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身為一名史官,記錄史實是其肩負的任務,但其立傳的標準和依據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司馬遷除記載史事外,“成一家之言”為其撰史的終極目標,意即《史記》每卷著作之背後,皆存有司馬遷之心意。

在司馬遷看來,通過了解歷史可以古鑑今,雖然已今非昔比,但關鍵是呈現或揭露真相,以作為借鏡。

基於此,玲瓏就舉幾例,並分析下太史公是如何揀選立傳人物的,以及他為他們作傳的原因。

司馬遷為何將項羽列入“本紀”,將陳涉列入“世家”?

“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

司馬遷以為推翻暴秦朝的暴(正),陳涉及項氏一家功不可沒,既談論他倆的崛起,必然得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說起。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秦始皇劇照

自始皇二十六年初得天下之始,至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日止,其在位十一年時間,先後密集進行眾多建設,呈現其好大喜功;而焚書坑儒、隨意殺戮無辜、斥資派人入海求仙等事件,再度顯現他的暴虐與兇殘。

秦二世也在位不久,最終趙高殺了二世,子嬰殺了趙高,後子嬰投降,秦朝便滅亡了。

何以秦朝滅亡速度之快?何以眾豪傑之士紛紛起義?

司馬遷以為“禮”是強健國家之根本;堅固的兵器,高大的城牆,嚴苛的法令不足以建立一個有秩序的國家。一切按“禮”辦事,則事事圓滿;反之,諸事皆廢。

而秦朝,已走向無禮無道的狀態。司馬遷認為秦末,皇帝喪失王道、人民遭受苦難,於是各方豪傑群起反抗,陳涉便為發難之首。

由陳涉、吳廣兩人領導的起義,迅速擴大,雖兩人起義後不久身亡,但各地紛紛響應,項梁所領導的便是其一,而後項羽接續其霸業,以武力號召並完成反秦大業。

司馬遷因諸位推翻暴(正)之功,於是為之作傳。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項羽劇照

陳涉、吳廣很快就失敗了,而反秦大業最終落到了項羽身上。

項羽初發難之時,尊楚之後代為王,以其名義號召天下;然而,義帝尚在之時,項羽逐漸展露出自己對地位的野心;最後義帝無用時,項羽又派人暗中誅殺義帝。種種行為漸使項羽麾下之群臣不信任他,因而眾叛親離。

於是,劉邦便起而代之。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建功施德,率軍平定三秦,天下因此安定。

另外,《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韓信對劉邦與項羽之評論,亦可見兩人之差別。

正如韓信所言,項羽只是表面上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而已。他雖然關愛部屬,但卻無法放手任用有才能之將領;他違背了與義帝的約定,分封了自己的親信;他的軍隊所經之處,殘破不堪。因此天下人怨恨他,百姓不願歸附他。

這不就是另一個“暴虐之君”嗎?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劉邦劇照

司馬遷因漢能建立功德,推翻項羽之暴(正),於是才作《高祖本紀》。

按《史記》體例,“本紀”為帝王之傳記,“世家”是王侯的傳記,項羽並未一統天下,而陳涉亦不屬王侯,但將項羽列入“本紀”,將陳涉列入“世家”,這是因為司馬遷肯定項羽推翻暴秦的功績,並重視陳涉起義的作用,同時表明兩位在歷史上的地位及重要性,才有此書寫

司馬遷如何揀選“軍師型人物”?

以下就列伍子胥、張良、曹參、韓安國等人進行分析。

提到伍子胥,必須提及父親伍奢、兄長伍尚父子三人的故事。《史記‧伍子胥列傳》大致講述了伍子胥為報楚平王的殺父之仇而忍辱負重,最終復仇雪恨之故事。

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伍子胥是一位思慮清晰、深謀遠慮、審時度勢之人。

伍子胥深知自己與兄長應楚平王及父親之召,肯定雙雙死亡,於是暫且逃往他國以待時機,一刻未曾忘記郢都之仇;後在吳王僚幕僚中出謀劃策,又為吳國率軍打仗,打敗楚國,震懾齊、晉兩國,降服越國,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伍子胥劇照

諸多事件的發展,皆符合伍子胥所料,他雖未能善終,但其心志、才能、眼光、遠見、謀略,並非是凡人可以比擬的。故《太史公自序》雲:“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最佳代表。那麼,張良是不是劉邦心目中的“首席軍師”?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甚高,他對三傑之功勞,排定了次序——張良、蕭何、韓信,以張良為首。不僅如此,劉邦提及張良時,皆使用敬稱,稱其字“子房”,而其他二位卻沒有相等待遇。可見,在劉邦心目中,張良的地位不同一般。

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諸多結果亦足以顯現張良判斷正確,劉邦則對他言聽計從,劉邦評論張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於千里外”,對於軍師之角色來說是極高的美譽。故太史公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除張良外,司馬遷對於曹參亦多有稱頌。除誇讚其軍功外,對其接任相國之位後所施行的政策,亦讚賞有加。

曹參認為蕭何所制定的政策,對漢初政權鞏固、國家穩定、人民休養生息發揮了功用,故接任相國後,不輕易改變原先之治國方針,並一切順應自然。

也就是說,在戰功方面,曹參藉助了韓信的力量與才能;在治國方面,他多依循蕭何之方針。

雖說如此,因曹參周密的思慮及才幹,才會受蕭何舉薦;從百姓的歌頌之中,也可見人民對曹參功績的頌揚。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張良劇照

那麼,司馬遷對曹參的評價,與百姓實際的感受,是相吻合的,故“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最後一位是韓安國。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誇讚韓安國的智謀足以應變世事之變化,寬厚足以得人心。

韓安國頗有雄才大略,他雖然嗜財卻不昏庸;他薦舉的人才,既清廉又賢能;其治國韜略,天下人有目共睹。

韓安國不是“完人”。司馬遷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韓安國確實是一位行事得宜、且忠厚之人,雖不及壺遂之君子風範,卻也可稱得上精明幹練。故“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司馬遷如何揀選武將?

諸將之本領,各有巧妙,而關於“領兵打仗”一事尤為司馬遷所推崇者,不外乎司馬穰苴和田單

《司馬穰苴列傳》全文圍繞著司馬穰苴“文能附眾,武能威敵”的架構,描寫他斬殺國君寵臣莊賈以樹立威嚴、整飭軍隊作戰、推恩士卒,而士兵爭相為之奮戰的過程。

司馬遷讚揚司馬穰苴能將司馬法之闡述發揮至淋漓盡致,故為之作傳——“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司馬穰苴卓越的貢獻影響深遠,其兵法廣大宏博,深遠不可測,而司馬穰苴能將其發揚光大,雖然只為小小諸侯國領軍征戰,卻也是難能可貴的。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併為其作傳?

田單畫像

至於田單,其用兵之“奇”與“妙”,令人大開眼界。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破了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二城未下。齊湣王逃離臨淄後逃到莒邑,只因眾人推舉出的田單憑藉即墨打敗敵軍,才保住齊國江山。故司馬遷頌揚田單之功勞,“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田單用兵之初沉靜、柔弱,使敵人毫無戒備之心;他在等待適當的時機出奇制勝。迅速、敏捷,使敵人來不及防備,這便是田單用兵巧妙的地方。

《史記‧田單列傳》中記載了火牛陣的“奇妙”。此火牛陣在夜色之中光彩奪目,而與田單並肩作戰的,除了士卒之外,還有老者、柔弱之人,他們都在此戰役中發揮了功用。

此陣一出,燕軍果然大驚,於是四處逃竄,而後齊軍乘勝追擊,並且收復了齊國多座城池。

誠如清人吳見思所云:“田單是戰國一奇人,火牛是戰國一奇事,遂成太史公一篇奇文!”世人皆知田單用兵之巧妙與奇異,司馬遷為其作傳之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