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未來會不會出現滿電航程1000km的電動汽車?為什麼?

唯你獨愛5


電動汽車實現續航突破1000km是有可能的,但並不一定是純電容量的增加,實現超長續航的最大可能性為增程。

純電EV超過1000公里續航技術難度並不高,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無非是電池組容量的加大以及輕量化;而在不考慮輕量化的前提下,容量的提升需要克服的只是推重比對電耗的影響,不過電耗與續航的增長比例總會大於續航與推重比的比例。

那麼不考慮推重比的話只需要考慮電池組的佈局,以商用車為例電池組可以輕鬆的解決佈局問題,容量增長至數百kwh是可以實現超高續航的,不過這種設計並不合理。

商用車總質量的增加會減少額定載重,作為商用車實用性自然要大打折扣,這是貨車司機絕不能接受的;乘用車總質量的增加會影響車輛的分類,一旦總質量超過一類車的標準通行費用也會水漲船高,重要的是操控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單純以增加容量實現超高續航並不現實,最理想的方式還是REEV油電增程。

已經量產和即將生產的增程式汽車(不包括大量的商用車),其純電續航里程會在150~200公里之間甚至更多;在電量低於SOC設定值後開始用內燃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需要多大的油箱才能實現1000公里的總續航可以大致計算。

假設車輛為普通B級SUV,百公里綜合平均電耗為25kw/100km;發電機的額定功率假設為50kw,按照容量(耗電量)1.5倍的比例標定發電機發電功率,大致比例如下。

  • 發電機運行功率需要在37.5kw左右,內燃機帶動發電機也需要輸出同樣的功率。

  • 假設內燃機為2.0T柴油機,峰值扭矩為350N·m、增壓器1000轉介入並輸出300N·m,那麼輸出37.5kw的功率則要以1193.6轉持續運行。

柴油發動機有超高壓縮比帶來的超高熱效率,其油耗要比汽油發動機低⅓左右;以駕駛轉速平均在2000轉左右且負荷較大的狀態預算,使用這臺發動機的乘用車油耗會在平均8L/100km左右。而僅僅以超低轉速允許運轉發電,以低功率持續輸出油耗可以比平均值低一半甚至更多。

假設增程100公里需要消耗燃油4L,一千公里則需要40L的油箱,留有容餘的話的就算使用50升的油箱:純電行駛按照150km計算,加上增程純電行駛可以輕鬆的超過1000公里,如果合理調整動能回收並且有長距離下坡的特殊路況,50升的油箱甚至可以突破1500公里。

這種混動系統既能實現超長續航又能保證有效的車身輕量化,所以電動汽車實現超長續航的理想方式只有可能是REEV,或者真的普及了大功率無線充電專用道路,其他可能性應該不多了。


汽車行業及品牌分析、汽車技術交流,關注天和Auto硬核聊車。



天和Auto


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要發展電動汽車?電動汽車比燃油車好在哪裡?

一是環保說。電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任何一種發電方法,特別是“火電”,也是不環保的,同樣有排放。你就是“水電”,“風電”,甚至“核電”,在製造中,在建設時沒有排放嗎?最後,廢電池的處理是最難的。試想一下,汽車如果都改電動,我們將生活在“電池森林”裡!

二是成本說。電動汽車,成本高,電池重,電池技術不成熟是明擺著的,為什麼總要強調客觀?廠家靠國家補貼,銷家靠國家補貼,買家靠國家補貼,這能符合市場經濟嗎?不要補貼,讓消費者選選看,讓市場選選看!

三是續航說。續航既然不行,就跑那麼一點路,連空調都不敢開,長途也跑不了,這車怎麼用?充電地點不解決,充電時間不減少,這種汽車免談。

四是優待說。眾所周知,電動汽車在各地都“不限號”,隨便跑。其實,這是雪上加霜。很多家庭,並沒有淘汰燃油車,而是又增加了一臺電動車,就是為了不限號,可以每天出行。照這樣下去,燃油車沒少,電動車又多了,你們說是弊是利?

五是國際說。據說有《巴黎協定》,各國都要遵守,要減排。但我們不能被國際協定綁架。況且時間還不到,還來得及。我們還要看看“左鄰右舍”的動作和進度。

六是大氣說。其實,燃油車,是大氣排放,是氣體排放,是最環保的排放。而電動車,電池是“固體”,最後要處理。固體排放,是最難解決的排放,幾千年都不會降解。現在的手電筒小電池都把我們難倒了,何況那些巨大的電池?

七是規律說。電的最大缺陷,是背後連著一根線。可你偏要違背規律,利用缺陷,移動使用電。只好把電先“裝進箱子裡”,然後再取出來用,能不麻煩嗎?

八是創新說。其實電比汽車發明的早,汽車沒有選擇電,而是選擇了油,選擇了內燃機,不是偶然的。現在重新用電開汽車,是在走回頭路,談何創新?再說,新東西層出不窮,但不一定都是對的。各種病毒,也層出不窮,有進步意義嗎?

九是......說。十是......說。

未完,有事,出去買菜,待續。

用電做動力,這麼好?為什麼不用在飛機上?燃油,才是“性價比最好”的技術。如果用電,你能飛起來才怪呢!還別說,真有能飛起來的,可惜,只是孩子們玩的“模型直升機”。

看一個技術好不好,有沒有發展,還有一個最直觀的方法。那就是你要看它在軍事上有沒有應用。好的技術,都要首先使用在軍事上。什麼時候,有了電動坦克,電動步兵戰車,那你就可以買電動汽車了。

汽車的新技術,我認為,發展方向應該是研究如何使用航空航天燃料!做到少加燃料,例如,只有一小塊,一公斤,可以行駛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可以少排放,不用那麼多的加油站。由於車身重量輕,佔位少,也可以設計佈置的更好。


盛廣學雜家雜論


續航超1000公里的純電車已經有了,比如特斯拉的roadster!當然,現在還很貴,沒有商業化量產!但交通工具和武器的電驅動是大勢所趨!首先,動力電池取得可商業化量產的突破已經越來越是現實!比如固態電池!最快就是明年的事!最慢也在三、五年內!但最先商業化量產的可能還是小日本,就跟當年率先商業化量產鋰電池一樣!這方面不服小日本不行!一旦固態電池商業化量產,等速續航1000公里且可商業化量產的純電車就不是問題了!即使冬季開暖風時速120公里跑高速,實際續航也會接近500公里!我的純電車等速續航是500公里!冬季開暖風時速120公里,能有接近250公里的真實續航!將來制約純電車推廣的不再是續航,只有一個充電慢!但據我用車經驗,真正高速跑長途需要用到快充的概率連5%都不到!一般家庭來說,長途跑高速的概率很難超過30%!不過,充十分鐘跑一百公里以上的快充技術已經成為了現實!不僅僅是特斯拉實現了,其它一些廠家也實現了!另外,如果自家有充電樁的話,大部分時候都能實現停車即充電!另外,無線充電技術越來越成熟完善!行駛即充電並非不可能!而且液流電池將來未必不可能取得可商業化量產的突破!那時換電解液就跟加油差不多了!還有一些電池技術就是補充金屬板,比如鋁板,過程也就幾分鐘,然後又能跑幾百公里!


夢幻55637100


相信無法解決電動汽車快充問題,一,快充減少電池壽命,二,容易引起爆炸,所以行不通,慢充又解決不了充電效率問題。再說換電池,不是簡單的換液化氣瓶那麼簡單,請問那個車主願意將車價一半以上的電池換來換去呢,更重要的是對電動汽車車況影響大,所以更不靠譜,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邊行邊充,充電效率極高,充電方便快捷。


用戶5726334591528


中石化不允許


-ptanJck


會的,因為電動機最簡單,電能經濟又環保。


用戶104011714623


這還用想嗎?必然會出現啊


帆遠1


只要開空調情況下續航能力500公里,充電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我就買電動車,否則堅決不買!


我也慢慢老了


用不了多長時間,答案是肯定的


140965381


不會的,因為經濟上不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