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開始漲前掏空“六個錢包”上車,現在我很後悔

疫情過後,身邊許多在杭租房的朋友都在蠢蠢欲動。

這些租客裡,有疫情爆發期進不去小區的,有被房東拒絕在出租房隔離的,還有安分隔離著卻因為自己家鄉在疫區而被暗地非議的。

在社群裡抱怨一通後,他們得出了一個共同結論:要買房。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自己有套房,心裡才安心。

他們想要的,其實是一份不用看人臉色過活的安全感,但是直接與買房劃等號,還有待商榷。

一 有房但來自疫區,被勸返

房價開始漲前掏空“六個錢包”上車,現在我很後悔

有房也防不住萬一。

租客朋友們被“婉拒”的同時,高速上也發生著雷同的真人真事。

2月6日,W先生驅車返航途徑臨安服務區,被勸返。

W先生與服務區的執勤人員解釋:“我從1月22日開始已經自己在家隔離了十四天,我在杭州有房有戶,為什麼不讓我進杭州?”

他得到的答覆是:“你是溫州車牌,是從疫區來的,不讓進。”

事後他詢問親友,得知這陣子所有溫州、台州,也包括疫情最嚴重的湖北,這些地方的車牌,身份證的全部勸回,與你是否在杭州有房無關。

房子沒給他想要的安全感。

二 加槓桿入手,疫情後遇變相裁員還貸困難

房價開始漲前掏空“六個錢包”上車,現在我很後悔

更典型的另外一個案例,房子不僅沒給他安全感,還成了他不安的源頭。

老家安吉的L先生2016年時,見房價可能會漲,便果斷動員家人出手,掏空了“六個錢包”加貸款在城西買了一套。一家人勤儉節約償還房貸。

可是住進新房不久後,L先生的妻子遭遇了2018年年底的裁員潮,半年後才重新上崗,工資勉勉強強。他的母親2019年8月中風入院,醫藥住院費用又是一筆大額支出。

今年年初的疫情,讓逐漸顯露的財務隱患徹底爆發。

L先生遭遇了以績效調整為由的降薪,身旁多位同事被迫離職,但L先生並不敢提交離職申請,畢竟2月工資以及受疫情影響,償還房貸顯得更加艱難了。

問及L先生的時候,他說,“真沒想到變故這麼多,現在有點還不上(房貸),2月份月供是借錢還的。有點後悔了。”

三 租房十年,和家人在一起就有安全感

房價開始漲前掏空“六個錢包”上車,現在我很後悔

國人在物質上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從“名下有房”來。

房是不動產,在財產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有種“穩定”的感覺。而作為家這一精神層面,不靠房來維持安全感的案例也是有的,比如在大學城北租房的Q先生。

Q先生2009年與女友(現為夫妻)一起來到杭州,是集體戶口,住在員工宿舍。大約一年後,他們搬出宿舍,至今處於租房狀態,十年裡搬了六次家,最後一次搬家搬到了大學城北。

起初,兩人都自認為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買房,因此對買房非常清心寡慾。兩人認為租房比買房帶來的經濟壓力比較小,住著也習慣,因此將買房計劃擱置,在租房裡結了婚,養了孩子。

Q先生的孩子今年一週歲,為了孩子考慮,夫妻兩人終於打算去買套帶學區的小戶型。

這個週末,Q先生看了三套房,聊天時還是說,“家裡老人其實一直不同意,現在有為孩子考慮,有點被說服了。其實我和我老婆買不買房都無所謂。”


別為了安全感而買房

安全感不一定非要通過買房來獲得。

開頭提到的租客朋友們,他們的買房初衷,和當下正流行的單身女性買房比較類似,他們只是想要買一份自己主宰自己的經濟和生活的資本。

為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而買房,是一種值得讚揚的奮發向上的心態。但遙想買房的時候,這部分人群也可能會急於追求一本房產證,而忽視產品質量和自己的經濟實力這兩個要素。

前者很容易成了被別人收割的新鮮韭菜,而後者可以參考L先生的境遇。屆時,房子不僅給不了你想要的安全感,甚至會讓你不安至極。

所以買房之前,務必別想著“安心”,先拷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我想住這套房子裡嗎?二,我買下這套房後,有剩餘的現金支撐我度過突發情況嗎?

2019年3月,央行發佈《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其中有這麼一項:如果下個月有一筆約等於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費者選擇了“完全可以”能全額支付這筆費用。換言之,超過65%的人沒有充足現金流。

不巧的是,這次疫情讓央行這份調查報告裡的“預言”多少應驗了。

就像橋樑要接受抗壓強度檢測一樣,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過生活,那叫順風順水的日常,不叫安全感。有能力扛過狂風暴雨,才是真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