鼓动全国军民守土抗侵略。谢玄招募新兵,成立北府军。已投降的朱序给谢石送去情报,导致秦军失去了全力合击的机会。

占尽地利,以逸待劳

晋军有淝水天险,可以很好地抵抗秦军。秦军长途跋涉,水土不服,晋军以逸待劳,可以以一当十。

诱秦军自乱。最后,秦军后方知晓前锋被消灭,全局崩塌,纷纷败逃。

个人认为,所以对于打仗这件事,很大的一部分还是不在于军事实力的悬殊。而在于领导人是如何带兵打仗的。军队内部的士兵是否属于一条心。

一个不会打仗的将领带着一群精英照样打不过一位会领兵打仗,而且身边贤士的人,这就是关键所在。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我回答的不到位,请见谅。祝您生活愉快!


清鹤唱史


淝水之战中,东晋一方参战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北府兵和西府兵,尤其是由谢玄领导大北府兵,真正起到了决胜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先说淝水之战中的北府兵

谢玄领导的北府兵,是招募徐州、兖州等地的抗击北方军事力量,重新组建而成。而北府兵的渊源,最早是在永嘉之乱后,东晋在江左建立,由郗鉴率领流民势力,构建了北府兵最早的基础。

之后,经历桓温等人的破坏,北府军受到破坏。加之郗鉴去世之后,郗鉴之子郗愔又被桓温夺走北府的掌控权,北府军在桓温北伐过程中逐渐分散到徐、兖之间。

桓温死后,陈郡谢氏掌权,面对北方前秦的威胁,掌权的谢安让谢玄重新组建组建北府军。不够这不再是招募新兵,而是招募孙无终、刘牢之等,拥有一定兵力的统帅构成北府军。这是淝水之战的东晋北府军的主要参与者。

由此来看,相对于重新招募新兵,参与淝水之战的北府军的确战斗力不俗。

2、刘牢之等北府将领的表现

东晋兵力是否具有战斗力,从参与战斗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

北府将领刘牢之,率军参与对抗前秦的战斗。面对前秦大军攻破寿阳等地,驻军洛涧,对抗西进的东晋军队的情况下,刘牢之只率领五千精兵,便击败前秦五万洛涧守军。

由此来看,很轻易地能看出当时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的实力对比。

3、西府参与战斗的过程

除了作为最终决战——淝水之战的主要参与者北府军之外,东晋荆州西府也是东晋对抗前秦的重要军事力量。

在前秦大举南下伐东晋的前期,处于上游的荆州西府,率军抵抗上游前秦军队,形成了对于下游东晋的配合。

谯国桓氏桓冲,率十万西府兵,在上游荆州对抗前秦军队,形成了对前秦大军的牵制,这其实也能够从战略层面上,看出当时东晋军队的战力。

4、淝水决战中东晋兵的战斗力

前秦对东晋的决战在淝水,参与双方之间,虽然前秦一方主力部队依然没有到达淝水,但是依然有着数倍于东晋的兵力。

而最终淝水之战的结果中,前秦一方兵败如山倒,东晋北府军对前秦形成了摧枯拉朽的优势。

虽然凭借计谋、地利等原因,东晋一方才赢得了淝水之战,但前秦一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堪,也同样能够凸显东晋一方的战力。

综上四点可知,淝水之战中的东晋战力,即便没有十分突出,但相对于交战的另一方前秦,战斗力的确不俗,也因此,淝水之战成为以少胜多战役的代表。


苏小衿


战斗力一般,但是赢了。

关于淝水之战东晋如何以八万大胜八十万,早有回答,东晋存亡之时,上下一心;前秦内部矛盾重重,属下各有异志,士兵士气不高;前秦有东晋卧底等原因。

只反驳一下晋军战斗力不强这一句。

由于两晋时期有八王之乱,又有门阀政治,北方沦陷为五胡十六国,南方还不断有叛乱,导致两晋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战斗力不咋地,果真如此么?

东晋王室虽弱但是自始至终北伐不断。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东晋大部分时间对于北方来说保持相当的强势。晋军若是战力不强,东晋恐怕早就被灭,更何况淝水之战中东晋一方是鼎鼎大名的北府军。

东晋北伐开始——祖狄;若不是司马睿不支持,恐怕东晋统一全国

司马睿与南北门阀士族正热衷于建立东晋新朝廷,进行权力再分配时。

祖逖不甘故国倾覆,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粮饷和3千匹布外,未给一兵一卒和兵器铠甲。

祖狄率领自己家100多名私兵过奖,招募人马,协调汉族坞堡实力,组建北代军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打的石勒不敢南下,如果不是东晋朝廷内斗,祖狄说不准已经收复北方领土。

桓温北伐

桓温带领晋军灭成汉,三次北伐,虽然有胜有败,但是都是主帅谋略不足,以及桓温个人问题,导致战果无法巩固,但是第一次北伐进逼长安,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不能不说晋军战斗力还是挺强的。

北府军

回到淝水之战,8万士兵打败80万,如此以弱胜强,固然有各种内外因素,大那是难道还不能说明晋军战斗力并不弱?如果晋军弱不禁风,即便外界因素再怎么有利,也难化为自身的胜机。

《晋书刘牢之传》记载“领精锐为先锋,百战百胜,号位北府兵,敌人畏之”

北府军成立之后就成为东晋的支柱,打败前秦、镇压国内孙恩、卢循叛乱,镇压桓玄叛乱。谢玄、刘牢之、刘裕都曾是北府军的领导。

如果说淝水之战是谢玄领导下北府军的成名战,刘裕则将北府军推到鼎盛,气吞万里如虎。北府军是刘裕的军事支柱,篡位后成为皇家军队主力

刘裕篡晋前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还能说战力不强。

北魏灭北方诸多政权,反向进攻柔然,杀其可汗,掠夺几十万头牛羊,凶悍不凶悍,依然被刘裕率领的军队打败。

最著名的当属用"却月阵"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万精锐骑兵,战力不强?


小雷哥和他的朋友


淝水之战中东晋参战的是北府军,可以说是东晋的王牌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捷的存在。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两晋之际,京口、广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兖州北有长江为屏障,故南渡流民大量聚居此地,侨寓人口约有22万。流民多有武装,或防御异族南下,或抵御土著侵扰。

太元二年(377年),东晋孝武帝鉴于前秦统一北中国,对东晋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充实长江下游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抑制上游荆州桓氏势力,诏求良将,镇御北方。执政谢安侄谢玄应诏,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南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谢玄将南兖州治所由京口迁至广陵。他整合部分原北府镇将及其所辖军士,及“人多劲悍”,独立或半独立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徐、青、兖三州流民武装,组建成军。太元四年,谢玄改镇京口。这支军队遂被时人称作“北府兵”。

“北府兵”虽组建匆忙,但因流民军曾长期与北方异族作战,战力强劲,稍加训练,战斗力“爆表”:“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太元三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坚遣兖州刺史彭超等帅步骑十万,进攻东线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

次年二月,晋派谢玄率万余北府兵援救彭城。当时,彭超军辎重置于留城(彭城郡属县,今沛县东南)。谢玄扬言遣何谦率军袭留城。彭超被迫释彭城之围,还保留城。彭城太守戴遁乘机帅众逃离,投奔谢玄。彭超进据彭城,秦将俱难攻占淮阴。

四月,秦将毛当、王显等攻占襄阳后,帅众二万东进,与俱难、彭超会攻淮南。五月,秦军攻占盱眙。彭超、俱难等率军6万,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宝应)。

六月,谢玄率北府兵五万,多次击败秦军。秦军几乎全军覆灭,俱难、彭超等仅以身免,狼狈北逃。

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北府兵勇猛奋战,创造了中国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战成名。

太元八年七月,苻坚发动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大举入侵东晋。东晋则命谢石为征讨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迎战。

十月,秦军攻占寿阳。秦将梁成部五万,屯驻洛涧(今寿县西南)。

十一月,刘牢之率五千兵奇袭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余人,杀梁成。晋军乘胜追至淝水右岸。谢玄遣使至苻融处,要求秦军略向后退,“使晋兵得度,以决胜负”。

苻坚假意同意秦军后移,企图趁晋军半渡而击,“以铁骑蹙(cù)而杀之”。大军阵脚移置,不明真相的秦军顿时惶恐。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秦军顿乱,自相践踏。晋军趁机渡河突击。苻融驰骑掠阵,不慎马倒,被晋兵所杀;苻坚也为流矢击中,秦军全线崩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秦军纷纷溃逃,“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即源出此战。


唐明国亮


淝水之战时东晋有八万人,而且并不是案板上的肉。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在这之前的378年和379年,苻坚就派出大军对东晋试探性的进攻。西线17万兵力攻襄阳,在城下被东晋襄阳太守朱序抵抗了一年,东线也是数万大军攻略淮南、徐州,被北府兵杀的全军覆没。

正是这两次作战的不利,才让苻坚横下一条心,不计后果的发动总动员,一意孤行动用全国战争潜力去打东晋,这才有了淝水之战。


甲申十七年


兵多将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