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商鞅与秦孝公的风云际会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面临严峻的竞争状态和强大的外部压力,压力面前各国努力寻求富国强兵的变法之道,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甚至文化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变法,发展和壮大本国实力,为国家在竞争特别是兼并战争中争取生存优势创造条件。

此时的秦国,因僻处中原文化区之外的西部,其经济和文化落后于其他东方各国,在和诸侯的争斗中处于劣势。所以,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秦孝公日思夜想的问题。


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商鞅

商鞅出身于卫国,从小就有志于刑名之学,经过苦心钻研,研究出了一套系统的变法理论,然后到各国兜售贩卖他的变法理论。在这过程中,因不受魏王重用,他来到秦国,经过秦国宠臣景监的引荐,以自己的“强国之术”赢得秦孝公的“芳心”,使其“语数日不厌,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之后,经过与旧贵族势力的代表甘龙、杜挚的辩论,更是在秦国营造了变法的理论氛围。得力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开始了他为之生为之死的变法事业。


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商鞅变法论战

强势推出变法措施

​大权在握的商鞅在秦国“徙木赏金”,着手一系列变法。根据《史记》的记载,商君废井田、开阡陌,重军功,奖耕织,打击贵族,立信于民。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变法细节,来看变法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1、建立完善的军功爵制,引导和鼓励士兵奋勇作战。

进入战国之后,不少国家先后都实行了军功爵制,但都不如秦制那样健全和完善。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制,取而代之的的军功爵制。商鞅将军功爵分为二十级,斩获敌人甲士之首者赏爵一级,杀敌越多,爵位越高。这样秦军士兵连身上的重甲都不穿了,腰里挂着斩获的敌人的首级,一路鲜血淋漓,赤膊在前线奋勇杀敌。

这条变革法令打通了社会底层的下级士兵向上层社会发展的通道,培养了一大批坚定地支持新法、支持秦政权的新兴阶级,但昔日那些不劳而食、无功受禄的旧贵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和富足。


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秦朝军队剧照

2、严明法治,轻罪重罚,推行什伍连坐制。

商鞅在秦国将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战时每家出一人当兵打仗,即为军队之什伍;他们平时维护地方治安,以及相互监督、纠察之责。如果发现有藏匿奸人、知情不报者,要被处以腰斩极刑;一家藏匿奸人,如被政府发现则什伍各家都要同罪连坐。这条法令将百姓牢牢控制住,驯服于严峻的政府之下。


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秦孝公剧照

变法之后的秦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军事力量得到显著增强,“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应该说,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变法图强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只要变法,就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这些失去利益或者利益受损的集团和个人也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向向商鞅发难。

商鞅与各方的冲突

商鞅与秦人的矛盾。商鞅的法令刚颁布不久,秦地就因争夺水源发生了几起私斗,涉及到数百人。怎么办?如果不惩罚他们,因立木求信而收获的贫民对官府的信任就会付之东流,这种情况下,商鞅毅然选择了执行法令:一次性处决了几百个私斗的老秦人,老秦人因之对商鞅愤恨难平。


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秦朝兵马俑

商鞅与旧贵族的冲突。这还只是对普通老百姓施行法令惩罚,算容易的了。商鞅变法中规定,取消世袭制,施行军功爵制。在这样的变法背景下,原来引以为傲的国君宗亲,现在没有任何傲娇的资本了。因为如果不建立军功,不能享受任何贵族的特权;即使是资财雄厚的富有人家,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不能乘坐华美的车子。这条法令几乎得罪了所有的老贵族,老贵族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与太子的冲突。太子年十四岁时,因为自己封地的子民缴纳贡赋的问题,杀了封地的几十个百姓。于是,封地百姓在老族长的带领下,决定“罢工”,如果官府不能给个说法,他们将离秦而去,几万人离秦,将震惊天下,而且会寒了老秦人的心。

商鞅杀伐果断,因太子未及成年,便对太子做了“罚奉”的惩罚,而太子杀人,明显是太子太傅教导无方,所以商鞅惩罚了太子的两位师傅:割了太子傅的鼻子。选择这样的方式平息民怨,但商鞅与太子的“梗”也由此结下。


为变法生,为变法死,商鞅是时代的宠儿,还是悲情英雄?

秦惠王剧照

商鞅与六国的矛盾。商鞅变法之后短短十几年,秦国就强大到一战而全歼魏国几万人,这种战力在当时是少有的,如果再让商鞅继续推行变法,山东六国恐怕就岌岌可危了。另一个原因,是商鞅的法度与山东六国的文化格格不入,尤其是商鞅废除了封建制,这对山东六国的贵族们无疑是震天惊雷,这种制度绝对不允许传播到东方六国。而能阻止变法传播到六国的方法,

杀了商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商鞅的悲情谢幕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变法推进了生产的发展,秦国的人民衣食富足,犯罪减少,其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六国。但其推行的严刑峻法也给社会和自己埋下了隐患。当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之后,其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各方反对商鞅的势力聚拢在新君周围,唯有除去商鞅,才能一雪隐忍多年的心头之恨。

只要新君默许,理由是不难找的。很快商鞅就被以谋反之罪通缉,惶惶的商鞅与卫武从咸阳仓皇出逃,本想在旅店借住一宿,却被掌柜用他制定的法律将其拒之门外。

此时的商鞅真是百感交集,仰天长叹:“嗟乎,为法之蔽,至此哉!”此后,商鞅想要到魏国被拒,走投无路之下又潜回他的封地商。既然难免一死,何不放手一搏,商鞅以鸡蛋碰石头的悲壮,组织家兵反抗抓捕,结果失败被俘,还祸及全家,商鞅更是被判以车裂的酷刑。向来以“严刑峻法”治民的“商君之法”制定者,最后却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真是应了那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古训,

昔日的反对派用实际行动继承了他的术策。

结语: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变法强秦,但我们放到历史的视野中,来看商鞅的变法是否起到了“开明理性”的作用。毫无疑问商鞅的变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富足强悍的表面下,百姓们却生活在巨大恐惧中。

其一,商鞅以精英心态治国,漠视百姓的生死与利益。改革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商鞅以一种精英的姿态,所谓“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鼓动秦孝公不必理会众人的反对意见。于是,支持改革的秦孝公一旦驾鹤西去,因为没有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他和他的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二,商鞅变法过程中闭目塞听,四处树敌。但凡变法,一定有拥护者,有反对者。作为主导改革人操盘者,应该尽可能的将反对者逐渐转化为拥护者。否则,汹涌的逆流一定会将自己淹没,但商鞅显然轻视了反对者的力量,其处理方式也武断失当。面对反对者,商鞅不是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对于“异议”者,将他们“尽迁之于边”。商鞅用这种方式堵塞言路,最后也堵死了自己的退路。

其三,商鞅以“法治”之名,行强权之实。商鞅推行的严刑峻法,名曰“法治”,但是它真正暴露出商君所谓“以法治国”乃是彻底的强权和独裁。在这种制度下,人民“动辄得咎”,以“小过"而被“重罪”,其实质是十足的极权主义。

经商鞅之手,秦国的确走上了“强大”之路,但这样的“强大”是暂时的虚妄,众多的百姓穷蔽不堪。这也是为何秦朝如此强大,却又如此短命的原因之一。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就是对商君式统治的最好注脚。所以,当各方反对势力都将矛头对准了商鞅,失去了靠山的商鞅只能以这样悲壮的形式谢幕,也完成了一个变法者曾经辉煌的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