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汤姆森冲锋枪在中国没有作为“冲锋枪”使用,你怎么看?

刘世好


冲锋枪的用途不管在哪儿都是一样,差不多就是有效射程两百米之内,一般发射手枪弹,可以自动射击,由单兵携带的轻便自动武器。


但是从“冲锋枪”这三个字而言,又找不到靠谱的定义。只能说早先时候我军对于冲锋枪的定义是“由单兵操作,不配备脚架,通常装有快慢机,发射手枪子弹或中号步枪弹的单兵连发火器”这也是为啥那会56冲这种明显是突击步枪的玩意被叫做冲锋枪的原因。


在话说回来,国外也没把冲锋枪叫做“冲锋枪”啊,就从德国来说,

德语管冲锋枪叫“Maschinenpistole ”法语叫“Pistolet-mitrailleur”意思都是机关手枪

而当时英国英语里叫他“machine carbine”机关卡宾枪,

美国英语叫他“Sub machinegun”小机关枪,

日语叫他“短機関銃”


所以,冲锋枪这名字在国外压根不存在啊...要说最接近的应该是德国Sturmgewehr 44。但这是突击步枪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民国时期把冲锋枪叫做“手提机枪”太正常不过了。意味着可以单兵手提的机枪,以和当时一水重机枪区分。


尤其在民国20年代那会,最早接触和仿制的便是德国MP18和美国汤姆逊,而当时即便是如迈德森轻机枪这类都被认为是需要两个人协同操作的,但冲锋枪这种只需要单人的自动武器被理解成手提机枪也很合理。


疯狗的轻武


这个问题,不是冲锋枪有没有被当做冲锋枪使用的问题,而是冲锋枪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机枪,作用是压制敌方火力,掩护本方步兵,压制敌方火力,狙击步枪,狙杀对方主要目标。而冲锋枪呢,根本就没有明确这把枪是干什么的。

冲锋枪设计之初呢,是为了适应狭窄的战壕内的战斗,弥补火力不足,在狭窄的战壕内,短小的冲锋枪优势更为明显。不过这个仅仅是在战壕之内,出了战壕呢?还是和其他武器一样使用。即便在国外,冲锋枪的名字都是小机关枪,手提机关枪这类名字,而不是冲锋枪。

其实也一样,冲锋枪在二战时,尤其近战中,可以很好地压制敌方火力,增加本方单位的火力输出。这一点上,冲锋枪和机关枪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当时,将冲锋枪叫做手提机关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中国引进汤姆逊冲锋枪其实是在二十年代,作为孙中山的卫队武器使用,其使用目的就是增加卫队火力输出能力。而后期引进的冲锋枪,在多数时候,都是在交火的时候近战使用。

并没有特别的概念说,冲锋枪就该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也没有说冲锋枪的使用标准是什么。二战时期各国的冲锋枪其实都一样,作用和现在的突击步枪其实差不多。


军武文斋


1924年,就有数量不详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流入国内,从历史照片上来分析,孙中山先生卫队肩上扛的就是50发或100发弹鼓的汤姆森冲锋枪,据历史记载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曾配装了18支汤姆森冲锋枪。

当时,国内外都还未出现“冲锋枪”这一称谓,譬如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中大放异彩的MP18冲锋枪,事实上被称作“子弹喷射器”,而不叫冲锋枪。非常好理解,因为一战时步兵手中都是5发的栓动步枪,拉枪栓完成子弹上膛,扣动扳机,将子弹射出,再拉动枪栓,将子弹壳退出,所以步枪是一发一发地打的,而且速度很慢。

突然,见识了能连续射击的一把枪械,且枪口不断喷出火焰,这是官兵们前所未见的,于是,MP18冲锋枪就有了“子弹喷射器”的称谓,也就不难理解了。国内将源自美国,采用50发和100发弹鼓的汤姆森冲锋枪,称作“手提机关枪”,当时的机枪,都是称作“机关枪”的。

因为国内缺乏步兵自动枪械,冲锋枪是步兵用的自动枪械,没有“冲锋枪”的概念,恰好汤姆森冲锋枪,能手持射击,而不必象机枪那样,需要凭借两脚架或三脚架支撑射击,所以“手提机关枪”就非常顺口地叫出来了,也非常形象,军界包括民间都能接受。

二战时期,美军工改进了汤姆森冲锋枪,并淘汰了50发和100发弹鼓,为前线官兵专门研制了20发和30发两种直弹匣,减轻了全枪重量,正式将汤姆森枪械命名为M1式冲锋枪。

在缅甸战场,国内远征军率先配发了此枪,用于和日本陆军步兵的作战,于是,冲锋枪的概念就大行其道,就不再有人将冲锋枪称作“手提机关枪”了。

汤姆森冲锋枪,当时在国内的地位比较尴尬,名称就叫“手提机关枪”,因为国内缺乏自动枪械,当然是作为机枪不足时的替代品了。

孙中山先生以敏锐的目光认识到了汤姆森冲锋枪的战术价值,就购买了30支M1921型汤姆森冲锋枪装备自己的卫队。

陈炯明发动叛乱,炮击越秀楼时,孙中山卫队官兵奋起反击,强行突围,汤姆森冲锋枪凭借强大的火力,给叛军以极大杀伤,成功掩护孙中山夫妇先生脱险。


国平军史总结,汤姆森冲锋枪刚入国内时,确实是将其当作机枪使用的,以解国内机枪等自动武器的不足,当时又没有冲锋枪的概念,就将汤姆森冲锋枪称为“手提机关枪”。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国平军史


我是近卫步兵师(军事和军事游戏领域,百万字译者),我来回答。


旧中国关于冲锋枪有很多称呼,比如手提机关枪、机关手枪和冲锋手枪等等。而现代的中国大陆地区,基本统称冲锋枪,很少使用其它称呼了,这些旧别名要从当时的军事装备环境和条件来追溯。

汤姆森冲锋枪在中国的使用时间很长,也很出名。从军阀混战时代的军政要人卫队,比如孙中山卫队,到抗战,解放战争的正规军,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民兵预备役,都有使用。

孙中山先生的卫队,明显可以看到他们装备的是汤姆森冲锋枪

它刚引进中国的时候,外国对这种枪支的命名也很多,英美等英语国家就有很多称呼,比如机关卡宾枪(machine carbine)、机关手枪(machine pistol)、机关来复枪(machine rifle])。关于汤姆森冲锋枪,又起了“芝加哥打字机”、“汤米枪”等绰号。而德语称之为机关手枪(Maschinenpistole),苏俄称之为机关手枪(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看起来称呼机关手枪的国家很多,但是中国习惯称呼手提机枪,个人认为是为了区别于其它武器的结果。


中国当时因为难以采购冲锋枪(有一种说法是冲锋枪一度对中国禁运,只能靠走私),在作战中确实需要一种轻便,射速比步枪快的轻武器,那么大量采购了手枪,特别是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所谓的盒子枪(盒子炮、匣子枪、驳壳枪),其中有些配有自动枪机,可以连射,又叫自来得、快慢机,很多高级军官喜欢组织手枪队保卫自己的安全,配有能快速射击之手枪的卫队在上流社会频频亮相,如果称冲锋枪为机关手枪,恐怕很容易和手枪队混淆。

英语submachine gun字面意思是次等、二等、替补机关枪,为什么称为手提机枪呢?

首先,次等、二等和替补很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以为这是劣质产品,或是什么备用零件之类的,有歧义。

再看看军阀混战时代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机枪,比如马克芯机枪、三十节机枪,都是重机枪,固定在支架或者轮子上,要几个人或者马匹才能运输。至于后来引进的轻机枪比如捷克ZB-26轻机枪(俗称捷克式),其操作规范和基本战术,依然射手用两脚架架好机枪,固定位置射击。而冲锋枪一个人就能轻松使用,“手提” 使用,叫做手提机枪,可以说非常形象了。


三十节机枪,别名卅节式重机枪,1921年(民国十年)十月十日开始生产,正好三个“十”

作为佐证,当时中国引进的德国MP-18冲锋枪,外号叫“花机关枪”,“花”是描述MP-18枪管外部显眼的散热孔,可见这种命名,深入人心。

MP-18冲锋枪,外号“花机关枪”

更有意思的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兵工厂里,还推出了汤姆森冲锋枪的“机关枪”改进型,改用加长式枪管、加装两脚架,可以说具备了轻机枪的特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仿制的汤姆枪,因为钢材质量不过关,零件仿制有偏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有经验的老兵,都不愿意使用。而且,这样的改进,其实属于画蛇添足:说到底,冲锋枪绝大部分使用手枪子弹或者与手枪子弹威力射程相仿的子弹,各种型号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几十米和一百多米,这么近的射程,按照机枪的方法使用,根本没有必要。

那么手提机枪这个称呼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基本被冲锋枪替代呢,其实还是和红军时期对冲锋枪的使用有关。

红军的武器总体来说,比较落后,但是战术观念方面,一点都不落后,在作战的时候,喜欢通过快速机动,调集优势力量,消灭敌人,这一点也很符合军事强国的理念。

那么怎么集中优势力量进攻?冲锋枪、轻机枪、手榴弹,迫击炮这样轻便而火力猛的武器都被集中到突击部队里,红军的先锋部队发动冲锋的时候,通常以迫击炮火,密集的手榴弹雨,猛烈的冲锋枪机关枪火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斗中,红军的17勇士就是人手一把冲锋枪/驳壳枪,以猛烈的火力发起冲锋,打退了守桥的军阀部队。所以国军的战斗报告中经常提及红军“虽然装备差,但经常集中手提机枪,机关枪凶猛冲锋,屡屡得手”。就这样,手提机枪几乎成了冲锋的专用武器,改叫冲锋枪,名至实归。


汤姆森冲锋枪的“机关枪”改进型

由于轻机枪在实战使用中,机枪手确实可以抱起来,抵住腰部进行应急射击,那么也可以算作“手提” 使用,改叫冲锋枪,可以避免这样的混淆。

到了二战之后,冲锋枪和轻机枪都在继续发展。冲锋枪虽然基本退出作战部队的使用,但是因为子弹威力有限(不会误伤无辜),近距离精度好,尺寸较小(方便在狭窄空间)使用,经常被警察用于对付犯罪分子,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攻?

而轻机枪,随着“班用武器”的概念逐步被各个军事大国接受,轻机枪的重量,结构和步兵主要使用的突击步枪很接近,美军的M27,中国的95班用机枪,由机枪手“手提”射击,从技术角度考虑,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虽然港澳台地区依然存在手提机枪的称呼,其实在历史上,冲锋枪和机枪的使用方式一致都不同,一个是步兵双手握持射击,一个以部署在固定位置射击为主。在现代,由于冲锋枪,轻机枪的使用场合区别越来越大,在名称上彻底区别开,也是合情合理的。

阅读更多军事历史文章,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其实最早的冲锋枪也是作为机枪使用的,后来德国人才开始将其作为冲锋枪使用。而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冲锋枪的巨大战术价值以及和机枪的区别,因此才会将同样能自动射击的冲锋枪划归到机枪。

最早的冲锋枪其实应该是意大利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但是该枪的设计非常奇特。其使用的是重机枪式的握把和扳机,而且使用的还是双枪管双弹匣设计,但是使用的不是步枪弹而是手枪弹,作战使用中更类似机枪。

后来德国人为了应对一战中堑壕战这种作战样式,开发了现代意义上的冲锋枪。使用手枪弹,能够自动射击,在近距离用来弥补栓动步枪的火力不足的问题,实战表现非常优秀,是一战中著名的德军暴风突击队的制式武器之一。

一战之后,冲锋枪开始随着军火销售进入中国。其中就有汤姆逊、MP18等型号,比如孙中山卫队装备的就是M1921汤姆逊冲锋枪,但是当时冲锋枪称呼都是submachine gun,也就是小型机关枪,加上国内对冲锋枪的战术使用不是很明确,因此才会使用手提机关枪等称呼。后来随着发展,我国才开始使用冲锋枪这个称呼,很好的形容了冲锋枪的用途。

而在后来突击步枪出现后,我国依然将其归为冲锋枪,比如五六式冲锋枪就是典型代表。后来才意识到其不同于冲锋枪,这才有了别的称呼。


前沿阵地


汤姆森冲锋枪进入中国后一开始没有当冲锋枪使用,是因为战场环境的不同。在中国,它通常被称作“手提机枪”,也就是在机枪不足的时候作为一种替代武器使用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国内的战争中,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普遍较差,往往要缩短交战距离后才能发挥武器性能,射程较短的汤姆森冲锋枪充当机枪几乎没有问题。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和三八式步枪都以在远距离射击准确著称,加上其前期兵员训练水平较高,双方的战斗常常在600米或更远的距离上进行,连汉阳造步枪在这个交战距离上都感到吃力,汤姆森冲锋枪更是只能坐视对方逞威风。


后来中国军队还配备了一款非常好的机枪——重量轻,火力强,可靠性好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汤姆森冲锋枪由于射程的原因很难与它竞争。而且汤姆森冲锋枪是烧子弹大户,抗战时期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都面临着弹药匮乏的问题,是以汤姆森冲锋枪一度在战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仅有包括八路军和敌后游击队在内的少量部队使用。查一下抗战期间中国兵工厂的记录,就会发现冲锋枪的生产被放置于极不重要的位置。有意思的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日军也不怎么喜欢汤姆森冲锋枪,即便缴获也往往配给伪军使用。

另外,汤姆森冲锋枪重量较大也是其一大短板。美军最初不愿意采用汤姆森冲锋枪的一个原因便是其自重太大。其标准型号M1928的空枪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100发弹鼓,几乎相当于两支步枪的重量。这样的分量人高马大的美国大兵都吃不消,何况是东方人?对中国士兵来说,汤姆森冲锋枪是一种比较笨重的单兵武器,这使它在战场上难受青睐。但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终于有机会获得美国援助的大批汤姆森冲锋枪和弹药。中国各地兵工厂也仿制了不少汤姆森冲锋枪,大量装备汤姆森冲锋枪的中国军队能够扬眉吐气的对日军进行火力压制,汤姆森冲锋枪在中国也终于可以名正严顺的当成冲锋枪来使用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中国是最早装备并大批仿制汤普森冲锋枪的国家之一甚至早于美军和英国远征军1924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时,随行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曾配装了18支汤普森冲锋枪。

汤姆森冲锋枪在中国没有作为“冲锋枪”使用,其实就三个原因:第一是贵,第二是少,第三是烦。

在造价方面,汤普森冲锋枪是同期同类武器中最为昂贵的。限于当时的生产材料和加工工艺汤普森冲锋枪与其他同期同类武器共同存在着长期使用后枪管膛线磨损严重、射程和精度严重下降的问题。而且当时国内汤姆森的保有量非常少,其用的子弹在国内的产量在国内也少的要命,所以并不能被大范围的采用。

再一个就是尴尬的地位,当时国内的资源有限;汤姆森的高射速决定他极大的弹药消耗,但是在当时中国,真没有足够的资源让汤姆森大范围的进入战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