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的沙堡村粉坊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


柴志強

粉坊就是製作加工粉面、粉條、粉皮的作坊,主要以加工粉條為主,粉條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口感順滑爽口,是人們餐桌上離不了的美味,改革開放以前,粉坊在沙堡村是副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沙堡村位於義安鎮中心,據介休市二十餘里,緊挨著南同蒲鐵路,背靠汾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一直有狐岐山流下來的泉水和汾河水滋潤著這片土地。

沙堡村的粉坊為什麼“出名”,首先是產量大,先得從集體合作社時期村裡副業開辦的粉坊說起,我父親回憶,當時副業的粉坊光工人就有將近二十多個人,晝夜輪班制粉,當時副業就有自己的汽車,出去採購土豆等原材料,就是用汽車往回拉,方圓百里村民們吃的粉條,一大部分就是產自沙堡村粉坊,有時還外銷到外鄉。

那時父親才十來歲,家裡吃不飽,經常和小夥伴們去粉坊蹭吃的。父親和我說:“粉坊裡每個班都有六七個人,分大師傅、二師傅、大師兄、二師兄、還有好幾個師弟,半夜兩三點就開始工作,到太陽爬上山頭的時候,第一鍋粉條已經出鍋晾曬。”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父親說:“雖然他當時年齡小,但副業粉坊制粉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最讓他記憶猶新的就是在熱氣騰騰的粉坊裡,小師弟們把火生的旺旺的,鍋裡的水翻滾著,大師傅哼著小曲,漏著粉條,中間休息時,每人來一碗二粉面做的擦疙蚪,再來一個從火中烤熟的土豆,吃著特別的美味,要是還沒吃飽,順手抓起一把粉條,加上鹽、醋、辣椒,吃在嘴裡特別的香”。

沙堡村的粉坊為什麼“出名”,其二就是質量和品質,集體合作社的時候,村裡創辦了副業,由我外公劉慶昌和田毓昌先生,負責了副業裡油坊、粉坊、醋坊等的管理工作,粉坊的技術管理工作由劉長秀爺爺負責。

解放以前劉長秀爺爺就在村西的石頭院廂房裡開了粉坊,是制粉的行家裡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沙堡村副業解散,在改革開放初期,劉長秀爺爺的兒子劉根元,子承父業,在自家的院子開了屬於自己的粉坊,傳承著制粉這一技藝。

為了瞭解沙堡村的制粉工藝,我特意走訪了劉根元(小名劉三小)先生,劉根元家中男的排行老三,個子不高,但長相敦實,和我父親是發小老鐵,小時候就和我父親經常跑到副業的粉坊裡,找粉條和土豆吃,劉根元為人憨厚,我們都親切的叫他三小伯伯,在文章中我稱呼劉伯, 劉伯和劉伯母得知我走訪的目的,一起坐在他家客廳裡,激動的和我聊起開粉坊製作粉條的工藝。

劉伯非常熱情、耐心的和我談起了製做粉條的工藝流程,劉伯平常說話隨性,但講起制粉工藝就很嚴謹,伸出手指給我一、二、三數落著……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一、首先先介紹了制粉的工具


1、打漿機:是粉碎土豆、紅薯等原料的,粗磨。

2、小鋼磨:是製作粉漿的,細磨。

3、布包:製作粉面時,當濾網,把粉面中的水困幹。

4、水籬:過濾粉面雜質的濾網。

5、木頭瓢:用樹根製作的,是用來打芡的。

6、葫蘆瓢:用種植的葫蘆製作的,是用來漏粉條用的,從1-4毫米,孔的直徑不一樣。

7、銅璇:也叫“粉皮璇子”,是用紫銅打造,是製作粉皮的工具。

8、粉簾:是用高粱杆編織的,是用來晾乾粉皮的。

劉伯指著院子裡的西廂房告我:“那些制粉的傢伙事,都在那裡存著,制粉還需要水池、水缸、涼粉條的架子就不細細說了”。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二、劉伯又和我講起製作粉面、粉條、粉皮的流程(從談話中得知,整個流程一個週期需要三天,特別耗時費力,就是開個小作坊最少也得兩三個人。)

1、清洗---原料土豆或紅薯倒入水池進行清洗。

2、打漿---清洗乾淨的土豆或紅薯,送入打漿機粉碎。

3、磨漿---粉碎後再送入小鋼磨,磨成細細的粉漿。

4、過籬---把細漿倒入濾網,進行一次過濾,介休話叫這道工序叫作“過籬”。

5、發酵---夏季需靜置自然發酵4個小時,冬季的時候需要生火,進行室內發酵6個多小時。

6、一次沉澱---發酵好後沉澱12個小時,後排水,粉面進行一次分層,最上部是粉渣,需要去掉,去掉的粉渣用來喂牛餵豬,其實也沒什麼營養。

7、二次沉澱---去掉粉渣後,再經過水籬(細濾網),去除雜質,沉澱一晚上。

8、二粉面---二次沉澱完成後排水,上層呈紅色稀稠狀的就是二粉面,製作粉面時,打漿的時候加入高粱才有二粉面,純土豆是沒有二粉面的,製作粉面的時候,二粉面屬於廢料,是不能製作粉條和粉皮的,但可以做麵條,山西人愛吃麵,和麵時摻入二粉面,做出的河撈麵、擦尖口感特別爽滑有勁道。

9、精粉面---下層白白的就是精粉面,上面說過純用土豆,只有精粉面,是不會產生二粉面的。

10、吊水---粉面分離好後,放入布包中,懸於空中,把粉面中的水給困幹困出來。

以上就是粉面製作的過程,10斤土豆才能出1斤到1斤2兩的粉面(澱粉),10斤高粱能出4斤到4斤2兩的粉面(澱粉),下來就是粉條的製作過程:

11、打芡---生火把水燒開,先用開水衝精粉面,精粉面比例約為10%,使用木瓢打勻,打成粥再攪拌,從白色打成透明,慢慢從液體成型,現在為六成熟,這一步的關鍵是控制好稀稠度,這個環節是制粉工藝最累的一環。

12、煮---打好後連盆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鐘,煮熟撈出冷卻至50-60℃,以能放入手為宜,再放入乾粉面攪拌40分鐘,呈麵糰狀,準備漏粉。

13、漏粉---把加工成的麵糰狀的粉面放入葫蘆瓢開始漏粉,漏粉也是個技術活,技術好露出的粉條粗細均勻,漏下的粉條漏入沸水中煮一分鐘,再撈入冷水中冷卻,再撈出梳理到竹竿上,困水一個小時。(這一環有兩個重點:1、漏粉前,粉面打芡必須煮熟,才能漏粉,要不粉條容易斷。2、漏粉必須漏一瓢梳理一瓢。)

14、晾曬---粉條撈出困水一小時後,上房頂或在院子裡晾曬。冬季的時候,梳理好的粉條要入窖,放上三天後用溫水化冰,再拿到室外晾曬。粉條晾曬乾到90%以上,就可以存放出售了。

再以下就是粉皮的製作,粉皮比粉條製作要容易點:

15、成型---用冷水加粉面攪成粉茨,把粉璇放入沸水中,攪好的粉茨往粉璇裡一放、一轉、一加熱,再把粉璇一併撈出,放入冷水中冷卻。

16、晾曬---把冷卻成型的粉皮撈出放到粉簾上晾曬,涼到七成乾的時候取下,再放到陰涼處陰乾(此環節主要目的是為了粉皮美觀、平整、成型好。)粉皮必須乾透才能疊放進行長期儲存,要不會黴變。

劉伯講的很投入,就像是身臨其境一般,從頭到尾一直用手比劃著每個環節。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三、原料的產地及配方

粉條的生產歷史悠久,有記載的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是古人智慧的一個體現,各地的粉條製作工藝大致相同,但各個地方所產的粉條也略有差異,在原料的採購地和配比上,差異比較突出,劉伯回憶在副業開粉坊的事,制粉用的原材料有土豆、紅薯、綠豆、高粱、三不吃(方言,豌豆的一種,產自陝西的大山裡,在沙堡村集體合作社搞副業的時候,因為困難時期,買不到綠豆,為增加粉條的勁道和韌性,是代替綠豆制粉的特性,後再未聽說使用過。)

沙堡村粉坊做的粉條分1、土豆粉2、紅薯粉3、綠豆粉三種。

1、土豆粉:因土豆粉比重輕,彈性大,口感好,市場需求大,售價利潤高,所以成主打產品。土豆粉的配方分兩種:1、100%的土豆 2、70%的土豆和30%的高粱,高粱澱粉含量高,加入後不影響口感,可降低成本。

2、紅薯粉:口感次於土豆粉,紅薯粉的配方:70%的紅薯和30%的高粱,因純紅薯粉製作時粘度大,不易製作,必須加高粱。

3、綠豆粉:配方為80%的高粱和20%的綠豆,也稱糧食粉。

劉伯家離我家不遠,走路幾分鐘,劉伯有一兒一女,姑娘比我小一歲,兒子和我妹同歲,我們兩家關係好,所以小時候經常到劉伯家和他孩子們打鬧玩耍,他開粉坊我記得特別清楚,後期由於粉條的製作成本高,幾乎沒有利潤,還的賠錢,所以劉伯伯的粉坊也就關了,買了拖拉機和我爸一起跑運輸。

劉伯母說:“後來不做粉條後,她到街上多次買乾粉條,用手一拿,發現粉條比重不對,比村裡做的粉重量重,外觀色澤昏暗,泡軟後沒有土豆的香味,經他們分析,粉條的比重重,估計是黑心的商家,往裡面加了石膏粉,增加重量,降低成本。劉伯母說五年前的時候,她在市場買正宗的臨縣產的乾粉條,那時就需要八九塊錢一斤,稍微有頭腦的人就會去算一下成本,10斤土豆才能出1斤到1斤2兩的粉面(澱粉),1斤土豆便宜也要1塊錢吧,乾粉條和產的粉面重量差不多,再加上人工費等,一斤乾土豆粉少說也得賣十幾塊,現在市場上的乾粉條才賣四五塊錢,是真的土豆粉條嗎?劉伯母懷疑著,從那以後,劉伯母再也沒在外面買過粉條子”。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劉伯母還特意教了我幾招辨認真粉條的方法:

土豆粉:外觀為純白色、透明、反光,比重輕(與市場粉條比較),泡軟後能吃到土豆味,韌性大,不易斷,口感勁道。

紅薯粉:外觀為黑黃色,味道較濃,成本比前者稍低,製作比較麻煩,紅薯粉粘度大,製作時必須加高粱,提高紅薯粉的韌性。

劉伯一直和我聊著做粉條的故事,從他的眼神中看的出他對他的這份事業是多麼的熱愛,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對製做粉條的每個情節,發生的每個故事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聊得過程中臉上滿是笑容,但我從他的言語中也感受到他那一絲絲的憂傷。

改革開放的現在,講的就是成本和利潤,用機械提高產量,用降低質量或作假的手段,提高利潤來賺錢的比比皆是,職業道德,技藝傳承,在現在社會中顯得微不足道……

在那個沒有廣告的年代,粉條質量的好賴可不是瞎吹的,必須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經過三老四少的反覆品嚐,最終才能得到周圍百姓的認可,沙堡村粉坊產的粉條在方圓百里的口碑是相當不錯的,特別的“出名”,以至於多年以後,還聽說外面的商販打著沙堡村產的粉條的旗號,在外叫賣。

1、沙堡村的粉條為什麼質量好?主要是因為貨真價實(良心粉),其次是對原材料的考究,原材料土豆一直是從陝西的米脂,沁源的王陶,呂梁的吳城山裡購進的,這些地方的土豆含澱粉量較高,原材料質量上乘,還有重要的一點,技術很關鍵,就是對配方配比的選擇。

2、沙堡村粉坊那麼“出名”為什麼最終還是全部關閉了?從集體合作社到改革開放,從集體粉坊到個人粉坊,如劉根元(三小)、楊玉德、竇俊虎等,多家開辦多年的粉坊為什麼都關閉了?主要是沙堡村人的人品就和沙堡村粉坊產的土豆粉條一樣,潔白無暇、有韌性,天然淳樸的容不進一點添加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昧良心造假的事不幹,索性都關了。

所以沙堡村的粉坊,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沙堡村粉坊是沙堡村一個時代發展的印記,閒暇之餘,記錄這些消失的傳統技藝,把這些技藝和故事傳頌下去,……

在我離開劉伯家時候,劉伯和我說,有生之年還想把粉坊給開起來,繼續做他的粉條子,我知道他,他不是為了賺錢,他是在留戀屬於他的那個時代……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柴志強

出生于山西省介休市沙堡村

介休市作家協會會員

供職於介休崇光發電廠工程監理部

個人愛好 :垂釣 繪畫 寫作

作者留言:“ 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記錄、傳承、弘揚我們家鄉的本土歷史文化和傳統技藝 ”。


“出名”的沙堡村粉坊|柴志強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