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數據成為科技戰疫“硬核”力量

在戰“疫”過程中,足不出戶,天貓超市、盒馬直接將蔬菜瓜果送到家,企業開工用釘釘遠程辦公,在家手機一劃,阿里健康的“急送藥”便服務不停;在各地復工復產過程中,健康碼梳理人員信息、大數據統計物流和人流……疫情發生以來,網絡購物、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宅經濟”的異常火爆,深度展現著中國經濟的面貌和廣度。

疫情發生以來,全民“宅”家之中,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助力構築防控線。除了直接捐助物資等,在線上服務與科研支持上,不少互聯網公司也著墨甚多。比如,阿里等平臺開設闢謠專區,穩定民心;發佈發熱門診地圖,為民眾檢查提供指南;還有的發佈人群遷徙大數據,幫助民眾與政府“精準防控”。更為“硬核”的是,有互聯網企業設立專門的科研攻堅基金,從學術研究上發力攻克疫情。

當前,多地開始在復工復產上加大力度,這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另一個戰場。因此,更要發揮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優勢。比如,以“網”搭橋,打通物流“微循環”。防疫的特殊時期,因為防控物流、人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運用互聯網優勢則可以很好地打通物流,加速農產品流通,減輕運不出去的壓力。這其中,眾多電商平臺的介入,就為供需兩端搭起了一座“你想賣,我想買”的網絡橋樑。近日,京東、阿里等知名電商集體發力,紛紛在各自平臺上開通生鮮綠色通道,為滯銷農產品打通銷路。

此外,不少互聯網平臺還多措並舉支持中小企業,“搭把手,扶一扶”。日前,手握國民級應用支付寶的螞蟻金服宣佈,將支付寶從金融支付平臺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聚焦服務業數字化,並立下“3年攜手5萬服務商,幫助4000萬商家完成數字化升級”的戰略目標。阿里淘寶及天貓承諾絕不漲價,並快速全力調配資源,京東在堅決保障自營商品價格穩定外,嚴禁第三方商家出現漲價行為,發現違規即刻下架。

同一片土地,同一種責任。互聯網企業對疫情防控和各地復工復產的積極參與,既是同舟共濟的現實詮釋,也為科學防治提供了技術保障。一方面,互聯網公司的本質是科技公司,科技有著巨大的“乘數效應”,能夠以技術進步撬動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基礎,產生了新型服務業,驅動著政府、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此時,善用、巧用互聯網對疫情防控、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將產生巨大的正面效應,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