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啥都懂的董老師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幫您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情況?

三年前,54名活潑可愛的寶貝們,因為天大的緣份走到一起,組成了一個新的班集體,又因為天大的緣份,我有幸能陪他們一起走過初中三年。

初一那年,54名寶貝個個天真無邪,僅有的三、五名稍顯成熟的小姑娘、小小子,也是偶爾的發會呆,叛下逆,三言兩語就能讓他們“改邪歸正”。那年,無論是在學習成績上,還是在其他活動方面,他們都你追我趕,不分上下。

初二開學後,因為學習科目增多,難度加大,逐漸有孩子學習上感覺吃力。有一名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學習特別勤奮,可就是弄不明白數學裡的證明題;還有同學反應聽物理課像聽天書;有幾位原本英語很好的同學,因為忙不過來,把英語也落下了;加之,我們這裡初二期末生物、地理結業,算到中考成績裡,有個別學生只注重學習生、地兩科,而忽略了其他學科。

最主要是初二開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與家長對抗,聽不進老師們的教導,學習成績開始下滑。

初二期末,班級呈兩極分化趨勢。54名學生,優秀率43%,學困生率卻達到了37%,學困生率比初一期末高出20個百分點,兩極分化嚴重。

初三開學後,又多一門化學學科,而且為了迎接中考,課程進度相當快,初二出現的學困生們,即使有的轉變態度,想奮起直追,也是頗有難度的。大多數的學困生乾脆放挺,要麼睡覺,要麼搗亂,上學期的期末考就已經看出天上地下的差別了。

你看,這就是有人說的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很符合我班的情況哦╮(╯_╰)╭!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初中生師友


確實是這樣的,初二絕對是初中的分水嶺,見過太多太多的學生初一的時候學習很好,但是初二就涼涼了,初三更是連普通高中都費勁了,為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是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吧。

第一、初一不太難,學生有新鮮感

由於我們同學在小學的時候,基本都培養了好的學習習慣。語數外這三科小學也基本學習的都挺好的。初一的課程呢基本也都不太難,雖然學科數有所增加,但是,都是剛入門,學的淺,並且由於剛剛進入中學,大家還有新鮮感,還具有小學的那種學習勁頭。其實,我們成年人問問自己,如果你現在能拿出小學三分之一的學習勁頭,還是何愁什麼這證那證考不過呢?

第二、初二開始增加了物理,並且有生物地理結業考試

各地可能有所區別,我們當地是初二開始增加物理學科,我們物理初二上學期不難,還很有趣,大家樂意學。但是初二下學期力學就比較難了,很多同學弄不明白。並且。初二數學開始學的也比較難了,計算量比較大。有些同學堅持不住。我們當地初二下學期要進行生物地理結業考試。要算在中考成績裡的,所以,壓力也比較大。加上孩子這個時候年齡也大了,家長不會像小學那樣什麼事情都看著,外面世界誘惑比較大。特別是現在很多同學美其名曰,週末父母怕找不到他,他必須帶手機,基本都是玩遊戲了。

第三、初三備考壓力大,之前欠賬太多

學習這件事是一點點積累的,等到了初三,很多之前不好好學習的同學,突然發現哪裡都不是太會,哪裡都欠缺。總是有考試,作業又很多,家長給的壓力也大。所以這個時候會的同學基本越學越會,不會的同學那是越來越跟不上。有人說初三現追也來的,告訴你來不及!極個別人非常聰明覺得可以,那也是極少數極少數人。更多同學這個時候還是一點點追的。所以,想要學習,就要趁早!


張老師的分享


初一不分上下。

比如我是英語老師,那麼在七年級的教學當中,以過度小學所學的語法時態詞彙為主,但是在七年級也會接觸到很多新鮮的結構,表達,這個時候老師會更加系統的方法來講,這是和小學不同的,小學知識重視情境體驗,中學知識注重準確性。

初二兩極分化。

等到初二的時候,孩子在初一一年,如果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記認真,背書認真,那麼在初二就會盡快的凸顯出來,初二的知識點會稍有不同,例如會學到完成時態一些較難的比較級結構賓語從句等等,這個時候基礎紮實的孩子就會突顯出來,相反,那現在初一年級不重視外語學習不重視筆記吃小學老本的同學就會也清晰的顯現出來。

初三天上地下。

顯然,如果在初二還沒有覺醒的話,那麼到初三就徹底很難有突破了,除非付出超乎於其他同齡同學的努力也有可能力挽狂瀾,但是往往這種情況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學習重視積累,重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高考英語倒計時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老師常用這句話概括初中三年學習特點。這種三階段分化,在小學、初中、高中都會有不同程度出現,只是初中最普遍,也最容易被人們關注而已 。總體說得在理,但有因文害義之嫌。

此語意在強調初二的重要作用和關鍵節點。“小學底子好,初一成績看不出啥,可到了初二,尤其是數學,難度加大,溜號2分鐘都能差老多。”從知識層面講,初二所學的科目內容多,難度大。從心理層面講,初二部分學生出現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是等問題。從思維層面,初二知識學習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這些方面的影響導致初二學生出現明顯兩極分化。

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分化加劇,在中考面前自然出現天差地別的優勝劣汰情形。這裡我不再細說,重點說說“初一不分上下”。

“初一不分上下”,前提條件是全部學生的小學底子都很好。過去,重點中學的初中可擇優錄取,初一整體生源優質,基礎好、習慣好加之學習內容相對簡單,所以不分上下,大家的成績彼此彼此。非重點的初中校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現在,則是劃片招生、電腦派位,所有初中學校的初一生源都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那是因為很多孩子在小學就已經嚴重分化。

1.從學科看,英語分化提前。

很多孩子和家長對小學英語的學習,重視不夠,習慣不好,積累不足。上初一後,很多孩子的英語學習輸在了起跑線上。

2.從性別看,男生分化較大。

小學階段突出語文、英語等語言學科的學習,較多男生語言能力發育遲於女生,老師提供的回答問題、登臺表演等鍛鍊機會少,加上還有不少不願意開口朗讀、說話。這就造成很多男生在語言學科上落後於人,逐漸出現厭學、不自信等情形,在小學中高年級就被分化開來。

3.從年級看,高年級分化大。

這個道理跟初中一樣“低年級不分上下,中年級開始分化,高年級天上地下”。分化原因除了學習容量加大、難度變深等原因之外,心理因素也是有影響的。隨著現在孩子的性成熟低齡化,青春發育期提前,一些孩子開始自我意識增強、叛逆心理加重,不配合家長和老師;一些孩子春心萌動,關注異性,無心學習。家長、老師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並加以適當引導教育,這些孩子的分化幾乎不可避免。

所以,孩子學習分化過程是漸變的,也是分階段的。家長、老師不要被一些“因文害意”的觀點表述所誤導。防分化,要抓緊,抓早,抓細,抓實。不然,亡羊補牢,則事倍功半。



咬文嚼字的魚


其實在初一的時候,每個孩子和每個孩子都是相差不大的,因為在剛上初中的時候大家的基礎基本上相同的。到了初中要學習的知識和小學可以說是沒有多大的聯繫,學習的大部分都是新的知識。而且初一的知識並不難,只是會添加很多新的學習理念和新的學習科目,初一鍛鍊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細心能力,如果你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做題比較認真,那麼你在考試的時候考一個好的成績是挺容易的,如果不細心你也會因此失去很多分數的。

到了初二,學生們都已經學習了一年了,這時候學生們在班裡的名次或者學習的好與不好都已經十分清楚的,一般班裡的前十名都差不多是固定的了,那些不好好學習的學生也就那樣了,該玩還是玩上課從不認真聽講,下課也不好好學習。因此班裡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學習好的一派,每天好好學習,一起討論,坐在班裡的前排,而不好好學習的學生也就是自暴自棄了,坐在班裡的後排,老師也不太管他們了。

初三的時候,每位學生都會面臨著中考的壓力,所以學生們都在開始好好學習,在這個時候每個班肯定都會有一些黑馬開始往外冒出,就是在初一初二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到了初三的時候開始著急了,然後開始好好學習了,等到中考的時候也會考一個不錯成績。不過這樣人畢竟是少數,因此到了初三你會發現,老師們基本都在照顧那些考學有希望的學生,而那麼沒有希望的學生老師也不會去管了,因此造成了天上與地下的差別。


張紅利教育微思考


您好,這裡是公務員小課堂,首先很高興為您解答!!

1.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初一的內容普遍比較簡單,拿數學來說,基本都是計算題,不會有太多難題,都會做,只是細心不細心的問題,並且剛上初中,學生還不是很熟悉,有新鮮感

2.初二會增加很多難點,初一可能背誦比較多,即便沒聽,後面背一樣會,但是初二涉及很多公式計算這些,不聽,壓根兒不會,有的地方還會涉及到某些科目的結業考試,還是拿數學來說,初二會由初一的計算到初二的幾何,函數,不再是簡單的計算,如果不認真聽,做題根本沒有思路,輔助線怎麼做,完全不知道,所以會發現很多學生初一成績好,初二就不行了

3.初三就天上地下,其實有的學生初二就這樣了,之前落下的功課太多,畢竟三年的東西不很難短時間補回來,還有一邊學新知識一邊補以前的,並且初三備考壓力大,多種考試迎來,扛不住,很難補起來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公務員小課堂


初一的孩子稚氣未脫,在心理上還有小學思維、感受與反映的慣性,對家長和老師還有一定的依賴性,基本上都不會跑太偏。在所學知識上,內容還比較簡單,學習上的困難戶少,所以從整體上看,大家差距不大。

到了初二,學生對學校、對老師、對初中的學習生活日漸熟悉,在年齡上進入青春期,半大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減弱,自我發展的意識增強。同時上學七年,有的孩子就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初二的學習任務增重,在學習上屢遭打擊,學習積極性受挫,慢慢形成掉隊現象。

到了初三,孩子各方面的問題開始集中爆發,兩年初中的學習,積壓了大量知識的漏洞,孩子從無力彌補到最後的無心彌補,最終敗下陣來。

這種說法更形象的比喻,就是長跑,第一圈由於剛開始跑,大家體力上都比較充沛,也不太考驗毅力,所以不相上下。第二圈,需要體力與毅力,凡是體力不濟,沒有毅力的就要墊底了。第三圈,有的人就絕望了、開始放棄了。很自然就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初中高中不掉隊,就應該在小學不斷地培養良好的習慣和知識儲備。


車馬轔轔


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小學到初中知識結構有連貫也有差別,小學學習的知識記憶性的東西佔主要,雖然有邏輯運算,但相對比較容易,知識結構也不復雜比如加減乘除,分數運算等,按小學生的智力發育,只要他用心用功學習,基本都能夠掌握,小學的差異主要原因是努力程度和學習方法,邏輯思維既智商在成績差別中不是主要的。小學階段由於家長大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並且孩子學習也不困難,小學生又比較聽老師話,所以成績都比較好。特別是女孩,又聽話又努力,小學很多女孩成績都比較好。到了初中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與小學雖然有銜接,但也有很大差異,邏輯思維在學習中起很大作用,邏輯思維能力與智商有很大關係,初一還好,知識比較簡單,跟小學相似,所以成績差別小,到了初二知識結構變得複雜,智商略低一點的學習就有點吃力,一部分學生就知難而退,這期間學生由於生理心理變化大,學生出在叛逆期,較難管理,所以部分不努力學習和智商低點的成績就出現了差別!出現兩極分化,初三知識結構更復雜,邏輯思維能力應用又有提高,學習方法變得靈活多樣,所以比初二出現的兩極分化更明顯,誇張的說就是天上地下。

由於不同學生遺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生努力程度和學習方法等方面差別,所以成績會有差別,但只要孩子學習努力,學習方法正確,善於思考總結,也會取得很大進步!換句話說,只要家長老師孩子盡力了就好!期待每個學生都能有好的成績!


zxz那份執著


小學生的優秀跨度太大了,現在小學生年終測評給的不是具體的分數,而是優良中及,考100分和85分都是優秀,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差距,事實上差距很大。

曾經有位老師說過真優秀和假優秀就是這麼回事。

孩子升入初中之後,學習的科目加多了,除了原本的語數外,又加了史地生,難度係數增大,科目增多,有很多學生就吃力起來,尤其現在的學生不喜歡花時間背誦基本知識,又理解不了,尤其是生物和地理,基礎不牢固,成績有所下滑很正常。

到了初二又要加物理,很多同學都是拌倒在物理上。

初三的時候又加化學,很多同學原本的科目都已經疲於應付了,對新加的科目更缺乏積極學習的動力,更何況面臨升學,學生的壓力很大,情緒焦躁,一旦在碰上講課呆板點的老師,這一科基本就廢了。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現在學生學習很多都太過於依賴教輔資料,反而忽略了課本,很多同學數學基本公式定理沒記住,英語單詞積累不夠,語文閱讀理解根本抓不住重點,長此以往成績自然不行。

說到底,就是現在的學生對於基礎知識不注重。基礎不牢靠,拔高的題目更做不了。


—大麗—


年齡的原因

到了初二了,有的同學年齡確實還很小,還沒有認識到學習到底是什麼,到底為誰學,有的同學還是認為上學是父母安排給自己的任務。年齡太小導致有些知識理解上也存在短板,特別是邏輯思維這方面跟不上。

基礎的問題

有的同學在小學時基礎其實就不牢固。學校的考試特別是小學結束時的考試簡單了,拉不開差距,讓家長誤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還可以。初一的知識很多是小學的延伸,因此在初一的時候也比較不出差距來。

習慣的問題

初二了,知識的學習方法應該多樣化、個性化、系統化,因為科目多了,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死記硬背來學,肯定不合適。

總的來說,原因很多。因此需要積極適應和調整。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