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统治?

小林历史观


汉初,由于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和楚汉争霸战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在对匈奴作战中失利,由汉臣贿赂单于焉支,才使得刘邦回到汉地。

在立国之初,汉朝统治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交错,相互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汉初统治的积极作用。一直到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逐渐分化诸侯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实行无为而治,一改秦法的严苛,降低政府税收,使经济得到恢复,人口增加。在武帝在位时实行了盐铁官营;

在文化上,采用黄老思想,推崇无为而治。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博取百家之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层面为加强君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外交上,经历了北伐匈奴失败后,汉朝采取对外和亲的政策,使得前期得到了相对安全的发展阶段,为武帝时期出兵匈奴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汉初承袭了秦代的法制和一些基本国策,不断的充实人口,恢复经济,积极调节上层建筑,最终成就了武帝时期横扫漠北,远征西域的功业。





史隅观澜


汉初的政权巩固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汉高祖刘邦即位时汉朝便尝试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实现统治的维稳,但刘邦去世以后汉朝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夺权的政治斗争,而吕后之乱平息后,历经“文景之治”的汉朝又面临地方势力强大、社会矛盾激化的困局。可以说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汉朝的政治统治才算真正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一统”政局。我按照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应经历“庶、富、教”三阶段的思想将汉初统治维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阶段为“治”:完善制度,巩固统治,增加人口

刘邦夺得天下以后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巩固政权。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承袭秦制,继承秦始皇建立的一套制度,继续实行郡县制,同时废除人民讨厌的秦苛政,最后杀一波可能会对巩固统治造成威胁的功臣。 在保证国家得以正常运行,不会再被战争推翻以后正式开始进行和平的建设。其后刘邦听从陆贾的建议改变治国方略,用文治的方法治理天下,实现了“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社会转轨,一举奠定了汉初政治统治的基调:

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且汤、武逆取而 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 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 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书·陆贾传》)

在这一阶段,刘邦采取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 恢复秩序,巩固政权,实现了汉初的“治”。

第二阶段为“富”: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让人民富起来

汉代思想家总结秦亡的教训, 认为秦始皇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是秦朝灭亡重要原因。 所以汉朝为了避免灭亡,就要简化刑法,减少工程,与民休息。于是“无为而治”就是汉初具体的修养措施。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这项措施就实行了起来,哪怕是后来吕后乱政也力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无 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而其后的“文景之治”更是把这种修养政策贯彻到了极致,人民真正富了起来:

“至武帝之初七十 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 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钱多的花不完都烂了,粮食多的吃不完也烂了,这得多有钱啊。在这一阶段汉朝以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使天下安定,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实现了“富”的小目标。

第三阶段为“教”:独尊儒术,重视教育

人一旦有钱就会躁动,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汉朝也是一样。“文景之治”致力于发展生产使社会富裕了起来,但同时也忽视对人心道德的教育,社会中的一些隐患再次威胁着汉朝的统治。比如人们对财富追求过度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长期的政治放松,无为而治也导致了地方诸侯势力过大,而社会人心的道德沦丧更是不必多说了不知礼义廉耻、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汉朝就进入了统治维稳的第三个阶段即“教”的阶段,注重人心道德的建设。而这一阶段的关键措施就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 《汉书· 董仲舒传》)

汉武帝贯彻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教育发挥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更以太学、察举制等措施给儒者至高的地位,一时间社会人心安定,人人钻求儒学,封建道德深入人心,实现了长治久安。汉朝完成了统治维稳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教”的阶段,从此国家进入正轨,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人心各方面都无法撼动汉朝的统治。

结语

综前文所述,汉初统治巩固的三个阶段具有一种普遍性意义,任何新生政权都要以“治”排除制度上、军事上的威胁,以“富”解决民生凋敝、社会动荡而有人造反的威胁,以“教”来孵化人心,实现长治久安。正是因为很好的完成了这三个阶段,汉朝才能达成“大一统”的恢弘局面,其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延续。


悠着谈


群国并行,内忧外患

在楚汉争霸之中,项羽逆时代潮流,实行分封制。但由于其分配地区偏颇,导致各地起义,在这场起义之中。刘邦成功集结各路反对势力,成功将项羽逼入绝境。最终项羽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于是刘邦就成为了汉朝的第一任皇帝,但因为各路反对势力有巨大功劳,因此刘邦在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来稳住这些势力。

因为刘邦不得不这么做,千疮百孔的社会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动荡了。汉初由于秦末天灾和各地起义造成了原本就缺少粮食的老百姓,在战乱之中还要被强行征收粮食。以至于导致百姓食不饱的情况已是常态化,社会上吃人的现状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饿死街头。

原本就处于积贫积弱的大汉王朝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外部骚扰又不断发生。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这些战争使得众人忙于权力的斗争游戏之中而无暇顾及北方匈奴的侵扰。

就在此时,北方的匈奴看到了良机,不断侵扰我国北部边疆,以至于汉朝建立之初,由于国家处于穷困和人数缺乏阶段,因此也无力与匈奴对抗,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一次次侵扰和掠夺边疆地区,这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大汉王朝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文景之治,七国祸乱

汉高祖刘邦也深知仿效分封必会造成中央政局的动荡,于是其采取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原本他以为"白马之盟"可以解除这个分封制的弊端,于是其分封九个同姓王。没想到的是在刘邦一死后,这些诸侯王就蠢蠢欲动。

在"无为而治"的政策之下,汉朝的经济也有所发展,汉朝也不是那么一击即破的朝代了。这些诸侯掌控着七十几个县城,然而中央却只控制了十几个郡,而他们拥有着这七十几个县城的人民、土地和税收,这对中央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日益激化的情形下,汉景帝决定采取晁盖的建议——削藩。然而这就给了这些诸侯国一个起兵谋反的机会,他们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因此文帝杀掉了晁盖,课其也于事无补。

最终汉文帝决定出征平定七国的混乱,七国叛乱的平定使得汉景帝将官员的任命权和地方的行政权直接收归中央,诸侯王也成为了有爵无权的贵族。此后,地方诸侯的国家相当于只是汉朝的地方郡县而已。

武帝继位,强力削藩

文景之治之后,汉朝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此刻汉武帝继承祖制,继续对藩国进行削弱的策略。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地方诸侯不得不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后人,因此领土就被分的越来越小。而地方领土的不断缩小就意味着中央的土地被不断扩展,这样解决了大量的割据势力。

同时早在汉文帝时就规定了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祀祖先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根据自己所统领的藩国人数为依据来向中央献黄金助祭。只要地方诸侯藩国人数每达千人就要贡金四两,而余数超过五百人的也就要贡金四两,并且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

凡是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而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在祭祀宗庙时,继续遵循汉文帝的制度要求献酎金助祭。然而收到黄金之后,汉武帝却以所献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直接废除了诸侯106人,从此进一步削弱了割据势力。

以至于王侯尚存,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也就出现了封土而不治民的历史景象,中央借此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

内外朝制,强化皇权

汉武帝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除了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分裂势力。同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不断强化了中央皇权。

汉武帝时期,其开始提拔一些身边的年轻的亲信大臣,通过升官的方式让这些人成为皇帝在政务顾问,因此皇帝将国家大事开始与自己的亲信商议,从而就忽略了原本应该在朝廷商议的朝臣。久而久之,在中央朝廷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内外朝这种情况。

皇帝提拔的谋臣成为内朝的相关人员,这实际上就建立了除中央朝廷以外的非法定决策机构。而由丞相领导的文武百官虽然是法定一级的决策机构,但由于皇帝对相权的抑制使得其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其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内外朝的商议机构由于其处于不同办公场所而被称为内朝和外朝。

与此同时,汉武帝强化了其对军权的控制。为了改变汉初军队分散,而首都却无重兵把手的情况,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常备军。先设立羽林军、天水军等六军;后来又加强训练战亡的军人子弟,来加强中央常备军的势力,这也就开启了历代王朝存在的内重外轻的军队部署情况。此后,汉武帝掌握了一支强力的中央常备军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就从未消失,最终汉武帝将其结束。同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开始越演越烈,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就是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同时其通过建立中央常备军直接掌控了军队的控制权,形成了集军政财于一体的强力君主。


霖霖历史录


汉朝,全面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

在政治上,汉朝初期实施郡国并行制,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各王国的实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到加强。

在经济上,统治者吸取了秦朝末年,劳动力流失而、导致的耕地荒芜生产力被破坏的教训。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在继承秦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完善。

可见汉朝,初期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改进升级 ,这些做法也使汉朝相比于秦朝来说,更有生命力。

一、汉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1)官吏制度

汉朝时期大致延续了秦朝时期的官吏制度,但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适合专制主义的官制,这种政治体系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着后世各朝代的官吏制度发展。

在汉朝建立初期,采取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们分别负责,处理政务,协助军事,负责监察。九卿则有更加细化的工作,所有官员中丞相地位最高,这种官吏制度构成了汉朝初期政治运行的主要形态。

在三公九卿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尚书台制。汉成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地位和待遇与丞相平等,在职权上也不再是过去的副丞相,而是与丞相平起平坐的御史府。

汉朝初期的太尉是最高武将的称呼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到了汉武帝以后,太尉被改为大司马,此后,太尉的权利堪比丞相,到了后期,太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与丞相相同,自此“三公”才达到权力的平衡。

汉朝时期的“三公”虽然位高禄厚,地位尊崇,但实权掌握在皇帝近臣尚书的手中,这就相当于掌握在皇帝手中。

(2)地方制度

汉朝初期,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在手下大臣的帮助下刘邦顺利称帝,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册封了7个异性诸侯王,其中楚王韩信实力最为强大,随后刘邦通过各种计谋,将实力强大的异姓诸侯全部诛灭,分封了九个刘氏王侯用来拱为中央统治。同时封列侯140位,用来奖励功臣,在他死前,刘邦曾与大臣立下了“白马誓言”,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在地方上,汉朝沿袭了秦朝时的制度,推行郡县制。各王国权力强大,在地方政治体系中设有三公九卿,除了丞相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外,其他官职可由各地诸侯王自行任命。

汉武帝继位后,为削弱地方势力,实行了“推恩令”其中规定准许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将土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嗣。并且汉武帝还常常对地方诸侯挑剔刁难,废除爵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诸侯的实力大大被削弱。

此外,为避免地方势力做大,汉武帝将全国财产超过300万的富豪迁住到京师地区,由中央政府直接监控。同时全国被分为13部,每部设立刺史,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刺史可直接上书弹劾官员。

二、汉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1)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西汉初期,刚刚经历过秦朝末年的战乱,全国的农业经济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当时全国总人口由秦朝末年的2000万下降到了800万,由于劳动力的损失,出现了很严重的土地无人耕种的状况,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

首先,组织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政府组织军队中的士兵复员,免除这些士兵的徭役,鼓励他们进行生产。

之后下令全国在战乱中流亡或者是被卖到外地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生产,最后政府规定那些曾经因为饥饿而把自己卖为奴隶的人,可转为庶民,这个政策,让当时成千上万的奴隶获得了自由。

在这些措施下,各地农民和军队中的劳动力重新回到了农业生产上,这些措施为之后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惠帝和吕后掌权时期,曾多次大赦天下。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汉景帝时期,依然存在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缓慢的状况,皇帝曾亲自下田耕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的这种行为极大鼓励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使汉朝初期的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他统治时期,汉朝已经出现了国富民足的繁荣景象。

在商业方面,汉初的统治者都采用了抑制打击的措施,他们认为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农民们舍本逐末。汉高祖在建立汉朝之后,规定商人需要另立户籍,并且不准穿丝绸的衣服,不准骑马,不准携带武器。可以说在各种方面都对商人进行了人身侮辱,到了汉惠帝和吕后时期,这些侮辱措施虽然放宽了,但依然规定商人子弟不学进朝做官。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汉初的统治者深知天下安宁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首要前提,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刘邦在占领“三秦”时就颁布政策,鼓励农民开荒种田,到了公元前199年,为了鼓励生产,汉高祖下令凡是生下小孩的家庭可以免除两年的徭役。公元前196年又规定,凡是进入蜀中汉中和关中定居的人民可终身免除徭役,之后又发展成世世代代免除徭役。除此之外在其他地方,也是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战争没有结束,所以政策没有普及到全国各地,只在刘邦直辖的地区得以实施,而其他的地区依然是按照秦朝时的税率,直到汉惠帝即位,汉朝大局安定,这个税率才全面推广开来。

汉文帝时期继续推行汉高祖的赋税政策,并且还规定,凡是替政府向农民购买大量粮食的人,就可以进入朝廷做官。这个措施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军粮,并且给农民增加了收入,使百姓生活富足 。

(3)倡导节俭,约法省禁

汉元帝十年刘邦在霸上时,就曾“约法三章”,禁止军队乱杀无辜,大肆掠夺,建国初期面对国家经济困难的局面,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刘邦提出,通过对官吏俸禄官府费用的计算之后,再向百姓征纳付税,避免征税过重。同时地方贵族征收的赋税作为个人的生活费用不用上缴国库,这些措施减轻了当时百姓们的负担,安定了民心。

汉惠帝和吕后统治时期,继续贯彻了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废除了妖言令等罪名,国家迅速安定下来。汉文帝时期废除了家族连坐制度,崇尚节俭,在他统治的23年里,极其节俭,哪怕是身为皇帝身上都会有补丁,后宫的夫人也不会穿华美的衣裳。汉景帝时期,曾五次大赦天下,减轻法令,亲自耕种田地,号召全天下的百姓勤俭节约。

三、汉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文化措施

历史上的所有朝代诞生后都继承了前一个朝代的文化,文化不会因为战争消失,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灭亡,秦朝时的文化深深影响了汉朝初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朝时期的集权主义,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汉朝政治文化的各个角落,并且还进行了加强。

同时,汉朝还对秦朝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汉朝时期对秦朝时期的严苛的法律,禁行了缓释。

汉朝还将秦朝“大一统”的理念进行了升级,在秦朝“大一统”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上,构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反对诸侯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将思想统一于儒学之中,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关系,社会人际关系趋于稳定和谐,这种政治理念被一直延续了下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

总结:

汉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升级,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维护统治,必须要保证人民的利益。


旧时楼台月


汉朝成立初期,中原大地经过多年的战争,经济水平急剧下降,人口数量大量减少,如果不采取措施休养生息,只怕天下又会打乱,于是,汉初多位皇帝将恢复经济作为汉朝的首要任务。

刘邦初建汉朝,接秦之弊,社会经济残破。刘邦及其大臣总结暴秦短命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天下,“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决定惩秦之失,改弦易辙。


刘邦在统治政策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废止秦朝社会经济军事化政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一是组织军队官兵复员务农,“以有功劳行田宅”

根据官兵的功绩大小、爵位高低,赐予他们数量不等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政策解决了军队复员问题,使大量官兵转化为拥有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并优崇其地位,保护其权益,为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探寻了一条道路。


二是招抚流亡,“复故爵田宅”。下令因秦末战乱而流亡山泽的人回归原籍,恢复他们原先的爵位和田宅。

这一政策使脱离农业生产的流民重新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土地财产,实现了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重新结合,有力地安定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

三是释放奴婢,“皆免为庶人”。下令将在秦末战乱中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者全部释放为庶民。

此举解放了一些身陷奴隶地位的劳动力,提高了其地位和身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是轻税薄赋,减轻负担。

崇尚节俭节用,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实行“什五税一”(即十五分之一)或“什一之税”(即十分之一)的薄赋政策。更多地让利于民,更多地让民众获得经济发展的实惠。

这些政策,很好地赢得了民心,稳定了社会秩序,实现了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直接结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巩固了新生的王朝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