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帝王術的祖師——荀子

帝王術的祖師——荀子

帝王術的祖師——荀子

荀子以孔子為聖人,提倡“禮”教,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提出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

帝王术的祖师——荀子

荀子的天道觀是唯物主義的,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交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強調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要求“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頒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注重實事求是,提倡行高於知,提出制名以指實的觀點。同時他認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即人們通過對事物的接觸,經過理性的思維,可以知道事物的本質,但人們認識事物也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對事物認識的侷限性,荀子認為:“欲為蔽,惡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荀子對“蔽”的認識也很精闢:“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之謂虛”。荀子的人性論觀點奠定了後代法家的基礎,由人性“性惡”的觀點,建立了荀子思想的核心體系“禮”教,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併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荀子披著孔聖的外衣,操王道的教義,是一種實用的學說,因而說他是帝王之術的祖師,一點都不為過。儘管荀子生前不為韓王所用,也未被秦王所重,最終客死楚國,但他不像屈原那樣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走極端,更不像老莊那樣無為清靜,最終他的帝王之術在其學生李斯和韓非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法學觀點在秦朝得以實施,並一直延續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直至現在。

李斯拜師於荀子,學成帝王之術後,西入秦國,荀子的帝王術在李斯身上得到充分運用。首先是滿足人的慾望,利用賄賂和暗殺,分化瓦解六國人士,講權術,棄道義,推崇荀子的“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完全撕下了儒家的外衣,亮出了王術的利劍,比他的老師荀子更有血性。其二是明辯事理,抓住時機,創千秋之業,建立了統一的秦帝。其三是制定法令,倡立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荀子的帝王術在李斯身上得以實現,並自秦以下百世都行秦政禮,這是對荀子禮學的肯定。秦朝歷二世而敗,其根本原因:不在於暴政,而在於內鬥。

漢朝時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謫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蕭規曹隨”無為而治,至漢武帝時各種社會矛盾突出,漢武帝提出罷躣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的豪強勢力。這樣帝王之術又完全派上了用場,這裡所謂的“術”就是儒家的治國治人之術,不是整個的儒家之學,說是荀子的禮法更為恰當。因為蕭何和陳平都是法家傳人,治國以重法,似為必然。

荀子的帝王之術在漢朝前期發揮得作用也是很大的,賈誼先隨荀子的弟子張蒼學《春秋左氏傳》,後又隨李斯的弟子吳公學帝王術,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帝王之術的範本,在漢朝都得以採用。荀子的帝王之術自戰國到秦一統至漢中興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並一直被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荀子本人卻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就是人們需要偽裝的原故吧。

韓非子做為荀子的學生,化性起偽,解老喻老而成法家之言,因稱法家為道家之別枝,司馬遷也將老子和韓非子並傳,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說是:於學術緣源最為明瞭。由此,歷代都將君王南面之術稱之為“老莊之學”,應是偏面,或者說是失其根本。而一心想成就帝王術的王闓運,在其弟子揚度幫助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急呼弟子南歸,說要幫他補上“老莊一課”。可見在王闓運的心裡,老莊之學並不是帝王之術,而只是人生的逍遙術吧了!那麼,王闓運之前教授給楊度的帝王之術又是那一種學派呢,無須明說。

從諸子起源來看,《漢書·藝文志》說儒家出於司徒之官,而《荀子·儒效》稱周公為大儒,然則儒以周公為首,此一看法的不同,可以細細的品味荀子思想的源出。《周禮》雲:“師以賢得民,儒以道得民。”,漢書·藝文志》道家首舉《伊尹》、《太公》,可見老子之言應於《太公》相近,而荀子稱周公為大儒,其思想也是相近的,因此,後世法家應不出荀子列。

從師承來看,後世被列法家之列的,無一脫荀子之師承。李斯·韓非都師事荀子,李斯幫秦王一統天下,訂法侓,秦之法自秦至漢乃至整個封建王朝都沿襲;韓非子的“性惡論”是其法家言論的根本。都沒有脫離其師承,乃至大漢以知漢以後諸朝代,法家又有誰脫離了荀子的師承言說,荀子為帝王術之始祖,有言傳有身教,只是荀子之言多以孔子之仁為本,披儒家之外衣,而行王道之實質,為歷代所鄙視,加之,人們不得其化性起偽的真意,而不列荀子為宗。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