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在小區內有序活動了!”經歷了長時間的嚴格封控,武漢市3月18日對無疫情小區調整防控措施,被認定為無疫情小區且連續7天以上的,允許居民在小區內非聚集性個人自由活動。在家“憋”了一個多月的居民終於能下樓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這是居民最為期待的實惠。

“創建無疫情社區就是為了逐步解封,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無疫情社區創建工作是中央指導組在武漢保衛戰中全力推動一項重要舉措。早在2月12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就率先提出要探索“無疫情社區”創建,推動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一線堡壘,精準防控、群防群治,夯實打贏武漢保衛戰的堅實基礎。

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2月12日,陳一新在武漢指揮部提出要探索創建“無疫情社區”。

截至3月17日,武漢全市無疫情小區累計數5607個,佔比78.9%;無疫情社區累計數556個,佔比39.5%;無疫情村(大隊)累計數1844個,佔比94.9%。目前,武漢已有無疫情街道(鄉鎮)10個,佔比5.8%;進入公示環節的第二批無疫情街道(鄉鎮)申報單位11個;新申報的第三批無疫情街道(鄉鎮)申報單位10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無疫情社區創建勢在必行!

居民小區嚴格封控管理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千萬市民足不出戶,有效阻斷了感染源,為打贏武漢保衛戰做出了重大貢獻。3月18日,武漢市實現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雙零”目標。

武漢共有1406個社區、7102個小區,疫情各不相同,有的是“重災區”,有的則自疫情發生以來無一例確診患者。東湖風景區濱湖花園小區就是一個從未發生過疫情的小區。小區24小時封閉管理,確保居民全部居家,“年輕人還宅得住,一些老年人卻總想‘溜’出來。”陳一新在這個小區實地督導調研社區防控工作時,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說,每天勸說小區的老年人待在家裡,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東西湖區常安佳園小區居民易小陽在陽臺掛上自己創作的美術作品為小區宅在家裡的人們鼓勁。(圖:長江日報)

這些無疫情發生的小區都有相同的特點:封控管理嚴格、消殺到位、服務保障好、居民支持度高。“能不能不搞一刀切,讓居民能在無疫情小區裡有序活動,這樣既不會有感染風險,又能讓居民更加安心居家。”在督導中,社區幹部紛紛反映百姓的呼聲。

“小區封閉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封控而封控,而是為了更好開放,最終為了解封,為了讓居民獲得更長久的幸福美好生活。”陳一新在武漢指揮部多次強調,只有把創建“無疫情社區”作為小區封閉管理的發展目標,邊封閉邊創建,以封閉促進創建,以創建引領封閉,才能儘快解除封閉管理,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群眾支持封控,但不能讓大家看不到解封的希望,要用實實在在的舉措增強大家的預期。”

2月28日,在武昌區糧道街曇華林社區,進出社區的唯一通道被嚴格封控,一塊紅底黃字的標牌醒目地掛在路口:“曇華林社區今日無疫情——第八天”。帶隊前來督導的陳一新剛走近,值班人員就遠遠喊道:“外來人員不能進來。”陳一新指著標牌問社區幹部,為什麼要掛這樣一個牌子。社區幹部介紹說,曇華林曾出現過確診患者,全體幹部居民一起努力才有了“今日無疫情”的成果,這個牌子放在這裡,“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成果,也讓居民更有參與封控、支持封控的積極性。”

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曇華林社區在路口掛上醒目的標牌。

“事實說明,創建無疫情社區是打好人民戰爭的有力載體!”陳一新強調,要以“無疫情社區”為抓手向兩頭延伸,一頭以“無疫情小區”為切入點,一頭向創建“無疫情街道”、“無疫情城區”發展,最終創成“無疫情城市”。只有不斷增強獲得感,才能更好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疫情防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築牢群防群治、群防群控的關鍵防線。

武漢保衛戰歸根結底是為人民而戰,陳一新一再叮囑武漢黨員幹部,“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

“區自為戰”:無疫情社區結出惠民之“果”

在戰疫鬥爭最吃勁的時候,創建無疫情社區的意義就已經顯現,開展這項工作勢在必行。3月1日起,武漢全市各區“區自為戰”,陸續啟動無疫情小區、社區(村、隊)的創建。

“有了標準,創建無疫情社區才有方向。”陳一新指出,創建工作要實施一體推進、梯度推進、分類推進、惠民推進、合力推進“五項舉措”。

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陳一新在實地督導中與街道幹部隔門交流。(圖:長江日報)

創建標準要簡明管用。陳一新給出兩條創建標準:一是“疫情零發生”。至少連續14天以上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新增疑似病例、沒有密切接觸者。二是“防控全到位”。封閉管理、排查摸底、衛生消殺、生活保障、維護穩定、宣傳發動等防控工作要落實到位。根據這兩個基本標準,武漢各區制定了不同的創建規則。

——東湖風景區與洪山區採取評分制。洪山區制定綜合評分表,按照6大類、16小項進行綜合評定,分數在90分及以上方可認定達標,其中,是否“排查摸底到位”,分數佔比最高。

——礄口區採取遞進式創建方式,條件成熟的小區、社區可直接申報認定,條件暫不成熟的小區由街道、社區統籌組織開展無疫情單元、無疫情樓棟創建。

——江夏區將申報無疫情的小區、社區(村、大隊)劃分為領跑型、快跑型、追跑型三類。從無一例“四類人員"的為領跑型,直接申報,審核後命名。

——東西湖區開發出無疫情“一鍵申報”小程序,精簡小區(村灣)的工作流程,鼓勵各社區(大隊)積極創建申報。

……

有創建必有獎懲。根據武漢市統一部署,各區評選的無疫情小區、社區、街道必須進行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一旦發現不實、造假,相關責任人將受到嚴肅問責,目前武漢市已經公示了5次評定,在無疫情社區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有社區、小區因為發現新增確診患者而被“除名”。為了激勵大家爭創無疫情小區、社區,部分城區直接拿出了“真金白銀”,比如東湖風景區對無疫情小區獎勵5萬元;武昌區、礄口區對認定的無疫情社區(村)給予5萬元獎勵;青山區對成績突出的先進街道給予最高50萬元的獎勵。

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陳一新在東湖風景區濱湖花園小區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

3月12日,武漢指揮部公佈了無疫情小區創建後的跟進政策,無疫情之“花”終於結出惠民之“果”:無疫情小區可以酌情調整管控等級,讓居民們在小區內有序地活動;無疫情的村、大隊允許村民們在村內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將各類居住在無疫情小區且未離開小區人員的連續居住時間,納入離漢外出和復工復產前隔離觀察的有效認定依據。

應對“大考”,遞交一份利國惠民的答卷

疫情是對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央指導組督導防控與創建工作統籌開展的同時,也催生了一批市域社會治理的金點子、好辦法。

武漢市更加註重大數據輔助決策能力,加緊建設輔助平臺,推動從依靠直覺與經驗決策向依靠大數據決策轉變;武漢市、區兩級政府通過網絡APP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健康碼、疫情地圖、社區求助、健康諮詢、在線問診等等,用網絡努力化解著居民封閉在家的不便;黨員、人大代表下沉社區開展防控工作上門服務群眾,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繫群眾制度,確保群眾訴求聽得見……

武漢東湖新城社區3月8日獲頒“無疫情小區”,這裡的基層工作者提出新時代“楓橋經驗”與疫情防控工作緊密結合的工作方法。在嚴格封控的同時,網格員、保安員、志願者與民警一道上門為居民排憂解難,對不理解的居民逐一勸導解釋,對發生的矛盾及時排解,還安排心理諮詢師上門為群眾疏解情緒。“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成為社區疫情防控最寶貴的經驗。

陳一新:“多做暖人心順民意的好事實事!”無疫情社區誕生的臺前幕後

評為無疫情社區後,社區幹部、志願者在小區合影。(圖:楚天都市報)

3月1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社區防控措施,有序擴展無疫社區居民活動空間。當日武漢發佈《關於無疫情小區、村(隊)調整管控措施的意見》,無疫情小區、村(隊)可對管控措施作出進一步有序調整;同時還發布了《關於規範復工復產企業省內返崗人員通行工作的通知》,明確返崗人員在漢所居住小區被評為“無疫情小區”的,憑湖北健康碼“綠碼”、本人身份證、企業返崗通知, 經查驗後可駕車或步行出入小區上下班。

隨著一批無疫情小區、社區、街道的成功創建,後續政策逐步完善,制度設計時闡明的“五大意義”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

——創建無疫情社區是分區分級防控的精準舉措。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有了著力點,無疫情小區、社區可以明確降低風險防控等級,不再簡單地“一刀切”;

——創建無疫情社區是小區封閉管理的發展方向。無疫情社區便利店、藥店、小菜場等開始正常營業,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

——創建無疫情社區是積小勝為大勝的有效策略。從無疫情小區起步,越來越多的無疫情社區乃至街道出現,越來越多的地方拔掉疫情的“白旗”,插上無疫情的“紅旗”,實現步步為營、個個圍殲;

——創建無疫情社區是打好人民戰爭的有力載體。居民從無疫情社區的創建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擴展了生活空間,與復工復產直接掛鉤,實現從“要我封閉”向“我要創建”的轉變;

——創建無疫情社區是對外展示武漢抗疫成果及進展的重要宣示。要想疫情出現拐點,先要信心出現拐點。通過創建無疫情社區,可以有力展示武漢的抗疫能力和抗疫成效,增強全市上下的抗疫信心。

無疫情社區創成之日,就是社區有序解封之時。開展無疫情繫列創建活動,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城市解封。

“要增強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努力把無疫情社區創建工作抓緊抓實抓細抓出成效。”在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歸零的時間節點,再回味陳一新的這句話,既是要求也是寄語,只有常懷“四心”,才能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遞交一份利國惠民的答卷。(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