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創作的點子有沒有大小之分?

俗世琴音


沒有,創作中經常說以小見大,寫作時接地氣,寫身邊人的故事,但是故事種種細節往往是時代的烙印,是特有的痕跡。這些細節越豐滿,故事越真實,越讓人信服,這個故事越出彩。很多小說開始寫作的時候,不過都是小說家的靈光一閃,就看選取素材的哪個閃光點來寫。我的一部小說就是基於一個很平常的素材,一對姐妹,姐姐在北京讀書,讀了研究生。妹妹在地區讀了中專,妹妹已經嫁人生子,姐姐還在北漂。我在這個很平常的素材下,寫了一部短篇小說,就是基於對姐姐生活的反思,這個高學歷意味著成就嗎?妹妹平凡的生活,也許是姐姐北漂後所向往的真正的幸福。我覺得這就是抓生活中小素材閃光點的一個例子。


遠山白雲鄉


昨天晚上同事把她創作兩張藏書票,發給我看,我看著藏書票編寫了這個故事,經同事同意,分享給大家。

從前,有一個小姑娘和媽媽相依為命,她家非常貧窮,但是小姑娘非常善良,她和媽媽住一間屋子,旁邊是一間柴房住著小鳥一家人,有爸爸媽媽還有即將出生的兩個孩子,小姑娘每天在院子裡和小鳥一起嬉戲,精心的餵食喂水,可是有一天颳風下雨,把那間柴房颳倒了,一隻鳥蛋摔破了,小姑娘傷心的哭了,把另一隻鳥蛋撿回來放到自己和媽媽屋裡,給他們做好窩,精心的料理,過了一些天,一隻小鳥出生了,小姑娘和媽媽還有小鳥一家三口一起生活,有一天小鳥一家飛走了,小姑娘非常失落,過了一個月,小鳥一家回來了,每隻小鳥嘴裡叼著一粒種子,小姑娘把種子種下,日久天長種子發芽了,長大了,一顆種子長成了鮮花,滿院子鮮花非常漂亮,小姑娘把鮮花做成花環戴在頭上,可好看了,另一粒種子長成了一片稻田,小姑娘把金燦燦的稻米分給那些沒糧食吃的人家,還有一粒種子結了個大大的南瓜,南瓜成熟了,把南瓜切開,裡面的瓜子都是金子的,小姑娘把金瓜子送給那些沒錢治病的人,她和媽媽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姑娘的事,被一個財主聽到了,他家也有柴房,裡面也住著兩隻小鳥和他們即將出生的兩個孩子,老財主也把鳥窩捅了,也把一隻鳥蛋摔破了,也學小姑娘把兩隻小鳥和一隻鳥蛋弄自己屋裡精心養著,後來小鳥一家飛走了,再後來也回來了,也叼回來三粒種子,財主高興極了,把三粒種子種下,後來也長大了,一粒種子長了滿院子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只要老財主一出門,扎的直叫喚,另一粒長成了一片野草地,把他們家的稻子地都掩蓋了,他們家顆粒無收,另一粒也結了一個大南瓜,把南瓜打開,原來是個馬蜂窩,把老財主蟄得抱頭鼠竄。

我不知這個素材是大是小,我也不知道我的故事同事是否滿意,是不是破壞了藏書票原有的美感。




無可奈何的板凳


故事創作源於生活,一個好的故事點子總是能在生活之中看見它的影子。

例如:

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弄堂,不超過一華里。

兩邊的屋宇大都斑駁陳舊,鋪面廢棄。偶

爾能見到幾座翻新了的房子聳立其中,顯

得很異類。

弄堂裡的石板路光滑但有缺痕,垃圾在漏

水處淤積。

這是宦山街的一條弄堂。它歷經百年依然如此讓人想念。挑鹽的人,趕馬的人,上廣西去貴州的人,他們都在這裡留下了痕跡。穿皮革製鞋的人,穿草鞋的人,穿根據地老鄉做的布鞋的人,都曾經走過,然後他們有些人去了廣東和四川,而有些人卻去了陝北延安,成就了一番偉大事業,締造了新中國,他們是共和國的元勳,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賀龍……

賀艾的老屋位於弄堂的中段。小時候他覺得弄堂好熱鬧,也很好玩。48年前,弄堂裡的營生很多。有香燭鋪,豆腐作坊,日雜店,鐵匠鋪,農具店,當然也有餃面鋪。白天這裡人來人往,晚上鋪子窗口發出的光灑落在石板路上,行人方便,臨時購物的人老遠就能識出他要去的地方。

修了馬路後,馬路邊修了屋,店鋪跟著離開了弄堂,弄堂漸漸沉寂,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賀艾參加了工作,但老屋依舊在這裡,父母還住在這裡。他隔三差五要回家看看父母,陪他們吃一頓飯,聊些舊事。他曾勸父母跟他們進城去住,也曾與弟弟妹妹商量把老屋翻新。但父母始終不同意也不願意。理由是:住慣了老屋,不想挪動。沒有辦法只好依父母的。

為了讓父母住的舒服,賀艾把老屋裡面搞了裝修。改造了廚房,砌起衛生間,地面安了防滑地板磚,幾間臥室都吊了頂,鋪了木地板。反正他想到的都做了。雖然父母堅持不肯搞但他執拗地做了這一切,他才放了些心,但回家的次數相對少了。

他的工作比較特殊,尤其是升職後,願意結交他的人愈來愈多。雖然他努力控制,但有些還是控制不住。他覺得自己可能陷入了某種氛圍,想退出又有些不捨。他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來之不易,若不是父母含辛茹苦讓他復課考上大學跳出農門,現在最多在外地打工,僅僅餬口而已。他很珍惜這份工作,常常告誡自己要保持定力,千萬別自毀長城。每一次外出應酬飯局都儘量控制酒量少說話,每一次檢查工作都力求公平公正。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或多或少,他犯了規矩。每回這樣後他就後悔得很,發誓下次不再這樣。夜裡睡覺總在床上輾轉反側,而且幾天後心情才能平靜。

賀艾迴老屋看父母,把車停在馬路上。一個人走在弄堂裡,沒有人與他打招呼,他總覺得後背涼涼的。他時不時往後看看,並沒有人跟著。自從馬路修好後,年青的把屋修開了,住這裡的大都是老人,有好些屋是空著的。有時候一些流浪貓佔了一座屋,生了許多小貓,冷不丁竄出來,從腳間溜過,讓人伸縮不及。他加快了步伐,往老屋走去。只有進了屋裡,見到父母,他的心才稍稍平靜,身上也不覺冷了。父母面上的驚喜稍縱即逝,恢復了原樣。父親說你今天有空了,回來好。母親悶聲去廚房做飯。他有些尷尬。他記得這個月有二十天沒有回來了。他說出差了,回來後又去扶貧點住了一星期。父親依然說回來就好。他問父親弟弟妹妹也冇來麼?父親說各人有各人的事。

飯桌上父親給他倒了一杯酒,自己也倒了一口,說還是這個酒好,少喝點,養生。你在外面也不要喝那樣貴的酒,米酒好。他知道父親的用心,滿口應了,心裡卻想這樣的事由不得自己啊。

飯後他要走了,父親說送送他,母親拉亮屋簷下的燈。燈光下人影綽綽,他竟分不清哪個是哪個的。他對父母說,不用送,手機上有電筒,亮的很。說著擰開電筒晃了晃,走了。

出弄口時他回頭望了望老屋,簷燈正好熄了。


動向故事


我認為,故事的點子是沒有大小之分的。

一個會寫故事的人,小的點子也能寫成長篇小說,時間跨度並不需很長,有的幾分鐘時間,就可以濃縮一生,用一生的行為去解釋這幾分鐘的影響,一個小的點如何展現出大的故事呢?

一是故事雖然小,但它可以由此引伸出大的時空和故事背景,由此對人物和故事情節進行了描述和展現,很多人寫故事都是如此,用一個小的點子,結果後面引發了一系故事,這個故事越弄越大,越弄越危險,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情節和故事越來越曲折和驚險刺激,通過主人翁的英勇行為,最終給故事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這樣的故事點子雖小,但僅是開頭,以此為引子,引出的是一串串長長的大故事,一部長篇故事,這就是小點子的作用。

二是有的故事點小,但裡面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和各種故事起源,是可以引出大故事的。也就是說,一個小點子可以在裡面進行擴充,任何一個小點子都可以。比如,一個人在睡覺,這個點子應該比較小了,然後,你可以擴寫成,一個女人在睡覺,一個漂亮的女人在睡覺,一個漂亮的女人帶著一個娃娃在睡覺,這個女人還躺著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不是她丈夫,這個男人是個老男人,這個男人年近九旬,她爺爺嗎?他為什麼睡在她身邊?這女人為什麼不憤怒,為什麼還跟他說話?還抱著孩子給他看?還朝他笑。

由此,可以引出非常多的故事細節出來,可以沒完沒了地寫個不停,小點子一樣引發大故事。

所以故事創作的點子是沒有大小之分的。





李蘇章1


故事創作的點子有沒有大小之分?我認為是有的。但點子有大小之分,卻沒有優劣之分。

你所講的點子大小,在我看來應該可以理解為故事整體的世界觀的大小,然而我認為這一點並不影響,並且也並無區別。

我們是否可以把故事背景宏大的故事認為是題中所說的點子大,相對的故事背景小的就是點子小。那麼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找兩個例子進行對比。

首先是故事背景宏大的小說,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金庸系列。

金庸先生的小說,故事背景十分宏大,擁有完整的故事體系,書之間的世界觀也有聯繫,是人們百看不厭的文學作品,也是影視界重複翻拍的精品,是非常成功的。這樣宏大的故事背景,點子很大,成為精品。

當然也有許多故事背景較小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簡愛》

它沒有宏大的世界觀故事背景,描述了女主人公簡愛歷經波折的成長經歷以及與羅切斯特先生的愛情故事。

《簡愛》相比起金庸先生的小說,世界觀小的多,但是這本書永遠都會出現在推薦讀本上,因為此書帶給讀者的啟示以及人生哲理並不比上述金庸作品小。

有上面兩個例子不難看出,點子大小並不會影響作品的優秀與否,真正讓讀者感受到的,一方面是情節、文筆、人物的刻畫,另一方面是你最終的落腳點,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能否能夠把自己想表達的哲理傳達給讀者並使之受益。

所以,我認為這些比故事的點子大小與否更需要作者認真琢磨,用心修飾。

比故事點子大小更重要的是用心書寫,真心傳遞。


陳二忽悠


故事創作的點子沒有大小之分,只有新與陳之分。

第一有人說:“小說是寫的,故事是編的”,的確,故事是靠編出來的,動筆寫之前,首先必須編好一個故事,想好核心點子。

那什麼是故事呢?拿我們故事家通俗的語言來說,“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點事出來”、故事是“一件事、三二個人、轉幾個彎”。

故事寫作講究要有個好的故事核。

第二我寫故事的一點體會

故事是“編”出來的。當然,這個“編”,不是憑空瞎編,而是在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後,加以提煉。故事的寫法,可以簡要地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三兩個人物,在兩三個不同的場合,圍繞一箇中心情節(故事核),展開兩三次的矛盾衝突,最後使矛盾得到解決。

總之,誰都想把故事寫得好看,使讀者一

一個故事生動不生動,讀後能不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往往與細節的運用有著很大的關係。有出色的細節描寫,故事讀來就生動有趣,就覺真實可信;反之,故事情節再曲折,思想主題再深刻,這故事也只能是乾巴巴的,讓人覺得沒味道,缺少感染力。

綜觀我們的新故事作品,各式各樣的都有。有的試圖用曲折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讀者,有的想以巧妙的構思贏得讀者,有的則著意表達一個深刻的主題而想與眾不同。作者是好心,但往往好心得不到好報,讀者不買賬,說你虛假,說你胡編亂造,說你思想大於形象公式化概念化。


玉門愛會贏


很高興能來回答您的問題,作家朋友!

  • 1 素材與故事的關係

寫故事必然離不開素材,寫好故事必然離不開好素材。這就好像一個人,故事就是這個人的外表形象,而素材就是他的涵養素質。一個人的身體很棒,但是想要過得精彩,得到別人的認可,與他自身的修養素質好是分不開的!

  • 2 故事和好故事的區別

正如題主朋友所說,有的素材“食之無肉,棄之有味”,這也正好和我上面做的必須有些吻合了,食之無肉——修養不夠,缺乏內涵;棄之有味——外形還不錯。但是,我們要知道,沒有靈魂的雙腿註定走不遠的。

  • 3 遵從內心的抉擇

其實,無論素材如何,只要想寫,就一定寫的出來,但是這個取決於你是想寫好故事還是一般故事。所以,題主最後問的“什麼樣的素材適合寫故事,什麼樣的素材不適合寫故事”,其實是在問什麼樣的素材適合寫好故事。

那麼,什麼樣的素材適合寫好故事呢?我覺得是,事情的經過比較複雜,但是適合通過多條線索去闡述,多維度去還原真相的事件。

謝謝大家


溪庭常日暮


故事創作的點子,無所謂大小吧!

每個故事裡了,都藏著乾坤不是?

如果,故事點子一定分大小的話,通常那些關乎民生社稷的,就是大吧!如果是個人的感情,對他人社會無關痛癢的,也許就是小。

如果,故事點子分大小,那一定和創作者的生活環境、自身素養和社會地位有關係。

另外,故事點子分大小,和創作者的著筆點、喜好有關。有的就喜歡小情小調,有的就喜歡大開大合。

小故事裡藏著大乾坤,也是有不少的!

故事點子大小,真的很難分的!



金秋高陽


故事的創作無關大小之分。在於作者的功力如何 即便你寫國家爭霸。 群雄逐鹿 也和諧,家庭瑣事是一樣的,在於功利,在於細膩。在於人物和故事的刻畫。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貓膩寫的小說。那裡面的人物刻畫每個人都用三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雪中悍刀行。那裡面既是小人物的刻畫,也能讓人記一輩子。一個跨木劍行走江湖的店小二,也和那些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的劍仙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其故事主要是抒情戲裡能夠讓人有感受有感慨,能夠讓人從裡面明白好多事物就行。沒有大小之分,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一眼鏡面雞蛋羹 裡面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你可以看一下。

面雞蛋羹, 我要的是鏡面雞蛋羹。它的表面平滑如鏡,可以照見人影。它滑如凝脂,側放一把金屬勺上去,就會因為自重陷入其中。它幼嫩無雙,用手指輕彈碗邊,就可以看到蛋面激起波紋,晃晃悠悠,搖搖欲墜,卻依然能保持形狀迅速恢復。” 這種文字的功力,讓人看著如在眼前。



石人說事


故事的素材應有大小之分。文章所選素材無論從立意、情節還是人物的刻畫,只有做到出神入化、各具特色、入木三分才具吸引力。如果再賦予傳奇色彩更佳,如果平平淡淡,如記流水賬似的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啦。故事的素材要有立足點,說服或教育的效果才可稱得上素材……可選超常性的、可選有戲劇性的等等不一,主要還是看材料是否能為文章服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