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中晉兵的戰力如何?

用戶3584748039963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總體來說先秦的實力可以說是晉軍的好幾倍,如果先秦沒那麼多事,絕對碾壓晉國,但是結果是晉國贏了,晉國之所以贏,和兩國的主帥的戰略能力,治軍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先說一下先秦失敗的原因

苻堅驕傲自大

苻堅率領軍隊統一了北方,軍事實力是不可小覷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絕對碾壓東晉。但是在進攻東晉的時候,苻堅犯了兵家大忌,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苻堅沒有清楚地瞭解東晉的軍事實力和主帥的治軍能力。他還讓朱序去勸謝石投降,但是這個朱序卻私下將先秦的兵力告訴了謝石,謝石得知情報後,做好了萬無一失的準備,打敗了前秦軍隊的前鋒,苻堅首戰失利。

苻堅內部政治不穩定

苻堅統一北方完全是以軍事武力統一了少數民族,沒有在思想上征服他們,各派都有不滿的情緒,都保存著自己的實力

慕容垂就是一個典型。苻堅的軍隊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識,軍心不往一處使,看似戰無不勝,其實就是一盤散沙,一戳就破

苻堅用人不擇賢愚

羌族投降將領姚萇,苻堅竟然委以重任。他對這些外族將領就是當做成鴿子,任其隨便飛,卻沒有認清他們的真實內心。

而對忠於他的漢朝官員卻持以懷疑態度。在王猛死後,他不聽賢臣的諫言反而喜歡聽奸臣的阿諛奉承。淝水之戰中,他身邊的智慧賢臣太少了,曹操身邊的能人志士數不勝數,最終還兵敗赤壁,苻堅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屬實太天真

而晉國的情況和先秦的情況完全相反

東晉官員軍隊上下一心

謝安在東晉威望很高,鼓動全國軍民守土抗侵略。謝玄招募新兵,成立北府軍。已投降的朱序給謝石送去情報,導致秦軍失去了全力合擊的機會。

佔盡地利,以逸待勞

晉軍有淝水天險,可以很好地抵抗秦軍。秦軍長途跋涉,水土不服,晉軍以逸待勞,可以以一當十。

誘秦軍自亂。最後,秦軍後方知曉前鋒被消滅,全局崩塌,紛紛敗逃。

個人認為,所以對於打仗這件事,很大的一部分還是不在於軍事實力的懸殊。而在於領導人是如何帶兵打仗的。軍隊內部的士兵是否屬於一條心。

一個不會打仗的將領帶著一群精英照樣打不過一位會領兵打仗,而且身邊賢士的人,這就是關鍵所在。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我回答的不到位,請見諒。祝您生活愉快!


清鶴唱史


淝水之戰中,東晉一方參戰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北府兵和西府兵,尤其是由謝玄領導大北府兵,真正起到了決勝至關重要的作用。

1、先說淝水之戰中的北府兵

謝玄領導的北府兵,是招募徐州、兗州等地的抗擊北方軍事力量,重新組建而成。而北府兵的淵源,最早是在永嘉之亂後,東晉在江左建立,由郗鑑率領流民勢力,構建了北府兵最早的基礎。

之後,經歷桓溫等人的破壞,北府軍受到破壞。加之郗鑑去世之後,郗鑑之子郗愔又被桓溫奪走北府的掌控權,北府軍在桓溫北伐過程中逐漸分散到徐、兗之間。

桓溫死後,陳郡謝氏掌權,面對北方前秦的威脅,掌權的謝安讓謝玄重新組建組建北府軍。不夠這不再是招募新兵,而是招募孫無終、劉牢之等,擁有一定兵力的統帥構成北府軍。這是淝水之戰的東晉北府軍的主要參與者。

由此來看,相對於重新招募新兵,參與淝水之戰的北府軍的確戰鬥力不俗。

2、劉牢之等北府將領的表現

東晉兵力是否具有戰鬥力,從參與戰鬥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

北府將領劉牢之,率軍參與對抗前秦的戰鬥。面對前秦大軍攻破壽陽等地,駐軍洛澗,對抗西進的東晉軍隊的情況下,劉牢之只率領五千精兵,便擊敗前秦五萬洛澗守軍。

由此來看,很輕易地能看出當時前秦軍隊與東晉軍隊的實力對比。

3、西府參與戰鬥的過程

除了作為最終決戰——淝水之戰的主要參與者北府軍之外,東晉荊州西府也是東晉對抗前秦的重要軍事力量。

在前秦大舉南下伐東晉的前期,處於上游的荊州西府,率軍抵抗上游前秦軍隊,形成了對於下游東晉的配合。

譙國桓氏桓衝,率十萬西府兵,在上游荊州對抗前秦軍隊,形成了對前秦大軍的牽制,這其實也能夠從戰略層面上,看出當時東晉軍隊的戰力。

4、淝水決戰中東晉兵的戰鬥力

前秦對東晉的決戰在淝水,參與雙方之間,雖然前秦一方主力部隊依然沒有到達淝水,但是依然有著數倍於東晉的兵力。

而最終淝水之戰的結果中,前秦一方兵敗如山倒,東晉北府軍對前秦形成了摧枯拉朽的優勢。

雖然憑藉計謀、地利等原因,東晉一方才贏得了淝水之戰,但前秦一方所表現出來的不堪,也同樣能夠凸顯東晉一方的戰力。

綜上四點可知,淝水之戰中的東晉戰力,即便沒有十分突出,但相對於交戰的另一方前秦,戰鬥力的確不俗,也因此,淝水之戰成為以少勝多戰役的代表。


蘇小衿


戰鬥力一般,但是贏了。

關於淝水之戰東晉如何以八萬大勝八十萬,早有回答,東晉存亡之時,上下一心;前秦內部矛盾重重,屬下各有異志,士兵士氣不高;前秦有東晉臥底等原因。

只反駁一下晉軍戰鬥力不強這一句。

由於兩晉時期有八王之亂,又有門閥政治,北方淪陷為五胡十六國,南方還不斷有叛亂,導致兩晉在我們印象中似乎戰鬥力不咋地,果真如此麼?

東晉王室雖弱但是自始至終北伐不斷。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東晉大部分時間對於北方來說保持相當的強勢。晉軍若是戰力不強,東晉恐怕早就被滅,更何況淝水之戰中東晉一方是鼎鼎大名的北府軍。

東晉北伐開始——祖狄;若不是司馬睿不支持,恐怕東晉統一全國

司馬睿與南北門閥士族正熱衷於建立東晉新朝廷,進行權力再分配時。

祖逖不甘故國傾覆,主動請纓,要求領兵北伐。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糧餉和3千匹布外,未給一兵一卒和兵器鎧甲。

祖狄率領自己家100多名私兵過獎,招募人馬,協調漢族塢堡實力,組建北代軍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打的石勒不敢南下,如果不是東晉朝廷內鬥,祖狄說不準已經收復北方領土。

桓溫北伐

桓溫帶領晉軍滅成漢,三次北伐,雖然有勝有敗,但是都是主帥謀略不足,以及桓溫個人問題,導致戰果無法鞏固,但是第一次北伐進逼長安,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不能不說晉軍戰鬥力還是挺強的。

北府軍

回到淝水之戰,8萬士兵打敗80萬,如此以弱勝強,固然有各種內外因素,大那是難道還不能說明晉軍戰鬥力並不弱?如果晉軍弱不禁風,即便外界因素再怎麼有利,也難化為自身的勝機。

《晉書劉牢之傳》記載“領精銳為先鋒,百戰百勝,號位北府兵,敵人畏之”

北府軍成立之後就成為東晉的支柱,打敗前秦、鎮壓國內孫恩、盧循叛亂,鎮壓桓玄叛亂。謝玄、劉牢之、劉裕都曾是北府軍的領導。

如果說淝水之戰是謝玄領導下北府軍的成名戰,劉裕則將北府軍推到鼎盛,氣吞萬里如虎。北府軍是劉裕的軍事支柱,篡位後成為皇家軍隊主力

劉裕篡晉前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劃入版圖,"七分天下,而有其四",還能說戰力不強。

北魏滅北方諸多政權,反向進攻柔然,殺其可汗,掠奪幾十萬頭牛羊,兇悍不兇悍,依然被劉裕率領的軍隊打敗。

最著名的當屬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戰力不強?


小雷哥和他的朋友


淝水之戰中東晉參戰的是北府軍,可以說是東晉的王牌部隊,攻無不克,戰無不捷的存在。

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一開始權力幾乎只屬於陳郡謝氏家族,後數度易主,併成為南朝軍隊主力。

兩晉之際,京口、廣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兗州北有長江為屏障,故南渡流民大量聚居此地,僑寓人口約有22萬。流民多有武裝,或防禦異族南下,或抵禦土著侵擾。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孝武帝鑑於前秦統一北中國,對東晉構成嚴重的威脅。為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拱衛首都建康,抑制上游荊州桓氏勢力,詔求良將,鎮御北方。執政謝安侄謝玄應詔,被任命為建武將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謝玄將南兗州治所由京口遷至廣陵。他整合部分原北府鎮將及其所轄軍士,及“人多勁悍”,獨立或半獨立活動於江淮地區的徐、青、兗三州流民武裝,組建成軍。太元四年,謝玄改鎮京口。這支軍隊遂被時人稱作“北府兵”。

“北府兵”雖組建匆忙,但因流民軍曾長期與北方異族作戰,戰力強勁,稍加訓練,戰鬥力“爆表”:“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太元三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堅遣兗州刺史彭超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線重鎮彭城(今江蘇徐州)。

次年二月,晉派謝玄率萬餘北府兵援救彭城。當時,彭超軍輜重置於留城(彭城郡屬縣,今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何謙率軍襲留城。彭超被迫釋彭城之圍,還保留城。彭城太守戴遁乘機帥眾逃離,投奔謝玄。彭超進據彭城,秦將俱難攻佔淮陰。

四月,秦將毛當、王顯等攻佔襄陽後,帥眾二萬東進,與俱難、彭超會攻淮南。五月,秦軍攻佔盱眙。彭超、俱難等率軍6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寶應)。

六月,謝玄率北府兵五萬,多次擊敗秦軍。秦軍幾乎全軍覆滅,俱難、彭超等僅以身免,狼狽北逃。

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北府兵勇猛奮戰,創造了中國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

太元八年七月,苻堅發動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號稱百萬,大舉入侵東晉。東晉則命謝石為征討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八萬迎戰。

十月,秦軍攻佔壽陽。秦將梁成部五萬,屯駐洛澗(今壽縣西南)。

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兵奇襲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餘人,殺梁成。晉軍乘勝追至淝水右岸。謝玄遣使至苻融處,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

苻堅假意同意秦軍後移,企圖趁晉軍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大軍陣腳移置,不明真相的秦軍頓時惶恐。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在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自相踐踏。晉軍趁機渡河突擊。苻融馳騎掠陣,不慎馬倒,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秦軍紛紛潰逃,“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即源出此戰。


唐明國亮


淝水之戰時東晉有八萬人,而且並不是案板上的肉。

淝水之戰發生在383年,在這之前的378年和379年,苻堅就派出大軍對東晉試探性的進攻。西線17萬兵力攻襄陽,在城下被東晉襄陽太守朱序抵抗了一年,東線也是數萬大軍攻略淮南、徐州,被北府兵殺的全軍覆沒。

正是這兩次作戰的不利,才讓苻堅橫下一條心,不計後果的發動總動員,一意孤行動用全國戰爭潛力去打東晉,這才有了淝水之戰。


甲申十七年


兵多將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