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法家的核心價值觀又是什麼?誰的影響最大?

心嚮往之郭大俠


個人認為:

儒家思想通過推崇仁義禮智、溫良恭儉等規範,約束人的行為,倡導人們積極入世,講有為。

道家思想從宏觀的視角講述宇宙的博大和世情冷暖,倡導順其自然的心態,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雖是出世態度,實為做入世準備。

法家思想以人初本惡、人性向惡的視角,界定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倡導把秩序和規矩作為改造世界的工具,治理是其思想核心。

本人才疏學淺,非喜勿噴!


人間四月52


儒道法三家是中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和共同價值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目標,禮是手段,克己復禮謂之仁。不過,什麼是仁?孔子自己也沒有精準的定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大道無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這裡強調一下,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現代漢語的“大自然”、客觀世界,而是“自身的樣子”的意思。道法自然,既道遵循、追隨自己的規律。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法家之法,既非自然法,也不是社會契約之法,而是君王意志的制度化。名為法,實為律。

不論儒道或者法,三家都是君權的擁護者。不過,在對待君權上,三家態度差別巨大。

儒家與君權是合作關係。儒家以“天人合一”解釋了君權的合法性,同時也為自己爭得了獨尊的地位。儒家與君權的這場政治交易,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命運。儒家始終努力保持自己的獨立,牢牢把握“道統”的話語權。君主如果有違天道,將失去執政合法性。民為貴君為輕,是儒家制約君權最有利的武器,雖然這個武器有時會失靈。

道家分兩路。一路是老子。老子在後世一部分人眼裡是陰謀家或者軍事家。老子的治國策略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老子本人可能睿智而灑脫,但他的世世代代的學生們過於“城府”,陰險。道家另一路是莊子。大學時學《莊子》被驚呆了。後來發現,不過是簡單問題複雜化。莊子的智慧就是一句話:委曲求全。可能有人會大罵,但我勸你好好讀幾遍老莊,站著讀,不要跪著讀。

法家是人類歷史上最邪惡的思想,沒有之一。法家眼裡只有君王,老百姓就是會說話的牛馬、要吃飯的武器。法家的馭民五術和五蠹論令人不寒而慄。有些不學無術的網民,沒看過諸子百家的書,卻大罵儒家是“奴性文化”。事實上,真正導致奴性的是法家。法家的黑鍋不該扣到儒家頭上。

儒道法,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具有文化史的價值。有人如果指望它們能富民強國,那我勸他洗洗睡吧。



江南俗士1972


一、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仁義;

二、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無為;

三、法家的核心價值觀是:法治。

下面分別言之:

第一、儒家。

1、問孔子學說的思想核心是什麼?小學生也知道是仁。那我想問什麼是仁?也只是照本宣科。究竟到底明白了沒有?我想只有天知道吧。那到底什麼是仁呢?孟子說,仁者,人也。我覺得這等於什麼也沒說。至少孟夫子的這個解釋,並不能使多數人理解仁的意思。

2、往古來今,對於儒家仁的註解者,老先生不知凡幾。其實,我覺得註解,訓詁的鴻儒太多了。反而,不利於讓人去很好的理解孔教儒學。因此,本著簡化的原則,去解釋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學說成為平民學問。老是把儒家學說,解釋的那麼好深複雜,實際上是對孔子的誤解。

3、仁是什麼?人字是二個人。就是說仁字的概念要成立,必須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成立。否則就不能成立仁。所以,仁是同情心,是推己及人。因為都是人,所以可以推。以己推彼,以心度心。都是人,所以好惡同,所欲同,所惡同。都欲富貴,都惡貧窮。這就是孔子說的“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可謂人之方也矣。”的意思。

第二、道家。

1、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無為。什麼是無為?這個我認為不能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所謂的“無為而治”只是個抽象的概念。像蜜蜂,螞蟻,尚且有組織,有紀律。否則就不能成群,分工協作,共同生活和抗拒災害。何況芸芸眾生的人呢?因此,道家的無為,絕對不是什麼也不作。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說,無為之中自有無不為者存。瞭解道家的無為,但是也要注意道家強調的無不為。譬如說,秤常無為,但是它又無不為。物自有其輕重,而無為自有其有為。所以,秤常無為,但是稱重時候,又無不為。這個譬如,可能不恰當,但就是那個意思。

2、道法自然。道家以為,天地萬物,非常圓滿。自有其生滅規律,禍福吉凶,也都有其根據。作為人,不必要對自然實施過多的人為干涉。所以說“法令滋長,盜賊多有。”人為的干預,是惑亂的根源,所以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3、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古今推黃老道家之術,用得最好的是漢文帝。實際漢文帝確實以道家之道治國修身。但是,看文帝治天下之道,能更直觀的讓人對道家的核心“無為”作比較通俗的理解。

三、法家。

1、教科書的標準表述,分析法家的三個部分。說法、術、勢。這是學者對法家學說,研究總結的一些東西。但是,如果認真起來,我認為法、術、勢。並不是法家的專利。因為,論治國之道。黃老之道,也講術;儒家的治國之道也講術。所以,我覺得通行的這種說法,怎麼講呢?可能比較有利於文史類同學,區分各家的不同吧。

2、法家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韓非子普通的一句話“依法治國,舉措而已。”通俗點兒說,就是治國要依據法治,把法貫徹執行就可以了。商鞅變法,可以老成是立新法,其目的不過是依法治國。所謂的法家和法家學說,就是這個意思。沒必要把很多東西非得解釋的玄乎其玄,好像不這樣,顯示不出自己的學問來。

3、說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不反對。但是這裡我要說一下我的個人意思。讀完《商君書》和《韓非子》我認為,商鞅和韓非是不同的兩種人和兩種學說。雖然他們的標籤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感覺商鞅是一個純粹的法治主義者。而韓非子比較駁雜一點兒。

上面,只是個人的一個簡單理解,最多也就是個拋磚引玉。不敢說我的就多麼正確。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國學論衡


儒家以治世為根本,主要研究人和人的關係。核心的價值觀是:皇天在上,愛國必先忠君,遵守三綱五常,踐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

道家以修身養性為根本,主要講人和自然的關係。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如何定義道?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說出來的都不是道,這其實是故弄玄虛。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看,道是一種假設,是人預設的一種源頭,他它不是自然界的概念,它是一種虛空,潛伏著無限的創造性因子。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莊子。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富民強兵,依法治國。出發點是:人之初,性本惡。用法度,法紀規範人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韓非子,曹操,諸葛亮等。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法家,最後是道家。





天賜禪心


智者勤,能者達,勞者獲,勇者勝,專者精,聰者規,備者福,豐者喜,足者樂,學者升,創者生,謀者順,才者博,悟者通,曉者知,誠者靈,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器者捷,望者空,慮者密,缺者補,群者義,廉者安,信者盛,諾者守,容者大,謙者禮,忠者穩,忍者興,錯者改,危者變,險者避,潔者輕,進者取,退者闊,難者幫,急者救,奸者懲,惡者除,叛者誅,犯者監,騙者罰,偷者關,搶者斃,狂者亡,縱者悔,多者賤,少者珍,守者落,貪者獄,拐者滅,坑者失,蒙者丟,賭者敗,困者助,貧者扶,懶者窮,浪者恥,節者榮,合者貴,和者諧,誠者盈,正者鋼,善者揚,仁者敬,老者尊,幼者愛,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強,俗者隨,恆者成,堅者贏,志者壯,強者銳,德者重,王者聖,適者存。道法自然,相融共生。



蒼穹新能源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是建立在人性向上基礎上的一種規範國家社會秩序的“三綱五常"的等級制,一種強有力的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體系,中庸之道,叫人不走極端的思想,仁愛,一種由近到遠的有等差的愛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建立一種遵循規律的道與德的思想,主張用清靜與無為來治國,讓人民群眾按照一定規律來生存和發展。

法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人性本惡之上,為統治者提供一種“法,術,勢"相結會的治國之道。

其實,三家思想對歷代帝王共同發力,歷代皇帝治國理政之中,儒家是檯面上的執政黨,法家是暗裡的執政黨,道家,佛家是參政黨,墨家是地下黨。

中國2000多年的治國之道,或者說密察武器就是:“外儒內法心”雙軌制。

表面上高喊“依德治國”,講君子仁愛,實際上男盜女娼,特別是皇帝,沒有任何限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實際上實施是“以刑治國"。而且是雙軌制,說什麼“刑不下大夫,禮不下庶民"。雙重標準,對皇宮貴族一套標準,對老百姓又是一套標準。

皇帝經常會請道家得道的天師到皇宮進行參政議政。講點治國理政之道,搞點建言獻策,如長生不老之術,房中術,求點金丹之類的東西。請高僧大德講點佛教解脫之道,化解一些自己的痛苦煩惱。




飛飛貓說話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分為幾個方面:在道德規範上是親親之愛。在政治思想上是約束和限制行政權力。在法律上是法治。

法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幫君主馴服奴才。在政治上是使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法家是法治的死敵。

下面詳盡解析:

先說儒家。

一、儒家的道德規範包括私德和公德。

私德就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

公德是與人誠信,見利思義。君子救急不救貧。遵守公序良序。

私德是儒家道德規範中靈魂和核心。

二、政治思想。

當時的政治理想: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未來的政治理想:

孔子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瞭方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三、法治思想。

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在此只論疑罪從無。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主張,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與法家寧枉勿縱主張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再說法家。

法家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需要藉助一個條件和三個手段。

一個條件是勢。讓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

三個手段是刑法、陰謀詭計和愚民。前兩者是低級手段。愚民是高級手段。其目的是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在刑法上,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無疑是民主、法治、憲政的死敵。


楊朱學派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德欺騙,儒家的人沒有幾個有道德的人,但是不管有道德的,沒道德的,滿嘴道德,忠君愛國,大義凜然,可現實儒家真正有道德的人沒有幾個,搬著手指頭就能數清。最先判國的都是儒家。

道家講求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像漢朝的劉邦他兒子劉恆都道家的無為而治,開闢了漢朝的盛世。堂朝李世民,也道家無為而治,也開闢了唐朝的盛世,這兩個盛世得益於,無為而治。從宋朝以再也沒有盛世,因為儒家成了主流,清朝也有康乾盛世,可從外國使節的記載,康乾盛世不過是皇帝家的盛世,與百姓無關。康乾盛世不就是個假的盛世。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有道家就能出真實的盛世,儒家只能出虛假的盛世,儒家家是虛偽,只能做表面文章,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更別提真功夫,唐朝以前我們漢人尊道家都能開闢盛世,開疆拓土。從宋朝以後,儒家成了主流以後,因為儒家的 虛偽無能,我們只能被人家開拓了。被遼金侵略,被滿蒙侵略,被八國聯軍侵略,被日本侵略,這就是儒家只會做表面文章的惡果。

法家嗎?就是維護帝王家的權力,制定一些法律法規,讓人們尊守,維護封建王朝秩序的,在歷朝歷代都佔據重要地位

法家嗎


錦月細雨


說實話,我不知道價值觀是什麼意思。中國傳統文化裡沒有價值觀這個概念。所以也不理解西方人說的價值觀,只是看到很多人說價值觀這個名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觀是世界觀,人生觀,是非觀。有了世界觀才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觀,有了人生觀才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就是是非觀,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價值與金錢相關,與是非有什麼關係呢。說什麼實現自我價值,那麼就是掙到能夠掙到的錢,屬於能力問題,和對錯沒關係吧。比如說,要努力學習,學好本事能夠掙大錢,學不好本事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搬磚掙辛苦錢,勉強餬口度日。這些和是非對錯有關係嗎。不理解!再說了,很多人沒讀多少書,自己做生意,照樣賺大錢。實現自我價值實在是和是非沒關係。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成分。儒家比較積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的榜樣人物是孔子,孟子,范仲淹,王安石,王守仁,朱熹,岳飛,文天祥等等。從這些人裡找不出什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只有對錯。

道家比較消極,主張個人顧個人,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不願意佔別人一點便宜,也不願為別人損自己一根毫毛。

佛家是很多人不懂的,有人說佛家修來世,完全是不懂才會這樣說。佛家看人世間是灰暗的,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都是苦,佛家要的是脫了人世間這個苦海。解脫自己到達彼岸。彼岸不是來世。彼岸是極樂世界,不在太陽系,也不在銀河系。在阿彌陀佛世界。但還不是終點,終點是寂靜涅槃,不生不滅。

法家既沒有價值也沒有是非,只有圍繞權力為中心建立法律。一切都為一個皇帝服務。法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汙染和破壞。是應該被拋棄的。

說價值,大概只有儒家,成為君子,讓子孫後代臉面光彩,子孫後代也積極努力,光宗耀祖,又給他的子孫後代帶來榮耀,如此這般。

道家和佛家有共同點,就是主張無為。儒家主張積極有為。西方價值觀當然也是主張積極作為的。人生有沒有價值,成了問題。認為人生有價值才會積極作為,認為沒價值,就不會積極。認為負價值,就想逃離。人生有沒有價值,怎麼來衡量?用科學方法來判斷,給出回答。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有科學依據。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熵增一定存在。把人看成機器,輸入和產出之比一定小於1。也就是得不償失。所以人生沒意義,是負價值的。也就是說人生這個買賣總是在虧損,最後把本錢虧完。再拿兩個人來比較,我們知道,人和人有差異,就像機器的性能有高有低,效率不同。但是產出的差異和人與人的差異不成線性關係。這就是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的原因。這叫馬太效應。有的人努力工作,但是不能富裕,有的人努力工作,所產出的效益是同業人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數千數萬數十萬倍。人與人的差異不會有這麼多,投入的差異也沒有這麼多。簡單的投入就是吃飯,不管飯有多少差異,其提供的能量基本一致。就是食物提供的熱量。複雜的投入計算大概是教育。其他就不怎麼看到了。假如人人都是像道家那樣,不願意佔別人一點便宜,也不願為別人損自己一根毫毛。那麼差異就非常小。差異如此巨大,一定存在貓膩。也就是剝削一定存在,但是你卻看不見在哪。其實也很簡單,導致馬太效應的是話語權。話語權依靠什麼呢?一個是權力,一個是金錢。權力決定分配,金錢決定市場。比如,窮人找富人借錢,富人不可能白借,利息多少,怎麼計息,都是有錢方決定的。要麼接受,要麼拒絕。沒有商量餘地。隨著社會演變,權力決定分配造成拉大差異已經不明顯。市場造成差異拉大成為主要因素。但是又不能不要市場,沒有市場,社會運行缺乏動力。

總而言之,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人都是投入大於產出。都在吃熵增的虧。靠剝削使產出大於投入,也是虧的,因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現在得的多,將來還的更多。


用戶4699809132


大道至簡,簡單說可以概括為道,德,經。

道是天地運行法則。

德是為人處世。

經是上升了維度,天地人鬼神,佛。

至於誰的影響最大,要看那個更深入人心,因人而異,目前來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更加深入人心。這是利益社會的基本特徵。講道德反而成為異類。是心魔太重的表現。

老子與孔子之間的論道,是基於各自對世界的認知,孔子從人的層面規範,老子從道的層面解釋,老子最後西出函谷關,有說化胡為佛了。似乎進入一個更高的思想維度。這是思想境界,文化層面的突破。科技是物質文明的進步,不可混淆,相輔相成,不要相生相剋。

孔子是人生觀,老子是世界觀。孔子成聖,老子成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