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提问者为何会有此一说?平心而论,商鞅死得一点儿也不冤!根本谈不上是被冤枉而死……不可否认,秦孝公去世之后,他的庶长兄公子虔曾经带头发难、逼迫新即位的侄儿秦惠文王拿下商鞅。从这个层面而言,为秦国变法鞠躬尽瘁的商鞅的确有些“冤”,但商鞅之死却并不是因为公子虔!

商鞅谋反

公子虔带头发难,指责商鞅“欲反”之后,秦惠文王迫于朝野压力、下令逮捕商鞅。后世传统意义上的忠臣面对这样的情况,最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等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吗?但商鞅显然不想坐以待毙,最终他选择了流亡。可逃到边境时,因为商鞅自己制定的“连坐”秦法,商家竟不敢收留他住宿!无处落脚的商鞅又想到了流亡魏国,可魏国人因为商鞅曾经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想去魏国干什么?恐怕不只是想隐居吧?他一旦投靠了魏国,魏武卒恢复往日的荣光恐怕也未见得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不是吗?仅此一点,对于秦惠文王而言,商鞅就已经该死了!

在走投无路之时,商鞅依然没有坐以待毙,他想到了铤而走险!在流亡魏国遭拒之后,商鞅潜回了自己的封地,组织家兵、家臣进攻邻近的郑县,企图占据商郑之地作为根据之后再作打算,这显然已经是赤裸裸的谋反了!商鞅自己制定的秦法有一个最大的标准,那就是只论罪、不诛心。什么意思呢?哪怕你心中天天想谋反,只要没有行动,你就是无罪的。反之,即便你心中不想谋反,但你行为上已经涉嫌谋反了,那你就是谋反,而商鞅攻打郑县的行动在他自己制定的秦法范畴之内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谋反行为了。

不久之后,秦惠文王便发兵平定了商鞅的这场“兵变”,商鞅也死在了乱军之中。事后,如何给商鞅定性成了秦惠文王绕不开的问题。从商鞅制定的秦法来论,不管商鞅心中作何想,他的行为就是谋反!秦惠文王虽然迫于朝野压力打算拿下商鞅,但他却并不想废除商鞅制定的秦法。如果不给商鞅定一个谋反罪,秦惠文王等于是在用行为昭告天下——商鞅制定的秦法作废了!很显然,这不是秦惠文王想要的结果。因此,商鞅虽然已经死了,但依然必须处以极刑、明正典刑!于是,已经死了的商鞅再度被拉上了刑场,被处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说白了,秦惠文王此举并不是做给商鞅看的,而是做给活人看的!他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商鞅虽然伏诛,但秦法依然有效。商鞅冤枉吗?一点儿也不冤!

秦惠文王需要商鞅的死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权力、地位尚未稳固,内有大爷公子虔发难,外有秦国旧世族咄咄逼人,秦惠文王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有所作为,而是“平息众怒”、再从长计议。如何“平息众怒”?杀了商鞅是最好的办法。可商鞅已经死了!那就只能在他的尸体上做文章了,不是吗?说到底,秦惠文王车裂商鞅无非就是为了安抚大爷公子虔和秦国的旧世族罢了,未见得就与商鞅真那么“不共戴天”。

事实也的确如此,利用车裂商鞅,秦惠文王取得了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大爷公子虔的“谅解”,二人的矛盾解除了,剩下来便是联手打击秦国旧世族了。公子虔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对商鞅是私仇,因为商鞅割掉了他的鼻子,但对“商鞅变法”本身他又是赞同的,这就是公子虔和秦惠文王能够联手的最大前提条件。在公子虔和秦惠文王的联手打击之下,秦国旧世族力量损失惨重。秦惠文王不仅完全控制了局面,而且“商鞅变法”的成果也被全盘保留了,死的实际上只是商鞅这个人而已。说白了,商鞅只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父子手里的一颗政治棋子罢了,该弃子时绝不手软……

后世秦王为何不为商鞅平反

前面说到了,在商鞅自己主持制定的秦法范畴内,商鞅最后孤注一掷的行为就是谋反,秦法只认事实、没有情有可原之说!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却全盘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包括他主持制定的秦法。更重要的是,后世秦王们也延续了秦惠文王的这一国策。直到秦王子婴亡国,商鞅主持制定的秦法一直都是秦国乃至秦王朝治国的根本。

给商鞅变法,势必要涉及到秦法的权威问题。商鞅是触犯了秦法、因谋反罪被车裂的,给他平反到底是商鞅的行为做对了还是秦法错了?给商鞅平反就势必要部分、甚至全盘否定秦法,而且还牵扯到否定秦国第一位王——秦惠文王的问题!为了一个已经被五马分尸的商鞅,真心没有必要……因此,直到秦王子婴开城投降汉高祖刘邦,秦国乃至秦王朝一直也没有给商鞅公开平反。

综上所述,商鞅死得并不冤枉!提问者想必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看多了……说到底那只是一部电视剧,当不得真。秦法是商鞅自己主持修订的,是他自己规定了自己后来的行为属于谋反!这恐怕也该叫做“作茧自缚”了。给商鞅平反,就意味着要否定秦法、否定秦惠文王,后世秦王、皇帝们又怎么会为了一个已经被五马分尸的商鞅如动摇秦国乃至秦王朝的根本呢?说白了,商鞅只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一枚政治棋子而已,与秦国乃至秦王朝的国运相比,不值一提!即便是昏庸至极的秦二世恐怕也懂得这个道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商鞅哪里被冤枉了?商鞅之死,作为秦国君主来说那是罪有应得。

我们先来看看秦惠王杀商鞅的罪名——谋反。那么商鞅谋反了吗?商鞅确实谋反了,而且还起兵攻打秦军,这个不算是谋反的话,那么什么算谋反呢?

秦孝公一死,秦惠王继位,当时马上就有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的初衷确实没有谋反,但是最后商鞅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起兵攻打郑县,秦惠王的大军一到,商鞅就败了,商鞅战死,最后尸首被运回咸阳车裂,商鞅一族也被诛灭。

可以看到商鞅确实起兵谋反了,所以说秦惠王杀商鞅并没有错。那么历代的秦王为什么要给一个造反之人平反呢?

虽然说这个时候儒家的三纲五常没有进入正统,但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不厉害吗?秦国的战神,秦昭襄王赐死他的时候他说了什么?还是选择了自尽。当时秦惠王只是下令抓捕商鞅,并没有说要处死商鞅,当时有人告发商鞅谋反,作为国君秦惠王自然要下令抓捕商鞅。但是商鞅却选择逃跑,最后没跑掉才选择了起兵造反。所以商鞅的谋反之名是坐实了的。

当然秦惠王早就想杀了商鞅,商鞅变法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虽然秦惠王看到了秦国的强大,但是商鞅作为罪魁祸首,秦惠王登基必须要拿他开刀。不然他的王位都很难坐稳。所以秦惠王选择杀了商鞅,而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历代秦王也是一直坚持商鞅变法的内容,因为都知道正是因为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强大了,但是商鞅确确实实是有罪的,明面上来说商鞅的罪就是起兵造反,归根结底还是商鞅变法触及了太多秦国人的利益,不得不死。所以也没有人选择给商鞅平反。


中国历史研究所


引言:商君虽死,秦法尤存。

看过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的人都知道,秦国为什么能够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秦国于公元前七世纪立国,地少人贫,与戎狄接壤,有"儒不如秦"的传统。自秦孝公赢渠梁继位开始,广发求贤令,士子入秦,商鞅变法开始了序幕。

要讲商鞅之死,首先要讲商鞅变法。

一、商君变法

商鞅变法的根本思想是"利出一孔"。"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国必亡。"

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利出一孔。

政权措施:创建了户籍管理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军事措施:由魏国的"魏武卒"制继承,变成了军爵制。在地方实行了连坐制度。

二、为什么秦惠文王要杀商鞅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秦国建国的时候,已经到了东周时期。所以秦国是没有经历过宗法分封制的,因此君王的权力是最强势的。秦国地广人稀,土地贵族势力相对弱小。(时势造英雄)

杀害商鞅的三个原因:

1.秦孝文王嬴驷刚刚继位,急需获得以赢虔等人为首的老贵族势力的支持,也为了平息众怒让变法进行下去。。商鞅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此时的秦孝文王进行了政治妥协。

2商鞅变法,提拔了一批没有贵族身份的达官显贵,这些人是"只知秦国有商君,不知秦国有秦王。"

3.商鞅被赢虔诬告,逃回封地之后,举兵造反。

三、为什么没人平反商鞅

1.商鞅之死在秦国的政治上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2.平反商鞅意味着承认造反的合法性,得不偿失。

3.如果平反商鞅 ,不会带来实际的政治意义。


老梁故事汇视频集总


如果你仔细读《史记·商君列传》就会明白,为何后代秦王没有给商鞅平反了。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继位的秦惠文王确实和商鞅有过节,但商鞅确实没有反心,历史记载的也不过是“欲反”两字,何谓“欲反”,其实就是想要反,并没有真反,说其实“莫须有”也对,其实就是一场政治斗争而已。秦惠文王为了安抚众臣,用商鞅的命完成了这一目标,但商君之法留下来了。

如果说秦惠文王不能推翻自己的错误,那么其后代秦王为何没有为其平反呢?你在看看史书后面怎么写的吧: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看到了吧,虽然商鞅之前没有反叛,但无法出国后,铤而走险的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也就是说即使之前商鞅没有反心,但之后这种操作坐实了其谋反,这真是个昏招啊。

以商鞅当时的实力,与秦兵对抗必死无疑,还不如亲自去和秦王解释清楚,即使被杀,后来也有被平反的机会,可现在毕竟他出兵在先,谋反事实已定,对于这种既定事实,后世是无法平反的了。

其实像这种由于政治斗争而被杀却被后世平反的例子真的不少,像岳飞、于谦、以及乾隆对其叔叔、鳌拜等平反等略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谋反,都是当时的欲加之罪而已,而后世君主为了笼络人心,一纸圣旨就平反了他们。

而商鞅最大的错误就是其发兵反抗,这和西汉的“戾太子”刘据如出一辙,大家都知道他是真的冤,但其发兵与朝廷对抗也是事实,所以即使他的孙子刘病已继位也无法追封。

精明一世的商君犯了如此错误,实不应该!


黑水布衣


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于是派官吏追捕他。商鞅逃往魏国,魏国人不收留,又回到秦国。商鞅和部众到商於,发兵向北攻击郑国。秦人追击商鞅,杀了他,并且车裂尸体示众,又把他的家人全部处死。当初,商君做秦国宰相,施法非常严酷,曾经在渭水边处决囚犯,杀人太多,渭水为之变红。做了十年宰相,人民都怨恨他。有一次,赵良会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是否比五羖大夫贤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个读书人刚正直言。希望我这样直言,不会遭受杀身之祸,可以吗?”商君说:“可以。”赵良说:“五羖大夫是荆楚的卑微小民,穆公把他从喂牛工人中提拔起来,官居百姓之上,秦国无人能望其项背。做了六、七年宰相,曾经向东攻打郑国,三度协助晋国立君,一次营救荆国的灾难。他做宰相,不坐车上班,天热了不张篷遮凉。在城内巡行,无车辆随从,也不带卫士保护。五羖大夫去世,秦国男女皆痛哭流涕,孩童不再唱歌,捣米的人也不再随着杵声欢笑。现在先生出任宰相,是借着宦官景监求见孝公的关系;先生的施行政令,欺凌权贵,伤害百姓。公子虔因太子犯法而受刑,已经八年闭门不出了。先生又杀祝欢,黥公孙贾。古《诗》上说:‘得人心者兴盛,失人心者败亡。’上面这几件事,都不能赢得人心。所以当先生出门时,跟随在后的车辆,载满披甲的士兵,用力大的壮士做陪乘,而操持着戈矛、荷戟的士兵在车旁疾走。若这中间有一样不具备,先生必不出门。《书》上说:‘以恩德待人者昌,以武力待人者亡。’上面这几件事,都不是以仁德行事。先生处境的危险,如同朝露一般,到现在还要贪图商於的富裕,专擅秦国的政权,积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想要收拾先生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啊!”商君不听。果然五个月以后,就发生这个灾难。

这是《资质通签》中的一段记载。商鞅后期,因秦孝公的信任与支持位高权重,可说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独霸朝堂已成为一股单独的势力。在变法的过程中,因法刑严苛不但得罪过很多人,而且因权利的争夺还侵犯了世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作为一代名臣的商鞅并没有急流勇退,反而赖在位子上不走,这不免会引起秦惠文王的疑虑与不满。秦孝公死后社会各阶层对商鞅报复之心翻涌,引起国家政权不稳,为了政权稳定也为了安抚各阶层人心,秦惠文王必杀商鞅为自己立威。所以,商鞅不管有罪没罪都必须要死,更何况他已是权臣。他死的一点都不冤。这就和乾隆死后嘉庆杀和珅的道理是一样的。



铁观音36215312


商鞅主持的变法让秦国走向了强盛,也为秦国日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商鞅在变法结束后,却被秦惠王害死,商鞅死后,秦惠王为了泄愤,还下令将商鞅的尸体车裂(车裂是古代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

但秦惠王在害死商鞅后,依然还在沿用“商鞅变法”,再则后世时任秦朝宰相的李斯曾这样评价商鞅的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秦惠王的做法和李斯的评价,也都能证明商鞅变法对秦朝的贡献有多大。

那么既然商鞅是被冤杀的,同时对秦国的贡献也有很大,为何后世的历代秦王都不给商鞅平反呢?

商鞅的变法固然让秦国走向了强盛,但变法的过程中却损害了不少贵族的利益,例如商鞅废除贵族世袭制的当官之道,重新以才能选拔官员,单单这一项就让很多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

但商鞅主持的变法毕竟有秦孝公支持,这些贵族自然是敢怒不敢言,等到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这个时候的商鞅已经没有价值了,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秦惠王联合贵族,准备弄死商鞅,没想到商鞅提前得知消息,逃回自己的封地。

逃到封地的商鞅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起兵反抗秦惠王,但商鞅最终还是兵败如山,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性命,这也才有了上文秦惠王为了泄愤,下令将商鞅的尸体车裂。

后世的历代秦王之所以不给商鞅平反,是因为商鞅起兵反抗秦惠王,这事往小了说那是为了谋求自保,往大了说那就是大逆不道,意图谋反。

而谋反又是历朝历代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容忍的事,因为后世的历代秦王要是为商鞅平反,那不等于是在鼓励大臣造反,为了江山稳固,不管商鞅的功劳有多大,后世的历代秦王都不会为他平反。


连说历史


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如果是被诬陷而死的,后世一旦查明,就会被平反昭雪。但是如果有切实的罪行,即使是为了自卫的行动也会被永远打入历史的监狱之中,永远没有昭雪之日。就比如秦桧诬陷岳飞,岳飞无奈束手就擒,蒙冤被杀,后世为他平反昭雪,树碑立庙。在这个过程中,岳飞没有起兵自卫,也没有任何过激的举动,所以后世理所当然可以为他平反。不过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被人诬陷,他却被迫起兵自卫,最后被杀。数十年后,他的孙子当了皇帝,但是也无法为他恢复名誉,所以他在史书中只能是戾太子,而不能够被追封。这就是因为他确实有反抗的行为导致的。

同样,商鞅也是这样的问题。据《史记》记载:“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这说明商鞅在被诬陷后逃回了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可以说是非常悲壮的举动,他最后死在了自己一手建立的秦军之下,也是一种讽刺。鉴于他有起兵反叛的实际行为,证据确凿,虽然后来的秦国君主一直沿用商鞅治国之策,但是却不能为他平反。

除此之外,商鞅的很多行为也被后世的朝代所摒弃,可以说秦代灭亡之后,法家思想就逐渐淡出了社会的舞台。而严格说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大多是儒家出于维护名誉和尊严的行为。所以,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也就无法享有这样的待遇了。


经典守望者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说商鞅是怎么死的。

很多人说,商鞅怎么死的?我知道啊,他是被车裂而死。说实话,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商鞅是被秦军在郑县的渑池杀死的。车裂的只是他的尸体。

他作为一个秦国的改革先锋,秦国富强的关键人物,为什么他会被秦军追杀呢?


法家的宿命

战国时期,最显眼的标签其实不是“战争”,而是“变法”。整个战国史其实就是变法史。

所有变法,都是不满当时的现状,希望通过变法,涅槃而成为强国。当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就是周王朝礼乐思想下的变了味的“仁义道德”,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宗旨。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是法家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是一群周文化的反叛者。周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宽容、仁爱、稳定,这种文化比较适合周初和平年代,但在生死倾轧的战国时期就显得刻板、迟钝和颟顸。法家文化,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来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更直接、痛快、高效。

然而法家文化是有严重缺陷的,它精于算计而不择手段,虽然高效但是残忍。所以,战国时期的改革者,基本上都不能善终。

比如吴起,他精明至极,算计猛狠,成功迅速,权倾朝野,但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在楚国变法虽然风光一时,但是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他就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对他满怀仇恨的楚国贵族将他射成了一个刺猬。

又如韩非子,他提醒秦王,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阴险、自私而贪婪的。秦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怀疑他来到秦国也是有阴谋的,把他投到监狱里。韩非子最后被跟他有同样思想的李斯毒死,因为李斯怀疑他来秦国是为了夺自己的权。

可以说,吴起、韩非子的死都是自己“作”的。商鞅比他们“作”的更厉害。


商鞅其人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妾生的儿子。

很多人一看《史记 商君列传》第一句话的反应就是:商鞅原来是公子哥们啊,怪不得这么有才。这其实又是对历史的误读。

商鞅,在被秦国封在“商”这个地方之前并不叫商鞅。而叫公孙鞅。看名字就知道,他不是公子哥。

最早,在周朝伊始,国君的儿子叫公子,其中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就是太子,是要接国君位置的(所以说投胎要趁早)。而国君的孙子,称为公孙。

商鞅,既然是国君的妾生的,为什么不叫“公子”而叫“公孙”呢?这明显就是为了美化他的出生而写的。

到了春秋时期,国君的后代越来越多了,基本上无耻一点的都自称“公孙”了,那个时候,“公孙”已经不是国君的孙子的意思了,而是国君的子孙后代的意思。公孙鞅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周朝实施的是世袭制和井田制。世袭制,就是嫡长子接国君的位置,其他儿子分封为大夫,大夫的庶子就成为了士。井田制呢,就是国君跟大夫以及士的土地,由农民耕种,将收成纳给国家或士大夫家。换句话说,士大夫家自己是不会耕种的。可是,几代以后,士大夫已经分不到土地了,自己也不可能去开荒,他们就只好去读点书,出去做点文职工作谋生。商鞅也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是第几代的没落之士。

于是,他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那里谋了一个“中庶子”的职位,帮助公叔痤整理文案写写告示。

公叔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放在本文,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跟吴起联系起来,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

他就是魏国公主的丈夫,他害怕吴起会威胁他的相国位置,于是跟妻子演了一出“野蛮公主折磨老公”的戏,故意让吴起看到。同时又向国君魏武侯建议把魏国另一位公主嫁给吴起以留住他。吴起想起公叔痤的“悲惨”遭遇,一口就回绝了,魏武侯由此怀疑他有二心。吴起不得不从魏国出逃到楚国。

所以说,公叔痤其实是一个很没有春秋时期宣扬的“道德”的人。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魏武侯的叔叔,所以权倾朝野。那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变法”或是学习变法。所以,他是完全接受法家思想的。

商鞅的人格跟他很接近,又爱学习。所以,公叔痤很欣赏他。把平生所学尤其是法家那套全部教给了他,去哪里都带着他。两个并不高尚的灵魂就此碰撞在一起。

前三六二年,公叔痤带着公孙鞅在少梁与秦国作战,结果一起被秦国俘虏了。俘虏他们的,是秦国的宠臣景监。于是,公孙鞅就这样认识了景监。


从公孙鞅到商鞅

公叔痤死了,魏武侯并没有依照他死前的嘱托重用公孙鞅。刚好秦国对外招揽人才(前三六一年),公孙鞅于是就来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开启了他在秦国的造作之路。

前三四零年,也就是公孙鞅来到秦国实施变法后的二十一年。公孙鞅建议国君趁魏国跟齐国混战的时机,出兵侵略魏国。秦孝公同意了,刚好也可以检验一下变法后秦军的强大。

魏国面对秦军,派贵族魏卬迎战。这个魏卬,正是当年跟公孙鞅一起在公叔痤门下学习的好同学、好朋友。

于是,公孙鞅就写信给魏卬说:我们原来是好朋友,现在各为其主,不得不成了对抗的两军统帅。但我内心并不愿意跟你开战(多么的虚伪!),不如我们面谈一下,商量看能不能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两国之间的纠纷,然后举杯痛饮,各自班师回朝,免得两国人民陷入战火之中。

这么言真意切的友谊之词,魏卬感动了。亲自来到了秦军大营。

两人把酒言欢,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悲喜交加。歃血盟誓:两国永为兄弟。

就在魏卬为有这样和平的结果而高兴的时候,在公孙鞅为他准备的盛大的欢送宴会上,公孙鞅手臂一振,伏兵突然出击,生擒了魏卬。秦军同时向魏军发起攻击。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顿时崩溃。

此役,魏国以割让河西地区告拜。

为表彰战功,秦国将“商”这个地方封给了公孙鞅。从此,公孙鞅变成了商鞅。

从此,世人看清楚了这个没有人性擅于欺诈的商鞅的真面目。

太史公在《史记》里这样评价商鞅:商君的天性本来就是个残暴少恩的人,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是凭借着浮说,不是他自身的素质。再说他的被任用全是因为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任秦相后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忠言,这些足以证明他残暴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与他的为人做事很类似。但他最终还是在秦国落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原因的呀!


商鞅之死

终于要讲到商鞅是怎么死的了。

跟所有变法者一样,靠山死了,自己也就差不多要亡了。这个道理,商鞅的朋友(他居然还有朋友!)赵良提醒了他。(看“赵良”这个名字,我觉得是司马迁杜撰出来警示后人的。)

然而,商鞅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进去。他忘记自己树立了那么多的仇家。

他刚实施变法的时候,为了增加威慑力,抓住了当时的太子嬴驷的小错误,要进行处罚。因为是太子,所以处罚就由太子师傅赢虔承担。商鞅不顾太子的求情,把赢虔的鼻子给割了。这对于太子师徒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而皇家教师公孙贾,也因此事,被商鞅在脸上刺字。从此不敢出门。

而商鞅的变法内容中,“连坐”与“告奸”,把秦国上下都逼成象他一样残暴少恩的奸民。

秦国管理层虽然都认可商鞅的变法确实令秦国的国力、军力提升了。但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怨恨他。

前三三八年,商鞅的靠山秦孝公嬴渠梁去世了。接替国君位置的,就是对商鞅满怀仇恨的太子嬴驷。

根据商鞅的“告奸”之法,太子师傅赢虔与皇家教师公孙贾同时告发商鞅阴谋叛国。也同样是依据“告奸”之法,凡被告者,无论青红皂白,首先要被抓起来,再慢慢审理(严刑逼供)。

商鞅明白,自己一旦落入自己设计的毫无人性的严苛法律之中,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在嬴驷跟赢虔手里,没有死得最惨,只有死得更惨。

商鞅只好违反法律,不等执法人员上门,连夜就出逃了。

他先是往魏国跑,魏国人一句废话也没有,直接把他扔回了秦国。商鞅只好逃到自己的封地,组织家属,攻击郑县,希望占一个小地盘进行抵抗。

秦军在他的威逼变法下,已经是战国最强的军队,怎么可能给他机会?很快就在郑县的渑池把商鞅杀了。并把他的尸体带回都城,五马分尸以示众。

听到商鞅死了,秦国上下一片欢呼。在当时,没有比这件事更激动人心的了。做人失败,莫过于商鞅!


结论

作为一国之相,不遵守本国法律,出逃外国,组织部队跟政府对抗,这些行为,结结实实地坐实了商鞅的“叛国”罪名。

所以,商鞅并不是“被诬陷冤枉”而死的。他是违背了自己设立的“告奸”之法,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审查进而出逃甚至对抗政府军。

既然不是冤枉,也就不存在“平反”之说了。

......

感谢朋友阅读!


知行史话



在我们现在看来,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六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一切的根源都来源于最初的商鞅变法!商鞅竭尽自己的一生为秦国制定了秦国律法,秦国制度,改变秦国社会,就在这个转折点上,秦国开始了由弱变强的征途。可以说,这样的秦国是由商鞅一手缔造的,但这样有大功于国的商鞅,为什么在嬴驷一继位之后,却被造反罪车裂了呢?



我们知道商鞅变法是非常激进,非常残酷的,将秦国从头到脚的大更换,如果没有人支持是不可能的,而这个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坚定的变法派,他必须要顶住国内占大多数的守旧派的压力来支持并不是秦国人的卫鞅(也就是商鞅)进行变法,其中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秦孝公毕竟是秦国国君,变法的真正主持者其实是商鞅,所以国内守旧派便将所有的仇恨都施加到了商鞅的头上!

当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之后,商鞅就必须要死了,为什么呢?

一、商鞅威胁到了秦国国君的统治

商鞅是变法的主持者,而秦王嬴驷接手的便是变法之后秦国,这样便造成了商鞅说的话要比嬴驷更加管用,在威望上,商鞅也远远比这个新任国君要高,更别说商鞅还节制全国军队呢,所以嬴驷要真正掌握秦国的话,商鞅就必须要死!

二、稳定国家的需要

在商鞅主持变法的几十年当中,他得罪的人太多太多了,当秦孝公在位的时候,这些人还不能对商鞅做些什么,但他们毕竟属于秦国的中坚力量,是贵族集团。当嬴驷接手秦国之后,想要维护国内外的安全稳定,就必须要让这些人的怒气散发出来,维持他们的稳定,而要做到这些,商鞅也是非死不可的!

为什么后世的秦王不能给商鞅平反呢?

一、商鞅的确有过犯法的实际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史记》

《史记》的这一段已经明确记载了商鞅曾经率领自己的军队与秦王嬴驷的军队发生了冲突,尽管他是自卫行动,但发生了军队冲突,那性质就不一样了,造反的罪名就已经做实,也就没有平反的必要了!


二、平反会造成不必要的国内动荡

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被平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时期,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比如为岳飞平反,是为了鼓励军队和国民的战争热情,但为商鞅平反会得到什么,似乎什么也得不到!

除此之外,为商鞅平反就等于认同了嬴驷和当时大臣的错误,有几个人会愿意同意承认自己的祖先做错了事情呢?严重的话他可能影响的国内的政治动荡!

我们要明白,古代政治家的每一个举措都是有目的性的,商鞅的死是为了秦国,所以后世的任何一个秦国君主,他们从不否认商鞅的功绩,但也绝对不会为商鞅平反!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史料小王爷


平反?秦国没有这么一说。秦国是诛杀功臣的领路人。

而且先秦与后世不一样,平反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很多事情不是国君一语而定的。在中央集权之前,国君想一意孤行根本做不多,下面必须有人支持你。

商鞅是有功于秦,但是有罪于民,有怨于公族,在当时来说他就是不仁不义的代表。整个天下都不喜欢他,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他是有罪于天下的,谁会为他平反?所以他逃跑的时候,魏国不仅不接纳,反而宣告天下,让天下诸侯都别救他,这就是与天下为敌的下场。

唯一值得的是,他身死,但商君之法流传下来了,但是秦二世而亡,而且秦的代名词又是暴秦,你说,谁会为他平反?

只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才会为他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