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m3冲锋枪与苏军的波波莎冲锋枪哪个更好,有何依据?

瓦莲京娜罗曼诺夫


苏军的波波莎冲锋枪,在二战时期可是为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把巷战神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到处都是掩体,倒塌的房屋,破败的院墙,还有被打成筛子的士兵,波波莎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十分有利的利用其高速发射的火力优势,对敌人进行一番扫射。



首先,射击速度和精度对比。

波波莎理论上每分钟可以发出900发子弹,实际操作也不会少多少,所以在近距离枪战中,它的密集火力是它压制敌人的重要法宝,虽然精度不高,但是近距离作战足够。而m3虽然理论射击速度比不上波波莎,但是好在射击时,比较容易控制枪口,所以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比波波莎高,所以这一点要强于波波莎。




二,结构对比。

美军的m3冲锋枪生产效率很高,当时美军设计时,就是以可以批量生产的冲锋枪为第一目标,所以m3结构简单,容易量产,但是在第一批投入生产后,陆续出现了卡壳的情况,经过改进后,终于在1943年秋季装备给了美军,非常受欢迎,它没有快慢机,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扣压扳机的食指控制单发,所以也不会浪费子。



波波莎冲锋枪,同样考虑取代ppd系列复杂结构的枪支,使用了大量的冲压部件,利于大规模生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量最大的冲锋枪,拥有让人羡慕的木制枪托和散热管,且部分零件也可以在普通汽车修理厂和操作不熟练的工人生产。

美军的M3冲锋枪结构简单质量好,重量小,易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而波波莎体积大,弹鼔容量大,射击速度好,精度不准。


军事一点通


这两种冲锋枪和中国都有很强的交集。这两种冲锋枪都是久经战火考验,自问世以来,从二战一直到越战都参加了,甚至有的黄油枪参加了第一次海湾战争。

波波莎问世的时间比黄油枪要早,产量要大的多,波波莎的产量据说有500万支,而黄油枪的产量是65万支,不过黄油枪问世的时候,二战已经快结束了,美国庞大的工业产能还没有把黄油枪大量变成产品,战争就结束了。

两种冲锋枪的特点都是大量使用冲压点焊一类的大规模生产工艺,便于大量生产,不过波波莎那个木制的枪托还是要比黄油枪的铁托要费事,到了苏联后来的波波斯43也改成铁托。

苏联在开始都没有把冲锋枪看作什么步兵武器,而是把冲锋枪当成警察武器,研制的波波德什么的都是给了内务人民委员会这种地方,到了苏芬战争中,被芬兰的苏米冲锋枪打得重新认识了冲锋枪的战术地位,这才加紧改进了波波莎出来。波波莎在二战中的表现已经说的太多了,就不用说了。

而黄油枪问世的时间要晚,美军当时大量使用的时候M1冲锋枪,这种基于汤姆逊冲锋枪的简化版本,由于重量大,在美军中的反应一般,同时太贵,就是美军这种土豪也受不了,美军在借鉴英国的斯登冲锋枪以后,在通用的汽车大灯厂开始生产黄油枪,在兄弟连里边,101师在荷兰就已经开始使用黄油枪了。不过,冲锋枪在美军的火力配系中,地位有一点尴尬,美军有大量的M1半自动,同时BAR的数量也很多,每个班都有2支,而且美军还有一种M1卡宾枪,卡宾枪大量装备美军的军士,驾驶员这一类本来会大量使用冲锋枪的人员,而且卡宾枪的有效射程比冲锋枪远,M1卡宾枪的产量也很大,达到了500万支,这样就使冲锋枪在美军中的存在感不高。而波波莎由于产量巨大,则称为了苏联士兵的标志。

黄油枪在中国的存在感比美国要强得多,其实大部分M3都是当作美国的军援给了老蒋,所以黄油枪在中国的存在感极强,在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大量出现,对于七十年代生人的朋友,对于打开抛壳盖,准备射击的场面并不陌生。M3的抛壳盖兼做保险,不打开抛壳盖,枪是打不响的。

对于这两种冲锋枪来说,波波莎轻一点,不过长度长,黄油枪短一点,不过重一点,M3A1的重量和波波莎是差不多的,不过A1在中国不怎么多。

现在都喜欢说波波莎的那个71发大弹鼓,不过这个大弹鼓在中国可能是有一点水土不服,一个是结构复杂,装弹费力,那个弹鼓是要一发一发的把子弹压进去,还有就是如果弹鼓被磕碰,容易损坏,同时用弹鼓的重量太大,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合适,所以中国的波波莎和仿制的50式大部分都是使用35发弹匣。

对于波波莎和黄油枪来说,两者的定位不同,波波莎定位的是一只步兵武器,这样对于武器的体积重量要求稍微宽松一些,而黄油枪定位是坦克兵的自卫武器,对于体积的要求很高。苏联坦克兵经常使用缴获的MP40作为自卫武器就是觉得波波莎太长了。两者都很好的服务了自己要服务的对象,都是很经典的武器。


有痰


作为二战中盟军方面两种最主要的冲锋枪,应该说M3和“波波莎”各有优缺点,有着不同的特色,而且两种枪在美军和苏军中的定位和作用也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样,很难比出个高低。

M3的射速较低,比较容易控制,因此精度较好。同时,由于该枪使用30发直弹匣,枪的体积、重量都相对较小,便于携带。不过,M3在美军中主要是作为步兵班的辅助武器和非一线人员的自卫武器使用,属于配角,美国大兵的主力装备还是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所以,其火力密集度、持续程度较低的问题也不显著。

“波波沙”的射速就比M3要高得多,但带来的结果就是精度差,50米以外基本上就只能概略射击。同时,“波波沙”还有个大名鼎鼎的71发弹鼓,装上去以后那个重量和体积绝对让人印象深刻。但考虑到“波波沙”是苏联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尤其是在巷战中,“波波沙”更是苏联步兵的主力。在巷战环境下,需要的就是近距离内能迅速“泼洒”出去足够数量的子弹,对此,“波波沙”可以非常完美地完成任务。

所以,两种冲锋枪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特色,很难也没有必要分出高下。T


联合防务


波波莎啊!枪托都能砸死人的“全身大杀器”。而且意外落地弹鼓都能击发的神器啊!

PPSh-41考虑到大规模生产和解释耐用为首要目标,木制的枪托和枪身使其中心后移。从而保证了枪身的平衡性,而且坚硬的白桦木材质枪托可以像步枪一样用于近距离格斗(关于这一点,苏军战士有大量的回忆录提及),死在波波莎枪托下的德军不在少数。

仿波波莎冲锋枪国产50式

M3冲锋枪则是“一次性产品”,美国陆军原本设计初衷是用坏即丢不需要维修的武器,但是由于1944年产量不足,美国陆军兵器厂“被迫”生产了替换件,也是一把好枪。


军武数据库


我认为老美的注油管M3冲锋枪在综合度、全方位的对比上、要优于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

主要从方便携带到质量、精度,人机工効上都要高波波沙一个档。

在新枪刚配发到美国三军战士手上,他们在外观上都很难接受此枪的造型,并且贬意形象的称之为"注油管"冲锋枪,意思为通用公司不务正业,生产的这型冲锋枪和为汽车加油的:注油管枪没啥大的差别。

但是在投入实战后的M3冲锋枪却表现得相当不错和给力的,因为:

第一:操控性好,低射速的每分钟四百伍拾发使精度得到相当好的保障,

第二:低初速为每秒二佰八十米、低动能可以使枪管口不上跳的同时,在对肩部的后挫力也是缓冲很小不明显的。相当容易掌控全自动射击中对后挫力压制,也可以在精度上达到有効三点一线的修正差偏!

第三,大量使用冲压件对M3的简化和方便拆卸、保养省事的全自动武器是绝对的优点,

第四:使用11.43口径的柯尔特1911A1手枪弹威力和比一般的九毫米手冲共用弹以及波波沙使用的托卡列夫手枪口径为7.62X25的弹种在浸彻力和停止作用上都要强大,也只是除了穿透力较之7.62毫米口径弹要稍弱一点外,0.45英寸弹综合指数各项都碾压7.62毫米口径弹是事实!

但是在刚交由美国三军在使用过程中,也是出现了一些小的缺陷和需要改进的拉机柄强度不够,容易出现断裂和变型,因此必须把防尘盖加大、宽:比如开膛射击的退弹窗要求幅度加宽增长,而且枪膛弹匣口向弹膛送弹的公差必须要达到够小和接扣严密吻和!对枪枝的精度和内外观的细节处理有待提高和进行细致的改造。

在改进了这几处的缺陷、比如直接就取消掉拉机柄后的M3冲锋枪取名为M3A1,在和波波沙在综合对比中肯定的优秀于比较笨重和不便于携带的波波沙冲锋枪。

但是在一九四五年三月正加快速度量产时,战争却要结束了,通用汽车公司在最终生产完这一改进型的1587枝M3A1的枪后,以全部生产了近七十万枝M3冲锋枪而拉下了帷幕。

这枝在二战中以优良成熟的技术和简单实用的枪枝结构和构造合理、以及性价比的优势获胜,平投下来每枝枪的成本在伍美元左右,可以说在二战中,是生产成本最低的大口径0.45口径的冲锋枪,而且和柯尔特M1911A1柯手枪弹通用,形成了一个手冲配套形系列,在质量和性价比、操控度、精度、人机工効上,都全面超越了同时代苏联的波波沙系列冲锋枪!👍👍☝️☝️🙏🙏🙏😄😄😄











空一体


在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坦克里装备成员自卫冲锋枪还是m3,而同时间的波波莎在苏联军队里已经早退役了。不是美国人扣门,是m3在设计和制造上确实好些,本来美军就很在乎人员伤亡,所以保命的武器不敢乱用,敢选择m3作为坦克成员配枪,只能说明这枪当时还没老。从这点就能看出谁更好


看天21


m3,体积小,便于携带,该枪火力猛,性能可靠,很受一线部队喜欢。并且有利于敌后作战。

波波沙,弹鼓容弹量大,火力猛,但本身体积相对m3来说过大,不便携带,敌后使用也不方便。


俺说滴都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