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之功与过之争


始皇帝之功与过之争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有一段独白完美演绎了始皇一生的功与过:“朕沥血二十年,终加威海内,扫平人间。天意不容吗?方圆百里,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一概杀之,杀而焚之,方圆百里,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这一段独白其实是秦始皇一生的真是写照!

首先,秦始皇嬴政幼年便继位,由相国吕不韦监国,随着秦始皇慢慢成长,一个中国封建王朝无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最终以秦始皇稳固皇权,吕不韦身死告终。这一段历史呢主要反映的是年幼是的始皇帝处于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的强大压力之下如何慢慢成长,最终稳固皇权,成为最高领导人的历程,由此可见,年幼的始皇帝在绝对的压力之下是有绝对的手段的,同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养成多疑复杂的性格。

始皇帝之功与过之争

其次,到了始皇帝中期,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强大的军事政治制度使得秦国军事力量傲视全雄,屹立九州。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于是乎,始皇帝用十年的时候扫平六国,将中华大地置于其绝对统治之下。结束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争雄的局面。可谓是气吞山河,前无古人。之后的书同文车同轨,秦直道,万里长城,种种遗迹无不彰显这位至高无上统治者的威严,不怒自威的形象赫然现于世人面前。所以始皇用20年的时间结束了乱世局面,可谓与影视中的台词相呼应!

始皇帝之功与过之争

晚年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信任方士,对儒生大开杀戒,由此便得了暴君知名!至此,秦始皇之功过之争便一直存在于史学界争论不休。

个人的看法是始皇帝之所以会得暴君之名,确实在中后期采取的一些措施有直接的关系,肆意杀伐,苛政猛虎!天下结束乱世,享太平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中华大地再次烟云笼罩。

如果真的要论功过的话。从长远看来,乃至后世,秦始皇功劳大于过失的!原因有三。

一、武功:始皇帝扫平中原,结束乱世局面,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大地,对外用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修长城。确保中华大地在始皇统治之下的绝对安全,稳定发展!为一点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功劳!

二、文治:书同文、车同轨,小篆为官方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之前,各国皆有自己的文字。以及其他的标准。统一之后各地乃至六国旧地皆有一样的路。一样的文字。一样的器皿,对于加快名族融合有绝对的优势,不会再像之前分为楚人,秦人,赵人等各方割据的现象发生。

三、过失:收天下之兵归于咸阳。坑杀儒生,实行苛政,修长城,徭役赋税沉重不堪,这是秦为什么会走向灭亡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主要分析的重点。

1、坑杀儒生,秦国至秦孝公时代任用商鞅变法,便主张法家治国,儒家在那个时代作用其实不如法家,天下大乱,首先在于人心丧乱,法家威严则刚好克制这类现象,始皇也一直任用这样的思想来治国,儒家思想恰好与之背道而驰,主张轻赋而治,以百姓为重,而始皇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力,坑杀儒生不过两种思想的碰撞出现的结果产物,如果不是始皇,后世之君用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碰撞,我相信自然会存在矛盾!

2、始皇虽然多疑,但是对于君臣以及六国贵族还是很宽松的,李信用20万大军伐楚,被项燕打败,回去后,秦始皇没有野怪,更没有杀,六国贵族也大都好好的生存下去!

小结:总的来说,秦始皇功大于过的。暴政,坑杀儒生也好。只不过是治国思想之间的冲突,而始皇帝和儒生也刚好是两种思想的执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