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丨申請國外Ph.D,要避開那種類型的導師?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說去美國讀Ph.D要避開亞裔、女性、助理教授、未婚四類導師?”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為有些人感到惋惜。下面就結合我個人的留學經歷聊一下選擇出國讀Ph.D選擇導師的經驗,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有實際的幫助。


開篇先介紹一下自己,2011年我開始美國留學,攻讀Top 50傳統理工名校計算機博士,畢業之後在某大廠做數據科學家。所以作為過來人,我的確有一些經驗和資格跟大家分享,同時我也感到十分榮幸。


首先我想聊聊這個問題的槽點。我很好奇問題中的“有人”, 是什麼樣的一群人,有什麼留學背景和經歷?能不能代表大多數?還是這些人只是想借著他們對留學的一知半解到處亂說來秀優越感?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詞,Stereotype(模式化觀念)這個詞大家可以一點兒都不陌生,接地氣地翻譯過來,就類似地圖炮。比如網上鍵盤俠無腦噴河南人都是騙子,東北人都是黑社會一樣。可是稍微想一想,怎麼可能所有河南人都是騙子,怎麼可能不是東北人就不是黑社會了呢?所以這類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帶有一種狹隘的認知觀念。


只不過這種狹隘,用在了”留學“這個領域,就立馬讓人恐慌起來。原因就是絕大多數人對留學根本不瞭解,利用道聽途說的零散段子充當”專家“或談資,以訛傳訛之後反倒成了一些準備留學的同學群裡面的所謂定律。可想而知,用這種定律來指導自己的留學申請,那無異於自毀前程。


本文假設讀者已經下決心申請美國學校的博士項目,我主要來說一說如何選擇導師這個比較細分且關鍵的問題。當然這些都是基於我的個人經驗,不一定是普世價值觀,希望讀者們自行斟酌。


01 明確研究方向、興趣及未來規劃


這個所謂的研究方向不能是一個特別大的方向,比如你說你要做人工智能,這個沒問題,可是這個方向太大了。你要自己在具體細分一下,去了解一下人工智能下面有什麼分支,當然這個應該不一定能隨便搜索到,你可以去看一看人工智能的期刊的一些關鍵字,比如機器學習,比如知識圖譜,比如語義網等等。


當然,即使是這些人工智能的子領域,本身也足夠大,那麼你還要繼續的去探索你到底喜歡、感興趣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比較花時間。請記住,讀博士、搞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和時間,前面多得是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輕易被打敗,那就不要讀博士。


還有就是至少有個大概的概念:畢業之後的未來規劃。其實就兩條路,要麼當教授走學術,要麼去工業界。你的觀念會隨著時間慢慢改變,你對這兩條路的理解也會隨著時間而加深。不過,你現在至少應該有一個初步的想法,比如你想畢業之後當教授,那麼你就繼續去探索一下當教授的標準是什麼,比如要發多少文章、引用數量大約是多少。


或者你可以直接搜一下如何成為一個教授,或者去看一看剛剛成為教授的人他們的背景是怎樣的。這樣你就能夠明確你要往哪些方向努力,你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02 評估導師與自己的匹配度


當你明確了你的研究方向和未來的職業意向,你就可以開始選擇教授了。我覺得有三個方面可以評估你與教授的匹配度:


● 教授的研究興趣是不是和你很接近

● 教授每年發表的文章

● 教授的學生狀態


首先,教授的研究興趣與你接近與否。主要看你感興趣的細分研究方向跟教授的是否一致,通常教授會把其研究的大方向寫在其研究的細分方向之前,這些信息都在教授的個人主頁上。


其次,看教授發表的文章列表。你可以去Google Scholar(谷歌學術)搜索一下,主要看教授有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期刊或者會議,

如果有的話,說明教授目前還在獨立做研究,這樣的話教授應該還在工作在科研第一線。如果教授基本上是最後一個作者,那說明教授應該是以指導學生為主。當然基本上副教授都需要工作在第一線,即使是最後一個作者。


第三,就是看教授的學生狀態。看看這些學生們的背景、發表文章的質量以及已經畢業的學生的去向。如果這些學生中你可能看到了將來的自己,那說明你應該比較適合這個老師。當然你也可以主動聯繫這些學生,來獲得關於老師的第一手資料,比如是不是在招人、招生的標準之類的信息。


我舉幾個身邊的例子吧:


1. 某三十多歲中國女教授,Funding(資金)拿到手軟,做目前比較火熱的一些研究,在業界是冉冉升起的明星,平常工作極其認真負責,對待學生一絲不苟,指導學生寫作、演講,學生們發表的文章基本都在頂會和頂級期刊。這個教授講課也十分優秀,經常搶不到座位。

我觀察到她的學生們都是鬥志昂揚,努力工作鑽研、發文章的狀態。同時老師跟業界大廠都有合作,人脈很廣,手底下的學生不論是去工業界,還是去學術界,都有很光明的前途。現在老師手底下學生很多,慢慢的找人的標準也會越來越高,一般人是進不去這個組的。


2. 某四十多歲的中國男教授,出名的嚴格。手底下的學生每天要工作很晚,必須要十分勤奮,要知道學生中大多數人都是清華大學畢業,所以基本上學生的模式就是非常聰明加上極其勤奮。老師每週日下午要跟他們開會交流,通知學生們每天需要跟進的科研進度。他手底下的學生全都能發表頂級會議和期刊的文章,畢業之前就基本簽了所有大公司的研究科學家崗位,工資非常高。同時還有很多的審稿機會,論文數量、質量、引用數都很高,申請EB1A/EB1B特殊人才綠卡簡直易如反掌,能夠迅速搞定在美身份問題。


3. 某四十多歲的中國男教授,也是出名的嚴格,手底下的學生一個一個地放棄讀博士,直到最後,教授手下就只一個大齡博士,苦苦支撐整個實驗室的研究和工作。老師一直按著這個學生不讓他畢業,終於在今年畢業了,整整八年。學校也知道這個導師指導學生的方式,導致學生都跑掉了,就封禁了他幾年招生。這也是為什麼他不讓那個大齡博士畢業的原因之一。


4. 某三十出頭的中國女副教授,對待學生極其友善,把學生當成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指導學生親力親為,和學生一起解決研究問題,啟發學生工作熱情,為學生保證研究資金,和學生一起發表文章,給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利用自己的人脈幫學生鋪路。雖然她現在手底下還沒有學生畢業,但是看得出來他們都為自己能有一個這樣的好老師而感到驕傲。


5. 某五十多歲美國女教授,功成名就,在業界名聲響噹噹,對手底下的學生極其友善,時常關心學生身體。但學生管理基本上是放養狀態,教授每天忙於各種會議、提案,學生們的研究基本上都要靠他們自己。老師年事已高,基本上不怎麼在一線科研,很多時候都是在大方向上給予指導,但是如果學生想要老師給一個論文方向,老師都會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所以你有足夠的自由度,有足夠的Funding,研究做成什麼樣子全靠你自己。


通過這五個真實的案例,希望同學們能夠在選擇導師時多去找尋渠道來了解導師的情況,全方位地考察導師與自己的匹配程度,申請前多做了解功課,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啟博士學習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