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谈这段历史前,让我们先提出两个问题:

1、 晋废帝是否真的患有痿疾?三个儿子皆不是亲生?

2、 司马昱真的如谢安所说,同惠帝那个白痴皇帝一样不堪?

这两个问题都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桓温。晚年的他,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唯独欠缺一个时机。史书说的明白,司马奕被诬蔑有痿疾不能生子,不过是桓温为了立威将他拉下皇位的借口。

简文帝虽无力改变桓氏独大的局面,却使桓温疑虑丛生,不敢冒然篡位。那么前面的两个问题就变成了:

1、 既然废了皇帝,桓温为何不自立为帝,或者立一个幼帝方便掌权,反而让资历老道的司马昱继位?

2、 司马昱做了什么,让桓温的野心一拖再拖?

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看,桓温废司马奕,立司马昱背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桓温雕像


隐藏在北伐下的谋逆之心

369年,徐、兖二州刺史的位置,桓温收入囊中,自此他与朝廷在沿江重镇的角逐中,全面获胜。晋废帝司马奕形同虚设,政令不出宫门,朝廷中枢无力秉御国事。

在全面掌控了东晋政权后,桓温准备兴师北伐。北伐的目的就一个——建功立业,以时望得九锡。

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晋书.桓温传》

自王莽、曹操之后,"受九锡"已经成为篡逆者的代名词。桓温的权势在朝堂上无人能及,但东晋是个讲究虚名的年代,有了时望,才能在士族名士中立足。所以,桓温想要篡位,就需要两个必备条件:权势和时望。第三次北伐,就是桓温为了获取时望而发动的战争。

北伐的结果有三种可能:凯旋而归、无功而返和大败而回。

  • 桓温最希望的自然是第一种结果,这也是他本来的目的,凯旋后即可以篡位称帝,颠覆晋室。
  • 对于朝廷来说,凯旋和大败都不是好结果。第一种就不用说了,晋室灭亡,以桓温向来的作风来看,许多士族也会跟着遭殃。大败甚至比凯旋更糟糕,不确定的变数太多。为了找回脸面,在名望与实力皆损的情况下,桓温指不定会做出什么意料之外的行为。
  • 而第二种结果,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南北僵持的现状不变,桓温与朝廷就不会撕破脸。朝廷有了喘息之机,便能设法与桓温继续周旋。桓温无功而返,但实力和名望都没有太大损失,无非延后篡位的脚步,等待时机。

令双方尴尬的是,北伐竟然失败了,还败的很惨。前燕慕容垂与桓温在枋头激战,后者败退,逃跑的途中在襄邑又折损了三万多人。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司马奕慌了,朝廷慌了,桓温一怒,东晋宗室可能就会顷刻覆灭。

桓温先是将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了袁真身上,下令将袁真贬为庶人。袁真被逼反叛,占据寿春联合前秦、前燕同桓温抗衡。经过几番较量,最终在371年,桓温攻破了寿春,豫州也落入了桓温之子桓熙的手里。

攻破寿春后,桓温依然很不安心,便问郗超:"此次胜利,可以一雪前耻么?"

郗超回答的很干脆:"不能,唯有废掉皇帝,才能重新以权势立威信。"

同年,桓温领兵逼宫,以司马奕有痿疾,三子皆为宠臣与后宫之人所生为由,将其废黜为东海王。

士族群体对抗下,桓温不得已的妥协

桓温废帝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皇权,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自立,是因为其兵败之后声时俱损,废帝立威已是勉强。对于向来持重的桓温来说,篡位需要另找时机。

从历来的经验来看,权臣扶立新君,都喜欢找根基薄弱或年龄偏小无力亲政的继承人。而司马昱已经五十岁了,历经七朝,当过顾命大臣,曾经总揽朝政。桓温此举,无疑是给自己替晋的道路上,安放了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其实桓温也很无奈,东晋的特点是门阀政治,大士族不只桓氏一家,只不过桓温势盛,其他士族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就算被压制,众多士族的影响力,桓温也不敢忽视。

拥立简文帝,实际是下游士族的共同意愿。

东晋立国,皇权一直处在士族的压制之下。士族之间,也存在在权力竞争。除了桓温,之前的王敦、庾亮都曾经使自己的家族凌驾于其他士族之上。然而,一家独揽政权,其他士族往往会联盟抵制。高门士族们就在削弱皇权的前提下,维持着动态平衡。

桓温专擅朝政已久,严重侵犯了其他士族的权益,因而他们将希望寄托在皇权之上,企盼能够以皇权抑制桓氏权力。当然,士族与皇权的结合只是暂时的。

以皇权打压桓温,晋废帝司马奕显然不够格。晋哀帝死的突然,司马奕在"速正大礼,以宁人神",且无遗诏,又无顾命大臣的情况下匆匆继位,地位更加孱弱,皇权衰微到了极点。

东晋朝廷众多士族心中,早已中意司马昱。首先司马昱有资历,辅过政,历经数朝。其次他有名望,司马昱尚玄,素来被人敬服。所以说他既有宗室的权威,又有名士的时望,是继承天命的不二人选。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司马昱


桓温实际上吃了个哑巴亏,专政多年致使朝内外怨声载道,连年兴兵却大败而回。实力削弱,声望下降,为了立威不得已废黜皇帝,却同时着了廷臣的道。

废立晋帝时,能一切顺利,朝中相安无事。本质上是士族、权臣桓温、皇室三方妥协默认的结果。桓温立了威,廷臣拥立了中意的新君,天下名义上还是司马家的。三方各有得失,继续维持着东晋时局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与皇权的联合只是暂时的,士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压桓氏一家独大的形势。他们并不乐于看到,司马家就此皇权兴盛,因而大多时候,在桓温与皇权间,他们大多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

简文帝以退为进,对桓温极尽荣光,实则暗相防范

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晋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晋书》

史书对简文帝的评价有些苛刻,就当时的朝局而言,能保住司马家的天下就已经不错了。

简文帝并非一味忍让,毫无作为,而是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与桓温谨慎周旋。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崇尚清谈的东晋名士


桓温虽然势力庞大,长年的专政却使他在朝中不得人心,继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兵起事。这种政治上的优势,让使简文帝有了与其周旋的余地。既不会像司马奕一样坐以待毙,又不用拼死搏命。努力维持朝廷与桓氏的平衡,就是简文帝最大的胜利。

除此之外,简文帝还有自身的优势。他拥有宗室与名士的双重身份,以及历经七朝的处事经历。正是这种优势,使他能处理好与士族的关系,并联合他们对桓氏加以抑制。所以,司马昱并非表面那么软弱,实则在慎之又慎地处理各方关系。

桓温行废立之后,准备向司马昱解释自己的本意,结果司马昱一直哭,哭得桓温话都说不出来了,这种极度示弱的手段,恰恰使桓温无法有机会发作。

桓温想受九锡,简文帝就让他当丞相。

桓温觊觎皇位,简文帝就反复宣扬他对晋室的忠诚,为了安定国家废昏立贤。

桓温不想在朝堂任职,简文帝便一再挽留。

司马昱用这种谦让的姿态与高调的宣传,使桓温不知所措,无法自安。

在安抚推崇桓温的同时,简文帝暗地里重用谢安、王坦之等人,与桓温抗衡。事实证明,在简文帝去世后,谢安等人对维护东晋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谢安


可惜的是,简文帝再怎么努力,依然没有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桓氏的地位也没有被削弱。但我们不能对司马昱太过苛责,在当时的东晋,能使野心膨胀的桓温不行篡逆之事,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小结:

桓温北伐的失败,促使他废帝立威,却妥协于拥立司马昱的士族群体意志。士族为了改变桓氏一家独大的形势,不得不暂时支持皇权。简文帝继位后,也同样尽力维持着各方平衡。

桓温废立晋帝的前后时间里,是东晋立国以来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桓氏、司马家、下游士族三方势力暗流涌动,各怀心思。稍有不慎,东晋的天下就将倾覆。

桓温废立晋帝前后,暗潮汹涌的东晋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