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一生僅到過一次的嶗山,在他筆下光芒萬丈

詩意山東 | 蒲松齡一生僅到過一次的嶗山,在他筆下光芒萬丈

《西江月·嶗山太清宮》

2020/1/3

獨坐松林深處, 遙望夕陽歸舟。

激浪陣陣打灘頭,驚醉煙波釣叟。

蒼松遮蔽古洞,白雲靄岫山幽。

逍遙竹毫拿在手,描寫幻變蒼狗。

詩歌鑑賞:

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夏天,蒲松齡一行到嶗山後,先在王哥莊的修真庵止宿,然後遊歷了嶗山上清宮、下清宮和八仙墩,因遇雨而住宿在青石澗。

蒲松齡一生僅到過嶗山一次,逗留時間也不太長,但嶗山在他筆下卻光芒萬丈。蒲松齡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膾炙人口的小說《嶗山道士》和《香玉》,這首《西江月·嶗山太清宮》則是順手之作。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裡,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