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德川家康是德川幕府二百年基業的開創者,德川慶喜作為家康後人,是該基業的斷送者,家康曾被譽為"戰國三傑"之一,亦被歌頌為"聖人",若以"成王敗寇"論,則終結幕府統治的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顯然,若以狹隘的眼光看待,以為德川霸業為德川氏所有,德川家康曾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才擁有整個日本江山,則德川慶喜毫不猶豫地將"大政奉還"給天皇,實在有違家康當年的夙願,是地地道道的"敗家子",而要是著眼於大局,基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所處的國內外環境考量,則德川慶喜的舉動實乃保國之舉,不但避免了國家陷於內戰,還使得西方列強無機可乘,從而確保日本領土完整,免除了陷入四分五裂乃至被瓜分的危險。從這點上說,德川慶喜不是英雄而勝似英雄,其歷史功勞應不亞於其先人德川家康。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結束長達百年的戰國混戰狀態,日本由此走向統一,國家趨於穩定發展,德川家康功不可沒

日本自從1467年爆發應仁之亂以來,各地大名為爭權奪利,成為霸主,不惜相互廝殺,掠奪土地,控制商旅,給社會造成極大傷害,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

為此,結束混戰,實現統一,就成為當時社會共同心聲。十六世紀中後期,日本終於迎來了以統一為己任的"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但前兩位終因"心有天高,命有紙薄"而未能將統一大業進行到底,這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家康便被寄予厚望。

而德川家康素以有耐性的謀略家著稱,見此情景,果斷髮動關原大戰,從而消除了有力競爭對手,成為共主。與此同時,參照信長、秀吉的做法,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社會的政治舉措,並通過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充實和完善,由此奠定了二百餘年長治久安的局面。

可見,若不是德川家康抓住時機,奮力一搏,一戰定乾坤,日本混戰狀態有可能繼續下去,因為儘管豐臣秀吉在世時已經統一日本三島,然而在政權未穩之際撒手人寰,其子尚處幼年,雖已託孤,卻並不能保證受託之人毫無二心。

而家康大權在握僅僅5年便急流勇退,讓位子嗣,其主觀願望雖是想確保後繼有人,薪火相傳,而客觀上卻起到了穩定政權和民心,避免戰亂再次發生的作用,此外也有警示後人"創業難,守業更難"的意味,只要德川霸業屹立不倒,則日本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就無患。鑑於此,德川家業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是與日本獨立完整相一致的。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德川幕府中後期,境內饑荒不斷,西方列強蠢蠢欲動,幕府統治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從1720年起,日本不時遭遇反常氣候所致的病蟲害侵蝕,而氣候異常也與此前上百年亂砍濫伐森林有關。據《德川實紀》記載,1732年入夏以來梅雨接連下了近兩個月,以致於氣溫低於往年,使得蝗蟲、小綠葉蟬等害蟲一度繁衍過甚,引發嚴重蟲災,日本46個藩無一倖免,糧食生產受到重創,收成僅為63萬石,較以往減產173萬石,導致969,900人餓死,超過250萬人食不果腹

其後,諸如"天明大饑荒"、"天保大饑荒"接踵而至,進一步威脅著百姓的生存。然而災荒期間,精英階層不是努力賑災濟民,減免稅項,而是一如既往地敲骨吸髓,其仁義之心早已喪失,而在德川家康時期遇到荒年,藩主或村頭還能為農民著想,要麼給予免稅,要麼對其借貸,以確保他們渡過荒年。

與境內災荒相呼應的是,進入十八世紀以來,歐美商船、炮艦及捕鯨船經常出沒於日本海域,毫不顧忌日本主權,甚至提出非分要求。迫於內外形勢,1716年,八代將軍

德川吉宗率先進行"享保改革",繼而"田沼意次改革"、松平定信"寬政改革"及"天保改革"相繼出現,然而已經病入膏肓的德川幕府無論怎麼改革,都於事無補,這就促使危機進一步加劇,為日後德川慶喜無可挽回幕府統治埋下了伏筆。

1600-1700年,由於統治階層對民生能夠盡到照顧責任,即便發生災荒,農民也不至於餓死,加上這時期西方國家尚處於工業革命初期,還沒有發展壯大,不至於對日本構成威脅,這就造成了當時經濟繁榮發展,城鄉人口不斷增加的良好局面。古人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遺憾的是到了幕府中後期,大名及中高級武士已經奢靡成風,揮霍無度,"完全生活在歌舞昇平中。他們不知戰鬥為何物,同時……他們十個中有七八個羸弱得如婦人一般",如此腐朽沒落的統治階層,只會助推德川幕府江河日下,給將來德川慶喜挽救幕府製造了重重困難。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西方列強乘人之危,不斷迫使德川幕府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致使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鑑於在日本水域長期活動而幕府無計可施,由此助長了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1853年美國首先向幕府發難,要求日本為其提供軍艦及漁船補給,如若拒絕,將訴諸武力。臨走時海軍准將佩裡還不忘嚴詞警告,"敝人為示友好之意,是次只帶同4只小型戰艦,明春再回江戶時,若有需要,必會帶同更大型的艦隊。"

果不其然,第二年再次不請自來,而善者不來,來者不善。面對包括3艘蒸汽船在內的9條戰艦,幕府別無選擇,只好在《神奈川條約》上簽字,允許美國艦船停靠下田及函館,並答應其在下田派駐領事。日本國門一經打開,英法等其他西方國家趁機如法炮製。

而美國並不死心,步步緊逼,又要求日本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在哈里斯領事的恐嚇下,幕府老中井伊直弼力排眾議,1858年決定與美國訂立通商條約,對於部分朝廷公卿、大名及一些激憤武士的強烈反對,不僅橫加指責,嚴禁他們插手,還實施"

安政大獄",使得改革派大名無法在幕府立足,近70名志士被捕入獄或慘遭殺害,其中就包括吉田松陰這樣的勤王派領袖,這就勢必激起共憤,而條約中日本喪失關稅自主權和治外法權,導致日後日本黃金日趨減少,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外國人在日本犯下的諸如強姦、傷人案件屢見不鮮而本國又無權過問,這樣一來,幕府就成了眾矢之的,而非當初家康在世時君臨萬民,對幕府的不信任甚至對立情緒與日俱增,這樣就算日後德川慶喜順應潮流實行近代化改革,也無法挽回民心,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的幕府只好"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典範,這樣才能樹立起威信,而對外屈膝求和,喪權辱國,不顧國人的反對和抗議,甚至動用公權力打擊有識之士,這樣就把自身置於廣大民眾的對立面,統治合法性必將遭到質疑而失去領導的資格。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面對勤王志士要求"尊王攘夷",幕府虛與委蛇,敷衍塞責,更讓廣大志士義憤填膺

井伊直弼的倒行逆施和吉田松陰遇害,也讓井伊直弼惹來櫻田門殺身之禍,同時幕府被迫要求"尊王攘夷"。

1863年,孝明天皇接受勤王志士的請求,要求幕府馬上攘夷,而幕府卻尋求諸大名試圖說服天皇取消攘夷,結果遭到冷遇,無奈接受攘夷。

然而就在攘夷日期到來之時,幕府竟然按兵不動,毫無反應。長州藩志士便自行向美艦開炮,驅逐美軍,孰料卻遭到美法聯軍的合擊,經過一番激烈交火,終因敵強我弱而失敗。

值此關鍵時刻,幕府不派兵前往支援也就罷了,還趁機將倒幕志士、朝廷公卿趕出京都,讓他們無法在首都待下去。幕府的反動已經暴露無遺,愈加引起勤王志士的反感和不滿。

1864年,各地誌士齊聚一堂,在長州商討倒幕事宜。這樣因幕府消極對待"尊王攘夷"而一下子讓自己成為了靶子。其間長州志士高杉晉作組建的"奇兵隊"因武器裝備、建制方式都效法西方,軍隊成員來自武士和農民,隊伍嚴整,士氣高昂,殺敵勇猛而讓幕府、藩政府不寒而慄。

幕府由於處處被動,也就面臨捱打的局面。先是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軟弱無能,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後在"尊王攘夷"面前消極對待,不敢直面列強,還對失利的攘夷志士落井下石,其反動透頂、只想苟延殘喘的本質一覽無遺,則這樣的政府不要也罷,就算接下來德川慶喜走馬上任,勵精圖治,亦為時已晚,無濟於事。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危難時刻德川慶喜走上將軍之位,儘管努力改革,迎合倒幕志士,然回天乏術,卻做出驚人之舉

1866年幾經周折,德川慶喜終於問鼎將軍之職,他明知幕府凶多吉少,危在旦夕,但決意憑藉銳意改革以扭轉局面。然而,事與願違,氣數已盡的幕府已經走投無路,除了拼個魚死網破別無他途。

這一年,農民起事多達106次,都市暴動也不下35起,這就昭示著德川慶喜要想扭轉局面比登天還難,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情況已非當年德川家康可比,家康當年能一舉拿下關原之戰,與天下歸心不無關係,而幕府晚期應對內憂外患如此不力,如何得到民眾的擁護?

但德川慶喜還是試探著盡最大努力挽回幕府統治的可能,他上臺後積極支持前勘定奉行小慄忠順的改革,以期將幕府改造成西方式政府,同時接受坂本龍馬、後藤象二郎的建議,設立上下兩院,上院為大名組成的貴族院,下院為下級武士及平民組成的平民院,至於將軍可扮演首相角色。

在一切就緒後,1867年11月他鼓起勇氣,將"大政奉還"給天皇,並卸去將軍職位。孰料,頗具影響力的坂本龍馬在此間遭人暗算,薩長聯軍及朝廷公卿也就迅速做出反應,堅決推翻幕府,他們促請明治天皇實行維新,於是1868年1月幕府被廢,在新設立的

總裁、議定參與三項公職裡,德川慶喜竟然在新政府中毫無實職,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面對不守信用的勤王志士,德川慶喜被迫率軍與薩長聯軍交戰,以奪回領導權,遺憾敗北。於是德川慶喜便將希望寄託在勝海舟身上,誰知勝海舟認為幕府日薄西山,不足拼死一戰而舉城投降,這就讓德川慶喜頗感為難。

關鍵時刻,法國大使主動提出願意助德川慶喜一臂之力,此外本州島北部的大名也支持他背水一戰,然而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德川慶喜還是放棄了,他解散幕府軍,離開江戶城,悄然來到上野寬永寺隱居起來,而其做出這樣驚人之舉的緣由,乃是為了避免江戶城生靈塗炭,國家陷於內戰之中。

"天不助我","虞兮虞兮奈若何?"德川慶喜滿腔希望通過改革,達到振興幕府和國家之目的,他並非不清楚幕府處境,但凡事不去嘗試如何知道結果?他的改革很有針對性和時代意義,並非一個無魄力人所能做到,故而他才能贏得維新派領袖木戶孝允的讚譽,"德川慶喜的膽略實在不容小看,簡直是德川家康再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頗有建樹的人,卻因為幕府氣數已盡而無法使之起死回生,也就無法大展宏圖。

但德川慶喜畢竟不同於其他碌碌無為的將軍,如果說德川家康是為了實現統一建立德川家業的話,則德川慶喜改革、還政、歸隱等一系列舉動就是維護統一保持日本免遭禍害,從這個角度上而言,則德川慶喜就不是"敗家子",只能說他是站在國家高度而失敗的英雄,如果不是他主動放棄與倒幕派決一死戰,則後來的明治維新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近代化,須知德川慶喜之舉為後者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改革環境。

相對於德川家康創立霸業,德川慶喜是不是“敗家子”?

結語

作為德川幕府首尾兩位將軍,表面看,最後一位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比起開山鼻祖德川家康要黯然失色的多,其實如果從國家層面而言,德川慶喜的功勞並不遜色,雖然他接任將軍之職僅有兩年。

他的膽略、識見和氣魄都是不亞於其他將軍的,甚而有超出的嫌疑,只是從十八世紀以後,由於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使得幕府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終在嚴重的內憂外患面前舉步維艱。

但即便形勢逼人,環境險惡,德川慶喜還是毅然決然地挑起幕府最末一任將軍的重擔,以期通過西方化改革,重新打造幕府,使日本強大起來,從而擺脫列強的控制。

然而幕府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不管德川慶喜怎樣努力,都無法讓其走出困境,相反從大名、朝廷、武士到平民百姓,無不要將其打倒推翻而後快,這叫德川慶喜為之奈何?他何嘗不想做出像先人家康那樣的豐功偉績?

但德川慶喜最終還是以退為進,給自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不像某些反動勢力負隅頑抗,來個魚死網破,讓國家四分五裂,而是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解散軍隊,放棄內戰,歸隱寺廟,這樣的精神難道不足以感動歲月,與天地同輝?

德川慶喜不是"敗家子",他沒有糟蹋其先人家康開創的家業,而是變相地讓這種家業更加繁榮興盛,今天高度發達的日本就有其一份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