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复活!——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在从有“小陆军”之称遂行陆上作战向“由海向陆”两栖作战回归的转型建设中,美国海军陆战队从发展战略、作战思想到武器装备、演习训练等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引进远程反舰导弹就是海军陆战队装备建设的重大变化,亦是其目前实施地面力量现代化升级的最高要务。想了解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的秘密吗?本文带你领略这一将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重要装备的魅力!

“怪兽”复活!——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3月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戴维·伯杰(David Berger)在国会作证时表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过去6个月进行认真的评估后,认为未来需要一支综合性的海军力量进行作战,海军陆战队将承担起过去20年里从未扮演过的角色,就是要控制海洋和打击水面舰船。陆基反舰导弹将提供来自陆地的反舰火力,增强海军部队的杀伤力,并有助于防止对手利用关键的海上地形。

“怪兽”复活!——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美国“战斧”巡航导弹

根据戴维·伯杰的证词和2021财年预算文件,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部署至少两种陆基反舰系统,一是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ESIS),二是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有意思的是,这两种反舰导弹系统都是既有装备的复活或改装,且都与一个词“格里芬”(Griffin,意为狮鹫,古希腊神话中鹰头狮身并带有翅膀的怪兽)有着一定的联系。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反舰导弹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举动,而是早有预谋的战略规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实施,目的是在太平洋地区形成对其他大国的绝对军事优势,赢得“大国竞争”之战。

01 转 型 急 需

有一种说法,在危机爆发的时候,美国总统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最近的航母在哪里”。这话基本正确,但还有另外一句话说,当需要军队直接武装介入的时候,美国总统首先想到的是海军陆战队。

根据《美国军事司法典》和《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规定,海军陆战队具有三个方面的使命任务:

  • 保持两栖作战能力,发展相关的技战术和装备;
  • 遂行陆上作战任务,以支援海军战役和保卫海军基地;
  • 执行总统下达的其他任务。


由于海军陆战队单兵作战能力强,可由总统直接调遣指挥(无需经过国会冗长的讨论和研究),好用且用着十分顺手,因此自1775年组建以来,海军陆战队参与了每一场美国重要战役及遍布世界武装干涉行动,为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和霸主地位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这仗打着打着就变了味道。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反恐战争,从北非利比亚冲突到叙利亚内战,美国海军陆战队都是冲锋在前,但持续20多年的岸上作战已对海军陆战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意识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海军陆战队在作战中使用固定指挥所,在拥有空海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展巡逻,即便如此也未能带来更加可靠的安全,仅在“伊拉克自由”和“持久自由”行动中就有将近1000人阵亡,受伤者不计其数。无论是取得的战功还是承受的巨大损失,都与其中心任务之一的两栖作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更何况美国面对的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这样的小国,如果双方实力对等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面临的尴尬。自朝鲜战争中仁川登陆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迄今已近70年未再遂行过两栖登陆作战,而是像陆军一样在长期在岸上作战,被戏称为“第二陆军”或“小陆军”。早在2010年5月,时任美国防部长的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就指出,海军陆战队多年以来都是在重复陆军的任务。

同年6月,美海军陆战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彭德尔顿兵营举行代号为“黎明闪电”(Dawn Blitz)的两栖登陆作战演习,设想数千名陆战队队员从海上对滩头发起攻击,借助登陆艇涉水强攻滩头。然而,因为长时间荒于操练,参演部队有超过85%的官兵从未乘坐过登陆艇,当他们挤在空间狭窄和剧烈颠簸的登陆艇上靠近海岸时,竟然因为晕船而纷纷呕吐起来。

长期缺乏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训练,使得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能力远远低于预期,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自此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转型建设就提上议事日程,在戴维·伯杰之前的几任陆战队司令都主张改变陆战队“万金油”的面貌,重回海上部队的根本,强调未来海军陆战队必须注重突出自身特色,更加重视加强同海军的伙伴关系,更加重视从海上而不是从陆上发起攻击。但由于中东战事吃紧, 陆战队转型建设步伐缓慢。随着美军撤出伊拉克并计划从阿富汗撤离,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后将军事战略搬回到“大国竞争”的冷战旧轨,海军陆战队的转型建设显得更加迫切,而拥有对海打击能力则被视为转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9年2月,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司令罗伯特·内勒(Robert B. Neller)在2019年度“西部大会”(West Conference)上明确表示,希望尽快选择和获得远程反舰导弹以支撑美国海军制海作战,这一迫切需要是陆战队在明确了世界安全形势和自身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做出的。同年7月16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新任司令戴维·伯杰发布《司令规划纲要》,进一步阐述转型建设方向,指出

海军陆战队是作为海军的远征战备部队进行装备和训练的,随时准备在对抗性的海洋空间实施战斗,以支持舰队作战。在危机预防和危机应对中,舰队陆战队部队(FMF Fleet Marine Force)作为舰队的延伸,将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提供帮助和遏制危机发展,必要时首先投入战斗。

02 未 雨 绸 缪

在过去数十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拥有反舰导弹和具备对海打击能力,显然不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份内之事,它只要能像在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的战场上作战就行了,因为美军在强大实力的支撑下要进入这些国家如入无人之境。但现在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大国竞争”思想及“印太战略”的推动下,美国“人设”威胁,包括陆战队在内的美军面对的不再只是小国,而更多的是被它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大国,广袤的太平洋上哪儿都有可能成为战场。为维持对对手的实力优势,美国从常规武器到战略武器发展都一再突破底线,先是退出《中导条约》,现在又拒绝磋商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美于2010年签署,是目前两国之间仅存的军控条约,将于2021年到期)效力问题,再现“退群”迹象。

退出《中导条约》就是美国为获得包括远程反舰导弹在内的“违禁”导弹的预谋。美国和苏联领导人1987年签署《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其发射装置。美国在2019年2月1日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给出的理由是俄罗斯研制9M729型等巡航导弹,违反条约规定。然而,就在宣布退约之后,美国即公开将在6个月的“等待期”后试射条约所禁止的陆基巡航导弹和类似“潘兴Ⅱ”的中程弹道导弹。很显然,以俄罗斯违约在先为借口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美国的真正目的是要摘掉自己头上的“紧箍咒”,给自己开发和使用中程导弹松绑,这之中就有海军陆战队的反舰导弹。

2019年8月,美军演示了从地面状态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测试内容主要涉及将一枚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放入可搭载在舰船上或移动的发射装置中,以“证明可以把‘战斧’导弹安装在卡车上这一概念。”值得关注的是,“战斧”陆基巡航导弹在美苏签署《中导条约》之前曾被大量部署在美国位于欧洲和亚太的军事基地中,美国现在毁约,陆基“战斧”导弹随之“复出”,说明要么美国当初根本就没有按条约予以安全销毁,要么尽管毁了,但研究没有停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来。俄罗斯国防部在美国宣布退约时就指出,美国2017年就在雷声公司建立相关的生产设施,以便制造被条约所禁止的武器,自那以后美国一直在寻找借口脱离该条约。在完成测试后,美国当时给出的时间表是,从采购“战斧”导弹到训练出能熟练操作它的部队,这个时限是18个月。

“怪兽”复活!——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美国陆装NSM反舰导弹

与此同时,另一种反舰导弹也进入陆战队的视野中。2018年7月,作为“环太平洋演习”(RIMPAC)的一部分,美国陆军从一辆卡车上的“托盘化装载系统”发射一枚“海军打击导弹”(NSM)反舰导弹,在夏威夷海岸成功击中一艘退役的舰艇。美国陆军的这次反舰导弹测试,引起海军陆战队的极大兴趣,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发言人曼尼·帕切科(Manny Pacheco)就表示,陆战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这种导弹集成到陆基车辆上。

作为五角大楼利用“远征先进基地作战”(EABO)概念推进高端战争进入新时代的一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19年5月授予雷声公司一项47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将“海军打击导弹”集成至海军陆战队“现有力量结构”中。

2019年10月1日,在美国与新加坡海军位于关岛附近水域举行的代号为“太平洋格里芬”(Pacific Griffin)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LCS)“加布里埃尔·吉福德”(USS Gabrielle Giffords)号成功验证了“海军打击导弹”的能力。对此,美国海军后勤部西太平洋战区指挥官乔伊·廷奇(Joy Tinker)表示,这代表了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杀伤力的里程碑,并且标志着“海军打击导弹”首次进入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成功的导弹射击证明了远程反舰导弹的价值,“濒海战斗舰重拳出击,给潜在的对手一个晚上保持清醒的理由”。

03 N S M " 变 形 "

沿着转型建设中寻求反舰导弹的足迹,以及根据戴维·伯杰在国会作证时的证词、2021财年预算申请文件等,美国海军陆战队目前至少正在部署两种陆基反舰导弹系统,包括“变形”的“海军打击导弹”和重生的陆基“战斧”巡航导弹。

美军之前使用的反舰导弹是清一色的AGM-84“鱼叉”(Harpoon)。“海军打击导弹”(NSM)原是挪威著名的军火商康士伯防务与航空航天公司研制的舰载反舰导弹,主要用于装备导弹护卫舰等舰艇。作为“企鹅”(Penguin)反舰导弹的替代型号, “海军打击导弹”着眼于21世纪的复杂战场环境,特别强调突防能力,以满足全天候的近海和远海作战需求,并且具有极佳的目标分辨能力和较远射程,能通过多平台发射。因其出色的技战术性能,“海军打击导弹”得到美国海军的极大关注。2014年9月23日,美国海军在近海战斗舰“科罗拉多”号(USS Colorado)上首次试射这种导弹,并成功击中目标。于是,美国雷声公司与挪威康士伯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进一步改进“海军打击导弹”,企图全面替换美国海军和国际市场上的“鱼叉”和其他型号的反舰导弹。

2018年5月,“海军打击导弹”赢得美军的青睐,美国海军宣布选择它作为濒海战斗舰和未来护卫舰的视距攻击导弹。雷声公司“海军打击导弹”项目、“联合打击导弹”项目和“战斧”导弹项目高级主管戴利(Daley)指出,这种导弹是一种现成的武器装备,正处于生产和部署阶段,可满足濒海战斗舰项目所有的指标要求,美国海军选择它将节省开发费用和时间。这是重要原因,但优异的性能才是最主要因素。按照戴利的说法,“海军打击导弹”射程100海里,可突破严密防护打击岸上和海上目标。

“怪兽”复活!——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美国“海玛斯”

美国海军陆战队把“海军打击导弹”接收过来,当然不是直接安装在舰艇上使用,其计划是让它“变形”,与另外的发射装置和运输车辆重新组合,用于岸基机动部署和发射, 提供陆基拒入/限动、反舰能力。这是“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SIS)的组成部分,即将“海军打击导弹”整合到“海玛斯”(HIMARS)高机动火箭炮系统的改进型上,研发出

名为“遥控远征地面部队”(ROGUE-F)的集运输、贮存、指控、发射功能于一体的火力战车(系统),而且这种火力战车(系统)是无人现场操控的。海军陆战队对外展示的该火力战车(系统)模型包括无人驾驶底盘上的“海玛斯”发射器,底盘源于“联合轻型战术车辆”(JLTV)。海军陆战队已为该项目申请约6400万美元的资金,目标是以陆军联合轻型战术车为基础,开发一型无人战车,加装可兼容多种导弹系统的发射装置。雷声公司计划在2020年生产出样车,包括底盘和发射装置,并开始进行越野测试。海军陆战队计划2021年第二季度联合海军开展导弹飞行测试。

就这样,把美国海军引进的“海军打击导弹”整合到陆军的“海玛斯”发射系统上,再用陆军的联合轻型战术车装载,海军陆战队就有了自己的陆基机动反舰导弹(GBASM)系统。“海马斯”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发射包括火箭弹及“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在内的目前和未来多种弹药,这也是陆战队用它来整合“海军打击导弹”的重要技术原因。“海军打击导弹”采用成型弹体,正常气动布局,折叠式上翼,四个尾舵的结构布局,包括助推器在内的弹体全长3.96米,弹径0.69米,翼展1.36米,发射重量407千克,飞行重量344千克,战斗部重120千克,巡航弹道速度0.95马赫,射程180-200公里。戴维·伯杰指出,

陆基反舰导弹将作为联合海军反舰力量的一部分,这种前沿部署的火力将增强海军陆战队的杀伤力,使陆战队能够前出太平洋与强敌作战。不仅如此,海军陆战队还希望在未来将这种集成反舰导弹系统部署到两栖舰船的甲板上,伴随着舰船将其作战范围向前延伸,以便为“由海向陆”作战开辟通道。

04 “战斧” 重 生

“海军打击导弹”不管怎样“变形”,其射程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搭载在两栖舰船上,前出到对手近海海域作战,舰船本身面临巨大的威胁。这就需要另一种射程更远的反舰导弹来解决问题,它就是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戴维·伯杰在3月5日的作证证词中提出首批采购48枚“战斧”导弹,用于增强对敌方舰船的远程威慑能力。“战斧”导弹的射程在1600公里以上,按照戴维·伯杰的话说,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海军陆战队逐步接近“改变过去20年来的角色”这个目标……这是向最终的答案迈出的第一步。从长远角度,比如5年、6年或者7年后,陆战队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种能够用小规模部队发射的远程精确火力和一系列舰上或岸上部队发射的火力,让敌方的舰艇始终遭到威胁。

事实上,美国海军早在2016年就开始与雷神公司联合研发“战斧”巡航导弹的反舰型“海上打击战斧”(MST),宣布将装备200枚,2023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海军陆战队采购的正是这种导弹。美国海军和陆战队都没有透露这种“战斧”导弹的细节,外界推测它是早期陆基“战斧”导弹的改进型。

“怪兽”复活!——美国海军陆战队远程反舰导弹揭秘


美国反舰型“海上打击战斧”(MST)

战斧(Tomahawk)原指美国土著印第安人使用的一种冷兵器。“战斧”巡航导弹则是美国现代高技术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代表。自从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崭露头角以来,“战斧”导弹在历次战争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仅名声大振,使人耳熟能详,更成为美军对别国实施军事威慑和远程精确打击的中坚力量。

这种导弹起缘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空军计划用新型陆射巡航导弹替换已经退役的MGM-13“马斯”导弹,要求新导弹配备与地形匹配的精确制导系统和小型经济省油的涡扇发动机。到1976年海军的BGM-109“战斧”海射巡航导弹基本定型,空军便决定开发BGM-109导弹的陆射改型BGM-109G导弹。

BGM-109G“战斧”也称“格里芬”(Griffin),为地面机动发射的对陆核攻击巡航导弹,由机动的运输/起竖/发射(TEL)三用车辆运载,每部车辆可装4枚导弹。平时导弹贮存在调温调湿箱内,此箱也兼作运输和发射箱。发射前将发射架从水平调整为48度倾斜。助推器点火后,导弹从发射箱内飞出,爬升到约1200米时,助推器与弹体分离,主发动机开始工作,导弹继续爬升约2000米到达弹道最高点约3000米,随后下降高度转为巡航飞行状态。BGM-109G的首次发射是在1980年5月,作战测试始于1982年5月,1983年开始担负战备值班。

“战斧”对陆核攻击导弹与海军BGM-109A“战斧”对陆核攻击导弹非常相似,但弹头采用的是W-84型核弹头。制导系统相同,使用与地形匹配修正的惯性导航系统,圆概率误差80米。美国空军总共生产和部署了约500枚BGM-109G核巡航导弹。美军首先将这种导弹部署在英国境内,1984年美国又将122枚该型导弹部署到意大利,与陆军的GMG-31C“潘兴”-Ⅱ型弹道导弹一起,用以对抗前苏联部署的RSD-10“先锋”(北约称SS-20“骑兵”)中程弹道导弹。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方面在想方设法开发压倒对方的杀手锏武器,另一方面也一直在谈判,希望共同销毁部分进攻性核力量。这一是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世界人民避免战争和渴望和平的呼声,二是基于各自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经过10多年谈判,美苏在1987年12月签署《美苏两国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两国承诺销毁所有中程核导弹,美国的BGM-109G和苏联的SSC-X-4岸射型核攻击巡航导弹都在此列。于是,美国空军从1988年开始销毁BGM-109G“战斧”陆射核攻击巡航导弹,并宣布在1991年5月完成销毁任务。

美国真的销毁了所有陆基“战斧”导弹吗?除了美国,恐怕没有人知道。美国2019年2月宣布终止《中导条约》,6个月后陆基“战斧”导弹就复活了,现在更是进入了海军陆战队的购物车,当然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包括更新制导和目标识别系统,更换非核弹头,以打击固定和海上移动目标。早期的陆基“战斧”弹长6.25米(含助推器),翼展2.62米,弹径51.8厘米,弹重1470千克(含助推器),飞行速度880千米/时,最大射程2500千米(1350海里)。改进后的“海上打击战斧”预计将保留这些技术参数,射程在900到1350海里之间。

05 结 语

从武器装备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海军历来对反舰作战都不是很重视,没有像苏联/俄罗斯海军那般把反舰作战列为海军的最重要能力目标,如苏联/俄罗斯海军开发了数十种各种射程的亚音速和超音速反舰导弹,美国则一直只是少量几型亚音速反舰导弹。这既是美军整体实力较高、无须担心其他国家海军舰艇威胁的原因,也是美军攻势作战理论及兵力全球部署决定了的,兵力集结在任何对手的门下,不需要反舰导弹去开辟由海向陆的进军道路。

但如今,在“重建美军”和“大国竞争”思想的指导下,为争夺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不仅美国海军和空军,而且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在大力发展和部署新型反舰导弹。其中,海军陆战队的“海军打击导弹”和陆基“战斧”巡航导弹将大大扩展陆战队威胁他国舰船的范围,压缩别国海军的活动范围。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鲍勃·沃克(Bob Work)就曾表示,“海上打击战斧”导弹无需花费过多成本,但却将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重要装备。有俄罗斯军事专家在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后也指出,美国的目的是借机恢复生产陆射型“战斧”巡航导弹,一旦国际国内政治气候发生变化,美国就可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部署这种导弹,威胁地区安全和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