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圖/網絡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很“耀眼”,相較之下,我們似乎是那個站在山腳下仰望萬山之巔的存在。

有時候,我們不禁會問自己,為什麼人和人的差距會這麼大?誠然,一個人的家世背景有時候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起到很大作用,但天之驕子還屬少數,我們大多數都是不上不下的“平凡人”。但就是這數目多,又有些千篇一律的“平凡人”,卻總能出現幾個耀眼的強者。

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那麼平庸的平凡人,和從平凡人群中走出的耀眼強者,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問題有很多種答案,而幾千年前戰國末年不服輸的“荀子”,也有他的獨特看法。注意,這裡不做荀子思想的學術探討,只和大家輕鬆講講荀子思想中的一些個道理,也講講顏小二就為人處世方面的體會。

在《荀子》一書的“性惡”篇中,有荀子許多關於人性的議論,這些議論主要以“性惡論”為核心,但是也並非全部都在談說“性惡論”。在該篇中,耿直的荀子指出了一個數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不願直面的觀點:“君子可以成為小人,小人也可以成為君子。”

若這話放在後世的封建王朝,怕是荀子就要被指著鼻子說:“大膽、放肆、豈有此理”了。

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言歸正傳,在我們的思維裡面,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而對小人而言,君子在德行和境界素養等方面,更像是屹立在“萬峰之巔”的存在。明明差別如此大,為何荀子卻說君子可以成為小人,小人也可以成為君子?荀子這在“胡說”?別急,荀子有他的邏輯合理性,我們繼續往下看。

《荀子》一書中有這樣有段記錄:

曰:“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

這段議論中,荀子首先拋出了一個疑問:“有人積累善行,以至達到聖人境界,但明明都是人,為何大多數人卻做不到(這裡指無法一直行善成為聖人)?”

接著荀子又給出了回答,他指明大多數人無法像聖人那般一直行善,達不到聖人高度的原因,不是人們沒有行善的能力,而是人們自主選擇不去行善。

也就是所謂的“可以做,但未必一定會選擇這樣做。”

接著,荀子趁熱打鐵,以君子和小人作為對立轉化方,展開了議。按照荀子的說法,君子之所以是君子,也不是說君子不可以成為小人,只是君子不肯那麼幹而已,君子有自己的堅持。而小人其實也可以成為君子,但是小人不願意罷了。

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荀子是不排斥“君子和小人可以相互轉換”這個說法,同時他也不否認,只要自己願意,君子也可以變成小人,小人也可以變成君子。也就是說,許多時候,做君子還是做小人,就在於人的意願,“一念君子,一念小人”也有其邏輯合理性。

一瞬可生千萬念頭,我們人生幾十年的大小轉折,細緻的人便會發現,這些轉折最初大抵生髮於這轉瞬即逝的小小念頭間。不要小看我們的意願,我們意願背後的念頭,擁有著足以“操控”我們生命軌跡的能力。

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也就是說,荀子認為,小人從未失去過成為君子的可能,只是小人不願意自我約束成為君子罷了。而君子亦時刻面臨著成為“小人”的風險,只是君子可以時刻自我把持罷了。

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那麼,推而廣之,我們接著來思考生活中的一個問題:人和人的差別真的那麼大嗎?許多時候還是一個心態問題。許多事情,不是說我們不能做,做的能力是有的,只是我們不願意去發揮,不願意去吃苦罷了。在一些負面情緒如畏難情緒下,我們可能沒有過多掙扎,甚至連掙扎都嫌麻煩,便自覺將對方看成萬山之巔,甘願仰望,成為山腳下的微不足道。

說了這麼多,主要還是想表達,卑微,還真不是對手強大到可怕,更多原因是自甘卑下的內心在作祟。若對方強大,而內心卻並不畏懼,取而代之的是積極進取,那麼對方再強大又何妨,只要還能一點一點拉近與強者的距離,世界就不會灰暗一片。

荀子:不是對方太強大,讓我們卑微的,是我們自己


但是,面對所謂強大,甘願彎曲膝蓋,匍匐在地,將自己埋入“塵埃”,連抬頭渴望的勇氣都沒有,這種卑微,才是真真正正,無可救藥的卑微。

要知道,一念君子,一念小人,你的意願決定你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