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真相讓人吃驚?

樂同樂同


一說到三國,大家往往會想到那蕩氣迴腸的魏蜀吳之爭,他們之間的鬥爭是那麼的深入人心,引人入勝。然而我要說的是它們國家之間的鬥爭,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不同利益集團間的衝突有時才是他們首要應付的事情。

歷史大勢,很多時候是由這些藏在明面下邊的衝突決定的。

我們就來說這麼一件讓我們刷新對諸葛亮認識的事情

孟達的叛變

孟達,他原本是蜀漢的臣子,是劉備、諸葛亮的舊部。劉備在世時,他犯過嚴重的政治錯誤,關羽的敗亡有他的責任,他知道還在蜀漢是死路一條,索性就投了曹魏。 在魏國這邊,當時已經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當政,曹丕重用了孟達,並利用他的私人軍隊,讓他鎮守蜀魏兩國之間的要道。 後來劉備死了,到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前後。曹丕也死了,兩邊都換了新主,孟達在魏國的日子反而不好過了。他就想,回到蜀漢是不是反而更好呢?於是,孟達通過一些渠道聯繫上了諸葛亮。 諸葛亮大喜,寫了好多封信勸他回來。為了讓孟達能夠放下心來,諸葛亮還請蜀漢的前朝重臣李嚴也給孟達寫信。李嚴是孟達的老相識,又與諸葛亮一同接受了劉備的託孤重任,所以他說話還是很有分量的。 李嚴告訴孟達,回來一定會得到重用。這就讓孟達下定了決心,要暗自接應諸葛亮的北伐大計,算是給自己迴歸蜀漢交個投名狀。 沒想到,諸葛亮卻在孟達摩拳擦掌之際,故意把他要反叛的消息洩露給了魏國。魏國方面司馬懿早對孟達不放心,馬上出兵來圍捕孟達。更奇怪的是,諸葛亮見死不救,任由孟達被圍攻了十六天之後敗亡。

史書上記錄這個故事時,一般都定調說,諸葛亮是厭惡孟達反覆無常,所以見死不救。

然而田餘慶先生給這個故事一個更加深層的解讀

劉備的蜀漢勢力有兩部分人組成。一個是巴蜀地區的地方豪族政權一個是自己從荊州帶來的荊州集團,假如不能將把巴蜀的舊人用起來,就不可能統治得了蜀川;另一方面,如果不用荊州集團的新人制衡舊人,那辛苦打下的江山指不定還姓不姓劉了。 諸葛亮是新人的領袖,李嚴是舊人的領袖。所以劉備託孤的時候,要委託諸葛亮和李嚴這兩位。劉備考慮,在身後也要維持新人,舊人的平衡,阿斗才能穩坐江山。他在諸葛亮籌劃北伐之際,李嚴顯然有自己的野心,分兵駐屯到江州,就是今天的重慶,在這裡發展起龐大的勢力,擺明了要與諸葛亮唱對臺戲了。 諸葛亮如果不能擺平李嚴,可能舊人多半都會去重慶投奔李嚴,那樣蜀漢很可能就分裂了。 所以諸葛亮以北伐之名,想法要把李嚴從重慶調到自己身邊來,便於就近控制,但是李嚴百般推脫就是不出來,誰都不傻呀。 現在突然有了孟達的出現,孟達也是屬於蜀漢舊人系統的,如果回來的話,一定會站到李嚴那一邊,諸葛亮就更沒得玩了。 但是諸葛亮眉頭一轉計上心來,利用了孟達迴歸這個事情,讓李嚴給孟達寫信。李嚴一看孟達可能迴歸,馬上發現了有可能壓制諸葛亮的辦法。 李嚴想到孟達有可能回來相助壓制諸葛亮,就放鬆了警惕,接受了諸葛亮的調遣,離開了重慶。 一看調虎離山計終於成功了,諸葛亮馬上再放出第二手,把孟達要反的消息透露給魏國,然後坐看孟達被滅掉;李嚴沒有了外援,只能任憑諸葛亮收拾。

孟達的死正是蜀漢集團內部鬥爭的犧牲品,而諸葛亮的高大形象也一下子被拉低,然而這更能提現真實的人性!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的真實與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