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死後,孫權執掌吳國30年,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反倒亡國了?

林丹智慧


說到這個問題,就要看看孫權這三十年都幹了些什麼事,如果說孫權的前半生執政能力十分出色,聯劉抗曹奠定了三分天下根基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則慘不忍睹。看過孫權經歷的很多人會認為,這簡直就是判若兩人,前後的表現大相徑庭。



孫權繼承兄長孫策江東基業的時候,他雖然只有十九歲,但他能夠團結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從而穩固了江南的統治。更為難得的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他沒有選擇和劉琮一樣繳械投降,而是選擇了聯合劉備和曹操對抗,這得益於孫權聽取了魯肅的建議。

並在赤壁之戰中依靠周瑜的出色指揮,一戰成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同時也扼殺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這個時候的孫權,對身邊人給予的是極大的信任,但同時也不是無原則的信任,他既用人也掌控人,這就所謂用控有術。

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江東一統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最佳的時機就是夷陵之戰前夕曹丕篡漢的時候。但孫權、劉備都錯過了機會,劉備的一意孤行導致吳蜀兩家元氣大傷,而曹魏則坐觀成敗、漁翁得利。

在隨後的日子裡,孫權走的路急轉直下,他從一個英明君主變成了殘暴、昏庸的主君。這主要源於他的一個不良嗜好就是酗酒。據史料記載,孫權有一次大宴群臣,一位臣子因為不勝酒力,所以說自己不能再喝了,孫權因此大怒要將其斬首。如果不是張昭等重臣勸阻,恐怕這位大臣早就已經人頭落地了,孫權的孫子孫皓也由於酗酒無德,才導致了東吳最終的敗亡。

如果說孫權的前半生敬賢任能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就是殘害棟樑了。孫權後半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了自己繼承人的選擇上,儘管孫權立了孫和為太子,但他卻喜歡魯王孫霸,這導致手下的大臣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太子孫和,而另外一派則支持魯王孫霸,其中陸遜就是太子孫和的堅定支持者。按照常理講,孫權應該在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中選擇一位,但他卻獨闢蹊徑廢除了太子孫和,又處死了魯王孫霸,並且逼迫丞相陸遜憂忿而死。孫權選擇立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孫亮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指定了諸葛恪為輔政之臣。


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孫權為自己兒子選擇的這個輔政之臣很不稱職,諸葛恪儘管聰明絕頂,卻好大喜功攻伐曹魏徒勞無功,導致國內動盪,不僅自己被殺吳主孫亮也被廢黜。

後續的東吳陷入了內亂,最後吳主孫休依靠老臣丁奉出掉了權臣孫綝,東吳才終於恢復的正常。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吳主孫休病逝,繼承人孫皓將東吳徹底推向了覆滅之路。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我認為孫權致始至終都沒想要一統華夏的野心。

第一,赤壁之戰前夕孫權都有歸順曹操的想法

第二,東吳的後期實力也不允許孫權滅魏蜀,第三,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就說了孫權的哥哥孫策非英雄也,所謂英雄,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胸懷大志,腹有良策。孫策孫權兄弟皆籍父之名,非英雄也





緬懷未逝的青春


統一天下又不是看個人能力。

就如某些提問一樣,窮究周瑜,諸葛亮,郭嘉不死,能不能提前統一?



戰爭,講究的是綜合實力。

換言之,三國為何是西晉統一,就是江東與蜀漢最終滅亡的原因。

孫權又怎麼樣?曹操劉備死了又怎麼樣?

孫權能以一當十?能變出騎兵?能讓江東人口超越北方?能讓江東民風強悍?

江東最終失敗的原因非常清楚,北方是華夏精華主體部分,江東和蜀漢都只有很少地方是富庶地區,人口、人才、錢糧、馬匹、鋼鐵遠比不上快速恢復的北方,最終只能失敗。

赤壁之戰為何是曹操失敗呢?

因為當時北方剛剛統一,綜合實力與孫劉聯軍相比於荊州並不佔據壓倒性優勢。



正因為蜀漢最差,所以263年最先滅亡。江東則因為水軍優勢拖了十多年,然後似一個爛蘋果一樣被西晉統一了。

就這麼簡單。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題問得好,照理說曹、劉都死了,只剩下孫,應該有所作為才是,為什麼最後被老司馬給統一了

01

從接手父兄的產業以來,所立足的戰略目標,本身就是立足江東,伺機擊敗曹操,卻因為荊州一事,丟了所有政治資本

與魯肅第一次見面,兩人談得非常投機。魯肅分析說,東漢王朝的復興已是不可能的,而曹操的優勢也一時無法改變。他建議孫權首先鼎足江南,然後伺機消滅劉表,佔領長江以南以成霸業。這就有名的《塌上對》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猝)除”這兩句。其中奧妙,則不言而喻:漢室不可復興,由霸業而帝業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後再一統 ;孫權的路線竟然是與曹操劃江而治。


赤壁之戰以後開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只是荊州被劉備佔著,後來,不停地製造齷齪事件,目的是為了要回荊州。


終於趁關羽進攻樊城,後防空虛之際,拿下了荊州,並殺死了關羽。解決了心頭之患。從這一點而言,孫權的格局確實不大,因為如此,破壞了孫劉聯盟,而便宜了曹魏。無論怎麼樣,曹魏的實力都是最強的。老二和老三火拼,雙方實力離老大更遠。


況且,這一戰吳國雖然得了實利,但卻丟了所有的政治資本,因為與蜀的決裂,必須得巴結魏,萬一蜀和魏聯手來攻吳,怎麼辦?

(孫權)上書稱臣於操,稱說天命。操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等皆曰:“漢祚已終,非適今日。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宜正大位,復何疑哉!”操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孫權稱臣於曹操,則孫權應稱魏藩;若孫權只是恢復跟許昌漢廷的臣屬關係,則為漢藩。從實質上講,二者沒有多大區別,因為許昌漢廷原是體現曹操意志的漢廷,所以,無論是復歸漢藩還是稱魏藩,都是向曹操的意志屈服。但二者畢竟稍有不同,攸關政治名分。



而且還引來兩年後,劉備舉全國之兵伐吳,雖說最後,陸遜最後一把火燒了劉備連營800裡,取得勝利,蜀國有生力量大損,自己也是損兵折將。


曹操死,曹丕即位,為了抵抗劉備伐吳,孫權不得不繼續向曹丕稱臣,同樣承認了曹丕的合法性,這是世人所不恥的。


曹丕以“狸埋狸掘,古人所恥”指責他反覆無常,恐怕連他自己也不再相信他還有問鼎中原的號召力,更不用說統一天下的機會。



02

佔領荊州之後,多次從合肥進攻曹魏無果

雖然劉備死後,吳蜀雙方又重新聯盟,但是這種聯盟更多是建立表面上的,雙方都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諸葛亮在的時候,幾齣祁山,孫權的配合也只是敷衍著。甚至有時還會配合曹魏虎視著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孫吳再次發兵伐魏,實力不對等,大敗而歸。

中間反反覆覆,時而與魏聯盟,時而與蜀結盟,看起來左右逢源,實則,雙方都不討好。


期間孫權稱帝,諸葛亮出處利益關係的考慮,也承認其合法地位。認為孫權稱帝確屬僭逆,但出於“應權通變”,對孫權“略其釁情”,以使蜀漢的北伐事業獲得“掎角之援”。

孫權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在他稱帝,而不是吳蜀恢復聯盟時——搞這個盟約的原因。他希望,以蜀漢對他帝號的承認來增強他帝位的合法性。他要以歃血為盟誓諸天地群神的莊嚴神聖,確認吳蜀對彼此帝號的承認,“並尊二帝”,進而通過中分天下的約定,將自己的帝號拔升到整個天下的圖景之中。這樣,他帝號的合法性將因此而得到增強。但是,孫權的這番政治操作邏輯上卻不能自圓其說。他希望以蜀漢對他帝號的承認來增強其合法性,但蜀漢的國號其實是漢。

只雙方的關係,用現在的話講:“擱置爭議”。


但此時,蜀漢的實力已經受損。就算是諸葛亮在世,已經無法滅魏了,能偏安一方就已經不錯了,所以東吳在實質無慾無求的戰略下,孫權也開始在經經營上犯錯。

03

東吳鑄當千大錢,造成通貨膨脹,國力大損

無論在什麼時候,從土地面積、人口,吳蜀兩國聯手起來,都不如一個魏!加上孫權在後續的經濟策略上犯了一系列的錯誤:

三國吳孫權 公元238年 至 公元246年 )所鑄大錢。徑3.6釐米,重14.5克,後鑄輕小者徑2.5釐米,重3.5克左右。

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錢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遭社會抵制後。

孫權即令停鑄並使官府作價收回;然潑水難收,民間因貪其巨值多以私鑄減重錢通行,故傳世“大泉當千”所見不鮮。又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其數甚微,史志不載;“大泉五千”迄今唯見兩品而已。給東吳的經濟造成較大的損失。

總結

此消彼長,東吳再也沒有機會以統一中國了

諸葛亮死,蜀國再沒有能獨擋一面的人才,同樣,呂蒙、陸遜死後,東吳也沒有人才湧現。而曹魏的司馬一族正在崛起,文武人才井噴。

蜀國沒有機會,吳國也沒有機會了


國內ERP專題


實際上在赤壁大戰後,劉備進取益州,天下便已然三分。而三方的君王,曹操年紀最大其次曹操、再次孫權,按常理說孫權是曹操侄子輩的人,才能居然能與操、備三分天下,按常理說實力是非常可怕的。

那為什麼曹操、劉備死後二人並沒有發揮出相應的才能呢?並且自己建立的吳國也被曹魏滅亡?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孫權在曹操、劉備死後東吳面臨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魏王位後,發動政變奪取漢室天下,東漢滅亡。公元223年劉備經歷夷陵大敗後,病死於永安。可以說三分天下其餘兩國的奠基人都已經死亡,此時只有東吳孫權還在人世,理應進攻蜀漢以及曹魏政權。


東吳的局面是非常樂觀的,蜀漢大軍剛剛被擊敗,正逢大勝,孫權理應成趁機攻取益州,可領兵大都督陸遜接到了命令是:請陸遜大都督速回建業,議事。孫權召集他回去的原因是什麼呢?


可以認為孫權是怕陸遜掌兵時間一長,與之前東吳大都督一樣架空孫權,他最怕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就以害怕曹魏偷襲為由將陸遜召回。陸遜歸後,立馬交出大都督的帥印,並告訴孫權只有您才能統領江東的兵馬。


可以得出東吳君臣關係並不是很融洽,陸遜交還帥印就是要告訴孫權,我沒有反心,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東吳,可孫權並不買賬,認為權利還是把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安心。

其次來說孫權晚年的昏庸

公元241年,孫權寵愛二十餘年的太子孫登病死,這件事情對於孫權的打擊是巨大的,而此時的孫權將近六十歲,重新培養一個太子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孫權準備在眾多皇子中挑選一位才幹強、政治能力強的人。


正直江東四大家族的後代全部在朝為官的,於是對於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張昭認為孫和可立為太子繼承大統,其餘兩家認為魯王孫霸也未嘗不可。因此幾人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最終絕對孫和為太子,魯王孫霸與其有一樣的權利,相當於一個單位出現了兩個級別相同的領導,結果只能是導致二人內鬥,孫權原本認為自己這個主意不錯,卻不知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餿主意,因此也能看出其昏庸。


十年後孫權病逝於建業留下一團遭的朝廷傳給了後世之君。

再次來說東吳後繼無人

《三國演義》記載:自東吳四大都督死後,東吳再無可用之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不過他也是一個妄自菲薄十分自負的人,因此最終東吳的權利都在他的手中掌控。


他是有才幹的,可惜他對自己犯的錯誤從來不改,甚至誣陷他人,一點都沒有叔叔諸葛亮知錯就改的優良品質,而東吳並沒有其他可用之人,因此才會導致東吳的慘敗曹魏,根本沒有抵抗的餘地。

綜上所述:孫權的變化全完是由於太子孫登的死,孫登離世對孫權的影響太大的,直接導致東吳朝廷沒有人會說真話,朝政腐敗、國君還在想此前的太子,這樣的人怎麼會一統天下呢?


歷史紅塵


孫權之能在守不在攻,只是守成之君,沒做大事的膽略。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其兄孫策評孫權最為公允,其之能也僅僅如此。當關羽破樊城時,背盟偷襲實斷了兩家盟友情意,也宣告兩家必為魏所滅的結局(後來司馬懿撿了便宜)。此貪利而忘義,自掘墳墓之舉也證明其的眼光。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世人言關羽輕慢吳侯,吳侯討之。當是中演義之毒,關羽雄據一方,手握重兵,不結交吳侯亦是向大哥示忠。吳侯一貪荊州之地,二貪求曹操割江南與之承偌,遂行背信偷襲之事,古代政治家不要臉的居多。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

孫權守土為明君,懼張遼不敢北上,攻盟友以求利,指望這等無膽無義鼠輩統一天下,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