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公元257年,一代名將白起,在接到秦昭王的命令之後,自裁而死。白起為秦國征戰一生,功勳卓著,同時他為長平之戰大規模殺俘之事感覺到內疚,40萬放下武器後的士兵被他活埋,實在是天理難容的罪過。

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或許白起的委屈與內疚是真實的,但是這種衝突在歷史上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是千百年來無法解答的一個問題,即人道主義和戰爭的衝突。

白起的正面

2000多年來,對白起的褒貶不絕於耳,有些人稱之為戰神,而有些稱他為“人屠”,但是這些爭論在真實的戰爭面前,似乎毫無意義,我們先看白起真實的戰績。

公元前294年,白起為左庶長;公元前293年,為左更,進攻韓國、魏國,斬首敵軍24萬,俘虜了公孫喜、拔五城;公元前292年白起為大良造,攻打魏國,取城池61座;公元前280年,攻打趙國,攻下光狼城;公元前280年,攻打趙國,攻下光狼城;公元前279年,進攻楚國,攻下鄢、鄧等五座城池;公元前278年,進攻楚國,攻下郢、夷陵,秦朝以郢為南郡,白起封為武安君;公元前273年,進攻魏國,攻下華陽、斬敵13萬,與趙將賈偃激戰,敵軍2萬人沉於河中;公元前264年,進攻韓國陘城,斬敵首5萬人;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當中,大破趙軍,坑俘虜40萬人。

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根據這些戰績,很多軍事專家認為,白起是中國戰爭史上,繼孫武之後,又一位偉大的軍事統領,是秦國曆史上戰功最為卓越的將領。長平之戰創下了先秦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也是中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殲滅戰。這麼大規模的殲滅戰,放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白起一生當中征戰沙場30多年,攻下的城池70多座,殲滅的敵人超過百萬,可以說未曾打過敗仗。因此從軍事角度上講,白起是一個奇蹟,他譜寫了戰爭史上的新篇章,創造了戰略戰術的經典案例。

如果從秦國的角度來看,白起不但替秦國重創了韓、趙、魏、楚,極大拓展了秦國的領土,而且還提升了秦國的士氣,從根本上扭轉了秦國在戰國時期的地位,為後來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白起是秦人心目中的英雄,在他被賜死之後,很多百姓修祠堂祭奠他。

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白起的反面

但是如果從人道主義來看,白起又是一位罪人。白起打的不是擊潰戰,而是殲滅戰,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的戰役,必然導致殺人眾多。僅憑藉伊闕、華陽、陘城、長平這4場戰役,就斬首87萬人,如果算上未被記載的殲滅人數,還有秦國自身傷亡的人數,整個戰役死亡人數超過了100萬,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人道主義的大災難。

白起不僅在戰爭當中殺人,更為嚴重的是,在長平之戰之後,將趙國投降的40萬將士坑殺,這打破了人們所能夠容忍的道德底線。中國古代社會一致堅持“好生之德”,以殺生為惡。春秋時期的戰爭多是禮儀性質的,經常點到為止,但是秦國卻鼓勵士兵去殺敵,常常按照敵人頭顱的數量來獲得功勳。因此整個戰爭打下來往往都是屍骨如山,血流成河。

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如果從趙國人的立場看,白起無疑是一個殺人惡魔,40萬士兵幾乎是當時趙國大部分青壯年。當長平之戰的消息傳回趙國之後,趙國上下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恐懼和仇恨迅速蔓延。對白起和秦國的仇恨持續幾千年之久,在如今民俗文化中還可見。

白起是一位職業軍人,他的職責是奉國君之命,上陣殺敵,軍人時常為了勝利,不惜一切手段,長平之戰40萬俘虜,對秦國來說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放他們回去,這些士兵將來又是秦國的敵人,如果養著,將成為秦國巨大的負擔,而且這些趙國人也不願成為秦國的臣民。因此可供白起選擇的選項並不多,最後他還是選擇消滅這批有生力量。

戰爭與人道主義

戰爭和人道主義的衝突,是人類誕生以來一直無法擺脫的難題,人們崇尚自由、平等、人權,但是往往這些權利又需要通過流血才能獲得。人道主義需要保護人,而戰爭則需要殺人,兩者一直存在著對立的關係。從古至今,暴虐的政權無疑都是通過武力把它們給推翻的,即使今天舉著民主自由大旗的美國,依然用戰爭來解決人道主義問題。

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人類對戰爭的態度非常矛盾,即厭惡,又需要。明明知道戰爭不好,會死很多人,但是當利益衝突不可調和的時候,最後只能藉助於戰爭。

在歐洲,決鬥文化曾經盛行了上千年,特別是日耳曼人,當他們遇到糾紛的時候,就會在地上畫一個小圈圈,然後站在圈子裡決鬥,直到一方死亡或者認輸為止。即使到了司法健全的近現代,依然還有這種傳統,法官會把決鬥當作一種審判手段。貌似殘忍的決鬥,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社會地位和財產之類因素的影響,是現有條件下最大的公平。

所以看問題要回到當時歷史環境當中,而看似應該被同情的趙國,實際上也是歷史的阻礙者,秦朝的集權是大勢所趨,只有消滅那些大貴族的力量,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就像人體的免疫系統,我們感冒生病時候出現的發燒、頭痛等症狀,也是我們殺死病菌,實現整個身體健康的一個過程。

白起是戰神,還是“人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爭議


項羽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二十餘萬人,依然不失為英雄。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炸死幾十萬人,仍屬正義之舉。雖然我們不能原諒白起殺俘的罪行,但是至少可以理解他。

戰國後期到秦滅六國,是中國社會走向統一過程中的一個大動盪,大變化時期,秦漢以後實行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是社會穩定的基本保證,但是如果想實現這一政體,就必須通過戰爭手段,才能打破舊有的勢力。即使沒有白起,依然會有其他征服者做類似的事情,戰爭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傷亡,不可避免。

歷史就是這樣矛盾重重,任何偉大的進步都需要付出犧牲,輝煌背後總是有陰影,善與惡常常是硬幣的兩面,無法分開。白起的罪行雖然不可原諒,但是還原歷史,我們應該有更多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