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啥都懂的董老师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帮您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情况?

三年前,54名活泼可爱的宝贝们,因为天大的缘份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又因为天大的缘份,我有幸能陪他们一起走过初中三年。

初一那年,54名宝贝个个天真无邪,仅有的三、五名稍显成熟的小姑娘、小小子,也是偶尔的发会呆,叛下逆,三言两语就能让他们“改邪归正”。那年,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上,还是在其他活动方面,他们都你追我赶,不分上下。

初二开学后,因为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逐渐有孩子学习上感觉吃力。有一名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学习特别勤奋,可就是弄不明白数学里的证明题;还有同学反应听物理课像听天书;有几位原本英语很好的同学,因为忙不过来,把英语也落下了;加之,我们这里初二期末生物、地理结业,算到中考成绩里,有个别学生只注重学习生、地两科,而忽略了其他学科。

最主要是初二开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与家长对抗,听不进老师们的教导,学习成绩开始下滑。

初二期末,班级呈两极分化趋势。54名学生,优秀率43%,学困生率却达到了37%,学困生率比初一期末高出20个百分点,两极分化严重。

初三开学后,又多一门化学学科,而且为了迎接中考,课程进度相当快,初二出现的学困生们,即使有的转变态度,想奋起直追,也是颇有难度的。大多数的学困生干脆放挺,要么睡觉,要么捣乱,上学期的期末考就已经看出天上地下的差别了。

你看,这就是有人说的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很符合我班的情况哦╮(╯_╰)╭!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初中生师友


确实是这样的,初二绝对是初中的分水岭,见过太多太多的学生初一的时候学习很好,但是初二就凉凉了,初三更是连普通高中都费劲了,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第一、初一不太难,学生有新鲜感

由于我们同学在小学的时候,基本都培养了好的学习习惯。语数外这三科小学也基本学习的都挺好的。初一的课程呢基本也都不太难,虽然学科数有所增加,但是,都是刚入门,学的浅,并且由于刚刚进入中学,大家还有新鲜感,还具有小学的那种学习劲头。其实,我们成年人问问自己,如果你现在能拿出小学三分之一的学习劲头,还是何愁什么这证那证考不过呢?

第二、初二开始增加了物理,并且有生物地理结业考试

各地可能有所区别,我们当地是初二开始增加物理学科,我们物理初二上学期不难,还很有趣,大家乐意学。但是初二下学期力学就比较难了,很多同学弄不明白。并且。初二数学开始学的也比较难了,计算量比较大。有些同学坚持不住。我们当地初二下学期要进行生物地理结业考试。要算在中考成绩里的,所以,压力也比较大。加上孩子这个时候年龄也大了,家长不会像小学那样什么事情都看着,外面世界诱惑比较大。特别是现在很多同学美其名曰,周末父母怕找不到他,他必须带手机,基本都是玩游戏了。

第三、初三备考压力大,之前欠账太多

学习这件事是一点点积累的,等到了初三,很多之前不好好学习的同学,突然发现哪里都不是太会,哪里都欠缺。总是有考试,作业又很多,家长给的压力也大。所以这个时候会的同学基本越学越会,不会的同学那是越来越跟不上。有人说初三现追也来的,告诉你来不及!极个别人非常聪明觉得可以,那也是极少数极少数人。更多同学这个时候还是一点点追的。所以,想要学习,就要趁早!


张老师的分享


初一不分上下。

比如我是英语老师,那么在七年级的教学当中,以过度小学所学的语法时态词汇为主,但是在七年级也会接触到很多新鲜的结构,表达,这个时候老师会更加系统的方法来讲,这是和小学不同的,小学知识重视情境体验,中学知识注重准确性。

初二两极分化。

等到初二的时候,孩子在初一一年,如果掌握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记认真,背书认真,那么在初二就会尽快的凸显出来,初二的知识点会稍有不同,例如会学到完成时态一些较难的比较级结构宾语从句等等,这个时候基础扎实的孩子就会突显出来,相反,那现在初一年级不重视外语学习不重视笔记吃小学老本的同学就会也清晰的显现出来。

初三天上地下。

显然,如果在初二还没有觉醒的话,那么到初三就彻底很难有突破了,除非付出超乎于其他同龄同学的努力也有可能力挽狂澜,但是往往这种情况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学习重视积累,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高考英语倒计时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老师常用这句话概括初中三年学习特点。这种三阶段分化,在小学、初中、高中都会有不同程度出现,只是初中最普遍,也最容易被人们关注而已 。总体说得在理,但有因文害义之嫌。

此语意在强调初二的重要作用和关键节点。“小学底子好,初一成绩看不出啥,可到了初二,尤其是数学,难度加大,溜号2分钟都能差老多。”从知识层面讲,初二所学的科目内容多,难度大。从心理层面讲,初二部分学生出现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等问题。从思维层面,初二知识学习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这些方面的影响导致初二学生出现明显两极分化。

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分化加剧,在中考面前自然出现天差地别的优胜劣汰情形。这里我不再细说,重点说说“初一不分上下”。

“初一不分上下”,前提条件是全部学生的小学底子都很好。过去,重点中学的初中可择优录取,初一整体生源优质,基础好、习惯好加之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所以不分上下,大家的成绩彼此彼此。非重点的初中校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现在,则是划片招生、电脑派位,所有初中学校的初一生源都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那是因为很多孩子在小学就已经严重分化。

1.从学科看,英语分化提前。

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小学英语的学习,重视不够,习惯不好,积累不足。上初一后,很多孩子的英语学习输在了起跑线上。

2.从性别看,男生分化较大。

小学阶段突出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的学习,较多男生语言能力发育迟于女生,老师提供的回答问题、登台表演等锻炼机会少,加上还有不少不愿意开口朗读、说话。这就造成很多男生在语言学科上落后于人,逐渐出现厌学、不自信等情形,在小学中高年级就被分化开来。

3.从年级看,高年级分化大。

这个道理跟初中一样“低年级不分上下,中年级开始分化,高年级天上地下”。分化原因除了学习容量加大、难度变深等原因之外,心理因素也是有影响的。随着现在孩子的性成熟低龄化,青春发育期提前,一些孩子开始自我意识增强、叛逆心理加重,不配合家长和老师;一些孩子春心萌动,关注异性,无心学习。家长、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并加以适当引导教育,这些孩子的分化几乎不可避免。

所以,孩子学习分化过程是渐变的,也是分阶段的。家长、老师不要被一些“因文害意”的观点表述所误导。防分化,要抓紧,抓早,抓细,抓实。不然,亡羊补牢,则事倍功半。



咬文嚼字的鱼


其实在初一的时候,每个孩子和每个孩子都是相差不大的,因为在刚上初中的时候大家的基础基本上相同的。到了初中要学习的知识和小学可以说是没有多大的联系,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新的知识。而且初一的知识并不难,只是会添加很多新的学习理念和新的学习科目,初一锻炼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细心能力,如果你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做题比较认真,那么你在考试的时候考一个好的成绩是挺容易的,如果不细心你也会因此失去很多分数的。

到了初二,学生们都已经学习了一年了,这时候学生们在班里的名次或者学习的好与不好都已经十分清楚的,一般班里的前十名都差不多是固定的了,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也就那样了,该玩还是玩上课从不认真听讲,下课也不好好学习。因此班里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学习好的一派,每天好好学习,一起讨论,坐在班里的前排,而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也就是自暴自弃了,坐在班里的后排,老师也不太管他们了。

初三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所以学生们都在开始好好学习,在这个时候每个班肯定都会有一些黑马开始往外冒出,就是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到了初三的时候开始着急了,然后开始好好学习了,等到中考的时候也会考一个不错成绩。不过这样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到了初三你会发现,老师们基本都在照顾那些考学有希望的学生,而那么没有希望的学生老师也不会去管了,因此造成了天上与地下的差别。


张红利教育微思考


您好,这里是公务员小课堂,首先很高兴为您解答!!

1.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初一的内容普遍比较简单,拿数学来说,基本都是计算题,不会有太多难题,都会做,只是细心不细心的问题,并且刚上初中,学生还不是很熟悉,有新鲜感

2.初二会增加很多难点,初一可能背诵比较多,即便没听,后面背一样会,但是初二涉及很多公式计算这些,不听,压根儿不会,有的地方还会涉及到某些科目的结业考试,还是拿数学来说,初二会由初一的计算到初二的几何,函数,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如果不认真听,做题根本没有思路,辅助线怎么做,完全不知道,所以会发现很多学生初一成绩好,初二就不行了

3.初三就天上地下,其实有的学生初二就这样了,之前落下的功课太多,毕竟三年的东西不很难短时间补回来,还有一边学新知识一边补以前的,并且初三备考压力大,多种考试迎来,扛不住,很难补起来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公务员小课堂


初一的孩子稚气未脱,在心理上还有小学思维、感受与反映的惯性,对家长和老师还有一定的依赖性,基本上都不会跑太偏。在所学知识上,内容还比较简单,学习上的困难户少,所以从整体上看,大家差距不大。

到了初二,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初中的学习生活日渐熟悉,在年龄上进入青春期,半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减弱,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同时上学七年,有的孩子就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初二的学习任务增重,在学习上屡遭打击,学习积极性受挫,慢慢形成掉队现象。

到了初三,孩子各方面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两年初中的学习,积压了大量知识的漏洞,孩子从无力弥补到最后的无心弥补,最终败下阵来。

这种说法更形象的比喻,就是长跑,第一圈由于刚开始跑,大家体力上都比较充沛,也不太考验毅力,所以不相上下。第二圈,需要体力与毅力,凡是体力不济,没有毅力的就要垫底了。第三圈,有的人就绝望了、开始放弃了。很自然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初中高中不掉队,就应该在小学不断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知识储备。


车马辚辚


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小学到初中知识结构有连贯也有差别,小学学习的知识记忆性的东西占主要,虽然有逻辑运算,但相对比较容易,知识结构也不复杂比如加减乘除,分数运算等,按小学生的智力发育,只要他用心用功学习,基本都能够掌握,小学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逻辑思维既智商在成绩差别中不是主要的。小学阶段由于家长大都重视孩子的学习,并且孩子学习也不困难,小学生又比较听老师话,所以成绩都比较好。特别是女孩,又听话又努力,小学很多女孩成绩都比较好。到了初中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小学虽然有衔接,但也有很大差异,逻辑思维在学习中起很大作用,逻辑思维能力与智商有很大关系,初一还好,知识比较简单,跟小学相似,所以成绩差别小,到了初二知识结构变得复杂,智商略低一点的学习就有点吃力,一部分学生就知难而退,这期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大,学生出在叛逆期,较难管理,所以部分不努力学习和智商低点的成绩就出现了差别!出现两极分化,初三知识结构更复杂,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又有提高,学习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所以比初二出现的两极分化更明显,夸张的说就是天上地下。

由于不同学生遗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差别,所以成绩会有差别,但只要孩子学习努力,学习方法正确,善于思考总结,也会取得很大进步!换句话说,只要家长老师孩子尽力了就好!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有好的成绩!


zxz那份执着


小学生的优秀跨度太大了,现在小学生年终测评给的不是具体的分数,而是优良中及,考100分和85分都是优秀,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差距,事实上差距很大。

曾经有位老师说过真优秀和假优秀就是这么回事。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学习的科目加多了,除了原本的语数外,又加了史地生,难度系数增大,科目增多,有很多学生就吃力起来,尤其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花时间背诵基本知识,又理解不了,尤其是生物和地理,基础不牢固,成绩有所下滑很正常。

到了初二又要加物理,很多同学都是拌倒在物理上。

初三的时候又加化学,很多同学原本的科目都已经疲于应付了,对新加的科目更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更何况面临升学,学生的压力很大,情绪焦躁,一旦在碰上讲课呆板点的老师,这一科基本就废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现在学生学习很多都太过于依赖教辅资料,反而忽略了课本,很多同学数学基本公式定理没记住,英语单词积累不够,语文阅读理解根本抓不住重点,长此以往成绩自然不行。

说到底,就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不注重。基础不牢靠,拔高的题目更做不了。


—大丽—


年龄的原因

到了初二了,有的同学年龄确实还很小,还没有认识到学习到底是什么,到底为谁学,有的同学还是认为上学是父母安排给自己的任务。年龄太小导致有些知识理解上也存在短板,特别是逻辑思维这方面跟不上。

基础的问题

有的同学在小学时基础其实就不牢固。学校的考试特别是小学结束时的考试简单了,拉不开差距,让家长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还可以。初一的知识很多是小学的延伸,因此在初一的时候也比较不出差距来。

习惯的问题

初二了,知识的学习方法应该多样化、个性化、系统化,因为科目多了,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死记硬背来学,肯定不合适。

总的来说,原因很多。因此需要积极适应和调整。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