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

大侃历史


武德四年(621)虎牢关一役,李世民擒获王世充、窦建德两人,对于这两个大人物如何处理李世民不敢擅自决定,于是将王世充、窦建德两人带回长安交给父亲唐高祖李渊处置。最后唐高祖的选择是将窦建德斩首,将王世充流放。对于这两个人如何处理,是事关重大的事情,全天下的人都在看唐高祖的抉择。那么为什么将一个杀死一个流放呢?

关于窦建德,他是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此人家里世代务农,曾经担任里长。他为人十分仗义,重诺言,讲侠义,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乡里人丧亲因家中贫苦无法安葬,窦建德便将自家耕牛给了乡人,让其发丧。由此可见窦建德的仗义,深得民心。

李渊所害怕的,就是窦建德在河北地区深孚众望,因为对于李唐来说有个前车之鉴——李密,李密与窦建德一样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也是深得民心。李密在瓦岗军失败后投降李唐,但是在许多地方还有残存势力,这些势力对李密忠心耿耿,也就为李密后来叛唐提供了机会。李渊担心如果收降或者流放窦建德,以窦建德的号召力很可能叛唐并且恢复实力,为了不留下隐患所以李渊不得不杀窦建德。事实证明李渊的决策是正确的,窦建德的威望大到何种地步呢?两百多年后的唐朝末期,在河北地区竟然还有百姓祭奠窦建德。如果不杀掉窦建德,他真的很可能会对李唐再次构成威胁。

而王世充这个人,阴险狡诈,心胸狭隘,难服民心。有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王世充打败李密后,收获了许多名将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但这些人都不服王世充。程咬金:“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意思是王世充心胸狭隘还谎话连篇,爱发毒誓跟老巫婆一样。秦叔宝更言其性猜忌,喜信谗言。在唐郑两军交战之时,秦叔宝与程咬金竟直接奔向唐军阵营降唐。因此以王世充的为人,将他流放他也没有那个号召力再次对李唐构成威胁。而且,王世充在降唐之前,李世民曾许诺王世充如果他降唐了就会饶他不死,李渊为了示天下以诚信于是将王世充以及他的近亲贬为庶人并且流放蜀地。因为王世充曾害死了独孤机,在流放途中王世充被旧部下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乱刀杀死,这不免令人唏嘘。而王世充的其他近亲们也在后来几年陆续被唐朝朝廷以各种理由杀死。

窦建德不论从志向还是能力各方面都强于王世充,他也可以被称作一个英雄,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优秀才能使得刚刚建国的李唐不得不除了他以杜绝后患,也可以说是天妒英才;而反观王世充他的为人以及影响可能李渊父子都没将他放在眼里。可谓是死得罪有应得。


邓海春


处置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是唐朝皇帝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因为李世民承诺过王世充投降不死,李渊将王世充贬为庶人发配巴蜀,而将窦建德处死。但王世充只比窦建德多活了不到一个月,在长安附近就被仇家杀了(背后多半是李渊纵容指使)。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李世民统帅的唐军经过十个月的征战,一战消灭割据洛阳一带的王世充和割据河北的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窦建德是在虎牢之战中意外被李世民俘虏,王世充则是在窦建德被俘虏后彻底断绝了外援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向王世充承诺了投降免死。

武德四年(621年)7月,李世民班师回朝,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将王世充和窦建德献俘太庙。献俘仪式结束后,窦建德被李渊下令处死,王世充则被贬为庶民流放巴蜀。

窦建德在之前对李唐皇室有相当大的恩情。李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和李渊的亲妹妹同安长公主曾经在战场上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都对其非常礼遇,之后没有为难而送归唐政权。李渊连窦建德一条生路都不给,的确过于恩将仇报了。

(窦建德)

李渊杀了窦建德而没有直接杀王世充,主要因素是要给李世民面子,毕竟李世民承诺了王世充不死。觉得李渊是因为王世充比窦建德出身高点还曾经是隋朝高官,认为是自己人网开一面,实在是对李渊这个人缺乏了解。李渊对于曾经和自己争夺天下的割据势力首领,一向是赶紧杀绝毫不留情的,与出身无关。

李渊也只是表面上饶过了王世充,实际上王世充被流放后在长安附近就被仇家杀了,比窦建德没多活多长时间,可能不到一个月。

王世充被贬为庶民判决流放巴蜀后,暂时被关押还没出发时,就被仇人独孤修德找到关押的地方杀死。羽林将军独孤修德的父亲独孤机曾经是东都越王侗政权的官员,王世充篡位过程中,独孤机被杀,独孤修德和王世充有杀父之仇。

(王世充)

独孤修德杀王世充后,已经在流放途中的王世充之子王玄应,王世充哥哥王世伟,均被找个阴谋叛乱的借口处死。王世充表面上被赦免,实际其实没多活几天就被实际全族诛灭了。

独孤修德杀王世充后,暂时被李渊免官,不久后就重新启用,最后官至宗正卿。独孤修德敢去杀王世充,多半李渊背后指使起码是纵容。


仁勇校尉


那个时候,最有实力的是唐军,王世充军,窦建德军,隐然有三足鼎立之势,唐军全力攻打王世充军,窦建德听从下属建议,认为一旦王世充失败,自己就会成为唐军的攻打对象,于是窦建德援助王世充。

后果是,窦建德被李世民俘虏,王世充投降,最后李渊下令赦免王世充,处死窦建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1)为什么赦免王世充?

李渊本来是想王世充处死的,不过在此之前,李世民以王世充投降为条件,免他不死,所以李渊就不能杀王世充了。

秦王以世充至长安,高祖数其罪,世充对曰:“计臣之罪,诚不容诛,但陛下爱子秦王许臣不死。”高祖乃释之。与兄苪、妻、子同徙于蜀,将行,为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所杀。子玄应及兄世伟等在路谋叛,伏诛。世充自篡位,凡三年而灭。(《旧唐书》)

(2)为什么要杀窦建德?

①李世民不爽窦建德。

李世民把窦建德俘虏之后,责问他,我打王世充,关你什么事,你跑来凑什么热闹啊!

窦建德说,我如果不来,怕劳烦你日后远取。

这个小段子很幽默,其实窦建德援助王世充,没有问题,就好比三国时期孙刘抗曹一样,没办法的,但在李世民看来,窦建德是有罪的,因为这之前他写信给窦建德,让他不要援助王世充,可是窦建德不听,如今兵败,被杀也是难免的。

太宗数之曰:“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窦建德股栗而言道:“今若不来,恐劳远取。”(《旧唐书》)

②窦建德威望太高,不杀是大患。

窦建德在河北威望很高,很得民心,如果不杀的话,肯定会有人存着幻想,打着他的旗号和唐军作战,把窦建德杀了,直接灭掉了许多人的念想,解除心腹大患。

事实证明,窦建德即使死了,也有人为他报仇。窦建德旧日部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以刘黑闼为首,继续和唐军作战。

事实也证明,窦建德一死,很多人的心也就散了,没指望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窦建德败后,他的部将想立窦建德的养子为君主,齐善行说,夏王(窦建德)兵强马壮都失败了,这不是天意吗?何必在打仗,涂炭生灵呢?于是就把财物分给士兵,让他们都散了。

建德所领兵众,一时奔溃,妻曹氏及其左仆射齐善行将数百骑遁于洺州。馀党欲立建德养子为主,善行曰:「夏王平定河朔,士马精强,一朝被擒如此,岂非天命有所归也?不如委心请命,无为涂炭生人。」遂以府库财物悉分士卒,各令散去。善行乃与建德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及建德妻率伪官属举山东之地,奉传国等八玺来降。七月,秦王俘建德至京师,斩于长安市,年四十九。自起军至灭,凡六岁,河北悉平。其年,刘黑闼复盗据山东。(《旧唐书》)

师明礼


主要还是窦建德这个人太仁义了,太深得民心了。

李渊父子心里都明白,放过谁也不可能放过窦建德。



窦建德在河北建立统治的夏朝可以说是百姓安居、社会安定、商贾乐业,窦建德也十分受到百姓的爱戴。

如此国情可以说比起李唐来也不遑多让,况且世人都知道他窦建德是个仁义之辈,为什么呢?从他攻克黎阳后对待李唐的战俘就可以看得出来:

1.李世勣复叛投唐后,窦建德并没有听旁人建议杀李盖,而是力排众议,将其赦免。2.对待淮安王李神通,窦建德也一直以礼相待,只是将其软禁。3.至于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窦建德更是奉若上宾,并且不久后便派人送回长安。

正因为是如此的窦建德才能收获如此多的民心,才有机会与李渊父子逐鹿中原。

但恰恰也是因为仁义,反作为战俘的他并没有得到善待,被砍掉了脑袋。

因为李渊父子怕这样的人以后东山再起就算不是由他本人发动,只要他一日不死,他残存的旧部就一日怀有复国之思,就很可能打着他的旗号再度起兵,这对于李唐王朝绝对是一大隐患!李渊父子绝不允许这种可能性存在。



至于王世充当时确实是赦免了,但是在遣送途中却出了意外。

这里有个叫独孤修德的人,他的父亲叫独孤机,曾在王世充手下任职,武德二年正月暗中谋划归降唐朝,发动政变未遂,被王世充几乎屠灭全家。

他遇到如此良机怎么能错过,杀父仇人就在眼前,于是就召集各方兄弟冲进驿馆就把王世充砍了。

后独孤修德也应触犯律法被李渊罢了职,但后面没过多久又复职了,这就令人遐想了。所以也有可能本来就是李渊授意的,但是真实情况谁又知道呢?



当然也可以把赦免王世充看作一个幌子,一个让大家都明白:只要放下武器投降,我们一向宽宏大量,优待战俘。

至于战俘之后的生死便不关李渊什么事了呗。


史匠


李渊建唐,是踩着无数起义军首领的鲜血登上大统的,他对敌首的处理,基本上都是处死的下场。但正如题主所说的,对王世充是一个例外。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另一个问题,就是李渊为何不采取怀柔政策,一展大唐之广阔的胸襟,以仁义昭示天下英豪,而是一概捉而杀之。其实,道理并不负责,一句话就是四个字:

”以绝后患“。原因如下:

一、草莽英雄,利益为上

隋末乱世割据,这些势力的头目大多是出身草莽、亡命之徒。争富贵不择手段,为目的反复无常。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朱粲投降李渊后又投靠王世充;李密投靠李渊后也再叛。这种事情让李渊防不胜防,身心俱疲。李渊明白了一个道理,乱世之雄毫无信义,不杀之,只会给他们再次崛起的平台。

二、杀伐戡乱,赢得民心

这些四处冒起的集团势力与李渊的队伍截然不同,土匪习气盛行,大部分人是勾结一帮江湖好汉,善于打家劫舍,往往趁乱而起,就四处劫掠,老百姓最为厌恶痛恨。彻底消灭他们乃是民心所愿,万民所想。

三、斩草除根,永诀后患

这些义军首领,有的人善于维护地方安定,在地区也有一定的威望,比如窦建德,在河北一带就呼声甚高。这种在当地开始建立威信的领袖,尽快杀掉也是好的选择,留着他迟早也是隐患,因为他有一些党羽,一旦有机会逃回去,就会东山再起。

四、以血还血,震慑四方

乱世出英雄,政权初定,唯有严厉镇压出头者,才能杀一儆百。这时候怀柔的作用比起杀伐差很多,乱世之中,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屠刀和带血的人头就是最好的警告。

此种状态之下,窦建德之流当然必死无疑!但王世充却被幸免,只是流放,这也是李渊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因为,当时李渊面临两类强敌,一类是以李密、王世充为代表的贵族阶层领袖;一类则是窦建德、薛仁杲为代表的平民出身的阶层。这两类人,在李渊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

王世充、李密等人与李渊本属于一类,都是军功贵族阶层。因此,李密最初投降被封爵,复叛之后被杀。王世充作为最晚的败军之将虽然没有了与李渊讨价还价的本钱,但身份尊贵,免于一死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产物,魏晋以来门阀之间相互更替,改朝换代,十分常见,皇帝也不过就是大一点的门阀。所以,这一类人起兵,往往被人理解和尊重,失败了也不过就是犯了错误,不至于身首异处。

而窦建德就是一节平头百姓,虽然声望颇高,群众基础好,但平民造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死就是最终的结局。对于这样的阶层叛逆,如果不严厉制裁,则无异于鼓励平民作乱,这对于唐初的秩序稳定危害更大。

综上,窦建德被杀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王世充被杀,李渊将失去部分门阀士族的支持,得不偿失,李渊是不会冒失而为的。不过王世充终究逃不过死亡的阴影,成为豪强许多年,虎落平阳被犬欺,也属正常。是否李渊唆使,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凯哥说史


作为统治者来说,无能的人留他几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对于这种有能力的人来说,不赶紧杀了绝对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行为。

王世充实在是太无能了,而窦建德则在是太有能力了,

王世充的无能

作为反叛大隋的将领,一开始王世充还是很有想法的,在平定了瓦岗之后,他迅速的称帝建立了郑国,不过在此之后,他似乎发现自己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统治一个国家,所以在混了几年之后,他就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称帝梦,整日闭门不出只求快乐一时。这样一来,他的王朝自然是持续不下去的,所以很快就被唐朝灭亡了。

在唐朝进攻他的时候,他竟主动开城门去投降,只求李世民不要杀了他。这自然是让李世民非常的开心,毕竟他投降了确实是可以减少很多唐军的损失,而且王世充本来也实力不行,留他几年也没什么问题。

因此在班师回朝之后,李渊便没有杀了他。但留着他也着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几年之后,王世充就被李渊找到一个由头所杀了。

窦建德的强大号召力,胜者王侯败者贼

说到窦建德,他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虽然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但是由于人品特别的好,因此在起义军里名声是最大的。这种人自然是留不得的,只要他在,那他在河北的实力就还是有着重燃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他完全可以靠着自己的名望拉起一只10来万人的部队。

如此一来李渊自然就留不得他了,所以无论他怎么恳求李渊,李渊最终还是决定将他杀掉了。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肯定最终都是要死的,不过因为窦建德的实力确实是很强,而且有很大的名声,会给唐朝的统治带来很大的威胁,所以他才迅速的被杀。而王世充虽然躲过了几年,但是还是不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古代封建王朝的残酷就在于此。


说古明今


隋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乱世时期,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无数的贤臣良将和拥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物也不断涌现。

所有人才中,最为优秀的自然是笑到最后的,建立唐朝的李渊父子。曾经与他们针锋相对、互有胜负的诸侯们也十分值得人们铭记。在众多隋末诸侯中,王世充、窦建德可谓是佼佼者。

作为隋朝末年的两大诸侯,王世充和窦建德分别建立了郑国和夏国,并且一个称帝,一个称王。

到了后期,他们二人都成为了李渊统一天下所必须去除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王世充先是被李世民征讨并击败俘虏,随后窦建德为了救援王世充攻打李世民,也被其击败生擒。

不过,当李世民将这二人押送到李渊面前时,他们却得到了杀头、流放两种不同的处置。那么,为何李渊赦免了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呢?

其实,这一问题需要分成两部分回答,也就是,李渊为何要赦免王世充,以及他又为何将窦建德杀死。

首先,我们看看王世充为什么被生擒,却得到了释放。

隋末末年,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诸侯分别建立政权,而位于洛阳的王世充被李世民大败围困之际,窦建德率军前往援助,以致被一网打尽。

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出兵讨伐郑帝王世充,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王世充治下已然是"囚者相次,不减万口,既艰食,馁死者日数十人。世充屯兵不散,仓粟日尽,城中人相食……人皆体肿而脚弱,枕倚于道路。其尚书郎卢君业、郭子高等皆死于沟壑。"

可见,兵强马壮的唐军一到,获胜那会是轻松愉快的。

仅仅三个月时间,原本归属于王世充的州郡几乎全部叛变,只有他孤守洛阳城,十分凄凉。

后来,王世充尽管和李世民多次谈判,但都以失败告终,在众叛亲离、无力回天之下,他只好被迫投降。随后,他被押解至李渊的面前。李渊细数王世充的罪行,准备将其诛杀,但王世充回答道:"计臣之罪,诚不容诛,但陛下爱子秦王许臣不死。"

正是因为王世充的一席话,他才暂时保住了小命,只是被发配到蜀地。王世充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李世民曾经许诺他不会杀死他,看上去似乎十分自然合理,不过,上文已经说到,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谈判都是宣告失败的。

所以,一种可能是,王世充所言为实。但也有可能,王世充是在欺骗李渊。

如果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谈判是成功的,那么李世民许诺他不死以示安抚。这十分正常,一方面,这有助于加快其投降,另一方面,也是给天下其他诸侯展现李家降者不杀的态度。

不过,既然谈判破裂,王世充是被迫投降而不是主动归附,那么李世民自然没必要对负隅顽抗的王世充手下留情。所以,或许这席话只是王世充的谎言。

兵败被擒后,其实王世充已然没了什么价值,所以李渊不在乎真伪,直接将其赦免也是有可能的。至于窦建德,他最初是在河北地区建立了夏国,并始终保持着对中原的窥伺,王世充被唐军攻打之际,为了保持三足鼎立的有利局面,窦建德同意王世充的求援,率军南下支援。

不过,很快窦建德的军队就遭遇了连续失利,全军上下打起了退堂鼓。

这种情况下,窦建德力排众议,执意要援助王世充,履行自己的承诺。于是,李世民只好先前往虎牢关将窦建德击败生擒,再返回攻打王世充。因为窦建德的失利,王世充彻底没了希望,于是在山穷水尽之后,他只好率众投降。后来王世充受赦免,而史书记载:"秦王俘建德至京师,斩于长安市,年四十九。"

窦建德之所以被杀,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李世民本是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执意帮助导致唐军攻势受阻,李世民认为他多管闲事,便将其擒杀;第二,窦建德没有像王世充一样与李世民进行谈判或编造谎言,李世民要攻打的是王世充,王献城投降被赦免死罪情有可原,而窦建德阻碍唐军计划,将其赦免并没有什么意义。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王世充统治无道,被人民所厌恶,只要将其流放到偏远之地便会失去威胁,而窦建德治理有方,河北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如果将窦建德释放,倘若他回到河北甚至到别处振臂高呼,都有可能东山再起,成为唐朝统一的一大阻力。


煮酒君


首先,赦免王世充和处死窦建德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渊。虽然仗是李世民打赢的,但人还是押解长安听候李渊发落。至于为什么两人的处罚不一样,三个原因,一是王世充官员出身而窦建德出身草莽;二是据说李世民承诺过不杀王世充;三是王世充名声差而窦建德名声好,留着窦建德难免河北官吏百姓思念旧主,是个不稳定因素。不过王世充虽未被明正典刑,却也一样被杀,尽管名义上是被人报私仇,实际还是李唐王朝授意。一一说一下。


先讲一下背景吧。李世民破王世充、窦建德是在洛阳—虎牢之战。当时天下群雄割据,李渊得关中,王世充占河南自称郑帝而窦建德拥有河北大部自称夏王。李渊与刘武周在河东交战期间,王世充夺取了原属李唐的许多州县,灭刘武周后,李渊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经过一番交战,李世民围困洛阳,王世充向河北夏王窦建德求助,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倾巢而出,举国兵力向李世民袭来,却被堵截于虎牢关。最后李世民出其不意,以少数精锐直冲窦建德大营,生擒窦建德,夏军覆灭。兵少粮绝的王世充不得不投降,二人被押解长安。李渊杀窦建德,废王世充为庶人。


首先就看他们二人的出身。王世充本是隋将,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就屡立战功而被授予兵部员外郎,后作为江都宫监,深受隋炀帝宠幸,平定杨玄感叛乱立下战功,又剿灭了许多变民,更是在杨广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关时带兵勤王,被杨广更加信任。于是,当隋末最强悍的瓦岗寨起义军围困洛阳时,杨广派王世充统帅各路大军救援。此后杨广在江都被杀,王世充等人拥立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为帝,经过一系列斗争,王世充扫清了洛阳反对势力,并击败了归顺杨侗的李密瓦岗军,独揽朝政,最终废杨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郑。所以,王世充是官员篡位,本质上跟李渊拥立杨侑后自立为帝的道理是一样的。


而窦建德不一样,他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靠着在河北攻打州县扩充势力,并不断击溃前来征讨的隋军,最后建国称王。在李渊眼中,王世充跟自己是一个模式,自古官员有官员的处置方式,所谓刑不上大夫,所谓“八议”等等,自有一定的特权。而草莽英雄窦建德只有作为以下犯上的变民被杀的份。

第二就是王世充被擒后多次向李渊求情,号称李世民曾亲口许诺投降后饶他不死。此事估计是真。因为李世民现在也在长安,如果撒谎,两下对证肯定穿帮。而王世充是李世民擒拿的,多少要给李世民一个面子。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未定,李渊还希望更多割据势力向他投降,如果承诺不杀的人最后还是处死,怕是别的势力会顽抗到底。所以对王世充要赦免。

而窦建德不存在这个问题,李世民没给过承诺。相反,洛阳之战原本就是打王世充,窦建德属于不识相跑来掺和,这样的人就要严惩,以树立军威。


第三,窦建德声望非常高。我们知道王世充是篡位的,而且他做的很难看。王世充打着拥护杨侗的旗号,在洛阳残杀同僚,最后又杀了杨侗。更是长年征战,搞得民怨沸腾。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人继续拥护他。

而窦建德就不一样了。他为人简朴,即使称王后还是身着粗布衣,自己和夫人都不佩戴华丽装饰。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部下推心置腹。在河北有极高声望。甚至对于俘虏也善待有加。李唐名将李世勣曾被俘后归顺窦建德,最后又叛归李唐,当时李世勣之父还在窦建德手中,窦建德却认为李世勣心念故主,是忠义的,并未加害其父。李渊的许多亲属都曾被擒,也都被善待,有些还被送还。这样笼络人心的人才,如果不杀,一定会让河北官员百姓想着拥护他重新做一番事。后来即使杀了窦建德,其部下刘黑闼也能打着为窦建德报仇旗号横扫河北。所以,窦建德必须死。

最后,王世充虽未被处死,却也一样被李唐所杀。他被流放蜀地,结果还未出发就被定州刺史独孤修德所杀。表面上,独孤修德是报私仇,因为王世充曾杀其父。但实际上,李渊明知王世充与独孤修德之仇仍将其放在定州,并且拖延了许多时日不出发,等的就是独孤修德动手,甚至更可能就是直接受命。独孤修德杀王世充后仅仅被免职,不久后就官复原职。而王世充的其他兄弟子侄在流放蜀地过程中也被诛杀,理由是谋反。实际上身戴镣铐枷锁又怎么谋反?不过就是相杀罢了。


伊耆角木


窦建德死得不冤,王世充钻了空子。

随着隋末动荡逐渐被李渊,窦建德,王世充等人下来,当时的局势形成了以李渊(唐)、窦建德(夏)、王世充(郑)的三足鼎立的形势。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领唐军攻击王世充,这时候的王世充已经由于内部统治的腐败而日益衰弱,而且又搞非常恐怖的白色统治,如果有人胆敢背叛他,那么这个人的同事、朋友、邻居都要因为连坐之法被杀。

所以 一时间搞的人心惶惶,又因为遇上收成不好,王世充管辖的地区饿死了很多人,就连王世充自己的两个大臣尚书郎卢君业和郭子高都给饿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世充的军队在李世民的攻击下肯定是溃不成军。

且不说这些士兵早已饿的没有战斗力,王世充实施的恐怖统治也早已让自己众叛亲离。所以李世民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顺利的进军到了洛阳,基本上就是很顺利的一路把王世充的军队给招降了。

而这时候王世充还打算和李世民谈判,既然能谈那就谈吧,李世民也没有拒绝。两人各自带着军队在洛阳城外的洛水那里隔水而谈,王世充希望自己割据而治,但是被李世民拒绝了。

不甘心的王世充决心再挣扎一下,于是就派自己的侄子和内史令长孙安世去向窦建德求救。而另一方面,当窦建德的谋臣刘斌听说李世民正在攻打王世充。

于是就劝说窦建德:现在天下已经是三足鼎立之势,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肯定就会来打我们。王世充被打败我们就危险了,这叫唇亡齿寒,所以不如去援救王世充,保持现在的局势。如果能把唐军打败,我们还能西入关中,夺取长安。

窦建德一听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有点三国时期吴蜀联盟对抗曹操的意思,恰好这时候王世充派来的使者过来求援,窦建德就满口答应下来。

其实按理说窦建德这样的考虑并没有问题,刘斌给出的建议也没有毛病,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肯定要过来攻打他。问题就出在窦建德的军队战斗力不如李世民,只能说实力不允许。

当时有个祭酒书生凌敬曾经建议窦建德北上黄河,偷袭唐军的后方,这样一来洛阳的包围也就自动解除了。但是当时王世充的内史令长孙安世以为这样一来洛阳就危险了。

所以就私下里贿赂窦建德的武将,希望他们反对这个策略,而是把部队开到洛阳。结果因为武将们的反对,窦建德原本打算采取这个策略的也最终选择了放弃,从另一方面暴露了窦建德身边真的没有什么出色的谋士。

当时连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也劝说他采取这条策略,但是大男子主义的窦建德并没有采纳,反而认为她多管闲事。错过这次机会后,窦建德把大部分开到死汜水边,在哪里和唐军摆开了决战的姿态。

结果在那里被李世民的军队击败,自己也被李世民活捉,当时李世民还很愤怒的问窦建德:我明明是讨伐王世充,你进来跟着瞎掺和什么?

窦建德也很有自知之明的说:我今天不来攻打你,明天就是你来攻打我。

李世民一听说的也很有道理,但并没有立刻杀掉他,而是抓着他到洛阳城外示众,又把王世充的使臣长孙安世放回到洛阳城里劝降。

王世充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属下出城投降,李世民一举平定了两大武装集团,带着这两个武装头子回了长安城。窦建德在长安街头被斩首。

而王世充被带到长安后,先是被李渊臭骂了一顿,原本是要杀他的,但是王世充对李渊说:我固然死有余辜,但是你的爱子李世民已经答应不杀我了。

这时候李世民刚打了大胜仗,李渊也不好不给他这个面子,于是就没有杀王世充。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巴蜀之地,但是王世充还没出发时,先是被囚禁在长安附近的雍州。

几天之后,来了几个人声称带着李渊的圣旨去见了王世充,结果刚一见面王世充就被乱刀杀死。后来才查明幕后主使是定州刺史独孤修德。

这个独孤修德的父亲早年是王世充的部下,因为打算投降李唐被发现,所以就被王世充给杀了,所以独孤修德这也算是为父报仇了。


围炉谈史


事实上,王世充虽然被赦免了,但他最后依然被李渊弄死了。

王世充跟窦建德一起被押进长安后,李渊对这位跟他分庭抗礼的王老弟很不感冒,一见面就列举了其罪状,接下来就准备直接拉到菜市口。关键时刻,王世充发挥临危不乱的特长,连忙请出了李世民,表示投降之日,你家爱子已经许诺我不死。

想了一会,李渊认可了这个诉求,免去了王世充的死罪,将其贬为庶人,搬到四川居住。

虽然从皇帝直降为老百姓,落差有点大,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于是,擦擦额头的汗,王世充准备入蜀,那块地主也是养老的好地方,王世充准备以后喝喝茶打打牌过余生了。

这样的生活也算夕阳无限好了,但王世充还是高估了李渊的仁慈,李渊先生要杀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在菜市场动手。

行至雍州,护卫的人迟迟不到,王世充只好在廨舍等待。刚准备休息,外面就冲进来数员大汉,号称皇上有新的敕令。

这就开玩笑了,都走到半路了,那还有什么敕令,难不成李渊要变卦不成。再一看传令的人,王世充吓出一身冷汗,拔腿就跑。

前来传令的是定州刺史独孤修。他跟王世充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过节。

在洛阳时,王世充平定过一起叛乱,叛乱者司隶大夫独孤机因为跟唐军私通被斩杀。独孤修就是独孤机之弟。

刚跑到门口,王世充的脑袋滚落在地,这位崇尚暴力的人最终亡于暴力。

当然,这是一起突发事件,完全是独孤修寻仇报复,跟李渊是没什么关系的,奇怪的是,杀人者独孤修并没有按大唐律法处置,只是免职了事。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推测一下,等事情过去,独孤刺史复出也是迟早的事。

另外的消息是,李渊竟然发现王世充的兄弟们准备造反。这就奇怪了,兵马全无,就靠双拳两脚的,只怕连个县衙都冲不进去,这造得是哪门子反?

李渊对这个案件相当重视,马上批复立刻查处,没多久,案件明了、事实清楚、情节严重,必须从重处罚。于是,王世充的兄弟马上去见了王世充本人。

搞了这么一大圈,王世充还是满门抄斩了。正是君要你死,怎么也得死。

说起来,李渊这事情办得不太讲究,但王世充先生,你命苦也不能怨唐朝政府,当年你在洛阳大开杀戒,现在也算一报还一报吧。

真正有资格喊冤的是窦建德。

论起来,窦建德是个厚道人,他曾经在交战中俘虏过唐朝的公主王爷,还有徐世勣的父亲,但最终,他都释放了对方。

按照战俘平等对待的原则,窦建德也有不死的理由。但李渊连转弯的余地都不给,直接将窦建德送上了刑场。

当然,现在战事快结束了,留着窦建德这样能打能杀的人实在不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大唐朝,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窦建德被迅速斩杀的根源大概在李世民身上。

经过洛阳一战,李世民的翅膀越发硬了,而且这个儿子太会拉扰人。降一个李密,瓦岗的军将个个跟着他跑,打一个薛举,西秦的猛将被他招揽了,刘武周败了,李世民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尉迟敬德。要是让他再收编一下窦建德的山东兵马,哪里还管得住?

于是,为了李家父子的平衡,窦建德只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判决。李唐马上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最后,给大家快读一下隋唐这段历史。


1.苦情的杨家父子

说起唐朝,当然不得不提隋朝,隋朝的杨坚是千古一帝。不但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这个炒鸡混乱的时代,还确立了科举、三省六部这些后人用了一千多年,但就是没交使用费的制度。论地位,往前推,只有秦始皇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往后推……还是别推了。

他的儿子杨广当然也是很牛的一人,开运河、征突厥、建东部等等。但是有一点,他们父子搞得太过了。

打个比方,他们父子干的事情,相当于汉朝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干的事情。人家汉朝四代走完的路,杨坚父子两代人就想完成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茶叶蛋。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膨胀起来才能变成大油条。

这么多大工程一上马,隋朝立马消化不良,也没有太极藿香正气可以吃(此外应有广告费),所以,那年杨广仁兄跑到东北那疙瘩打一个叫高句丽的二愣小子时,国内就集体暴走了。

这样一搞,大隋朝就完蛋了。后面杨广得到了一个炀字,史书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其实杨广坏就坏在只传了二世,传个五百年,杨广就是李世民。

而说起暴走第一人,还不是李家,而是一个叫杨玄感的人。


大胡子杨玄感

在杨广在前线干得热火朝天时,杨玄感在后方拆伙造反了。他为什么要反呢?这是世仇,他的父亲叫杨素,是杨广当年争太子之位的重要谋臣。因为参与太深,就犯了官场第一罪:你知道的太多了。

有一回,杨广跟杨素吃饭,杨素吃完就得病,得病就去世。一点也没给隋朝政府添麻烦。

偏偏杨广这个人老是说实话,看到杨素的儿子们,动不动就甩出一句:杨素要不是死,你们杨家肯定要抄个满门才比较合适吧。

这就太欺负人了,杨玄感一琢磨,迟早你要弄死我家,不如我来弄死你。所以趁着杨广北征,干脆在后面反了。

创业之后,他找了一个合伙人:李密。

李密这个人是个聪明人,也是大隋朝的贵族,早年是杨广的侍卫,因为长得跟昆仑奴一样,黑不溜瞅,上班的时候又左看右看,所以杨广让他下岗了。下岗了之后,他四处溜达拜师学艺,牛角挂书说的就是这位哥们了。后面,结识了杨素,跟杨玄感当然也成了铁哥们。

大哥造反,李密马上过来共襄盛举。并为杨玄感送出了上中下三计。

上计:拥兵北上,把杨广堵在辽东,只要撑一个月,杨广必亡,你打败了杨广,到时回师,天下必必定望风而降。

中计:抢关中,进长安,住杨广的家,让杨广无家可住 。

下计:图方便,可以就近攻洛阳。

李密温馨提示产:洛阳已经有防备,只怕攻不下来,攻不下来,我们就得完蛋。

杨玄感一拍脑袋:我看你这个下计明明就是上计吧,走,攻洛阳去。

这么一搞,杨玄感一点没有悬念的就仆街了,李密则当了俘虏。


天才李密

押送途中,李密偷个空,跑路了,一跑就来到一处山寨:瓦岗。

隋唐的演义小说里,总是把李密写得不堪,一个小白脸啥都不是。其实不对,李密才是瓦岗之神,是李密把瓦岗从一个区域性反政府武装带到了全国性的大公司。

唯一的问题是在李密上山之前,瓦岗是有老大的。老大叫翟让,这位仁兄以前是个押司类的公务员,犯了点事,干脆上山了。大概就是宋江这一类的,理想也是宋江式的,招个安就最好了。

区别是梁山只有宋江,而瓦岗有李密。

李密一来,就改变了山寨的方针,要从小打小闹变为大打大闹,要夺取粮仓,抢关中。他们差一点成功了,只是被本家兄弟李渊抢了先。


4.

论起来,李渊家跟杨广家还是亲戚,他们的妈妈都可以追溯到一个超级岳父身上:独孤信。这位老帅哥生了三个女儿,一个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一个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还有一个是唐国公李昞之妻。李昞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有意思的是,都是一个女婿抢另一个女婿的江山。

最后胜出的是李渊。论辈份,李渊是杨广的表哥,据说因为长得很像领导的样,所以出去时,有人老是想跟他合影,所以,真正的领导杨广老是想弄死他。好在,李渊同志装得一手好低调,最终骗得了杨广的胜利,被分配到了太原这个最容易搞割据得天下的地方。

我们知道,四川容易搞割据,但不容易得天下。太原退而成王,进可成帝。

李渊就带着他的老婆孩子到了太原,当然这里面有李二李世民同志。后面因为出了玄武门这件事,唐朝教科书就不太老实,老是说李二很早就特别牛了,比他哥李建成牛,比他爸李渊牛。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一个拿叉猹少年能牛到哪里去?

牛的只可能是我们老司机李渊啊。其实,我们老说日本的教科学乱写,其实中国也是的。宇宙同一理,大家要理解,粉饰、掩盖、篡改、抹黑都有的。

天下闹革命潮时,李渊是在太原当政府军,镇压农民或者非农民起义军,反正趁着机会招兵买马,观看局势。在西北那块,三分应付,七分发展。渐渐地,杨广也觉得不对劲了,派了人去太原追究李渊的责任。这个时候,杨广正在扬州度过人生最后一段。

李渊一看就反了,大唐教科书又老写李二世民多么英明,多么牛叉,在起义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在李渊犹豫不决时是如何当机立断。看史书,感觉要不是李二,就没唐朝了。其实也不是的,李二顶多就算一个二线主角吧。主角还是我们李渊同志,原因大家也懂的。

要注意突出伟光正的二世皇帝,一代目只好委屈一下。

总而言之,李渊在太原也反了,值得一提,李家发家也有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为了借兵,跟突厥结了盟,按现在的思维,就是你丫拿隋朝的工资,受隋朝的赏,不但造反,还引外人。

但打江山就是这样的啊。

李家一出太原,那就是猛虎下山,山下全是猴子辈的,很快老李家就冲进了长安。恰好这个时候,杨广被兵变弄死了,那李渊就勉为其难当了皇帝喽。当然天下还有很多抢生意的,比如瓦岗。


5.

瓦岗不是被李渊打败的,他们是败在了王世充的手上。

王世充是靠着平定杨玄感们发家的,他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宫监。杨广搬到扬州后,他能够近距离亲密接触皇帝,从而跻身一流军阀,杨广把招来的江淮兵都交给王世充,这一群江淮兵战斗力是很强的,擅长使䂎。

而王世充能够成为一线争霸者,是因为他战胜了李密。

说起来,李密也是很悲剧的一个人,跟着杨玄感,杨玄感不听他的,他一个贵族最终却要带着瓦岗一帮草莽英雄玩。

想抢长安,长安被李渊后发先至。回过头想抢洛阳,洛阳却被王世充占了。

这一下,他成了肉夹馍。李渊同志一句话:李兄,你还是江湖大哥,我服你。

李密长安也不好抢了,只好回过头来打洛阳。

打李渊,李密没把握,但打王世充,李密还是有信心的,如果他的瓦岗齐心的话。

遗憾的是,瓦岗火并了。

老寨主翟让虽然让出了头把交椅,但老是摆出一付前任大哥的样子,动不动就是没有我翟让,那有什么李密?

这就不是团结山寨干的事情了,忍了很久,李密终于忍无可忍,请翟让吃饭,酒席上就把翟让干掉了。

干掉了翟让,李密却没有成为真正的老大,在一次跟王世充的交战中,瓦岗的翟让派系纷纷反水,比如李世勣、单雄信等人,瓦岗分崩瓦解。李密逃到了长安挂靠,过了两天郁闷日子,想着逃跑东山再起,果断被李渊弄死。

接下来,就是李渊对王世充了。军事总指挥是李世民。


6.

李世民三大战功,一是西边打败了甘肃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二是打败了北边的刘武周。最重要的当然是战胜了盘据洛阳的王世充。

论实力,打败李密已经是王世充的上限了。这位仁兄也没有什么个人魅力。招降了一些瓦岗好汉,结果没两天人家就跑了。程咬金、秦琼这些打着打着,就在战场上倒戈了。这些人过去后,当然成了李世民的私将,收藏进了秦王府,成为后面玄武门的主力。

王世充要想跟李世民斗,唯一的指望是联合山东的窦建德。


7.厚道的窦建德

隋末唐初的起义者中,最无辜的大概是窦建德了,这位山东大哥原本是位普通吃瓜地主,大概相当于村治保主任的样子,平时家里有屋又有田,绝对想当大隋朝的好国民,但天下大乱,想当好人太难了。

因为帮助了一个朋友,窦建德被官府定性为通匪,全家被杀。就此走了反隋的道路。因为讲义气,够胆量,很快成为山东的霸主。

一看李唐家有点清台的意思,窦建德只好跟王世充弱弱联合,共同对抗李世民。当然,英明伟大的李世民同志在牛口一战,以少胜多,大败窦建德,王世充最终就没什么希望了。

窦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的三国杀最终以李世民胜出而告终。

天下的英雄收拾得差不多,接下来当然要搞内斗了。

8.

李家内斗这个事情呢,其实是李家分工的后遗症。拿下长安后,李家分了分工,老大李建成是太子,坐镇长安。老二李世民比较好动,喜欢打架,那就出去带兵,老三李元吉看着不让人放心,就留守太原老家。

打着打着,就发现有点不平衡了,老二李世民战功太大,而且打一个地方就收一大堆男人到自己家里。家里的人才比朝中的人才还要多。老大李建成又是一个糯米团子,啥事都好商量,渐渐就成了一个摆设。老三李元吉则是一个生瓜蛋子,连个太原也守不住。

这样一来,就把李世民给突出来了。但李世民毕竟是老二啊,李建成才是太子。

于是,老司机李渊开始想办法搞平衡,渐渐地以后带兵也不让李世民去了。后面山东刘黑阀反叛,李渊就不让李世民去,让李建成去。跟突厥感情破裂,也是让李元吉出马。

玄武门那年,突厥来犯,李世民做好了出征的准备,可没想到,老爷子点了李元吉的将。

李元吉这位兄弟,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兄弟,他跟李建成说,到出兵之时,趁李世民出来送我们,我们弄死李世民, 然后挥兵回宫,父皇还不把皇帝传给你?

当然,这后面还有一个计划,李元吉没说,就是弄死李世民后,顺便弄死李建成。

李建成说,好啊好啊,以后我当了皇帝,就封你当皇太弟,以后你接班。

这当然也是智障忽悠傻子的。

所以说,这三兄弟个个身怀鬼胎,最后,有实力的胜出。

李元吉李建成这边一动,李世民就知道了,他甩出大杀招:作风问题。告发李建成跟皇帝的妃子发生并保持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李渊老司机一下炸开了,前朝杨坚就是这样死的,老子也摊上这样的事?

所以,李渊表示明天你们三兄弟一起来开个会,我们讨论这个事情,把事情说清楚了。

结果第二天大清早的,李世民带着兵马先进宫,控制住了李渊,又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把李建成李元吉放进来,来了一个关门打狗,弄死了这两位。这就是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啦。

隋末唐初就是这点事,现在亲清楚了吗?

欢迎大家 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