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的前秦真的有八十萬大軍嗎?有什麼歷史依據嗎?

輿地鏟史官


在我國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無疑是其中比較經典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淮南壽縣的戰役中,東晉以劣勢兵力勝出,果真是東晉8萬VS前秦80萬嗎?東晉的兵這麼彪悍?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為東晉。北方各種勢力並起,前秦大帝苻堅在丞相王猛的大力輔助下,強勢崛起,有如開掛,滅掉了東邊的前燕、西邊的前涼,南下拿下樑州(今漢中)、益州(今四川大部),統一了北方,和東晉大致以漢水、淮河為界。兵多將廣的苻堅頗有大志,有一統天下的氣象。

375年,王猛去世,臨終前勸苻堅不要急於進攻東晉,待根基穩固、時機成熟以後再圖之。

在淝水之戰爆發於公元前383年,在此之前前秦雖然和東晉之間也有交戰,但都是規模不算太大的局部戰鬥,如雙方爭奪襄陽的攻防戰。379年,前秦攻下襄陽,至此長江、漢水上游都在苻堅控制之下。

苻堅彷彿已經看到自己君臨天下了,因為當時的形勢和當年西晉滅東吳前太相似了。而苻堅的謀劃正和當年的西晉如出一轍,一路由西面巴蜀水師順長江東下,一路由漢水而下,另在東路淮河一線開闢戰場,多路大軍齊出,一舉拿下江南。

因此,在拿下襄陽和巴蜀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苻堅攻東晉的計劃就已經開始展開了。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正式下達命令,大軍齊出攻晉。有多少兵力呢?史料記載,總共兵力為85萬左右,這85萬大軍主要來自於四個地方,關中,巴蜀、涼州、幽冀。這些兵力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距離上的差異,不能同時到達戰場。因此,進攻分兩部分,一部分為前鋒先行趕赴前線,主力隨後跟進。

可以確定的是由苻融、慕容垂等將領率領的前鋒部隊為25萬,其餘60萬其中包括27萬騎兵由苻堅統領。苻堅只是名義上的統帥,由長安出發時,親自率領的兵力並沒有這麼多,但是作為主帥,其所帥兵力應不會比前鋒少,至少也是25萬。25萬前鋒到達淮南戰場,和東晉先行接戰。

東晉方面有多少兵力呢?東晉的兵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長江上游的荊州,由桓衝率領的荊州軍約10萬,主要負責長江上游的西部防線,東部戰場主要是謝玄率領的8萬北府兵,因此,東晉投入的總兵力約為18萬。

在苻融率領的前鋒部隊(因桓衝攻擊襄陽,慕容垂移師3萬至襄陽戰線)到達東線戰場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對比約為25萬和8萬。秦軍先鋒梁成等約2萬兵力駐紮在洛澗西岸,結果被劉勞之強渡擊破,損失一萬多人。前秦軍退守淝水西岸。因此,淝水之戰正式決戰前,淝水戰場雙方兵力約為24萬:8萬。

隨後率兵跟進的苻堅到達項城,而涼州軍剛到咸陽,幽冀軍到彭城(今徐州),巴蜀之兵沒什麼動靜,反正還沒突破桓衝的西部防線。理想主義的苻堅妄圖以德服人,派人勸降,希望東晉不戰而降。沒有等大軍到齊,只帶8000輕騎趕赴壽縣,留所率大軍於項城。

結果卻悲劇了,風聲鶴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本來挺好的局面,最終一敗塗地,成就了東晉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的美名,而且因此戰失利,強大的前秦轟然倒塌,北方剛剛統一的局面又再次四分五裂。


地圖帝


在淝水戰場,後秦軍隊並沒有八十萬,只有三十萬。苻堅為了滅掉東晉,總計拼湊了將近九十萬的兵力,不過這些兵力是從各個州郡分道出發,並非集中出擊。

在淝水之戰前一年,苻堅就召開公卿會議,商討滅晉之事宜。當時苻堅摸了一下底,可以徵集九十七萬的軍隊。此時苻堅已經統一北方,只剩下東南的晉帝國未吞併,可謂領土遼闊。為了一戰平定江南,苻堅採取每十丁徵一兵的原則。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歲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由於前秦帝國政治一直比較清明,徵兵工作還算順利,其中良家子弟前來報名參軍的有三萬餘人,還都自帶馬匹,組成一支青年羽林軍。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御駕親征,兵力之強大前所未有,在歷史上亦屬罕見。為了征服東晉,前秦帝國出動六十餘萬步兵,二十七萬騎兵,總兵力超過八十七萬!如此龐大的部隊行進在路上,旗鼓相望,前後千里。當然,這些部隊並非人一個地方出發,當苻融統領三十萬前鋒部隊進抵穎口時,較偏遠的地區的涼州兵團、幽州兵團、冀州兵團、蜀漢兵團等尚在晝夜兼程趕路。

那麼,當時東晉朝廷能動用的兵力是多少呢?

晉孝武帝緊急下詔,以徵虜將軍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以謝玄為前鋒都督,會同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共率八萬人馬以阻擊秦軍。八萬人馬!別說與前秦八十七萬抗衡,就是與苻融的前鋒兵團三十萬人相比,也算少得可憐。

淝水之戰的前哨戰是洛澗之戰。當時苻堅派朱序作為特使前往勸降謝石,然而,朱序本是晉國將領,因襄陽失守而被俘,並非真心實意投降苻堅。朱序暗地裡把前秦軍的情況告訴謝石,並建議:“

倘若秦國百萬大軍都到齊,確實難以抗衡。如今應該乘各路人馬尚到完全到位,速速發動進攻,如果能挫敗其前鋒部隊,則可奪其士氣,可一鼓作氣擊破他們。”

八萬對三十萬,還是可以一戰;若是八萬對八十七萬,那只有繳械投降的份了。故而謝石決定冒險一戰,險中求勝。他派劉牢之率五千精銳與前秦五萬前鋒戰於洛澗,大破秦軍,殺敵一萬五千人。

因此,在淝水之戰打開時,前秦軍隊實際上並沒有三十萬,撐死二十八萬。不過,秦軍除了淝水畔的二十餘萬大軍之外,還有更龐大的兵力正向前線挺進。謝石、謝玄必須速戰速決,以八萬對陣二十餘萬敵軍,尚可一搏,倘若拖延時日,八萬對陣八十萬,那就別打了。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晉軍大破秦師於淝水,此役保衛了偏居東南的華夏政權,在歷史具有劃時代之意義。


君山話史


每當我們談起“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都會想起歷史課本上那個“八十萬大軍投鞭斷流”的前秦皇帝苻堅,這個氣勢洶洶要一統華夏的帝王在淝水一戰功敗垂成,隨之而來的則是整個前秦政權的土崩瓦解。人們也往往把淝水之戰做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然而當時的苻堅真的有八十萬大軍麼?

再看數量

關於前秦符堅的軍隊數量,《晉書·謝安傳》記載: “(符) 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 ,京師震恐。”同書《謝玄傳》記載:“及符堅自率兵次於項城, 眾號百萬, 而涼州之師始達咸陽,蜀漢順流,幽並系至”。這兩處都稱苻堅有百萬之眾,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如果是實數的話,這些人是不是都在淝水戰場上出現了呢?

百萬是虛數

從當時北方的經濟人口狀況來看,前秦全國有百萬軍隊就已經十分驚人了(之前東晉和前燕的戰爭,前燕和前秦的戰爭,前秦和前涼的戰爭毫無疑問都是對人口的極大損耗,當時北方的人口數量的確堪憂)。而在淝水之戰前,符堅還遣呂光等“總兵七萬,鐵騎五千”討西域,遺姚萇“督益、梁二州諸軍事”,而且符堅也不可能把全國之兵全部徵調伐晉, 至少還要留一些軍隊駐守全國各地重鎮, 如符堅長庶子符丕就在把水之戰前夕出鎮於鄴。由此觀之, 所謂“百萬”大軍純粹是虛張聲勢,不切實際。所謂八十萬軍隊也是難以確實的。

軍隊沒到齊,勝負已分曉

符堅調遣的軍隊也沒有都趕赴前線, 至少在符堅在當年九月至彭城時, 涼州、幽冀、蜀漢之兵均未到達淮河一帶, 那麼, 淝水之戰前, 符堅集結在淮把一帶的軍隊到底有多少?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則說: “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 先至穎口。”這一數量應該是當時前秦軍隊的先鋒數量,也是跟東晉決戰可以使用的主要力量。
然而,就是符融等所率三十萬眾也未全部投入淝水之戰中。前秦前鋒三十萬眾當分佈在西至鄖城東至洛澗五百餘里的一條長線上,其中慕容垂率領的鮮卑軍隊“別擊鄖城, 不與肥水之戰”,而“屯於洛澗”的梁成數萬軍隊在開戰前就被劉牢之殲滅(這些軍隊是氐族軍隊,前秦的核心軍事力量)。這樣,前秦駐紮在壽春及其附近的軍隊, 充其量為十萬左右,再加上苻堅聽聞將戰而由項城帶來的“ 輕騎八千”,也就是十餘萬軍隊而已。另外, 淝水之戰對東晉來說是大獲全勝, 但也只不過“ 俘斬數萬計” ,這說明淝水之戰前秦軍隊在前線數量的確不多。
東晉軍隊追擊潰散之敵
前秦軍隊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其最為核心的力量乃是自己的氐人部族,其數十萬大軍中大部分都是被其裹挾的其他民族軍隊,相互之間多有猜忌,戰時不效死力,再加之本身軍隊數量不多,而東晉軍隊眾志成城。雙方交戰,成敗之勢早已註定。
參考文獻:1.《肥水之戰雙方兵力略釋》,《歷史研究》1980年第2期
2. 張學鋒,傅江著,東晉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

歷史研習社


前秦軍隊雖然號稱80萬人,實際上分佈在廣闊的戰線上,甚至有一些還在路上,真正在淝水前線的不過幾萬人。

這八十萬人裡,其中在荊州前線有慕容垂帶領的3萬人,巴蜀那邊的軍隊還在乘船順流而下,涼州的軍隊剛剛到咸陽,幽州和冀州的軍隊剛剛到彭城。

在淝水之戰前有一場洛澗之戰,這一戰前秦出動了五萬人被東晉5000軍隊打垮,還損失了一萬五千人。

苻堅瞞著大部隊,從項城帶了8000輕騎前往前線。

所以前線能和東晉決戰的軍隊,只有苻堅帶來的8000人和洛澗之戰失敗之後,還剩下的35000人。

東晉這邊帶過來決戰的人也有數萬人,決戰人數上東晉其實並沒有和前秦有太大的差別。

東晉要趁前秦立足未穩和前秦速戰速決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不速戰速決,等待前秦的80萬軍隊全部集結完畢,那麼東晉可能就要輸了。


葉子評論


八十萬大軍肯定沒有,首先古代行軍打仗對外號稱都會虛報兵力,比如赤壁之戰,曹操實際兵力10萬左右,孫劉軍隊加起來不過五萬。

其次,古代說的八十萬大軍並不像今天人們認為的那樣是有八十萬人的戰鬥力,古代行軍打仗後勤供給異常複雜龐大,五到十人支撐一名士兵供給是常事,而這些後勤多為民夫,卻也被算進軍隊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