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兵聖孫武出奇制勝


柏舉之戰:兵聖孫武出奇制勝

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戰例,同時也是兵聖孫武戰爭指導藝術的重要體現。此戰,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出其不意,實施戰略迂迴,以3萬人戰勝20萬楚軍,並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都,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戰國時期軍事家尉繚子贊曰:“曰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戰役背景


柏舉之戰:兵聖孫武出奇制勝

吳國本是春秋時期長江下游的一個小國,原是楚國的屬國,在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晉國為與楚國爭霸,聯吳制楚。吳在得到晉的幫助後,經濟、文化、軍事都得到發展,國力漸長,壽夢便自號吳王,與楚爭奪江淮霸權。從公元前584年,吳國水陸大軍齊出,攻下楚國重鎮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後的近60年間,吳楚大戰十次,吳勝六次,楚勝一次,戰平三次。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王位,稱吳王闔閭,他重用伍子胥、孫武,吳國國力、軍力有了很大提高。

楚國是南方大國,春秋以來吞併的諸侯國最多,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繼位後,政治腐朽、樹敵頗多,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滅掉依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後,本想趁機大舉伐楚,但受到了孫武、伍子胥的反對。

闔閭接受了伍子胥和孫武的意見,並根據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部分,輪番襲擊楚國,消耗對手。經過6年騷擾,耗費了楚國大量的資源,楚軍疲於奔命,士氣低落,戒備鬆懈,為吳國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恰在這時,楚軍進攻鄰近的蔡、唐兩個小國,蔡、唐抵擋不住,向吳國求援。吳國遂以救蔡為名,進攻楚國。

戰役經過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率軍出征,任命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逆流而上,直奔蔡境。攻打蔡國的楚軍統帥令尹囊瓦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回師防禦本土。吳軍與蔡軍會合後,唐國也主動加入。於是,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溯淮水繼續西進。

進抵淮汭(今河南潢川)後,為了出其不意,避開逆水行舟的不利條件,孫武決定舍舟登陸,改西進為南下。聯軍經大別山做戰略迂迴,迅速穿過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處天險要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國腹地,幾天時間就挺進到漢水東岸。

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戍、大夫史皇等率軍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沈尹戌鑑於分散在楚國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結,易被吳軍各個擊破,難以阻止吳軍突破漢水的現狀,以及吳軍孤軍深入,不佔地利的弱點,主張充分發揮楚國幅員遼闊、兵員眾多的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沈尹戌向統帥囊瓦建議:將楚軍分為沿江機動防禦部隊和敵後迂迴部隊兩部分,由囊瓦率主力沿漢水西岸正面佈防,與吳軍周旋作戰,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迂迴吳軍側背,突襲淮汭,摧毀吳軍戰船,奪回大隧、直轅、冥阨三關,斷敵退路,爾後囊瓦渡漢水進攻,沈尹戍從後方攻擊吳軍,前後夾擊,一舉殲敵。

這個計劃堪稱完美,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此計劃。可沈尹戍率部北上後,楚將武城黑、大夫史皇則向囊瓦進讒言,以沈尹戌獨得戰功,囊瓦令尹之位難保為由,勸其率先發起進攻。囊瓦覺得有理,於是改變了原定夾擊吳軍的計劃,不待沈尹戍軍到達,便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吳軍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囊瓦不知是計,以為吳軍怯戰敗逃,揮軍急追。吳軍以逸待勞,在小別(山名,今湖北省境內)至大別(山名,今湖北省境內)間迎戰楚軍,三戰三捷。楚軍連敗三陣,囊瓦鬥志全無,但為解脫罪過,還是在柏舉(今湖北漢川)附近紮營佈陣,準備再戰。楚將薳射率領的增援部隊也趕到了,但薳射與囊瓦矛盾很深,互不協作,各自安營紮寨。

公元前506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吳軍進至柏舉,列陣與楚軍對峙。先鋒夫概認為楚軍內部不和,應立即進攻。闔閭比較謹慎,沒有同意。

夫概回營後,率領自己的5000前鋒,直闖楚營。楚軍果然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突擊得手,立即投入主力配合,楚軍很快土崩瓦解。史皇力戰而死,統帥囊瓦乘亂棄軍逃往鄭國。

率軍前來增援的楚將薳射並未參戰,見囊瓦兵敗,便自行撤軍。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省安陸西北的溳水)渡江時,被吳軍半渡而擊之,未渡河的楚軍全部被俘虜。

僥倖過河的楚軍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境),正在埋鍋造飯,吳軍先鋒夫概部追至,楚軍棄食而逃。吳軍吃了楚軍的飯,繼續追擊。楚國左司馬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潰敗,急率本部兵馬趕來救援。夫概在沈尹戍的凌厲反擊下被打敗。但吳軍主力隨後趕到,孫武指揮部隊迅速將楚軍包圍。楚軍無力突圍,沈尹戌見大勢已去,遂令部下割下自己首級回報楚王。楚軍至此失去有效指揮,慘敗潰逃,陷入支離破碎的境地。

吳軍在此後的追擊中又連續五次擊敗楚軍,一路殺向郢都。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群臣反對,帶親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傳至軍中,楚軍立即渙散。吳軍於公元前506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柏舉之戰遂以吳軍的勝利告終。這是楚國建國以來,都城第一次淪陷,也是楚軍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慘敗。

柏舉之戰:兵聖孫武出奇制勝

柏舉之戰

戰役分析

柏舉之戰是古代一個典型的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戰例。楚國地方數千裡,兵車數千乘,附庸十餘國,國力雄厚,武備充足。此前中原諸侯歷次對楚作戰,也僅能擊破其軍,阻其擴張而已。吳王闔閭以新興後進之小國,兵力不過3萬餘人,竟能攻陷楚國國都,其中緣由,值得探究。

晉國聯吳制楚,令吳國實力大增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勢力江河曰下,各諸候國相互攻伐的兼併戰爭此伏彼起。諸侯兼併以楚為最,共吞滅60餘國;晉國次之,共吞滅25國。晉楚爭霸的矛盾之深不難想見。公元前584年,楚國亡臣巫臣向晉景公獻聯吳制楚之策。次年晉景公便派巫臣出使吳國,並帶去晉國的戰車、步兵,教授吳軍車戰、步戰之法。吳國很快攻滅了楚國東南所屬之蠻夷部落,成為楚國側翼的一個大患。晉悼公繼承景公霸業後,繼續與吳國保持密切關係,確保通吳之路,以牽制楚國。此後晉國曆任國君一直比較注重堅持聯吳制楚的戰略。吳國之所以能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國,與晉國這一大國多年來或明或暗的支持密不可分,包括吳軍分三師以敝楚的戰略,其指導思想也出自晉國三分四軍敝楚之成例。

吳國勵精圖治,政治優勢明顯

從公元前584年至柏舉之戰前,吳楚間的戰爭已斷斷續續經歷了60多年。楚國始終是一個方圓數千裡,兵車數千乘,國富兵強的泱泱大國。而吳國僅僅是一個偏僻落後的夷族小國,地小人少,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跟楚國相比差距都很大。

抗楚過程中,吳國統治集團逐步認識到,要想戰勝強楚,必須奮發圖強,全面提升國力軍力。壽夢、闔閭採取了很多開明的軍政措施,並且禮賢下士,重用一批多謀善戰的英雄豪傑。特別是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的孫武,在指揮宮女演練陣法時,因宮女們不遵號令,竟以”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為由,不顧闔閭求情,當場斬殺了兩名宮女隊長。這是闔閭最寵愛的兩名美姬,可他非但沒有怪罪責罰,反而拜孫武為將,其胸襟氣度令人折服。

在明君、賢臣、良將的共同努力下,吳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後期東南方的強國。與之相反,同一時期楚國的統治則非常糟糕。楚平王殘忍悖逆,濫殺忠良;繼位的楚昭王耽於享樂,昏聵無能。楚國民心不穩,又結怨周邊,陷入內憂外患之中,與吳國的實力差距逐漸縮小。

孫武舍舟就陸,達成戰略奇襲

一定意義上說,打仗即打將。吳國將領們的戰略謀劃、組織指揮、臨機決斷、配合作戰等能力總體上高於楚國將領,尤其是主將孫武,更是曠古爍今的戰略家、軍事家,被譽為兵聖。孫武的戰爭指導英明賽智,並得到吳王闔閭的全力支持。

柏舉之戰前,孫武和伍子胥商討制定了“三師肆楚”的疲敵戰略,經過6年的輪番騷擾,不僅消耗了楚國的國力軍力,而且令楚軍上下形成思維定勢,對吳國大舉進攻失去了警惕。

吳楚多年爭奪的重點都在淮上,而此次伐楚,孫武一改從前糾纏淮上,步步推進,徒事消耗的戰略。在淮上僅留存舟船等運輸工具,主力棄舟登陸,從江淮間直遇楚國都城。這一戰略方針的調整,使關軍出其不意地順利突入楚國腹地,直達漢水之濱,造成進逼郢都的有利態勢,以戰略奇襲贏得了主動。

楚軍統帥嫉賢妒能,導致戰場慘敗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強國,尤其在春秋五霸中,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創造的霸業能與楚莊王相媲美。儘管這一赫赫任國後來因政治腐敗、內部動亂、爭權奪利等原因,在60餘年的吳楚戰爭中敗多勝少,但其國力軍力仍遠勝吳國。柏舉之戰,楚國20萬大軍對抗吳、蔡、唐3國聯軍不足4萬人,卻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最後甚至連都城都淪陷了!楚軍統帥囊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囊瓦為人貪婪無恥,蔡、唐兩國原本都是楚之屬國,兩國國君前往楚國朝聘,囊瓦向他們公然索賄,遭拒後惱羞成怒,竟擅自軟禁蔡候、唐候。兩國不得已只好送給囊瓦貴重禮品,蔡、唐國君獲釋回國後矢志復仇,背楚投吳,合力伐楚。

柏舉之戰的生死關頭,楚軍雖然被動,但左司馬沈尹戌卻提出了相當高明的建議,按此計劃執行,楚軍極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全殲孤軍深入之敵,至少不會招致如此慘敗。然而,統帥囊瓦卻嫉賢妒能,唯恐屬下搶了功勞,成脅他的地位,竟改變計劃,輕率地渡過漢水,放棄有利陣地,在不利條件下與吳軍決戰,最終喪師辱國,令局面不可收拾。

吳國沒有明晰的滅楚大略,功敗垂成

古代和近代戰爭中,摧毀敵國重兵集團、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一直是戰爭的基本著眼點。吳國在柏舉之戰中殲滅了楚軍囊瓦主力,但對立即撤退的薳射援軍,沒有“力求全殲,不使漏網”。清發水之戰中,擊敵半渡獲得巨大成功,也只俘敵一半。雍澨之戰企圖圍殲沈尹戌部,同樣不夠徹底。

吳軍雖然跟蹤追擊佔領楚都,但沒有進一步徹底攻滅楚國的戰略計劃,反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伍子胥一心報父兄被殺之仇,放縱吳軍對郢都極盡蹂躪破壞,並掘開楚平王墳墓,鞭屍洩憤;闔閭進入楚宮,強佔平王夫人(即昭王之母);蔡、唐兩侯則進佔楚令尹囊瓦官邸,以索回各自珍寶為名,掠走所有財物。吳軍燒殺劫掠,不僅激起楚國全民抵抗,而且引起諸侯的戒懼警惕,在政治上陷入孤立。闔閭此時聽不進孫武的勸誡,既沒有窮追到底的滅楚雄心,又放蕩不羈影響了全軍鬥志。楚國殘兵敗將重新彙集,在秦國援軍的配合下,聯合發起反攻,吳軍最後不得不撤出楚境,與唾手可得的全局勝利失之交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