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嫣然一笑992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前秦侵略南方东晋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百万,和东晋在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后前秦衰败灭亡,东晋占领黄河以南。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开始南征伐晋

西晋末年的吏治腐败,引发社会动乱,国家崩溃,北方几个少数民族乘势建立政权。

晋琅邪王司马睿南渡长江,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

北方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中,苻坚杀掉国主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苻坚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国,立都长安,统一北方。

苻坚野心勃勃,开始南征伐晋。

前秦南征讨伐东晋

一、攻占襄阳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坚派苻丕、石越等将领,率军十七万,兵分三路进攻东晋。在占领南阳后,三路大军围攻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因手下将领叛敌,城破被俘。

二、淮南之战

占领襄阳后,前秦大军围攻彭城。东晋宰相谢安派侄子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四战四胜,全歼敌军。

三、淝水之战

淮南之战时前秦大败,苻坚只能暂停讨伐东晋。但苻坚讨伐东晋的野心并没有消失。

公元383年八月,前秦王苻坚令苻融率二十五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共一百一十二万大军。开始大举南侵东晋。东晋以谢石、谢玄等将领,率八万北府兵北上迎击。

十月,前秦军苻融率二十五万先锋军队攻克寿阳、郧城、硖石等地。前秦军将领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制东面的东晋部队。

苻坚派前秦尚书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

十一月,东晋将领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击败守卫洛涧的五万前秦军队,斩杀前秦军将领梁成。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

十二月,双方军队对阵淝水两岸。苻坚不听下属将领建议,下令前秦军后退,想乘东晋军渡河至半时攻击敌人。但秦军后移时阵型混乱,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溃败散乱,互相践踏。

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已经全面瓦解的前秦军,日夜不停的向北逃跑。除了士卒自相践踏,饥饿困冻也导致大量伤亡。

淝水之战的失败,让前秦建立的北方统一政权分崩离析。仅仅二年,苻坚就为羌人贵族姚苌所杀,整个前秦政权亦在兵败九年后彻底灭亡。

前秦百万军队被东晋八万军队击败的原因

前秦方面:

  • 战争准备不足。数量庞大的军队,一方面造成军队指挥不畅,后勤给养困难;另一方面军队组成复杂,军令不严,一挫即溃,导致战力低下。

  • 苻坚指挥失误。

失误一:用人不当。派去劝降的人,却协助敌方。

失误二:双方对峙淝水时,不听下属将领建议,盲目撤军。

失误三:初战失利后,产生畏敌情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导致军心混乱,未能迅速稳住部队。

东晋方面:

  • 军队战斗力强,将兵上下齐心协力。保卫家园,军事战斗意志高强。

  • 主将有能,指挥得当、
  • 有淝水天险,占尽地利,准备充分。

爱冬的文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折屐齿。

一、战争的过程

公元383年,前秦率领112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东晋经过七年苦训的精锐之师“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而上迎战秦军。经过一系列博弈,两军最终决战于肥水。此时秦军许多将领认为应该后退阻击敌人于淝水之畔比较安全,但是苻坚半渡而击可以寻求主动决战的有利形势。当秦军正后移时,晋军突然袭击。此时有人在秦军阵后大喊:“前线的秦军溃败了”这时秦军军心大乱,晋军抓住有利时机,倾巢而出,大败秦军。

二、秦军失败的原因

1.秦军政权并不稳固。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六七年后发动的。而此时的秦军只是说军事上的统一,其实内部矛盾重重。连年的征战耗尽了内部实力,缺乏物质基础,人民厌战,军队士气低落。而秦的统治者苻坚却没有看清当时的局势,匆匆忙忙发动了战争,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这场战争是不得人心的,战斗力其实很低下。

2.苻坚用人不当,赏罚不明。苻坚对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非常宠幸,而对于忠心耿耿的汉族官员却时常心怀戒备。对于群臣的逆耳忠言听不进去,对于顺耳的阿谀奉承却很是喜爱,导致了内部领导集团缺乏凝聚力。

3.东晋军队战斗力远胜秦军。东晋出动的是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训练长达七年的北府兵。而秦军虽然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是却因缺乏足够的战前准备,很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士兵,缺乏训练。如此一对比,自然高下立判。





棱镜文史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足十万的晋朝军队,击溃了百万秦军。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一、淝水之战的主要过程。

公元383年8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为前导;前秦宣昭帝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为后续,共112万大军,浩浩荡荡,大举南下,进击东晋王朝。


东晋面对大军压境,诏令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

公元383年9月,前秦阳平公、宣昭帝先后抵达颍口、项城。 10月,苻融等攻克寿阳,慕容垂攻占郧城。卫将军梁成等驻扎在洛涧,以遏制东面的东晋部队。

在这种有利态势下,前秦宣昭帝盲目地认为,东晋覆亡在即。于是,他派曾经的东晋臣子、现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


朱序到了晋军后, 是这样为前秦宣昭帝劝降的: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大都还在进军的途中。现在,晋军应趁机迅速发动进攻,击败他的前锋部队,动摇苻坚的军心,就能打败秦的百万大军。

起初,谢石计划暂时坚守不战,避其锋芒,待秦军疲惫懈怠时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他便决定:转守为攻,主动进击秦军。

随之,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



刘牢之进军到洛涧后,以雷霆之势,斩杀了秦军梁成等十员大将,击败前秦的五万主力部队。旋即又派部队阻断了淮河渡口,并又消灭了一万五千名秦军。

同时,晋军大队人马向西进军,与秦军相持于淝水。

当时,在有人向前秦宣昭帝建议后退决战之后,有的秦将又认为阻敌于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击溃晋军。


当秦军为“半渡而击”排兵布阵时,晋军迅速渡水攻击,导致秦军仓促迎战。

此时,朱序在秦军后营高声喧叫:前线的军队战败了!于是,秦军阵脚大乱,本无战心的秦军仓皇北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前秦宣昭帝见军队已无法约束,也只好随着溃败的大军,北窜逃命。

于是,谢玄统领的七万晋军,战胜了前秦宣昭帝所统率的十五万秦军先头主力部队,并斩杀了前秦宣昭帝的弟弟、膀臂阳平公。

二、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一,战前准备不充分。

1、政权不稳。前秦宣昭帝统一北方的初期,也只是军事征伐下的表面统一、形式整合,内部统治并没有真正一统。

2、军备薄弱。连年的战争,使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前秦的物质基础薄弱,军备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3、民心不固。武力压服下的民众,并不十分信奉新政权。征兵百万,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因而不得人心,群众基础薄弱。加之民众极度厌战,致使强征硬组的军队的斗志不高。

4、谋划不足。战前,前秦宣昭帝没能冷静客观地分析敌对双方的情况,自然就没有战前的周密的战略部署。

只是自以为“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征服东晋“若商风之陨秋箨”而已。想当然,那是征战的大忌!

5、忠奸不分。前秦宣昭帝过于亲近归降前秦的慕容垂等人,因而,经常被心怀叵测、时刻想着恢复原有政权的慕容垂等人蒙蔽。

而对于忠心侍秦的汉族官员却时刻防范,不予重用。就算是王猛,前秦宣昭帝嘴上说他们之间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不能倾心相待,导致一些决策失误。

6、固执己见。在伐晋问题上,前秦宣昭帝主题先入,以英主自居,不听取臣下合理的谏言,一意孤行,“愎谏违谋”。而且,越来越喜谄媚乐阿谀。


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建议前秦宣昭帝“厉兵积栗,以待暴主”。整训军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以稳定各民族、稳固初建的统一政权。然后待时机成熟,一鼓而定,统一华夏。

然而,因一统北方而洋洋自得、自命不凡的前秦宣昭帝,却不顾主客观条件,仓促南下,盲目进兵。

其二,临战处置不得当。

1、心态不正。自从准备战争到发动战争,前秦宣昭帝就缺乏统筹谋划,战略上骄傲轻敌,只想凭借外强中干的庞大队伍侥幸求胜。

2、遇挫即畏。在梁成所率领的五万前锋军队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前秦宣昭帝为之震惊。

之后,当他与阳平公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


于是,“草木皆兵”的前秦宣昭帝陡然间滋生出了惧怕晋朝军队的情绪,导致自己的军兵士气更加低落。

3、用人不当。关键时刻,前秦宣昭帝让一个曾经的晋朝人去当使者。朱序见了谢石后,不但没有按照前秦宣昭帝的意思劝降,反而建议谢石,宜先发制人,全力击溃前秦的先头部队。后来,朱序又惑乱后军,引发溃逃。

4、独断专行。当两军对峙于淝水时,有的秦将认为阻敌于淝水畔比较安全。但是,前秦宣昭帝却认为半渡而击可以击溃晋军。

可是没想到,当秦军刚想挪一挪,为即将“半渡”而来的晋军腾点地方时,晋军就趁机全力发动了进攻,导致战局一发不可收拾!


另外,再为前秦宣昭帝找点客观原因:

东晋投入的兵力数量虽少,但战斗力远胜于秦军;东晋的军队指挥者虽不是君王,但军事水平远高于前秦宣昭帝。

像前秦这样一个不能戮力同心的中央政权,怎能成就事业?

像前秦这样一支貌似强大,实则离心离德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像前秦这样一个缺韬略少智谋,而又自视甚高的战争指挥者,怎能赢得战争?


老王头谈历史


淝水之战背景

淝水之战绝对是我国的战争史上不可不谈的一场经典战役,前秦号称的百万雄师(实际上总数大约在80万左右)在这场战役之前可谓所向睥睨,前燕、代国、前凉、西域一个个地败倒在前秦的铁骑之下。

当时的北方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割据动荡,各地政权都可以说是“得国不正”,凭借的都是阴谋、阳谋立国,就连前秦的开国君主也是如此。

前秦是氐族的利益代表,其首领苻洪为了部族的生存,投身于前赵昭文帝刘曜麾下,在相互利用的关系之下,刘曜便封苻洪为王,回报就是氐族军队必须由他掌控。原本苻洪也想做个安乐王爷,傀儡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不操心不劳力,也算过得下去,可谁曾想短短几年前赵就被灭国,自己也受俘。同样的,在新主石勒(后赵明帝)那里,苻洪也受到了优待,之后更是带着部族投降南方的东晋政权,受到了大量的赏赐,其中不乏军衔、爵位、粮草辎重。可仅仅过了两年时间,苻洪就将东晋一脚踢开,自立为王,占据了河南、陕西及周边的领土,不再受他人操控。

▲苻洪

“孤率众十万,居形胜之地,冉闵、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数中。孤取天下,有易于汉祖。”《晋书 · 卷一百一十二 · 苻洪传》

这是苻洪曾对臣子说的话,意思简单明了:自己当下兵强马壮,又占尽了地理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独占其二,吞并周边的几个势力犹如探囊取物一般,甚至于统一天下也要比汉高祖刘邦一般简单。可见当时苻洪的傲气与野心是相当大的。

经过了整整30年的厚积薄发,前秦不断蚕食周边小国,直到383年(前秦宣昭帝建元十九年),前秦世祖苻坚派兵收服了西域,北方算是真正地统一了起来,这时唯一的心腹大患就是长江以南的东晋。

苻坚又是十足的野心家,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南北合治,成就嬴政、刘邦那样的旷古伟业。从当时两国的现状来看,这场战争是必须要打的:

  • 前秦统一北方,占据了自古以来的经济、政治中心;东晋偏安江南,素有不毛之地的称谓。

  • 前秦主力军队30万,再加上其余50万收编各国的残余部队,约有80万之众;东晋只有区区的8万军队驻扎在京口(北府)。

  • 前秦世祖苻坚当时45岁,正值壮年,掌控国家大权;东晋由谢安执政,孝武帝司马曜仅19岁,贪于玩乐。

▲苻坚

所以在苻坚看来,这是一场已经有结果的战争,前秦必定能够统一南北,自己的丰功伟绩也将载入史册。

战前准备

  • 前秦方面

为了发起这场统一战争,苻坚做足了准备。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383年7月,苻坚就下达了诏书,号令全国准备南下,以十分之一的比例从民间抽调人口补充军队,有勇有谋的青年才俊更是给予优厚待遇。乱世出英雄,这片土地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已经延续了数百年,造就了“寒门再无贵子”的社会景象,望眼朝堂之上站着的都是那几个门阀世家,这也让空有一腔热血的平民寒了心。

而现在“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让他们再一次燃起了希望,靠自己的勇武才智打下一片天的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自然受到了广大寒门的支持,“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史书中的军队数量记载稍有夸大,但80万是有的,从长安、凉州、巴蜀、幽州、冀州、阳平多路出发,进至项城、咸阳、彭城、营口,“旗鼓相望、水陆齐进”,如此阵仗在兵荒马乱已久的时代也是罕见的。

▲前秦军队路线

  • 东晋方面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谢石、谢玄是叔侄俩,在之前前秦围困襄阳之时破敌,也算是当时朝中展露头角的将门新星。谢琰是谢石之子,在淝水之战前并未领兵实战过,但虎父无犬子,东晋朝廷对他也满是期望,授予辅国将军职务。

虽说谢家父子三人是名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八万人抵抗八十万,一比十的数量差距可谓悬殊,世人都认为“吾其左衽矣”,东晋即将败倒在前秦的铁蹄下,国将不国。

战争结果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383年10月,战争正式开始,前秦阳平公符融率军队攻打寿阳,活捉了守城大将,这让在谢石父子十分忌惮,他们没有想到第一仗输的这么快这么彻底,而且当下己方粮草短缺,生死祸福恐怖由不得自己了。

这时副将朱序向谢石进言:“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

速战速决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趁着前秦部队冗多,不易集结,快速出击尚有一线生机。

▲淝水之战地图

两军在淝水对垒,就在苻坚认为必胜之时却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前秦军队大败。之后原本统一的北方重新分裂,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前秦的“遗体”上林立,那个不可一世的苻坚也在两年后遭到杀害。

前秦兵败原因

  • 前秦军心不齐

一切军事行动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心所向,当年刘备为何能够在强者如云的世代占据巴蜀,延续汉室基业,靠的就是人心所向,可见人和的重要性。

可是当时前秦内部对于此次战事持反对态度的大有人在,首当其冲的就是带领30万军队的阳平公符融。

“臣恐功既不成”,是符融劝谏苻坚的话,他担心这次对东晋的战争不能成功,这是倾巢出动,万一失败了前秦将元气大伤,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 苻坚过于骄横


苻坚的骄横表现在不听从臣子的建议和盲目的乐观。

前面有符融、窦冲的多次劝谏,都没有挽回他挥师南下的心思,其中不乏是统一南北实现基业的迫切之心,更多的是他独断专行,深究就是苻坚的骄横,目中已经无人,他认为东晋唾手可得。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两军在淝水对垒之际,前秦将士们都认为凭借己方人多势众,拦截东晋的援兵是最稳妥的办法,而骄横的苻坚却固执己见,打算撤兵引晋军追击,然后趁机拦截。可谁曾想诱敌之计被后方的将士们以为前线战败,顿时躁乱起来,军心败得一发不可收拾。

▲前秦军溃败

  • 前秦兵力分散

前秦军队是从各地调拨的,而且苻坚亲帅的部队到达项城(今河南、安徽交界处),凉州兵马才刚刚到达咸阳,巴蜀军仍在江上,幽州兵马到达彭城(今江苏)。

虽然前秦军有80万,但太分散了,从东到西拉起了长长的战线,彼此之间不能呼应,成了无援之师。而且庞大的人口和绵长的战线,后勤补给跟不上,导致军队无法发挥出正常的实力。

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让原本占据巨大优势的前秦兵败淝水,也导致了后来不可一世的苻坚被杀害的悲剧,统一的北方重新陷入混乱。


一介草寇


毛笋答题:

提起淝水之战,首先要了解二个人。一个是苻坚:

苻坚出身于公元338年,卒于385年,享年47岁。十六国时前秦国王。357一385年在位28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县)氏人。苻健之侄,永兴元年(357)杀苻健之子苻生自立,去帝号,称大秦天王。

另一个就是谢安了。出身于公元320年,卒于385年,享年65岁。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屡辞朝廷征召,与名士王羲之、名僧支遁交游。年逾四十方出仕,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骠骑将军等职。

苻坚他少年时就有宏图大志,并博学多才。执政后,他广纳贤者,去奸小之徒。其中有一位名贤王猛,是他的股弘之臣,在他的治理下,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国力强盛,苻坚起了做中原霸主的野心。此时,東晋正在攻燕,苻坚助燕击退東晋,后乘燕劳乏之时攻燕,370年,灭燕。燕国共经历了五十三年而亡。同时,苻坚又灭了北方许多小国,并出兵攻晋,占据了襄阳。再经过几年的治理,前秦更加强大了。西域各国都来朝拜,进贡礼品。苻坚被连连胜利冲昏了头脑,兴起了豪华之风。每日筵宴群臣,必然载歌载舞,王猛数次直谏,苻坚不纳。

一日,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伐晋大计。他很自信地说:"朕继位已达二十多年,东征西讨,至今天下尚末统一,深感不安。现四方夷族都已降服,唯有東晋还在顽固抵抗。不灭東晋,朕寝食不安。朕欲亲征,众卿以为如何?"大臣权翼说:"晋国虽弱,却君臣和睦,上下齐心。况且朝中还有谢安、桓冲等杰出人才,现在伐晋为时尚早。"大臣石越奏道:"权翼之言甚善,晋有长江为屏障,百姓也愿为国效劳,不宜伐晋。"苻坚见众臣一片反对声,心中不快,说:"这件事还是由朕定吧。"众臣见秦王不悦,也不敢再争论了。王猛在七年前临终时劝苻坚也不要攻晋,苻坚唯唯是诺。此时,他对王猛的遗言早就抛到脑后去了。

公元383年,東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八年,苻坚率大军八十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南方向进发伐晋。

消息传到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在这紧急关头,晋武帝召群臣大起,商量御秦对策。群臣中有人主张敌强我弱,及早投降,有人主战。宰相谢安力排众议。他说:"以弱胜强有前例,如三国赤壁之战,吴胜魏,尔等都忘耳!"武帝曰:"宰相之言甚善。"谢安遂进行军事部署,迎敌。

谢安是个人材,文武双全,很有谋略。即升帐发布命令:谢石(谢安之弟).指揮全军;谢玄(谢安之侄)担任先锋,率八万阻击秦军,谢玄惧,八万兵马如何敌秦百万大军,谢安见状,抚其背曰:"我自有妙计。"谢玄听罢,欣然领兵而去;又令胡彬领五千水军,去淝水河边的寿阳城助当地官兵抗秦,谢安亲任征讨大都督。

公元383年,11月。淝水之战爆发了:

这天,苻坚下令秦军后退,让晋军渡河,秦军中的各族士兵不愿意为苻坚卖命,掉头拼命往后跑。晋军在谢玄、谢琰的指揮下,冒着严寒,抢渡淝水,冲向秦军阵地。苻坚一看大事不好,急令秦军杀过去,但秦军只顾逃命,此时,朱序高喊:"秦军败了!"秦军士兵听之,逃得更快,已是溃不成军了。苻融战死。秦军失去控制,自相踐踏,死伤不计其数,苻坚见大势已去,只得策马奔逃。一路上听见随风飘来的八公山上鹤叫的声音(成语"风声鹤唳"出典于此)也以会晋军追过来了。他一口气逃到淮北,逃进了寿阳城,清点一下残兵败将,只剩下了十分之二三。晋军穷追不舍,苻坚在寿阳城上,观察八公山上晋军,其实八公山上无晋军,只因苻坚兵败恐慌,把山上的草木当做晋兵了(成语"草木皆兵"出典于此)。苻坚弃寿阳,继续往西北逃。晋军直到收复了寿阳才收兵。

谢安见大败秦军,由于过分激动,过门坎时,竟然把木屐上的齿也碰断了。苻坚既败,从此不敢觊觎东晋了。











毛笋56561098


淝水之战百万秦军为何战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前秦军根本就没有在第一线完全投入了百万大军,东晋的北府兵战力十分强劲。


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晋以八万之众击败前秦军百万。从数字上看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十分不可思议的,而所谓前秦军被歼灭百万则完全是夸大其词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东晋军队在淝水前线确实是投入了八万人左右,而前秦军实际参战多少军队呢?

公元前383年,前秦王苻坚力排众议决定要大举发兵灭掉东晋,为此苻坚调集了一支规模前所未有的军队,这支军队步兵九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总计人数在一百一十七万。当然一百余万大军不可能全部都是战斗兵,很大一部分是后勤运输人员,但不管这么说这支军队的人数是极其庞大的,要击败东晋从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由于前秦军队都是从各地调集过来的,一时间无法到达战争全线,只有前秦平阳公符融的三十万人到达了颍口(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其余的军队都还在路上,苻坚本人亲自统帅的军队在九月份才到达彭城。

真正投入到一线战斗的就是符融麾下的三十万军队,与之对阵的是东晋的地方军队以及谢玄指挥的八万北府兵,还有胡彬的五千水军,加在一起大概在十万人左右。三十万对十万,数字上已经没有那么悬殊了。

当年十月,前秦平阳公符融率军攻克了军事重镇寿阳,东晋军队摄于前秦军的攻势猛烈,一时间不敢继续前进。其中,胡彬的五千水军被前秦军先锋梁成迅速的击败,这使得东晋的前线总指挥谢石更加担忧,不过在朱序和谢琰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遣刘牢之五千人出击,谢玄的主力军队跟进。

淝水之战前夕,苻坚本人迅速带领八千轻骑赶到符融军中,并且要求梁成带领五万大军阻击刘牢之的五千北府兵。在刘牢之和梁成的第一次交战中,北府兵的战斗力就凸显了出来,刘牢之虽然是进攻方而且兵力远远不如梁成,但是其却能够取得歼灭前秦军一万五千人的战绩。五千人就能击败五万人,那么八万北府兵击败三十万前秦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淝水之战的战斗中,前秦军又接连出现了指挥上的失误:第一、前秦军没有攻击渡河的晋军;第二、为了提高自己骑兵的优势、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下令全军后退导致士气出现了下降,阵脚也出现了混乱;第三、符融在指挥的时候位置过于靠前,导致了自己在混战中被晋军击杀,进一步加剧了军队的溃败速度。以上一系列的事件导致了前秦军最后的失败。


浮沉的历史


淝水之战,即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的南北大战,前秦发兵百万攻打东晋,结果在肥水决战中被东晋八万北府兵击败。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像肥水之战如此大规模、兵力悬殊如此大的战役,仍然极为罕见,那么前秦为何会惨遭战败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番。

△淝水之战前形势

前秦大举南下攻打东晋,却在肥水惨遭战败

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发生,西晋迅速宣告灭亡,琅琊王司马睿于318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而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却是分正不断,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燕、代、前两等国,进而攻占东晋梁、益二州,迅速统一北方,并将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水上游。

统一北方之后,前秦天王苻坚便意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南方的东晋,进而实现南北统一。而此时的东晋,也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开始积极备战,谢安一方面积极协调长江下游的谢氏家族与上游桓氏家族的关系,巩固长江防线,另一方面则认命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负责长江下游防线,而谢玄也是不负众望,不仅提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而且训练出了极为精锐的北府兵。

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拉开序幕。该年二月,苻坚派征南大将军苻丕率领步骑八万进犯襄阳,同时令荆州刺史扬杨、征虏将军石越率兵一万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则率兵五万兵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兵四万兵出武当,合力围攻襄阳。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梁州刺史朱序却认为前秦军队没有舟船而疏于防备,结果导致外城被迅速攻克,前秦大军开始围攻襄阳。

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襄阳最终于次年二月被攻克。攻占襄阳之后,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淮南之战爆发。然而,由于谢安准备充分,再加上谢玄率五万北府兵来源,结果前秦军队四战四败。与此同时,由于前秦内部生乱,双方就此罢兵,但前秦仍然对东晋保持着军事压力。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驻守长江上游的桓冲率兵十万伐秦,从而牵制前秦兵力,减轻长江下游的压力,苻坚则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而自己则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弟苻融为先锋,于同年八月大举南下。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苻坚本以为可以凭借庞大的兵力优势速战速决,于是派前秦度支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谁知道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应该先发制人。于是,谢玄于同年十一月派遣刘牢之发动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于肥水,苻坚认为可以诱使东晋军队渡河,然后趁其半渡之时发动攻击,因而令秦军主动后撤。

然而,就在前秦军队后撤之时,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瞬间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而其余前秦军队则大部逃散,淝水之战最终以东晋的全面胜利结束。

八十万大军败给八万,前秦军队为何会惨遭战败?

淝水之战作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战例,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前秦和东晋两国的命运,东晋虽无力一举成功收复北方,却也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为东晋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而前秦则在此战之后迅速崩溃,北方又陷入了大分裂之中。

△前秦战败苻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拥兵八十万之巨的前秦,为何会战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前秦势大但内部不稳。淝水之战爆发时,距离前秦统一北方不过刚刚六七年而已,这种统一更多是军事上的征服,由于当时北方割据政权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过复杂,因此前秦的内部统治其实极不稳定。历经大战的前秦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修生养息,然而苻坚却在粮草不丰、人心厌战的情况下大举南下,本就是冒险之举。事实上,当时前秦内部便有不少人劝苻坚不要再轻起战端,例如前秦重臣王猛在临死前还一直劝阻苻坚放弃南进。事实上,就在前秦南下之际,负责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便谋反了,虽然这次叛乱很快被平定,但足以说明前秦内部的不稳定。

2、兵力虽众但主力不多。乍一看前秦的八十万军队似乎很唬人,实际上肥水之战中的前秦军队根本没有那么多。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领的先锋军团,以二十五万大军向寿阳进发,但由于慕容垂的五万兵力尚在救援襄阳,因此到达寿阳的其实只有二十万人。二是从幽州、冀州征调的军队,原定计划自彭城南下,但这支部队并未到达战场。三是从梁州、益州抽调的军队,顺流而下进攻荆州,结果这路军队连战船都没准备好。四是苻坚率领的主力部队,由长安出发,然后在项城与全国各地抽调的军队会和,但苻坚在听说苻融已经攻克寿阳后,便“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因此,前秦军队虽然有八十万之众,但实际在战争爆发时到达战场的仅仅只有苻融的二十万,而且苻融还派麾下大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跑去进攻洛涧的胡彬了,正面战场满打满算也就十五万人而已(我甚至怀疑苻融的大军是否全部抵达了战场)。如果真让前秦的八十万大军会和,就算你的战斗力再强,这仗也根本没法打。

3、兵力虽众但军心不稳。前秦虽然出兵八十余万,但实际上真正属于主力的军队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军队其实都是从民间临时抽调的。为了迅速结束这场战争,苻坚曾在383年七月下诏进行全国总动员,而抽调军队的标准则是“十丁抽一人”,这个抽调标准已经很严苛了。要知道,在前秦刚刚统一北方不久,民族成分复杂、统治并不稳固的情况下,如此高密度的抽调军队,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保证?军心士气又如何保证?而事实证明,当苻坚的前锋在肥水战场战败之后,各地抽调来的大军便逃散的一干二净了,仅仅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几万人马还算完整。而东晋方面却又不同,虽然兵力方面处于劣势,但精心挑选和训练的北府兵,无疑是当时极为精锐、战斗力极为强悍的一支军队,面对两倍于自己且已经溃散的敌人,基本可以说是单方面屠杀了。

4、前期轻敌后期草木皆兵。苻坚对于内部的问题并非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寄希望于“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认为可以迅速征服东晋,这显然就是一种极度轻敌的表现。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人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顿时军心士气大损,苻坚也是为之震动,又开始产生了畏敌的情绪。因此,当他与前锋军统帅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而这也是为何前秦大军在朱序的扰乱之下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之外,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也是个重要因素,他对于汉族官员始终怀有戒心,却太过宠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机分子,不听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议,反而对慕容垂等人的阿谀奉承倍加赞赏,结果不仅导致自己战败,最终就连前秦也就此崩溃了。


香茗史馆


王猛去世八年后前秦天王符坚。。却忘记了这位老臣临终的殷殷嘱托。

前秦天王符坚是一位励精图治的领袖。在王猛额辅佐下。将自己的国家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王猛去世后。又统一黄河流域喝西域三十六国,太远二年。既公元377年,春季高句丽,新罗。西南夷全都派遣使者来向前秦进献供奉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天朝上国。符坚拿下襄阳后。国力日增,如果我们部求全责备的话。符坚身上几乎具有千古明君的所有品质恢宏大度,勤政爱民,远见卓识仁厚宽和唯才是举。加上文🈶王猛。权益,薛攒。武有邓强。张浩。吕光知辈真可谓人才济济主明臣贤。这样的国家要不强盛才怪呢?

也许符坚太像晕一位千古一帝了。也许他错误的估计了形式。对战略时机判断错误。也许淝水之战晚上三年。五年。等自己有了一支强大额水师才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也许淝水之战回是另外一个结局。中国的历史也会重新改写就不会有以后五胡十六国了。可惜了。

由于符坚年年征战士兵得不到修整。厌战情绪逐渐高涨。民意上根本不支持符坚发动这场耗费全国人力物力资源额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失败额战争。符坚还要亲赴前线他太渴望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亲帅百万之师。顷刻间,江南平定。额美誉结果直落的草木皆兵额悲惨结局自己落荒而逃。几年后被杀的结局。





约定9521


前言: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规模之大超乎想象,而且此战的结果也是大跌眼镜,惊讶了无数人,前秦一百万军队南征被东晋八万军队打败,前秦天王符坚身负重伤而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让我慢慢为你道来:

淝水之战背景

西晋自"八王之乱"后,国家动乱不堪,各地政权纷纷崛起,北方少数名族互相攻伐,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以前秦、前燕等国最为强大,公元370年开始,前秦逐步灭掉可北方诸国,统一了北方,此时的前秦统帅符坚意气风发,想一举攻下东晋政权进而统一全国。

淝水之战简要经过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坚召集手下官员商讨进攻东晋的事宜,众官员都劝说符坚不要那么心急,应当先稳定国家政权,先休养生息巩固统治,可符坚一心要攻打东晋,众人见拗不过他也没办法。

公元383年5月,符坚带领军队进攻东晋,号称百万之众,前期前秦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东晋寿阳等地,东晋将领谢玄决定决一死战,于是他让手下人写信说让前秦军队后退一些他们好过河以后再对战,符坚得意洋洋的答应了,他认为只要东晋军队过河的时候他们突然杀过去,东晋军队必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东晋军队都是南方人,早就知道河水此时正值枯水期,而且他们故意露破绽给符坚就是让他麻痹大意,试想百万军队已经扎好阵角,一旦后退发生慌乱,光马都会踩死不少人,所以等他们迅速过河的时候前秦军正在后退,他们故意大声喊叫前秦军败了,前秦军败了,前秦军队果然大乱,几十万兵马慌乱逃窜,死在自己人手上的不计其数,淝水之战就这样以东晋的以少胜多而结束战斗。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符坚军队军心离散,军纪太差。

符坚自己是氏族人,他所指挥的军队都是匈奴人,少数民族人,这些军队都是以前的降将,军纪太差,而且根本就不是和前秦一条心,这些人见风使舵,有好处就来,情况不妙就逃,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符坚太过自大,骄傲自大。

出战前众官员提醒他要以休养生息为主,巩固政权再对外征战,可符坚骄傲自大,认为手握百万军队攻下东晋如探囊取物,而且在对战策略中,完全没有考虑到百万军队后退带来的严重后果,殊不知,一旦后退,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会在后退中被东晋军队以心理战术打败。

结论

总之,淝水之战中百万军队败于八万既有偶然也有必然,符坚的贪功冒进,在不到最佳时候举全国之力进攻东晋,本身就犯了战略错误,而在对战中又让百万军队后退,致使对方有机会使用心理战术,又犯了战术错误,在水边作战又不占地理优势,所以才会败于东晋的八万军队。


绝尘的时光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在古代的战争中这种优势尤为重要。但凡事皆有两面性,人多势众未必一定会带来优势和胜利。前秦和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前秦企图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来碾压东晋,结果却以惨败告终,直接导致前秦国灭。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淝水之战发生的背景

西晋末年由于政治的腐败,从而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的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等大部分地区。而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前秦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前秦大将苻坚杀掉秦主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 并且重用汉人王猛,使得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边吞并代国,西方兼并前凉,并且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王猛死后七年,秦主苻坚认为时机已成熟,便决定攻打东晋。

于是,前秦和东晋两国之间便展开了大战,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而这两国战事的爆发,主要在于秦主苻坚扩张版图,统一天下的野心。

淝水之战双方兵力

前秦兵力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大量征发兵员与牲畜,此次出征东晋,声势浩大,盛况空前。25万先锋军队由苻融率领。秦主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计112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击南下。

东晋兵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东晋任用多次击败前秦的大将谢玄【谢安之侄】,册封他为先锋都督,配合征讨大都督谢石共同作战,统军8万训练7年的北府兵,沿淮水抵御前秦。此时的东晋,除了水师与北府兵,再也没有可战之兵了。

就这样,东晋以8万大军对阵前秦100万大军,战争一触即发。从两军数量上的悬殊来看,东晋似乎毫无胜算可言,然,世事无绝对,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淝水之战过程

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

九月,苻坚抵达项城,阳平公苻融等人的三十万部队,先期抵达颍口。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十二月,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一意孤行,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晋军。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淝水之战,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前秦,却以失败告终,让其建立的北方统一政权分崩离析。仅仅2年,苻坚就为羌人贵族姚苌所杀,整个前秦政权亦在兵败9年后彻底灭亡。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原因分析

(1)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却不稳,更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上苻坚连年征战,致使前秦士兵厌战,导致军队的士气低,另外还缺乏群众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

(2)苻坚用人不择贤愚,且赏罚失度,一味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忠奸并蓄,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心存戒备,不加以重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骄傲轻敌。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苻坚不顾主客观条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

(4)东晋虽然只有7万的北府兵参与战斗,但其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队。

以上的诸多因素成为了前秦被东晋打败的决定性因素,它告诉了我们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总结

淝水之战,前秦在占据绝对数量优势上,仍然被东晋打败,可见其在战略上的不足,并不是人多就有用的。前秦此战的失败,让其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除此之外,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比如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割据一方。而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