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中有关淝水之战的记载与《资治通鉴》中的描写有何不同?

崔砚泽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的东晋发动的一系列战役的决定性战役,最终东晋以少胜多,战胜了前秦。

由于现存关于淝水之战的史料主要为《晋书》,《资治通鉴》等,且关于战役经过记述较为简略,很多的细节我们已无从所知。

当苻坚决定入攻东晋时,朝中大臣很多都持反对意见,认为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得到汉人拥戴,并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自认自己拥有百万雄师(苻坚语:略计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万)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就可以把江水断流,(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晋书.载纪.第十四章》描述如下:


对于双方总兵力的记载,《晋书》与《资治通鉴》相差无几,但关于苻融前锋兵力的记载两者却有出入。《晋书.载记.第十四章》记述苻融前锋部队为二十五万。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却记载有三十万。

苻融对晋军军情掌握不够,错估了晋军主力。当苻坚仓促赶赴寿阳时,见到军容严整的晋军时发出所料,不禁「抚然有惧色」。相传「草木皆兵」就出于此。《晋书》记载如下:


淝水之战中朱序的作用历来被夸大,作为一个投降前秦的文官,在十几万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拜了"就能让前秦军队军心瓦解?朱序大喊一说在《晋书》苻坚,谢玄,刘牢之章节均未描述,在《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至于真假都无可考据。

至于此战中双方军队伤亡几可,史料关于晋军没有详细描述,对于前秦军队只用了「死者十之七八」来一笔带过,并没有具体伤亡人数,语焉不详。《晋书.晋列传第四十九章》记载如下: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记载如下:

虽然《晋书》成于唐朝,《资治通鉴》成于宋朝,但我们不能根据《晋书》成书时间早于《资治通鉴》而否定其真实性。史书都是后代人编纂的,记录不同的地方也正常不过,真真假假,还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及考究。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暂时的稳定,有效的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了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至于晋军主力北府兵我已在前面的回答「北府兵是何时推出历史舞台」中有过描述,在此不作累述。


小张的茅草屋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八月,神州大地上鼙鼓雷动、战马嘶鸣。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志,统帅着百万大军杀向了占据江南的东晋王朝。

军情火急,东晋皇帝与江南世家大族震恐万分。唯独中书监、录尚书事谢安全无惧色,稳住了朝堂,命令谢玄率领东晋的八万主力迎击。

十一月,天气转寒。东晋主力与前秦先锋在洛涧相遇,谢玄命令广陵相刘牢之率领精兵出战,大破前秦先锋。随后挥师西进与苻坚坐镇的秦军主力隔着淝水对峙。

苻坚有征无战、兵不血刃的幻想无法兑现。站在城楼上望着淝水对岸布阵严整的晋军,向左右将领说道:“这么强劲的敌人,哪里能称他们弱小啊!”前秦皇帝都胆怯了,前秦的将领士卒可想而知。在他们眼里,不远处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擐甲执矛的晋军战士,秦军人心惶惶,斗志涣散。

晋军兵少,士气旺盛,利在速战。但秦军紧邻着淝水列阵,没有给晋军半点渡河决战的机会。眼看要陷入被动,谢玄给苻坚写了封信,说道:“你们人数比我们多,还隔着河不敢过来。不如你们往后退一退,让我们过河来和你们决一雌雄。”前秦的将领纷纷反对,苻坚却说道:“先退后一点,等他们渡河到一半再杀过去,这仗肯定赢。”于是秦军开始后退。

士气低落的秦军看着来势汹汹的晋军,已方又不明缘由的向后退却,越发的没了斗志。这时后方突然传来一声大喊:“秦军败了,大伙赶快逃命吧!”后退的秦军变成了溃退,晋军趁势追击,彻底击垮了秦军主力。

苻坚身中流矢,狼狈逃回北方,继草木皆兵之后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了另一个新的成语——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参战双方是北方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和南方汉人建立的东晋政权。这场战役的结果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胜利的东晋政权避免了亡国,成就了此后的南朝四国。失败的前秦政权迅速地衰败,北方大地重新陷入分裂之中。

《晋书》中有关淝水之战的记载与《资治通鉴》中的描写有何不同?

淝水之战记载于《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和《晋书》中孝武帝、谢玄、谢安、刘牢之、苻坚等多人的传记中。两本书对战役的描写基本一致,只有具体发生的月份稍有出入。《资治通鉴》记载战争发生在十一月,而《晋书》则是说在十月份。

《晋书》成书于初唐,距离淝水之战后两百多年。《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距离淝水之战后六百多年。后者在记述淝水之战事件中应是大量采用了前者记载的内容,偶尔有个别语句表述存在差异,不过大体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