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华的所有小说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光华的小说铺子


我作为读者,对于余华的作品也就停留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成名的三部作品。为什么对于余华有深刻的印象,也是有一个过程。当时活着电影已经成名,我既没看过也没看过书籍,就在图书馆选了《活着》开始读,而后一个星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余华的作品。对于第一次接触到苦难文化的我,冲击很大,其中细节现在已经淡忘的七七八八,但是我现在留下印象最深的也就是最后《活着》结尾福贵放牛带来的一丝祥和平静。虽然基本生存的苦难已经是我这一辈无法再切身感受的东西,但余华作品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文字的冲击,内容的冲击,甚至这么多年后的回忆的冲击依旧是那么的明晰。对于江浙一代长大的我,跟余华有同样的生活环境,甚至还能从小时候一些零星的记忆去寻找到作品中的那一丝足迹。感谢提问,让我有再次回忆的机会,作品的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活着》,但是我觉得这三部没有区分。



一种垃圾处理系统


余华从1983年开始创作,先后创作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多部作品。而在余华的所有小说里面,依然是最出名的《活着》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家里经常播放着一部叫做《福贵》的电视剧,那部电视剧就是由《活着》这本小说改编而来的。其实很多剧情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福贵赌钱输了全部家产、福贵的儿子因为献血死了这些经典的场景依旧印象深刻,有时候回想起那些剧情心中还会隐隐作痛。我很记得这部电视剧我只看了一遍就不愿意再看了,到后来知道《活着》便是电视剧《福贵》的原小说,我更是直接把已经买回来的《活着》压在书箱最底部。

可是好书之所以为好书,就是从你翻开第一页开始,你便不愿意放下了。

一天闲来无聊,我翻了那书箱,打开了那本只有十二万字左右的《活着》看了起来,就算我大部分剧情已经了然于心,我还是被熟悉的剧情吸引得一口气看完全书。读后,我竟然发现,内心对“悲”的恐惧不见了,尤其是念到类似“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的句子时,内心真的出奇的得到一些安定。作者余华就是用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了“福贵”的善良且悲惨的一生。

当读完全书,我便发现书里面好像一切跟福贵有关的人都死了——福贵的爹娘死了、福贵的老婆家珍死了、福贵的一双儿女死了、福贵的女婿死了,最后福贵的外孙苦根也死了,小说最后独留福贵一人跟一头老牛。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不相信,生命怎么如此脆弱?凤霞怎么生个孩子就死了?有庆怎么献个血就死了?苦根怎么吃个豆子就死了?可是回想到现实,现实中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一些类似的事情——人本来就是活着不容易,死也很简单,但是依然要积极勇敢善良地活下去,因为这就是活着应有的姿态。

总的来说,《活着》这本书值得阅读,它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书中小人物身上散发的善良、真诚的光环是值得让每一个读者细细品味的。


己亥杂诗


余华的小说系列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兄弟》。这部小时里他精心写了两场悲剧,用兄弟情义,来写爱情天平的倾倒,写人性的恶无法抑制。余华自己表示,他写这部书,是要让人人都意识到:我们需要自救。

《兄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反思小说。主角宋钢和李光头两兄弟。在小说的上部里宋凡平是英雄的形象,他直接影响了儿子宋钢的人格。但是等李光头和宋钢长大了,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赖李光头有权有势,老实的宋钢结局悲惨。也许欲望的魔鬼释放出来以后,本能就会被放大。本能放大以后,善恶就会被颠倒。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宋平凡被人活活打死的情景,而且是层层递进,愈来愈惨烈。

他在抡起的木棍中间一次次地拼死冲到窗口。脱臼的胳膊被打断了,他在窗口说完“去上海,买一张车票”,就头破血流倒在了墙角。然后6个造反派12只脚,一直踢,踢到他一动不动。

宋凡平在昏迷中间听到了检票的声音,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站起来以后,他冲向检票口,这6个造反派就跟上去打他。检票员因为害怕了,就把检票口给关上了,他进不去了。这6个造反派一直追着他,从候车室一直打到候车室门外。造反派把打断的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刺向他的腹部,这就致了命。

他听到了公共汽车开出来的声音,还叫了一声,说:“我还没上车呢”,然后又被打倒在地,这回就彻底地被打死了。

很多女读者之所以喜欢这部小说的上部,就是因为他写了一个高大的男人,明知自己是反革命身份,还要到上海去接他的妻子,他是为了妻子而牺牲的。

这部悲剧的《兄弟》让我们明白人性中间善总是脆弱的,只要有权力,不管是行政的,还是金钱的,给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最终都会激发出人性中间的黑暗面。




晏哥说书


作家余华这几年的作品不多,但他每年还是能够拿到非常丰厚的稿费,这是为什么?就因为《活着》这部小说。这是一部自从1993年正式出版以来一直畅销的小说,每年都可以为余华提供几百万的收入,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小说一直都有那么多中国人喜欢看,愿意为它掏钱来阅读。

中国作家那么多,能够写出这样一部长盛不衰畅销作品的并不多,而《活着》确实也值得被更多中国读者看到,而且值得被多看一遍,或者更多遍。张艺谋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也几乎成为张艺谋最好的电影,这也使得更多国人关注这部小说本身。

读一遍《活着》,流好几次眼泪

《活着》最早发表,是在1992年的文学期刊《收获》上面,一面世就引发了很强的社会关注。在那之前,余华从1984年就开始发表小说,但直到1992年《活着》面世,他才引发了更多注意。

我是在1998年左右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活着》这部小说的,早在那之前的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已经拍出,但由于国内没有公映我也没有机会看到,只知道有这么一部片子。不过当我阅读《活着》的时候,很多情节把我深深震撼,在有些细节上不得不落下泪来。

小说的名字叫《活着》,其实它写的是死亡,各种人的各种死法,每一个都让人心伤。一边读一边想,这写书的也太狠了,最后居然连小外孙子也没有给老头子福贵留下,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他的老黄牛相伴。不过同时由于被情节吸引,也不感觉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就像这就是真实存在的一家人,并不存在谁来安排他们的生死这件事。

最让我感动的,是福贵要把女儿凤霞送给别人家那段描写。家里怕养不活凤霞,就想把她送给一个好人家,把女儿背在背上,福贵就感觉到脖子里有水,那是凤霞落下的泪。在福贵被抓壮丁四处打仗那段时间,凤霞的嗓子坏了变成哑巴,遇到被父母送出去这件事,她明明不愿意又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流泪。

福贵把凤霞放下,凤霞哭着看着他,福贵也哭了出来,马上抱起她就往家走,就算穷死,他也不送闺女出去了。

张艺谋拍《活着》不炫技只讲故事

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关注,除了本身写得好之外,与张艺谋把它拍成了电影也直接相关。不过张艺谋并没有完全按照余华小说来拍,起码在家人去世的情况看,有三个人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去世,包括巩俐扮演的家珍,姜武扮演的二喜,还有凤霞和二喜的儿子。

其实最早张艺谋看上的是余华另一部小说,看完之后他问余华还有没有别的作品,余华给了张艺谋这一部,张艺谋看完立即决定改拍《活着》。与此前的作品相比,比如《秋菊打官司》,张艺谋这一次就想好好讲故事,而不讲什么形式上和电影语言上的突破。事实证明,他这样做就对了。

《活着》成了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多年来在豆瓣的评分都非常非常高,在国产电影中仅仅落后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也成就了葛优。

在那之前葛优是演喜剧居多的,张艺谋看到葛优身上有福贵那种老百姓的一面。的确,葛优出色完成了任务,并因此获得戛纳影帝。

相对于那之前的张艺谋电影,巩俐的戏是少了很多的,因为这是以福贵为主的戏。尽管张艺谋为家珍加了戏,在电影中延长了她的寿命,但影片主要情节发展与家珍没有太大的关联。好在,好演员就是好演员,巩俐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让观众看到了她的价值。

电影中其他的配角演员比如姜武、刘天池、郭涛,也都表现出色。

《活着》的意义

最后再说回小说《活着》。余华是怎么想到写这么一部生死小说的呢?有一次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这首歌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一篇这样的苦难又乐观的小说,于是就有了《活着》。

《活着》小说中最点题的一句话是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郑捕头


《活着》故事贴进生活,描写一个地主富二代富贵曲折离奇的一生,名为富贵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他的一生中有因祸得福,也有因福得祸。这其中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历史、社会制度的因素。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幸福,烦恼,快乐,忧愁形影不离的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有的人勇敢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勇敢坚强,就是希望就是对生活的理解。顺其自然安然面对。

有的人碰到了挫折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感觉天也不蓝了,风也不暖了,世界都变成了灰色。甚至连活着的勇气都没有了。

人生中最大的事不过是生死而已,活着才有希望,是真正的勇士,死一切皆空,是不负责任,懦夫的表现。

朋友们如果你的生活好,就应该更好的生活下去,享受生活,享受阳光,享受自然,享受亲情,友情,爱情,回报社会。当你真心的帮助需要的你的人时,幸福快乐与你越来越近。

如果你生活的不好,也别气馁,黑暗是黎明的开始,否极泰来。坚持下去活着,坦然面对。


天高云淡


绝对是《活着》,这是第一本我不忍卒读的书,读了一半就不忍再看下去。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和福贵的一生比起来微不足道。我们能做的是面对,是继续热爱这个世界,这是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得的力量。


小宇看好剧


活着,富贵:活着就好



上上兮


每一次阅读余华的《活着》,都会震撼心弦。会惊叹同一个人竟经历了如此多不幸,会深深同情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会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看看主人公面对的诸多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生活!



诗词故事汇


在余华的所有小说中,《活着》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读完之后有种欲语泪先流的感觉,余华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一个老人娓娓道来,但却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人生这一辈子所有的苦难都被福贵经历了一遍,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生离死别,等所有的家人都离开他的时候,他只剩下淡淡的活着。并且这种“活着”并不是他一个人,是一个时代!这部小说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断!它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相比于那个年代,现在的我们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也没有福贵那样的苦难,但是现在的人反而越来越不珍惜“活着”,生命在于选择,选择的开关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管经历了什么,我们还是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老师你是斗鸡眼


在余华的所有小说中,《在细雨中呼喊》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

多年以前,初次读到这部长篇小说时是在《收获》杂志上,当时名叫《细雨与呼喊》。小说第一章开篇写的是《南门》,是“我”六岁时的记忆。接下来写了《婚礼》《死去》之后,才是《出生》。如果按照传统的叙述方法,开篇一定是《出生》,结尾一定是《死去》,好像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是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阅读的目光,以致于通宵达旦。我读得似懂非懂,脑海中冒出了意识流、蒙太奇、先锋文学诸如此类的词语。尽管似懂非懂,可我偏偏喜欢一次次重读,因为他的内容、他的结构、他的语言吸引了我。

多年以后,我买了余华的单行本《在细雨中呼喊》,于是我再次重温。作品对记忆中时间的感受,让我又仿佛看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和少年,不由发出万般感慨:细雨中的呼喊,那是怎样的一种呼喊啊,一次又一次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柔弱的琴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