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中,為何前秦軍隊兵多將廣卻最終失敗?

月亮再亮丶終究冰涼


淝水之戰,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可是,卻又因它實在太離奇,令人匪夷所思。

今天,我們不談大道理,一起分析下苻堅在戰役戰略和指揮上的問題。

苻堅的計劃:兵分三路,決戰淮南

力排眾議,決心滅晉的符堅,作出了兵分三路的決策:


東路,直接由徐州攻廣陵,直接威脅東晉都城建康;

西路,沿長江、漢水順流而下,進攻荊州;

苻堅自率中路軍,攻略淮南,推到長江北岸。

這個大策略,問題不大。歷來由北向南的統一戰爭,基本都是這麼多點開花。不過,在這個計劃中,符堅選擇淮南作為決戰地點,準備在淮南殲滅晉軍主力。而相比於長江流域,淮南顯然是前秦最理想的決戰戰場!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戰中,淮南戰場的部隊,是以氐族子弟為主要力量。因此,淝水之戰在戰場上的失敗,其內部矛盾並非決定性因素。

恆謝齊心,共赴國難

由恆衝率西路軍死守荊州。兵力十幾萬;

由謝石率東路軍重點防守淮南。兵力八萬。

淮南是主戰場,部署的兵力還少於荊州?

恆衝也是這麼想的,他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派三千精騎前去支援東線。

謝安微笑著說:朝廷不缺兵。退貨了。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謝安的淡定,是關鍵的,也是有底氣的。

關鍵,是因為東晉最需要的,是抵抗的決心。

苻堅給東晉的各皇室、高官都封好了官爵。這對東晉是十分危險的。如果謝安都顯得慌張,那大規模投降、不戰自潰的風險是不小的。

底氣,是因為此時淮南前線的力量對比並非想象的那麼懸殊。

苻堅前期奪取了梁、益州、襄陽,並準備水師,本可以順流而下。但卻急於求成,僅僅一年後就發起進攻,顯然,前秦水軍尚未成勢!

此時,前秦大軍尚遠遠在後,抵達前線的只有苻融的二十五萬軍隊。這二十五萬軍隊,又分了幾萬給慕容垂在襄陽方向,又分兵包圍胡彬,分兵五萬駐紮洛澗,用於壽陽附近的兵力不過十幾萬,只是2:1左右的兵力優勢。而且,正如苻融在之前勸阻苻堅時所說,徵集的富家子,戰鬥力參差不齊。



誤判

話雖如此,苻堅畢竟依然佔據巨大優勢。

苻堅早期的進軍還算順利。破壽陽、圍胡彬,氣勢如虹。

此時,胡彬糧盡,向謝石求援:“敵人強大,我糧盡,恐怕要來生再見了!”

這封信被苻融截獲後,苻融急忙告訴苻堅:“敵人少,容易殲滅,我們應該防止他們逃走,請您快快來!”

苻堅聽信,立刻把大軍留在項城,自己率領八千輕騎趕往前線。

這是苻堅在淝水之戰中一個大錯!作為總指揮,離開了項城大本營,企圖僅僅依靠前軍進行決戰。



月盈必虧,是因為得意時還冷靜者太少了。

顯然,二苻都認為,靠前軍殲滅晉軍主力已有把握。他們怕的,是晉軍撤離淮南,依託長江防守,影響殲滅晉軍主力於淮南的企圖。因為,對於缺乏水軍的前秦軍來說,儘管淮南也是河網縱橫,但淮南依然是最理想的決戰戰場。殲敵於長江以北,對北方軍隊來說,是最有利的選擇。

洛澗之戰,前秦的命門

前383年十一月的一個晚上,洛澗。


劉牢之和他的五千北府軍將士目光如炬。聽到號令後,五千漢家男兒冒著如雨的箭矢,踏著冰冷的河水,衝向十倍於己的敵軍。儘管秦軍早有準備,但依然被晉軍的氣勢所震懾。又因夜晚,只聽見殺聲震天、一往無前的敵軍,並不知道晉軍多少,一時心生膽怯。劉牢之趁亂殺到秦軍陣後,秦軍更是混亂。秦軍主將梁成來到陣前,試圖穩定局面。晉軍奮勇而前,陣斬梁成!秦軍一片混亂,紛紛敗退,自相踩踏,又有許多將士掉入淮水,不慎淹死。

北府軍,五千破五萬,一打十,大破前秦軍!

比起殲滅的這幾萬秦軍來,這一仗,晉軍更大的戰果是:看到了前秦軍的命門!

北府軍再是神勇,一個打十個,也是很難的。


如果在北方,北府軍一陣衝殺後,以騎兵為主的前秦軍完全可以迅速後撤,在後方重新集結,然後翻身再戰!這樣,即使打不過北府軍,也斷然不會有災難性後果!

可是,在河網縱橫的淮南戰場,秦軍機動調整的空間十分有限,一旦潰敗,恐怕就沒有機會通過機動來調整了!

因此,淝水之戰,有進無退。因為,退者,將無路可退!

離奇的大災難

洛澗之戰後,晉軍與前秦軍又進行了一些戰鬥。其中,晉軍先頭部隊與前秦軍張蠔軍接戰不利,退卻。可見,僅就戰鬥力而言,晉軍並不具備太強優勢。


此時,謝玄激苻堅:您百萬大軍到這裡來,卻隔岸看著我,有意思嗎?要不你稍微退一下,騰出地方來,我們來場決戰,好不好?

苻堅急吼吼發起進攻,就是為了殲滅晉軍主力,現在晉軍自己要上來送死,能不答應嗎?

於是,悲劇開始了。前秦軍撤退就混亂,晉軍趁勢猛攻,晉軍的內應朱序在陣後大呼“秦軍敗啦!”,秦軍更加混亂,結果,全軍大敗!

真的這麼簡單嗎?

苻堅、苻融,久經戰陣。後退這種基本的戰術動作,是能夠組織好的。要說一撤退就混亂,那他們是開了什麼外掛統一北方的?

而苻堅原本是希望“半渡而擊”。苻堅可不是宋襄公,即使有些部隊出現混亂,他完全可以把握部分尚可控制的部隊發起進攻,即使不能全殲晉軍,至少不至於讓秦軍崩潰呀!

這涉及到了前秦軍的命門,和剛剛發生過的一場戰術革新。

苻堅的構想中,秦軍後退,晉軍渡河。直接後撤的秦軍顯然會比逐次上岸的晉軍更早完成隊伍的整頓,列好陣勢。到秦軍整頓好隊形後,直接進攻晉軍,絕對碾壓!標準的半渡而擊。

可是,苻堅顯然忘記了另外一位英雄——石勒。

在前後趙的洛陽之戰中,石勒採取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戰術方法。他未經列陣,直接衝擊前趙中軍,一舉擒獲劉曜,滅前趙。

這是對經典戰術的一次前所未見的革新:未經列陣,從行進間投入戰鬥!

以騎兵為主的前秦軍,他們重新調整隊形最大的難處是:缺乏空間。騎兵衝起來速度快,可是,要掉頭,總不能原地打轉吧!至少需要10平方米的機動空間。這還不算後退中因地形變化(比如後面一座小丘陵)造成的調整時間。

如果晉軍上了岸再整頓陣型,堂堂正正來打,那前秦軍是來得及調整的。


可是,晉軍上岸後,八千最精銳的先頭部隊就立刻發起進攻。

大家應該還記得,之前的洛澗之戰中,五千北府軍的衝擊,擊敗了嚴陣以待五萬的前秦軍梁成部。梁成也是前秦宿將,他的軍隊戰鬥力在秦軍中也是上乘的。

因此,八千精銳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前面的秦軍尚未完成調整,一觸即潰。

在這種突然的混亂中,後面的秦軍一時也有混亂(如苻融所說,富家子戰鬥力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朱序軍大呼“秦軍敗了”,才可能加速秦軍的崩潰!

與洛澗之戰一樣,淝水戰場也缺乏調整空間,前秦軍無法採取後退調整的方法。因此,苻融只得和洛澗之戰中的梁成一樣,親自來到敗軍中制止敗退。結果···命運也和梁成一樣了。


由於苻融被殺,苻堅逃走,前秦軍失去了指揮,徹底失去了組織,風聲鶴唳,一敗塗地!

淝水之戰,苻堅的組織是十分混亂的。

戰略上,他放棄了前期積累的優勢,急切地發起滅晉戰爭。歷史上,除了長江流域開發水平低的楚國和組織混亂的南明,沒有北方軍隊可以在沒有足夠水軍實力的情況下滅掉南方。

而他又誤判形勢,離開中軍調度位置,直接來到一線參與戰事,直接把絕對兵力優勢轉換成了不足2:1的微弱優勢。假如他能一直坐鎮項城,調度全局,那即使淝水大敗,前秦也不至於災難性地就此滅亡。

戰術指導上,前秦軍顯然沒有對水網縱橫地帶作戰做好充分準備。不管是洛澗還是淝水決戰,都沒有調整方案,一敗,就是全軍大敗!

當然,最後還是要贊一下他們的對手——驍勇的北府軍。正是他們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一往無前、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才使得敵人的弱點瞬間爆發,一敗塗地!



雖千萬人我往矣!力挽狂瀾,英雄本色!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這場戰役東晉以八萬兵力擊敗了前秦百萬兵力,從此奠定了南北朝局面。


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南征北戰從未嘗過敗績的前秦君主苻堅不顧身邊人的勸阻,執意帶領百萬大軍南伐,以實現全國統一。面對前秦的強大攻勢,東晉內部矛盾暫時緩和,一致對敵,東晉以謝玄為軍事總指揮。

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苻堅自以為能速戰速決,在大軍尚未出發前,他就想好了給東晉君臣封什麼爵位。為了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苻堅派部下朱序去勸降,朱序本是晉將,只是被迫降秦,心還是在晉的。朱序對晉軍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苻堅想乘你們渡河一半時攻擊你們,到時候為了引誘你們渡河,秦軍肯定會故意後撤,而我到時候就高呼秦軍敗了的口號,秦軍一定會大亂。



聽了朱序的話,東晉軍隊士氣大振,並主動進攻。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於淝水,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秦軍一路上聽到風聲鶴唳,還以為追兵到了,晝夜奔跑,不敢停留。苻堅逃到洛陽,收集殘兵,只剩了十多萬人,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失敗原因

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六年後進行的。當時,前秦內部其實很不穩定,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軍隊的士氣也不高。最主要的是前秦軍太“雜”了,他們是由各族組成的,這些族長都各懷異心不願意犧牲自己的軍事力量。

苻堅自身愚蠢至極。他竟然將勸降這種重要之事交給東晉的降將去完成。自從王猛死後,苻堅更加驕傲,自以為自己是千古一帝,一心想完成大一統的事業,面對忠言也聽不進去了,對有功之人也不進行賞賜,聽信讒言,導致沒有一個團結的領導集體,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苻堅低估了東晉的戰鬥力,雖然東晉朝廷鬥爭不斷,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戰鬥力不強,當時北府兵的戰鬥力是遠勝前秦軍的。


淝水之戰影響

淝水之戰使苻堅統一南北的夢想破滅,不僅如此,還導致短暫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殺害,前秦隨之滅亡。而東晉王朝也因此得以自保,南北繼續對峙。


雁城流浪僧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與南方的東晉王朝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略決戰,前秦總兵力八十餘萬人,直接參戰兵力30萬人,而東晉主力北府兵八萬人,最終東晉以少勝多,擊敗前秦,取得勝利,導致前秦政權瓦解。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前秦人多勢眾,幾乎是東晉兵力的十倍,為什麼會失敗呢?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前秦統一北方後,前秦皇帝苻堅就開始膨脹,想要消滅東晉,統一天下。但是東晉王朝是中華正統,東晉國內政通人和,並沒有過錯。前秦侵略東晉,不符合民意。


第二,苻堅個人主觀輕敵,認為東晉很弱,很快就能攻滅。而且一意孤行,部下意見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決戰 。

第三,前秦統一北方,主要靠武力征服,且統一地區民族混雜,內部不夠統一,許多被滅亡國家的貴族和將領都授予官職,他們雖然表面歸附,但心裡面還是想伺機復國,所以慫恿戰爭。所以前秦內部根基不穩,條件還不夠成熟。


第四,前秦軍隊從北方剛統一各族人民中強徵而來,軍心不穩,戰鬥力不強,充滿隱患。而且戰線拉得太長,各部隊最遠相隔千里,太過分散,行不成有效戰鬥力。

第五,臨戰用人不當,錯用東晉降將,加上苻堅驕傲輕敵,且指揮失誤,戰略戰術均有問題。


第六,東晉內部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北府軍戰力十足,東晉將領指揮得當。

所以,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力量的強弱,人數的多寡,而是人心向背。凝聚力才能產生強大的戰鬥力,內部團結,上下一心,才能對事業的成功產生重大意義。


對話歷史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前秦失敗的原因主要分為三點,第一點是因為他是有多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國家,各個民族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們就急於實現國家的南北統一,因此,內部人心不齊,這是軍隊的大忌。第二點是因為據史料記載,當時前秦的主力部隊還沒有到達,只有符堅帶領的少數先鋒部隊到達前線,因此在軍隊上不佔優勢,再加上主帥個人盲目自大,主觀輕敵,一意孤行,這些都註定了前秦將要失敗。第三點是因為北方不擅長水戰,所以急於將戰場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為這樣,所以中了東晉之計,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尷尬局面,先鋒戰敗,導致了其他各地的大軍還沒有投入戰場就紛紛撤回了。


人定勝天天定勝人


最根本原因是前秦對北方的統治基礎根本不穩固,其他被征服的國家根本只是表面降服。其次前秦內部也不團結的,被滅亡國家的君主和大臣沒有被殺或者流放、囚禁,反而被前秦君主苻堅重用,相反跟隨苻堅多年立下汗馬功勞的諸多將領、大臣,待遇反而不如降臣,所以前秦內部是有矛盾的。

然後東晉方主政的謝安謝玄也是相當有才幹,而且戰鬥意志比較堅決。


晨起北風其涼


淝水之戰和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鉅鹿之戰,官渡之戰合稱以少勝多的四大戰役。很奇怪都是南勝北。原因就在鉅鹿之戰前項羽面對舉步不前的北方諸候講餘皆鼠輩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