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特斯拉與亞馬遜為何“同時不同命”

金評天下 |覆巢之下,特斯拉與亞馬遜為何“同時不同命”

金評天下 |覆巢之下,特斯拉與亞馬遜為何“同時不同命”

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最近巴菲特可能很鬱悶,“抄底”已虧了數百億美元。但是對於公司的選擇,他說過一句話:“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在美國股市經歷了罕見的連續大跌之後,用這句話來套一下美國知名上市公司的表現,還真是這麼回事。


我們可以從這些公司的階段跌幅一窺究竟。最近幾年的大牛股是什麼?


肯定是特斯拉,從2018年年底開始,其股價從每股200美元左右上漲到今年2月最高968.99美元,階段漲幅最高接近5倍左右。但是,這樣一個公司卻是不折不扣的“概念股”,靠著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傳奇,特斯拉幾乎涵蓋了從火箭上天到新能源汽車落地的最頂尖最時髦的前沿科技概念。


當這些“故事”遭遇流動性氾濫的牛市,肯定就是特斯拉股價的笑傲江湖。但是,特斯拉的概念卻換不來實實在在的業績,2019年,特斯拉全年營收245.78億美元,僅僅比2018年同期增長了14%,而其2019年全年淨虧損8.62億美元,雖然比2018年虧損9.76億美元少了一丟丟,但顯然還處於概念炒作階段。既然是炒概念,那就是炒預期炒信心,基本靠的是資金的憧憬,而不是估值的支撐。所以,當道瓊斯指數大跌32%的時候,特斯拉卻跌了63%,兩倍於大盤指數的跌幅。


但是,有業績支撐的其它知名公司,階段跌幅就相對小些。比如同樣是牛股的蘋果,其2019財年全年營收為2601.74億美元,全年淨利潤552.56億美元。雖然蘋果股價漲了不知多少倍,但其最新的動態估值只有18倍左右。當然,由於其是最近十多年美國股市的標誌性牛股,拋售壓力也比較大,從分拆以後的最高價每股327美元跌到了現在的246美元,階段跌幅達25%,這個跌幅雖然巨大,但比大盤指數還是少了很多。不僅僅是蘋果,但凡有業績支撐的知名科技公司短期跌幅都不算太大,比如動態市盈率24倍左右的微軟,階段跌幅26%;動態市盈率只有9倍的英特爾,階段跌幅31%,和大盤指數差不多。這些都是“漲時重勢,跌時重質”的現實版本。


還有一些公司,雖然也身處大跌潮之中,但由於基本面因素,表現還很強勢。比如受益於線上娛樂在疫情之間的需求,奈飛階段跌幅連20%都不到。最近表現最牛的科技公司無疑是亞馬遜,由於線上購物需求大增,其最近還計劃在美國新增僱傭10萬名倉儲及物流員工,併為他們增加時薪。亞馬遜也是美國股市最抗跌的科技股,本週截止美國時間週三,道瓊斯已經跌了10%以上,亞馬遜的股價還是上漲的,即使是從今年的最高點算下來,目前亞馬遜的階段跌幅也不過16%。這在幾乎所有股票和大宗商品價格雪崩的情況下顯得尤其耀眼。


由此可見,基本面才是選擇投資標的的最根本因素,牛市可以講故事,甚至可以有泡沫,但要適度,而且始終要牢記“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