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品讀《荀子》一書,就像交了個耿直的朋友,這位朋友口才了得,說話犀利,一點都不和你客套,他直接戳破我們臉上“迂迴”的面具,讓我們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偏頗”、“固執”、甚至是有些個“狹隘”的思維,讓我們禁不住去反思自己。

在《荀子》的“正論”篇中,看到荀子的一些議論後,頓覺豁然開朗,在這裡想要分享給大家。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在我們的邏輯思維裡面,一直比較認可“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話的邏輯合理性。這句話不能說錯,但是絕對不能當做一個“死理”。

誠然,“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核心理念是表達歪掉的“上樑”會對“下樑”的“中正”產生一定影響,但是,有些話正向推理是經典的道理,反向推,就不成立了。

可是,有時候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注意到,我們在運用這些經典的傳世名言的時候,會有意無意做類似“偷換概念”事情。比如,當我們看到歪掉的“後輩”,我們多少可能會覺得,這“後輩”身後的“長輩”行事大抵也不怎麼樣,不然怎麼會教出這樣的孩子?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看似合理的邏輯,但是卻容易讓無辜的人被“道德綁架”,這是比較悲哀的一件事情。而關於這種悲哀,《荀子》一書中有相關闡述,他是這麼說的: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是不然也.....堯、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時之瑣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甚矣哉?夫是之謂嵬說。

荀子這段議論拋出了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即“下樑不正”,就一定是“上樑”的錯嗎?從上面這段話來看,荀子是持否定觀點的。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荀子發現,他那個時代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人說,“朱丹”作為聖王堯的兒子,為人不守忠信,而且還爭強好鬥;而舜的異母弟弟“象”,曾經想方設法殺害舜。因此,有人便得出結論,堯、舜這般賢德的君主可以教化天下百姓,卻無法教化身邊的人,這是堯、舜教導無方,有錯。

面對世人的這種言論,敏銳的荀子一眼察覺問題關鍵所在,他十分耿直地予以相當尖銳的反駁。荀子指明,堯和舜這樣的聖王是天下的英豪,朱和象則是偶有的怪民、小人。按照世俗的說法,朱和象的品性差,不去責怪朱和象自身,反怪起了教化萬民的堯和舜,這不是錯得太厲害,也怪得太奇怪了嗎?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鮮少有人可以在人云亦云的局面下保持客觀的頭腦,荀子算一個。

當所有人都說“下樑歪”的上面肯定有個不正的“上樑”時,作為旁觀者,多少也會被這看似合理的倒推邏輯暫時矇蔽,理由的出發點居然是“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話的合理性。

但是,還沒有誰可以說正推成立,反推也一定成立的,而一些個道理要想合理,也必定有其合理的範圍。

荀子洞見當時社會的一種怪異現象,這種現象就像是人性跑偏了一般,以為下者的“劣性”去質疑為上者的“優良性”,這種不懷好意的質疑,許多時候可能會讓無辜者受傷,這是人類社會的“陰霾”,也是人性的悲哀。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但是荀子不吃這一套,他非常直白地告訴大家,小人的劣根性,和君子沒有關係,他是這麼說的:

羿、逢門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撥弓、曲矢中;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馭者也,不能以闢馬毀輿致遠;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瑣化。

這句話啥意思?十分經典,這裡給大家直白翻譯一下。荀子是說,後裔、逢蒙是難得一見的好射手,但是他們手上的的弓不正,箭不直,也難以射中目標;王良、造父十分擅長駕車,但是他們也不可能駕壞掉的車,趕著跛腳的馬兒到達遠方;堯、舜雖然是善於教化的聖王,但是也存在難以感化的小人和怪人。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也就是說,許多時候,“下樑”歪掉了,還真不是“上樑”不中正,很有可能是因為“下樑”本身就是快朽木、彎木,這時“上樑”再中正,也是無濟於事的。

所以面對世間的紛爭,尤其是一些帶有牽引性和推理性的“道德評價”,推理是一方面,實際情況又是另一方面,不要將推理假想成既定現實,繼而傷了無辜的人。

《荀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很無辜


因為惡而受到懲罰,還屬罪有應得,不至於讓人悲哀,但是,善的人被莫須有的罪名道德綁架,這才讓人寒了心。拋開學術探討,就從世俗層面議論這些話,荀子此舉的目的,大抵是在告誡人們理性,不要過分牽引,“欲加之罪”太愚蠢,別讓好人寒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