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不是金科玉律!

現在中醫處方每必言“十八反,十九畏”,藥典也有明確規定,所以奉為圭臬!但是我們看歷代醫籍唐代之前用藥幾乎不受此條限制,附子半夏,瓜蔞半夏同用很多!宋代《和劑局局方》還有烏犀丸等使用,金代攻下派張子和《儒門事親》有了完整的“”十八反十九畏”遂成醫家入門必背條例。下面是中醫臨床典籍之冠,開辯證論治先河,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金匱要略中使用相反藥物的舉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第10條:“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梗米湯主之。”組成由炮附子、粳米、清半夏、炙甘草、大棗。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第18條:“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組成:甘遂、半夏、芍藥、炙甘草。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1條:“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瓜蔞瞿麥丸主之。”組成是:瓜蔞根,茯苓,山藥,附子,瞿麥。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第16條:“寒氣厥逆,赤丸主之。”組成是:茯苓,半夏,炮烏頭,細辛。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曾說:“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

十八反十九畏應當在臨床中具體問題具體辯證,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不應墨守成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