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死后,孙权执掌吴国30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反倒亡国了?

林丹智慧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看看孙权这三十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如果说孙权的前半生执政能力十分出色,联刘抗曹奠定了三分天下根基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则惨不忍睹。看过孙权经历的很多人会认为,这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前后的表现大相径庭。



孙权继承兄长孙策江东基业的时候,他虽然只有十九岁,但他能够团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从而稳固了江南的统治。更为难得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他没有选择和刘琮一样缴械投降,而是选择了联合刘备和曹操对抗,这得益于孙权听取了鲁肃的建议。

并在赤壁之战中依靠周瑜的出色指挥,一战成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同时也扼杀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这个时候的孙权,对身边人给予的是极大的信任,但同时也不是无原则的信任,他既用人也掌控人,这就所谓用控有术。

如果按照这种情形发展,江东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最佳的时机就是夷陵之战前夕曹丕篡汉的时候。但孙权、刘备都错过了机会,刘备的一意孤行导致吴蜀两家元气大伤,而曹魏则坐观成败、渔翁得利。

在随后的日子里,孙权走的路急转直下,他从一个英明君主变成了残暴、昏庸的主君。这主要源于他的一个不良嗜好就是酗酒。据史料记载,孙权有一次大宴群臣,一位臣子因为不胜酒力,所以说自己不能再喝了,孙权因此大怒要将其斩首。如果不是张昭等重臣劝阻,恐怕这位大臣早就已经人头落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也由于酗酒无德,才导致了东吴最终的败亡。

如果说孙权的前半生敬贤任能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残害栋梁了。孙权后半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了自己继承人的选择上,尽管孙权立了孙和为太子,但他却喜欢鲁王孙霸,这导致手下的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而另外一派则支持鲁王孙霸,其中陆逊就是太子孙和的坚定支持者。按照常理讲,孙权应该在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中选择一位,但他却独辟蹊径废除了太子孙和,又处死了鲁王孙霸,并且逼迫丞相陆逊忧忿而死。孙权选择立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孙亮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指定了诸葛恪为辅政之臣。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孙权为自己儿子选择的这个辅政之臣很不称职,诸葛恪尽管聪明绝顶,却好大喜功攻伐曹魏徒劳无功,导致国内动荡,不仅自己被杀吴主孙亮也被废黜。

后续的东吴陷入了内乱,最后吴主孙休依靠老臣丁奉出掉了权臣孙綝,东吴才终于恢复的正常。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吴主孙休病逝,继承人孙皓将东吴彻底推向了覆灭之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我认为孙权致始至终都没想要一统华夏的野心。

第一,赤壁之战前夕孙权都有归顺曹操的想法

第二,东吴的后期实力也不允许孙权灭魏蜀,第三,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就说了孙权的哥哥孙策非英雄也,所谓英雄,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孙策孙权兄弟皆籍父之名,非英雄也





缅怀未逝的青春


统一天下又不是看个人能力。

就如某些提问一样,穷究周瑜,诸葛亮,郭嘉不死,能不能提前统一?



战争,讲究的是综合实力。

换言之,三国为何是西晋统一,就是江东与蜀汉最终灭亡的原因。

孙权又怎么样?曹操刘备死了又怎么样?

孙权能以一当十?能变出骑兵?能让江东人口超越北方?能让江东民风强悍?

江东最终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北方是华夏精华主体部分,江东和蜀汉都只有很少地方是富庶地区,人口、人才、钱粮、马匹、钢铁远比不上快速恢复的北方,最终只能失败。

赤壁之战为何是曹操失败呢?

因为当时北方刚刚统一,综合实力与孙刘联军相比于荆州并不占据压倒性优势。



正因为蜀汉最差,所以263年最先灭亡。江东则因为水军优势拖了十多年,然后似一个烂苹果一样被西晋统一了。

就这么简单。


四川達州


这个问题题问得好,照理说曹、刘都死了,只剩下孙,应该有所作为才是,为什么最后被老司马给统一了

01

从接手父兄的产业以来,所立足的战略目标,本身就是立足江东,伺机击败曹操,却因为荆州一事,丢了所有政治资本

与鲁肃第一次见面,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鲁肃分析说,东汉王朝的复兴已是不可能的,而曹操的优势也一时无法改变。他建议孙权首先鼎足江南,然后伺机消灭刘表,占领长江以南以成霸业。这就有名的《塌上对》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猝)除”这两句。其中奥妙,则不言而喻:汉室不可复兴,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后再一统 ;孙权的路线竟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


赤壁之战以后开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只是荆州被刘备占着,后来,不停地制造龌龊事件,目的是为了要回荆州。


终于趁关羽进攻樊城,后防空虚之际,拿下了荆州,并杀死了关羽。解决了心头之患。从这一点而言,孙权的格局确实不大,因为如此,破坏了孙刘联盟,而便宜了曹魏。无论怎么样,曹魏的实力都是最强的。老二和老三火拼,双方实力离老大更远。


况且,这一战吴国虽然得了实利,但却丢了所有的政治资本,因为与蜀的决裂,必须得巴结魏,万一蜀和魏联手来攻吴,怎么办?

(孙权)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操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等皆曰:“汉祚已终,非适今日。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正大位,复何疑哉!”操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孙权称臣于曹操,则孙权应称魏藩;若孙权只是恢复跟许昌汉廷的臣属关系,则为汉藩。从实质上讲,二者没有多大区别,因为许昌汉廷原是体现曹操意志的汉廷,所以,无论是复归汉藩还是称魏藩,都是向曹操的意志屈服。但二者毕竟稍有不同,攸关政治名分。



而且还引来两年后,刘备举全国之兵伐吴,虽说最后,陆逊最后一把火烧了刘备连营800里,取得胜利,蜀国有生力量大损,自己也是损兵折将。


曹操死,曹丕即位,为了抵抗刘备伐吴,孙权不得不继续向曹丕称臣,同样承认了曹丕的合法性,这是世人所不耻的。


曹丕以“狸埋狸掘,古人所耻”指责他反复无常,恐怕连他自己也不再相信他还有问鼎中原的号召力,更不用说统一天下的机会。



02

占领荆州之后,多次从合肥进攻曹魏无果

虽然刘备死后,吴蜀双方又重新联盟,但是这种联盟更多是建立表面上的,双方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诸葛亮在的时候,几出祁山,孙权的配合也只是敷衍着。甚至有时还会配合曹魏虎视着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孙吴再次发兵伐魏,实力不对等,大败而归。

中间反反复复,时而与魏联盟,时而与蜀结盟,看起来左右逢源,实则,双方都不讨好。


期间孙权称帝,诸葛亮出处利益关系的考虑,也承认其合法地位。认为孙权称帝确属僭逆,但出于“应权通变”,对孙权“略其釁情”,以使蜀汉的北伐事业获得“掎角之援”。

孙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在他称帝,而不是吴蜀恢复联盟时——搞这个盟约的原因。他希望,以蜀汉对他帝号的承认来增强他帝位的合法性。他要以歃血为盟誓诸天地群神的庄严神圣,确认吴蜀对彼此帝号的承认,“并尊二帝”,进而通过中分天下的约定,将自己的帝号拔升到整个天下的图景之中。这样,他帝号的合法性将因此而得到增强。但是,孙权的这番政治操作逻辑上却不能自圆其说。他希望以蜀汉对他帝号的承认来增强其合法性,但蜀汉的国号其实是汉。

只双方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讲:“搁置争议”。


但此时,蜀汉的实力已经受损。就算是诸葛亮在世,已经无法灭魏了,能偏安一方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东吴在实质无欲无求的战略下,孙权也开始在经经营上犯错。

03

东吴铸当千大钱,造成通货膨胀,国力大损

无论在什么时候,从土地面积、人口,吴蜀两国联手起来,都不如一个魏!加上孙权在后续的经济策略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三国吴孙权 公元238年 至 公元246年 )所铸大钱。径3.6厘米,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

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遭社会抵制后。

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故传世“大泉当千”所见不鲜。又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其数甚微,史志不载;“大泉五千”迄今唯见两品而已。给东吴的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

总结

此消彼长,东吴再也没有机会以统一中国了

诸葛亮死,蜀国再没有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同样,吕蒙、陆逊死后,东吴也没有人才涌现。而曹魏的司马一族正在崛起,文武人才井喷。

蜀国没有机会,吴国也没有机会了


国内ERP专题


实际上在赤壁大战后,刘备进取益州,天下便已然三分。而三方的君王,曹操年纪最大其次曹操、再次孙权,按常理说孙权是曹操侄子辈的人,才能居然能与操、备三分天下,按常理说实力是非常可怕的。

那为什么曹操、刘备死后二人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才能呢?并且自己建立的吴国也被曹魏灭亡?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孙权在曹操、刘备死后东吴面临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魏王位后,发动政变夺取汉室天下,东汉灭亡。公元223年刘备经历夷陵大败后,病死于永安。可以说三分天下其余两国的奠基人都已经死亡,此时只有东吴孙权还在人世,理应进攻蜀汉以及曹魏政权。


东吴的局面是非常乐观的,蜀汉大军刚刚被击败,正逢大胜,孙权理应成趁机攻取益州,可领兵大都督陆逊接到了命令是:请陆逊大都督速回建业,议事。孙权召集他回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以认为孙权是怕陆逊掌兵时间一长,与之前东吴大都督一样架空孙权,他最怕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就以害怕曹魏偷袭为由将陆逊召回。陆逊归后,立马交出大都督的帅印,并告诉孙权只有您才能统领江东的兵马。


可以得出东吴君臣关系并不是很融洽,陆逊交还帅印就是要告诉孙权,我没有反心,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东吴,可孙权并不买账,认为权利还是把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安心。

其次来说孙权晚年的昏庸

公元241年,孙权宠爱二十余年的太子孙登病死,这件事情对于孙权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此时的孙权将近六十岁,重新培养一个太子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孙权准备在众多皇子中挑选一位才干强、政治能力强的人。


正直江东四大家族的后代全部在朝为官的,于是对于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昭认为孙和可立为太子继承大统,其余两家认为鲁王孙霸也未尝不可。因此几人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绝对孙和为太子,鲁王孙霸与其有一样的权利,相当于一个单位出现了两个级别相同的领导,结果只能是导致二人内斗,孙权原本认为自己这个主意不错,却不知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因此也能看出其昏庸。


十年后孙权病逝于建业留下一团遭的朝廷传给了后世之君。

再次来说东吴后继无人

《三国演义》记载:自东吴四大都督死后,东吴再无可用之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不过他也是一个妄自菲薄十分自负的人,因此最终东吴的权利都在他的手中掌控。


他是有才干的,可惜他对自己犯的错误从来不改,甚至诬陷他人,一点都没有叔叔诸葛亮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而东吴并没有其他可用之人,因此才会导致东吴的惨败曹魏,根本没有抵抗的余地。

综上所述:孙权的变化全完是由于太子孙登的死,孙登离世对孙权的影响太大的,直接导致东吴朝廷没有人会说真话,朝政腐败、国君还在想此前的太子,这样的人怎么会一统天下呢?


历史红尘


孙权之能在守不在攻,只是守成之君,没做大事的胆略。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其兄孙策评孙权最为公允,其之能也仅仅如此。当关羽破樊城时,背盟偷袭实断了两家盟友情意,也宣告两家必为魏所灭的结局(后来司马懿捡了便宜)。此贪利而忘义,自掘坟墓之举也证明其的眼光。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世人言关羽轻慢吴侯,吴侯讨之。当是中演义之毒,关羽雄据一方,手握重兵,不结交吴侯亦是向大哥示忠。吴侯一贪荆州之地,二贪求曹操割江南与之承偌,遂行背信偷袭之事,古代政治家不要脸的居多。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孙权守土为明君,惧张辽不敢北上,攻盟友以求利,指望这等无胆无义鼠辈统一天下,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